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女子拉萨漫记》(Voyaged’une Parisienneà Lhassa)的作者亚历山塔丽雅·大卫-妮尔(Alexandra David-Néel,1868-1969),堪称一个“奇女子”。她之“奇”,不仅在于其漫长的生命旅程中, 有罕见的丰富阅历和多样的头衔、身份:无政府主义者、歌手、记者、共济会员、女权主义者、自由思想家、佛教徒、作家、探险家、哲学家;她之“奇”更在于,她在一个女性难有作为的时代,敢于从世界的另一端来到陌生的东方,作出了一个女子无法作出的业绩。在她那儿,奇遇跟天赋一样的多彩多姿:当她热情地选择了佛教,发现了印度教的时候,她进行的是精神探险;当她在喜马拉雅山山区接受西藏师傅的教导时,她经历的是内心历险;当她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跋涉,从尼泊尔到日本,从朝鲜到中国,从印度到神秘的中国西藏,她从事的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冒险,她是朝拜佛家圣地拉萨的第一个西方女子,由此而闻名天下。超越于这些奇特的经历和奇特的探险所造就的业绩与功勋,是她执著于佛家智慧的世纪探寻,她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勇气、意志、力量和智慧的永恒启示。 大卫-妮尔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为犹太血统,共和党人,1871年巴黎公社战士。1874年她六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进了修道院,在那儿度过了“早熟而悲伤的少女时光”。封闭、幽禁的修道生活,不仅孕育了她那孤傲独立、远游出走的个性,还在她那孤寂的心灵中注进了一种对音乐、对书籍、对宗教和哲学的激情,激发了她精神探求的好奇心,催生了她性格中不断追求不断探寻的一面。1888年,她赴伦敦学习,在那儿结识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夫人,由后者介绍,加入了伦敦的“最高神智学会”,她利用神智会“迷人”的图书室和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开始认真地研究东方思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和印度的古典哲学和文学,更激发了她去东方远游和探求的愿望。回到法国后,她在巴黎大学、法兰西学院等高等学府选修东方文明课程,成为著名东方学家席尔宛·莱维和爱德华·福科的女弟子,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和准备。她迷恋于佛教壁画和御座上菩萨和祥、沉思的面容,在刚刚兴建的吉美东方博物馆度过相当长的“快乐时光”,尽情地,自由地接纳东方文化的滋养。 1890-1900年间,是她生命中发生重大转折的年代,她终于如愿以偿,首次赴佛教故乡印度旅行,开始了她东方之旅的第一程,并于1893年一度到达印度与中国的边境,首次领略到了她所神往的西藏山川风光。1904年她在法国《信使报》发表了《朝鲜的宗教和迷信》、《西藏的僧侣及其教理》,1907年出版著作《墨子的哲学》,1908年发表著作《日本哲学研究》,1909年出版《中国哲学中的个人主义理论》,同时写成《佛陀的宗教和佛教的现代化》一书(1911年出版)。 1911-1924年,是大卫—妮尔跨越欧洲,前往西藏的时期,她由巴黎向圣地拉萨开拔,迈向神奇的佛教之路,进入她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时期。1911年8月9日晚,她搭乘“那布勒斯”号远洋舰从地中海起航,穿越红海,驶向印度洋,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漂游,在科伦坡登陆,开始了她向往久已的漫长而神秘的东方之旅。1914年她结识15岁的雍登喇嘛,收为养子,成为她朝拜圣地拉萨的忠实伴侣。她结拜大喇嘛为师,并在喜马拉雅山南侧山脚下一个僻静处修建了自己的“和平隐修室”,在那儿沉思、修炼,学习佛家tummo(即精神内热的实践方法),长达20个月之久。1916年7月,她终于止不住近在咫尺的山那边那片圣土的诱惑,未经许可就越过了喜马拉雅山进入了西藏,在雍登喇嘛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著名的宁玛巴佛塔和扎什伦布寺,并拜见了班禅喇嘛。这是她第一次进入西藏的尝试,但迫于英国人的驱逐,不得不于同年9月又回到大吉岭。 1916年底-1921年初,大卫-妮尔试图开辟另外的通道,向拉萨挺进。其间,她为了研究小乘教曾到过缅甸,去日本、朝鲜考察过佛教,由汉城经沈阳入山海关,于1917年10月到达北京。1918年1月离京搭车赴河南参观龙门石窟佛像和禅宗圣地少林寺,然后,由那里经山西、陕西和甘肃西宁,直奔著名的喇嘛圣庙塔尔寺,在塔尔寺待了两年零八个月,她过的纯然是藏人喇嘛的生活。1921年2月,大卫-妮尔和雍登一行离开塔尔寺,又开始了西藏的旅程。她首先绕过西藏的整个东部地区,到达了打箭炉(康定),企图通过商队大道向拉萨挺进,接着又从姜塘折回,在川康、安多等人迹稀少、未知的“禁地”,寻求通往圣地拉萨的通道。1921年9月,她到达距西藏百余公里的边城玉树(Jakyendo),曾试图由此向西进藏而未果。1922年2月,大卫-妮尔一行又试图从玉树向南分路进发。经数月跋涉仍未成功,于1922年7月末,离开玉树取拉萨的反向,向东北方向开拔,在中国西北大沙原上驰骋:入青海、进甘肃、走酒泉,1923年2—3月到达敦煌,参观了敦煌石窟。此后不久,她又折回甘肃兰州,在成都小憩后,取道云南丽江山区,经过3个月艰苦跋涉,于1923年10月20日到达蔡宗(Tsedirong)小镇,这是通向西藏的大门。是年10月末一个晴朗的早晨,大卫-妮尔离开蔡宗小镇传教士的住所向西藏进发:不到拉萨,宁可死!她已经不止一次的这样发过誓。这是大卫—妮尔第五次奔赴拉萨,稍后发表的《巴黎女子拉萨漫记》正是作者这第五次赴西藏的纪游,它生动地记录了这位西方无畏而虔诚的精神探求者和地理探险家向拉萨挺进的真实情景。 1923年初冬,当她向拉萨发起这最后的冲刺时,她已经在西藏和周边地区探索了差不多八个年头。这已经是第五次了,她试图进入南部高原禁区,拉萨就在那儿。那高海拔的沙漠,没有一个地方低于三千米,令人想起一个由石头组成的海洋,被无数河川切割的山脉,如波涛一样紧挨着、褶皱着,随着千万年历史的流逝而增高,被开凿成一片涌浪带。这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充满各种奇迹。在路口、山口、村口和寺庙门口,一些石冢、刻石、纸旗和彩色会旗,都以其自然本色记述着一个又一个传奇色彩的佛教故事。大卫—妮尔装扮成喇嘛老妈妈,与雍登同行,他们穿过冰封的沙漠,越过神秘的番巴地区,渡过了雅鲁藏布江,一路为人驱邪、占卜,一路乞讨、潜行,在征程中,不断击退盗匪的拦截和侵犯,通过了西方人尚未涉足的最危险的通道,经受住最严峻的考验。就这样,经过四个多月的冒险和艰难跋涉,于1924年西藏新年前夕,悄然抵达神秘的“禁城”拉萨。这位西方奇女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西方女探险家和信徒身份,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跨越欧亚两大洲,走完了巴黎—拉萨,这一漫长、神奇的佛教之路。 1925年5月,大卫-妮尔从远游的亚洲回到阔别14年的祖国,她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报界和新闻媒体纷纷刊登她的照片和文章,学界竞相邀她去作报告,作讲座,欧洲各国请她去访问、演说,一时间,成了举世瞩目的名人。她在这期间发奋写作,著书立说,先后创作、出版了《巴黎女子拉萨漫记》(1927)、《西藏的奥义和巫师》(1929)、《喇嘛五智》(1929)、《岭地的格萨尔超人的一生》(1931)等游记、小说、报导和著作。大卫-妮尔的亚洲之行和致力于东方精神的探求,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在共和国总统支持下,67岁的女探险家于1937年二赴西藏,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最终到达拉萨,但她在中国其他地区滞留近9年时光,使之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和了解,写出了《爱的魔力与魔法》(1937)、《在暴风雨的乌云下》(1939)等充满真情实感的中国题材的小说和游记。1946年她从中国回到法国后,又相继出版了《在喜马拉雅山腹地》(1949)和《中国四千年的开拓史》(1964)等著作。她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挚爱,毕生致力于佛教精神的研究和传播,直到逝世前百岁寿辰那年(1968)她还草拟了写作题目:《一名北方瑜伽行者》。可以说,她对佛教文化和东方精神进行了不屈不挠的世纪探寻,用她的青春、热情,果敢、毅力,生命和智慧铺筑了中西方文化相了解相沟通的道路,被誉为18世纪以来法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