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水浒传》的线性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赵雷 参加讨论

     情节作为人物性格构成和成长的历史它不仅表现在按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还要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应表现为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1]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情节在《水浒传》叙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应与小说在我国成长的历史有关。我国小说从开始就同“怪”“异”有联系,这种命名本身反映出我国小说总是把关注点凝聚在情节上,少有静止的叙述,避免繁琐的描写,人物的性格总是在行动中完成。而中国戏剧早于小说成熟又加重了这一趋向。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就强调传奇首先要有“奇事”。《水浒传》在成前,先以一系列戏剧的叙事形式存在。戏剧要求在狭小的空间,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情节的矛盾冲突必然要相对集中。另外《水浒传》作为说话体长篇小说一也与说话艺术的特点相联系。离开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说话是很难抓住听众的。至于情节的推动者—人物,从其与情节的关系来看《水浒传》中绝大多数人物,尤其是一些次要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他们的出现完全是情节自身运动发展的结果。这一点在第四十一回宋江上梁山以后,水浒事业多写集体活动时更为明显。这样重情节就成了《水浒传》叙事的显著特点。而如何实现情节内部的整固、统一与情节中一元之间的过渡就显得尤其重要。金圣叹的评论中颇多中肯结论,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
     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2] (《水浒传会评本》第20页)他认为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这条线索有如蛇行草中,灰漏地上,故喻之为“草蛇灰线法”。运用该法的意义在于整固情节的有机性,通过对特定事物忽断忽续的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线,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从而形成首尾贯通的艺术整体。
     为了增加情节自身各部分的完整性《水浒传》还巧妙地运用了“先引法”、“失落墨法”、“獭尾法”以形成文势的跌宕起伏。在处理故事板块之间的关系上,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故事之间的续接多采用“鹰胶续弦法”、“横石断山法”、“移石接月之笔”。这二种方法在把握故事板块之间的续接点上,确有巧妙的发现。但它们只解决了叙事线条之间系结点上的问题,或者仅仅是故事与故事之间巧妙过渡的问题。线性叙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共时性事件之间的关系问题步“没有真正解决只有在横石断山法”中透出一些有意味的暗示,但该法在金圣叹的诸文法中倾向于节奏上的把握“只为文字太长了,便恐累赘”,是一种打破单一叙事的努力,以获得节奏上的均衡。至于《水浒传》故事之间的关系,还要从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关系的角度来探寻。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济宁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