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论奥菲丽娅面临的两难境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其金 参加讨论
奥菲丽娅是《哈姆雷特》剧中的主要配角之一,她的命运可谓悲凉凄婉、令人同情。奥菲丽娅几乎是一个“纤巧动人得不能加以讨论的人物”。……她的爱情,她的发疯,她的死亡,这些都写得温柔之至、凄恻之极。除了莎士比亚以外,再也没有别人能像他这样描绘出这个人物,也没有别人哪怕稍稍接近过这样的构思。”(W. Hazlitt)
    奥菲丽娅的一生就像一朵鲜花:美丽而脆弱,芳香而短暂。她“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又失去了母亲,只有一位父亲和兄长予以照看,而他们两人虽有爱心,却非常世俗。”(A. C. Bradley)奥菲丽娅作为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女,由于种种原因而陷入了人生的两难境地:是按照当时的社会传统听从父命,还是违背常规而忠实于情人。本文试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因素,探讨奥菲丽娅所面临的两难境地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悲剧命运。
    一
    奥菲丽娅所处的生活环境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世纪社会,是一种僧侣统治与父权制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像奥菲丽娅这样的女性“都要被培养成男人的侍从。她们要学会针线缝补、举止得体、勤快贤惠;社会并不鼓励她们读书写字或者思辨推理。”(Carla Stockton)在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之下,奥菲丽娅的父亲——波罗纽斯,将自己的儿子——雷厄提斯送出国门,让他前往巴黎学习深造。在儿子离开不久,他便委派仆人前去给儿子送信、送钱,并嘱咐仆人“要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然而,相比之下,这位父亲却不允许自己的女儿拥有任何自由,甚至连自己的思想都不允许她拥有。
    按照当时的传统,社会也不允许女人拥有太多的社交活动或者自由。就一个家庭而言,父亲或者丈夫就是一家之主。女人在结婚之前有义务服从自己的父亲;而结婚之后则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在这种父权统治的社会背景下,奥菲丽娅不得不听从父命,从而违心地断绝了与心爱之人的往来,尽管自己依然爱着心中的王子。
    一方面,奥菲丽娅为中世纪的传统观念所支配:父命不可违;另一方面,她同时又被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浪漫的爱情体验所驱使。她如何能做到既听从父命,又忠实于情人?她只能选择其一,从而注定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二
    影响奥菲丽娅一生的只有三个男人:她的父亲——波罗纽斯,哥哥——雷厄提斯,以及情人——哈姆雷特。她的经历完全被包围在这三位男人之间。然而不幸的是,正是这三位心爱的男人由于种种误解,最终给奥菲丽娅短暂的一生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到第三幕第四场结束,也就是奥菲丽娅跟父亲一起为哥哥送行到波罗纽斯遇害之间,奥菲丽娅的父亲——波罗纽斯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关爱女儿,还不如说是自以为是、贪图虚荣。例如,他为了证实自己已发现哈姆雷特发疯的根源,居然在国王和王后面前将哈姆雷特给自己女儿的情书大肆炫耀并宣读一番。
    在第一幕第三场奥菲丽娅一家亲人辞别的场面中,她的哥哥雷厄提斯,在启程前往巴黎之前,也郑重其事地告诫妹妹不能相信哈姆雷特的爱情,他认为那只不过是“感情的玩弄”。如果奥菲丽娅对哈姆雷特以身相许,受害的将是自己。
    雷厄提斯刚刚离去,奥菲丽娅的父亲接着又对她进行了一番发问:她与哈姆雷特之间“都发生了什么”,是否经常跟他“幽会”,是否对他“有求必应”。当奥菲丽娅说到哈姆雷特殿下非常爱她,并为此山盟海誓时,波罗纽斯却将女儿称为“稚嫩的女孩”,并为女儿发表了一番听起来也颇富哲理的警告:
     至于哈姆雷特殿下,
     你应该相信的是,他还年轻,
     他的活动自由比你的更大。
     总之,奥菲丽娅,别信他的誓言;
     因为那是掮客,它们身着洁白的
     外衣,只是为了将黑心包藏,
     犹如貌似正经而真诚的老鸨,
     听起来更容易让人受骗上当。
    由此看来,奥菲丽娅的父亲和哥哥都认为哈姆雷特是在玩弄她的感情。他们两位都警告奥菲丽娅要提高警惕,以免为自己与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羞辱和伤害。然而,奥菲丽娅的内心却深信哈姆雷特对她是真情实意;因此,这无疑又使她陷入了感情的矛盾之中。
     三
    然而,相比之下,给奥菲丽娅的一生带来最大伤害的,却是本剧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他的所作所为,进一步促使奥菲丽娅陷入了痛苦和绝望的深渊。
    哈姆雷特在第一幕第五场得知父亲遇害的真相后,深感震惊和愤恨,随即接受父命并立下誓言,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哈姆雷特并为此想出了一条妙计:为了证明叔父的罪恶并且麻痹他的警觉,从此以后他也许会“行为乖张”。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首先采取的行动就是:正当奥菲丽娅在屋里缝纫时,“…他的上衣大敞四开,帽子没戴,袜子污浊,袜带松脱,犹如镣铐裹住脚脖。脸色跟他的衬衫一样煞白,双膝相互碰撞,表情如此可怜,好像刚从地狱返还,向人间诉说其中的恐怖,他来到我的面前。”哈姆雷特此行的动机无非是,“想让奥菲丽娅充当猫捉老鼠游戏中的爪牙。因为哈姆雷特如果在奥菲丽娅面前装疯卖傻,奥菲丽娅肯定会将这一消息汇报给自己的父亲,波罗纽斯随后肯定又会就此向国王和王后通风报信。正如哈姆雷特在第一幕结尾时所表示的那样,他想给人造成一种自己已神志失常的印象。”(Sidney Lamb)
    但是,可怜的奥菲丽娅,作为一位缺乏经验的少女,“尽管能感觉哈姆雷特的心灵之美,却不可能理解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A. C. Bradley)而且,哈姆雷特并未像对待自己的朋友那样,也将亡父显灵以及自己随后装疯的动机透露给奥菲丽娅。那么此时的奥菲丽娅就只有被蒙在鼓里从而担惊受怕。
    由于奥菲丽娅对鬼魂显灵以及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奥菲丽娅的内心肯定经历了诸多痛苦,因为她会时常看见或者听人说起有关哈姆雷特的现状:
    首先忧郁寡欢,然后不思茶饭,
    然后夜不能寐,然后虚弱憔悴,
    然后头晕目眩,就这样每况愈下,
    最后疯疯癫癫……
    “她会不断地听见人们谈论哈姆雷特这种不幸变化的根源;而她的内心则会告诉她:自己的无情就是其中的主要祸端。”(A. C. Bradley)因为,在她看来,正是由于自己听从父命将哈姆雷特的情书与信物退还,以及自己的拒绝与他会面,才是导致哈姆雷特“发疯”的真正根源。因此,奥菲丽娅自然就会为此而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奥菲丽娅的世界完全由男人控制。但是,“这些男人要求的太多,而且又相互矛盾。奥菲丽娅无法顺从他们的意愿,但又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她无法在这个世界生存,因为她的自我并不存在。”(Carla Stockton)
    (本文作者供职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原载:《文艺报》2009-03-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