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去小说化”也可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赵瑜 参加讨论
在接触米兰·昆德拉之前,我从不知道,小说还可以行进中暂停下来。昆德拉像一个导游,把读者带到旅游地的街道,自己却借口去卫生间逃走,让读者愣在街道的中央,不知所措。而翻译过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韩少功,也在自己的一部长篇小说《暗示》中做了这样的试验。
    通常的小说,多是堆砌多数人的命运到一个人身上,是使劲地猎奇,并把欲知后事如何的悬念设置在每一个段落。这是体例的需要,也是阅读者固定的接受模式,这样的小说体例给我们的阅读带来狭窄成见,每每遇到一个感人至深或者耸人听闻的小说,阅读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这是小说。这句话的意思的外延就是:是假的。
    虚构是小说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小说也的确有它独特的文体潜规则,但是,新世纪初,韩少功向读者抛出了长篇小说《暗示》。它一改常规,把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一一捡起,眼睛、面容、相术……包括时装和抽烟的姿势,这些日常具象却又暗示了不同的人性。
    小说出版以后给许多阅读者带来了不适应:它没有时间渐进,不讲述具体人物命运,没有漂亮主人公在小说中经历心智的变化、被骗甚至泪流满面。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是被骗了。这是长篇小说吗?开头就是辨析,结束也没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皆大欢喜的圆满。就连当时的媒体采访作者时,通通以“随笔集”来称呼这本小说。
    韩少功的这本《暗示》有太多的“去小说化”的因素,随笔的痕迹浓郁,所以一些期待阅读快感的读者被这本小说中的理智和思辨色彩吓倒。韩少功在前言里也作了简单的说明:“一个眼神,一顶帽子,一个老车站,一段叫卖的吆喝,如此等等使我们的记忆成了一个博物馆,也构成了真正的生活。我一直想解读一下生活中这些具象细节,读解这些散乱的旧物。”这是这本小说的出发点,一开始作者就没有计划用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恋爱结婚生子以及爱恨情仇中的喜怒和暗喻。
    《暗示》的“去小说化”给它的命运带来冷场,如果说《马桥词典》给韩少功带来了荣誉和伤痛,那么,这一本《暗示》则给作者带来超出常态的寂寞。这个试验文本在长篇小说市场倾向于《有了快感你就喊》的时候出现,注定了它小众的命运。在《暗示》里,韩少功把目光放在具象和语言之间纠葛,这部小说有人物和情节,但人物和情节都淡而又淡,即使如此,作者还是把小说的人物前后一致地连贯起来,只要认真读完全书,就会被作者优雅的布局震撼,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布局让这个长篇小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
    关于《暗示》,有这么一段话,内容颇为韩少功的知己:“我以为读《暗示》这本书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随意翻阅,如林间漫步,欲行则行,欲止则止,喜欢轻松文字的人,这样读会感觉非常舒服。另一个法子,就得有些耐心,从头到尾,一篇篇依次读下来,那就很像登山了,一步一个台阶,直达顶峰。”
    我就是用第一种方法来阅读的。有一次在菜市场门口等人,我站在路边阅读这本签过名字的书,读到《消失》一节,文中有一幅画极大地刺激了我的阅读兴趣,是一幅黑白相间的图画,图中央是一个很像高脚酒杯的白色形体,但只要改变一下注意力,只注意两边的黑色部分,高脚杯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张对视的脸。
     这种借一个图来暗喻这个时代的多声道异常生动,在熙攘的菜市场门口,我一个人拿着一本书在看,我本身就像一个高脚杯停在图中央一样,看到我的人忽视了菜市场,而看到菜市场的人自然就忽略了我。
    这是一本打破我们正常阅读习惯的长篇小说,在看到《暗示》之前,我从没有想过一部长篇小说,可以从最后看起。《暗示》就可以,我有一次试着从最后一节看起,看到倒数第二节的时候,笑了,我觉得,这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作者可以续写下去。
     2008年新版的《暗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了附录,加了一篇序言,我很喜欢。借用序言中的两句话结束此文:我相信这是一本会使人激动的书,一本读过后你不能不思考的书。
    原载:《文艺报》2008-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