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与死亡干杯——析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徐会展 参加讨论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从1924年他25岁时发表的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这个时代》,到他死亡之前发表的,为他赢得了最高荣誉的《老人与海》,对死亡问题的探讨一直贯穿于海明威的创作之中,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比勒评价说:“他只写一个主题:在一个失去所有价值,只剩下强烈情感的世界上人类会如何面对死亡。”海明威的小说常常让人们遭遇死亡,通过死亡来完成对生命个体的思考,在一个现实的人们必须面对的环境里来塑造他理想的“硬汉形象”,最终实现对现实社会的批评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其实,死亡作为人的生命的终极,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一直以来就让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苦苦思索,既有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伊壁鸠鲁,斯帕莱尔,斯宾诺莎的悬置死亡观点,又有卢梭,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对死亡的正视:“对于人来说,死是虚无最强烈的现象,正如虚无曾使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所惊惧的那样,死在他们那里,不,自古以来,就是一般哲学最正统的课题。思索存在的人,而且思索人的人,不能不思索死。”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死亡主题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关。他曾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西方文明的崩溃和沦丧。战争中的死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丑恶的现实又使其只有在死亡下思考问题才能获得些许安静。因此,不管是反映“迷惘的一代”,还是在塑造“硬汉形象”,海明威都没有让他们回避死亡的厄运。他知道这就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不但要探讨死亡,还要在死亡中探讨人性,去思考这个社会。从无视死亡到恐惧死亡,再到正视死亡,并反抗死亡,从而最终超越死亡,他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不断的走向深层。
     海明威对死亡主题的探讨是从对死亡发问开始的。在其早期的作品《在印地安人营地》中,尼可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一次他随做医生的父亲去给当地的一位妇女接生,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做了剖腹产手术。他看到在产妇的痛苦呻吟中一个新生命降生了,但同时也见到了产妇的丈夫因无法忍受妻子的呻吟而割喉自尽。这一切深深刺激了尼可,于是在回家的途中他连连发问:“他干嘛自杀?”“自杀的男人多吗?”“死,难不难?”幼稚的尼克是“没有确定的能力去阻止它的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但一个孩童一脸轻松的去思考死亡,使得许多成年人对此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亨利和尼克相同,当然显得成熟多了。他经历了残酷的一次世界大战,数次濒临死亡的边缘,在死亡的恐惧之中他懂得了死亡的真正威胁不仅仅是生命的毁灭,他在艰难的逃避死亡。在冰冷的河水中,在泥泞的小路上,他避开了盟军的枪弹,躲开了敌人的炮火,然而,人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战争中的人都好像是“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烧得焦头烂额,不知往哪里逃”,而“多数都往火里泡”,接着再掉过头来朝尾端跑,但“到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面对这个残酷的社会,人们在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威胁。卡萨玲的难产致死,更是深深的打击了亨利。但是,这些个人的毁灭,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却是无足轻重的,无论存在或消失,每日的“太阳照常升起”。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是一个被金钱、荣誉和女人耗去了大半生精力的作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拼命的凝视着雪山之巅,随着现实与幻觉的反复互换,哈里从死亡的恐惧变为对死亡的正视,由不安到安静。于是,他“感觉到了痛苦非常轻松”,而死神则“很可能是两个从从容容的骑着自行车的警察或者是一只鸟儿”。在幻觉中,他“被抬上了飞机,朝着远方飞去”。他看到了黑压压的崇山峻岭,看到了“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白得不可置信的乞力马扎罗山巅,他明白,那就是他现在要去的地方”。死神带走的不过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飞向了上帝的神殿。通过哈里对死亡从恐惧到正视的过程,海明威发现了死亡的另外意义,它不是心脏停止跳动或堵在战场上一具具可怕的尸体,而是肉体的物质超脱为永恒的精神的悲壮升华。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代表着海明威死亡主题的一个高峰。乔丹作为一名大学生,是怀着为世界被压迫民族鞠躬尽瘁的感情奔赴西班牙战场的。但是,乔丹在为西班牙民主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同路人,也没有事业的支持者,其悲剧性的结局是必然的。但是,乔丹在生命的终结前却认为“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里获胜,在每个地方都能获胜。……你很幸运,你对自己说,你度过的这样美好的一生。你度过的一生比谁都不差。你这样走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乔丹的内心独白反映了其面对死亡时的镇定和骄傲。死亡,早已没有了往昔的恐惧,乔丹怀着高尚的理想而死,是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代表。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虽然没有死去,但是其85天的海上生活却是触目惊心的,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圣地亚哥老人是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驾着一艘小船出海的,在孤立无援的大海上,老人在风雨中漂泊了80多天依然一无所获,这就是命运的嘲弄。但老人毫不气馁的坚持着 ,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大鱼。老人还没来得及高兴,这条比小船还要大的大鱼又将老人带到了死亡的边缘,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和大鱼搏斗。再后来又为保护自己的猎物又与鲨鱼斗争,但最终还是只剩下一副鱼的骨架。老人这才躺了下来,不是累的,而是松了一口气。整个过程一直笼罩着人和自然生死抗争的氛围,残酷的外部环境使圣地亚哥老人处逆境而不气馁,英勇的进行反抗,坚强勇敢,刚毅正直的面对痛苦和不幸,承受命运的重压。海明威没有赋予老人高尚的死,而是将其置于生存与死亡的对立之中,在人与自然界的无情殊死斗争中看到生存的艰辛,老人的一切不懈的抗争都是在为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存。“人们处处在为幸福,为值得他们追求的生活而斗争。他们不一定能够胜利,他们必须经历不幸和挫折。但是正像这个老人一样,一个个有能力取得日常攻击和指导如何取得胜利的人,在遭到最严重的挫折之后是不会是失望的。他不悲观失望,而是继续斗争。”海明威把人放到一个与死亡为邻的环境中,阐释了人类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存。
     以生存的价值来反抗死亡。“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感受死亡的控制而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一个人只要在反抗死亡,他就会成为像天神那样主宰死亡的人物 ,也就乐在其中了。”也正是在死的震撼中使人真正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无限宝贵。海明威坚持不懈的把死亡作为其小说的主题进行描述和探讨,是一个作者关照生命和反思生命的过程,最终作者悟出了人生的价值,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很难说海明威最终选择自杀是否缘自他对死亡的深刻认识:“我父亲是自杀的,我年轻的时候,还以为他是个懦夫,但是后来我也学会了正视死亡。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但这里要说明的是,具有死亡情结的作家未必就自然创作出死亡主题的作品,反之亦然,肖伯纳就是一个例子,他以脍炙人口的充满幽默和诙谐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英国的喜剧大师”但他本人却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海明威的自杀是复杂的,我们或许可以看作这是他对死亡主题的最后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