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马尔罗:成为“反普鲁斯特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于闽梅 参加讨论
《马尔罗》[法]加埃唐·皮康著 张群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为二十世纪法国的重要作家,马尔罗从帕斯卡尔那里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帕斯卡尔把“人终有一死”消极、尖刻地表述为:人都是被判处死刑的。马尔罗说得比艰涩的帕斯卡尔更生动:
     “请设想一下戴着锁链的一大批人,他们每个人都被判了死刑;每天,当着他人的面,将一些人处死;留下来的人,从他同类的状况中,看到了他们自己的……这就是人的状况的形象比喻。”
     但马尔罗和以萨特为代表的其他存在主义作家有明显的不同,加埃唐·皮康这本介绍马尔罗的小册子充分理解到其中差异,所以,马尔罗本人特地为皮康的这本书增加了许多零散的“评注”,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一个由文本、老照片、外界评论和作家本人的评注汇合起来的马尔罗。有些评注是极其个人性的,我们只有恍然与马尔罗坐在一个酒吧里聊天才能听到这样的观点:杜米埃的画重复并补充着巴尔扎克的小说;劳伦斯的一生是强烈控诉的一生等。
     马尔罗的文学来源很复杂。他的第一部小说《纸月亮》(1921)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要了解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可以读他的《西方的诱惑》。而描写中国省港大罢工的小说《征服者》和《王家大道》则显现了一种特有的存在主义者的浪漫主义意蕴。他最成功的小说《人的命运》于1933年获龚古尔文学奖,通过中国1927年的国共冲突表现存在主义思想。马尔罗的小说的思考从来没有离开现实,1935年他以《轻蔑的时代》反思希特勒时代,1937年则以《希望》纪录了在西班牙反对佛朗哥的斗争。
     马尔罗的官方身份也很重要,他于1958年任法国新闻部部长,1959年起担任法国文化部长长达十年。这一身份使得他有机会作为文化使节来到中国,并获得了毛泽东的接见。这本小册子节选了马尔罗写于1967年的《反回忆录》,是他最富于后现代意味的一部作品,这也可能是全书让我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因为节选的这篇文章记载了他被毛泽东接见时的生动场景:
     “我现在逆光看着毛泽东。他和元帅一样,圆脸,皮肤光洁、年轻。他有着一种出人意料的从容。”
     在他笔下,刘少奇被描绘成“长着一副长脸的共和国主席”。他还记下毛泽东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当穷人们决心起来造反时,他们总能战胜富人:你们的大革命就是如此。”
     皮康认为《反回忆录》是一部“零散的、‘开放性的’作品,它因此而成为马尔罗最具‘现代性的’作品”。皮康甚至把马尔罗的野心揭示出来,“马尔罗在这里想成为一名反普鲁斯特者”。何谓“反普鲁斯特者”?就是要超越普鲁斯特。当然,皮康也只是指出,这只是一个野心。但在某个层面上,马尔罗达到了。是的,他是在回忆一生,但在他那里,人的一生与自我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而普鲁斯特的“追忆”还太确定了,马尔罗的回忆录为什么写成了“反回忆录”?皮康回答说:“在历史的衰退中出现的不是没有自我的世界,而是将世界置于自身想像力的自我。”
     马尔罗写“反回忆录”,相应地,这本介绍马尔罗的小册子则是一本“反”传记的传记。其实,最好的传记,往往会让传记作者得一段分裂症,你深入另一个人的生活,消失了自己,那个人奇异地成为你,你把自己转化成另一个你选择的但你又无法选择的人。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诱惑,但巴赫金警告说:这样的追求会让作者本人付出代价。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4-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