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月光下的革命现场——读内米洛夫斯基的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蒋丽萍 参加讨论
《秋之蝇/库里洛夫事件》宛如一弯冷月,悄然照亮上个世纪初大革命中的俄国。与太阳底下蒸腾着革命热气的场面决然不同,月光下的革命现场,枪声渐渐远去,流血已经凝滞,华厦成了废墟,初雪静静地落在沾着血污的玫瑰上。幸存者在扪心自问:这世界到底怎么了?不管是锦衣玉食的达官贵人,还是普罗大众,因了那天地颠覆的动荡,内心都产生了莫可名状的情愫——这些情愫是高压下的释放,是绝境中的挣扎,是天涯落魄时的回眸,是人生被逼到尽头、最后捧出来奉献的那一点点纯粹。叙述者只有静静的哀伤,和那无尽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秋之蝇》才薄薄的一叠,一个小小的中篇,却如同暮色中教堂的钟声,悠远浩荡,不绝如缕,令闻者动容。女仆塔季扬娜·伊万诺夫娜,为贵族卡林纳一家几代人奉献了一生。革命爆发后,她留守在空无一人的老宅,替仓促出逃的主人一家看房子。在目睹卡林纳家的小儿子尤里突然逃回家中,却被从小在卡林纳家养大的马夫杀害之后,她将主人家的钻石和其它首饰缝在了裙边里,到千里之外去寻找主人一家。泥泞的道路,血污的战场,一切都没有阻挡得了她的脚步。终于,她在敖德萨找到了卡林纳一家,随后又跟他们一起流亡到巴黎。最后,当感觉到自己成了主人的累赘之后,她在一个弥漫着白色浓雾的早上,将自己沉入了塞纳河中……。
    内米洛夫斯基的笔触内敛却不平庸。那些细节如同针尖,不时刺痛着阅读者的心。作者的观察和同情显而易见,但也没有黑白分明。对于俄国流亡者生活的描述因为出自自身的体会,那种创痛和无奈,那种委身于尘埃的低微,那种回光返照似的片刻回忆,都是令人回味再三的。
    与《秋之蝇》的平淡哀伤相反,《库里洛夫事件》却是一个血腥的暗杀故事。革命党人莱昂.M接受了革命委员会的任务,必须在民众和外国政要的面前,以恐怖袭击的方式处决国民教育大臣库里洛夫。小说以莱昂.M以医生身份进入大臣的家庭,得以在近处观察大臣切入,细腻地描写了外号叫“残忍贪婪的抹香鲸”的库里洛夫的家庭生活、他所陷入的宫廷争斗、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
    事件的惊心动魄并没有让作家失态,她的笔触依旧那么平实,却不时因为揭示出人物的丰富内心而显得摇曳生辉——这是由不得人要惊艳的——而从中,我们难道不能感觉到作家高贵矜持的心灵和高超的文学天赋么?
    与暗杀对象一起被描述的,是暗杀者的心态。对于革命本身的内省,对于暗杀行动的怀疑,对于暗杀对象的观察与认识,暗杀者与被暗杀者之间微妙的感情交流,都因为暗杀者的犹疑彷徨,加重了小说内在的紧张度,让人不时提着一口气。
    《秋之蝇》描写的是革命激流中一个个平凡生命,描写各色人等在天翻地覆的革命中的下意识表现——而这下意识,又与平日的信仰和阶层有关。作者的悲悯在于升起一弯银月,照亮了一个个灵魂,那些让人扼腕叹息的灵魂啊……
    《库里洛夫事件》是正面描写革命者的。这两篇小说都发表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当时整个西方知识界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整体性地呈现“粉红色”,以为只有苏俄式的革命才是通向新世界的唯一途径,以至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俄之后,不想立刻发表全部观感,唯恐他所见到的负面情况发表出来,有损于苏俄的形象。而亲身经历了革命、战争、流亡的内米洛夫斯基,却义无返顾地将她内心的疑惑诉诸于笔端——噢,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旧日银行家的女儿要的是旧制度的万年不变、唱的是对于旧制度和旧社会的衷心赞美。不,在她的笔下,统治者残忍而又脆弱,革命者盲目却又嗜血,普通民众辗转于地狱般的泥泞中……她所诘问的是这样以暴制暴目的何在?意义何在?对于社会和历史到底有多少进步作用?不过,随着那“来自地狱的爆炸”响起,作家微弱的诘问被完全淹没了……这世界有着自己的命运,没人能够改变。
    好的小说读完后,总叫人难以平静。平素因了平庸的生活而麻木的神经变得活跃起来了,敏感起来了,思绪从日常琐事里挣脱开来,飘向久远的岁月,飘向崇高的天空,飘向人心幽暗的深处……
    原载:《文汇报》2009-01-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