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他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纪念雷蒙德·钱德勒逝世五十周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萧平 参加讨论


     1
     45岁那年,从未涉足写作的雷蒙德·钱德勒开始挥笔创作侦探小说,因为通俗文学杂志《黑面具》的赏识,从此一发不可收。之后,这位大器晚成的美国作家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1959年死于肺炎。他一生创作七部长篇、二十多部短篇的“身量”,算不得著作等身,却给世人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假如世界文学史上少了钱德勒,或许就不会有村上春树广为流传的《挪威的森林》,至少他的写作不会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样。而侦探小说史,也将失去荣耀的一笔:作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开创者和灵魂人物,只有他,也唯有他,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严肃文学的殿堂。
     倘使没有了菲利普·马洛——钱德勒塑造的这个谬误百出,却有金子般心灵的“骑士”,侦探小说将依然是福尔摩斯或是波罗这样堪称完美的超级侦探形象的一统天下,他们头脑冷静,观察敏锐,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经过他们的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迷雾就会渐渐散去,最后水落石出。马洛则不同,他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孤独,有同情心,却不被人理解,但并不因此悔恨交加,而是默默独自承担这一切。
     国内外的读书界不忘给钱德勒戴上各式光环:他是文学大师崇拜的大师,为艾略特、加缪、奥尼尔、钱锺书等中外大师级作家所推崇;他位居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票选150年侦探小说创作史上最优秀作家中的首席;他与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等大牌导演合作,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缔造者,连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都只能给他当助手。钱德勒为人推崇却得假借他人来抬高身价,面对这样的“推举”,要是他本人活着未必领情。不过,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且毫无疑义,将随着时光的推移而与日俱增。
     2
     围绕钱德勒的生活与写作,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题。有专家索性一言以蔽之:钱德勒能在多大程度上把烂俗的故事写成精妙绝伦的小说,也就相应地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怎样地乱七八糟。我们无从揣摩他写下第一个短篇《勒索者不开枪》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态。可以肯定的是,其时钱德勒正处于一种无处彷徨的尴尬境地。
     时光退回到他开始写作的十年前,这位看起来有点搞笑的性情中人,去参加一个聚会,却看上了一个钢琴家朋友的妻子,一个叫茜茜·帕斯卡的女人,她“性感、世故、机智、自信”,当过模特儿,好裸身做家事,虽然自称大他8岁,但对他有致命的吸引力。钱德勒自此就像丢了魂,死活缠着人家不放。他36岁那年,反对这段匪夷所思的恋情的母亲去世,而茜茜也已离异,一切天遂人愿,这时他却发现,茜茜不是比他大8岁,而是18岁。之后两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他说他与妻子“可以不经任何言语就进入彼此的内心”。
     尽管如此,他们一起生活的三十年却并非风平浪静。究其因,年龄渐长,茜茜终究跟不上钱德勒的生活节奏,为了避免露馅,她只好装病。当时,钱德勒供职于一个石油公司,因为妻子多病或者假装多病而备感痛苦,于是开始酗酒并出轨,最后,他因与办公室里的女雇员发生关系而被迫离开了报酬优厚的公司。
     很显然,要不是因为茜茜,或许就没有这次难堪的被炒鱿鱼;如果没有被单位开除的事,而今扬名国际文坛的钱德勒,或许终其一生只是某公司的高级白领。钱德勒自此开始了“华丽转身”,他写作并不是因为怀抱什么伟大的文学理想,而仅仅是因为生活潦倒想借此谋一条生路。这个在前半生既与侦探沾不上边,也与电影靠不上沿,充其量只是个爱好诗歌的商界人士,又将如何赤手空拳开创自己的文学生涯?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钱德勒最初所谓的创作,无非是模拟再改写。他选择当代畅销作家史丹利·贾德纳的某篇小说为模板,先将故事大纲巨细靡遗地描述下来,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重写一遍。就用这种拙劣的书写方式,他创作了十二则短篇故事,全部刊登在《黑面具》上。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钱德勒却由此自创并发展出了两项重要的主题:对洛杉矶的描绘,使之成为“硬汉派”小说中最典型的城市;而对笔下英雄的刻画,随之成了后代小说家亦步亦趋的模仿样板。
     创作十年后,55岁的钱德勒接到了来自派拉蒙公司的电话,他犹豫了片刻,想不到任何理由拒绝,并决定前往。那时他没想到,自己从此摇身一变成了顶级编剧:无论制片厂头头让他写什么东西,他并不会犹豫这“有损艺术尊严”——恰恰相反,他总能通过最流俗的情节来反映永恒的价值。然而,他并没能超越身为作家与编剧两种身份的剧烈冲突。他成为好莱坞剧作家之后所完成的推理小说,通常被认为水平皆不如他的前四部作品。
     3
     据说,在钱德勒活着的年代,人们喜欢把他和海明威相提并论。他却压根儿瞧不上海明威,索性在自己的小说里给一个笨警察取了“海明威”这个名字,并不无尖刻地说:这是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很精彩的家伙”。然而,颇具反讽意味的是,他自己笔下的马洛,却总是给贴上“海明威式硬汉”的标签。
     作为一种“回应”,钱德勒暗地里给马洛下了这样一句评语:如果有足够的人像他,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变得太无趣而不值得居住。这个“一身都是烟头烧的洞,永远宿醉难醒”的硬汉,喜欢讥讽嘲笑,行事有点犬儒主义,面对邪恶而肮脏的世界,却不肯放弃对正义的渴望;他没有福尔摩斯那样不正常的头脑,大部分时候,与马修·斯卡洛一样需要顺藤摸瓜,沿着线索一点点追溯;当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事物的谜底时,那个他苦苦追寻的东西,却总是“要么已经毁掉,要么永远失去了”。于是,他只能在回家的路上独自钻进酒吧喝杯双份的苏格兰威士忌了事。
     至于马洛的私人生活,钱德勒却做了很好的安排。在《漫长的告别》中,他遇到了拥有百万财产的琳达·罗林,并在《重播》里再续前缘,在未完成的遗作《普德泉庄园迷案》开头,他俩结为连理。婚后,马洛拒绝常住在琳达的豪宅,也不接受她的经济资助。他还想当一个私人侦探,他说:“我是一个穷人,娶了一个富有的妻子。我手足无措。我只是坚信一件事情——拥有一间破旧的办公室,那里才是我想呆的地方……”
     钱德勒的一生则远没有马洛那么幸运。1888年7月22日,他出生于芝加哥,父亲是个酒鬼,火车工程师,最后离家出走。母亲是英国人,母子双双遭到遗弃后返回英国,在舅舅的资助下生活,钱德勒考取了英国最好的中学,但是没有上大学,而是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英国海军部,成为公务员,但随后辞职。向舅舅借了一笔钱之后,他返回美国,在洛杉矶定居,其后,他做过各种莫名其妙的工作,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仅能买一只烟丝荷包给自己做圣诞礼物,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经历种种严酷的生活体验,当钱德勒埋头写侦探小说时,他很难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再像福尔摩斯或波罗那样蜷缩在乡村别墅或者安乐椅中,做高人一等的解谜游戏。他的小说不再局限于简单地交代一个情节或者故事,而是面向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向更为广阔和肮脏的犯罪。同时,有别于之前侦探小说往往从某一个血腥或离奇的案件开始的情节设计,在他的笔下,故事通常以一个私人侦探接受一桩普通的调查委托开始……
     1954年,茜茜过世,寂寞又沮丧的钱德勒异常痛苦,他感慨道:我此生最大的悔恨,即是没有写出任何一本可以献给她的书。此后,他写的文字更少,喝的酒更多。1955年,他试图自杀,冲自己连开三枪,子弹“笨手笨脚”地仅仅击穿了他正泡着澡的浴缸。四年后的3月26日,他孤零零地死在异地他乡。此时,他的出版经纪人和秘书正为争夺他的版权打得不可开交。他被收容到一个专为穷人设置的墓地里。生前喧嚣狂傲的他死后极尽悲凉,只有17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且大部分只是点头之交。
    原载:《文学报》2009-05-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