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俄罗斯心中不会把你遗忘” ——重读普希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蔚 参加讨论
《普希金抒情诗全集》  冯春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一样,俄罗斯心中不会把你遗忘。”这两句诗出自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纪念普希金的一首诗中。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普希金是一段挥之不去的美好的集体记忆,是一笔无法割舍的精神财富。
    有人将上世纪80年代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在那个文化全面复苏、新思潮风起云涌的年月,普希金给予我们的远不是几首歌咏爱情与友谊的诗篇的熏染,关于自由、关于正义、关于理想、关于生活,我们都能从他那真挚饱满、激情四射的歌唱中得到最形象、最动人的答案。记得那时的文艺晚会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他那首教导人们正确对待生活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气愤!/在愁苦的日子,要心平气和,/相信吧,快乐的日子会来临……”
    光阴似箭。如今的中国经济腾飞,天翻地覆,然而,人心也开始变得浮躁与功利。斯时斯境,重读普希金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普希金抒情诗全集》,由国内一流的俄罗斯文学与普希金专家冯春先生翻译。笔者展读之余,不免有一些感触。
    普希金生活的19世纪初期,正是俄罗斯人民战胜了拿破仑法国的入侵,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年代;同时,法国启蒙思想家以及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严寒、专制的俄罗斯大地。受到要求变革和进步的十二月党人的影响,普希金创作了不少讴歌自由、憧憬未来的诗篇,他在《自由颂》中义无反顾地高唱,“我要为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惩罚皇位上的罪行”。他在《致大海》中借助歌颂自然景观的壮丽,抒发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深情向往,“再见吧,大海!我不会忘记/你那美丽庄严的景象,/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发出的轰响”。在写给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恰达耶夫的那首著名的诗中,他庄严而准确地预言了祖国终将摆脱农奴制专制统治的光辉的明天,并对自己在俄罗斯历史上的地位深信不疑,“同志,请你相信吧:那颗/迷人的幸福之星必将升起,/俄罗斯会从沉睡中惊醒,/那时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人们将铭记我们的姓名!”
    诗人的职责是什么?或者借用一个时髦的词汇,他该有什么“担当”?一部中外文学史告诉我们,从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和鲁迅,到但丁、拜伦、雪莱、普希金与惠特曼,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必定与他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为自由而呐喊,为人民的幸福而流泪,为人的尊严而高歌。普希金之所以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就是由于他的开创性贡献,让俄罗斯文学摆脱了为宫廷贵族吟风诵月的小天地,进入了将视野扩展到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为人民的苦难泣血而歌,并使俄罗斯文学当之无愧地上升到世界水准的崭新时代。评论巨匠别林斯基将其概括为“人民性”,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则高度评价:“普希金对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应该得到人民的感谢。他对我国的语言进行了最后的加工整理,现在就连外国语文学家都承认这种语言在其丰富、力量和形式的美等方面几乎仅次于古希腊语,它那典型的形象、不朽的音响在影响着整个俄国生活的潮流。最后,他以他那有力的巨手在俄罗斯大地的深处升起诗歌的旗帜。”
    在《冬天的晚上》、《致奶妈》、《斯坚卡·拉辛之歌》、《致卡尔梅克姑娘》等意境深邃、优美感人的诗篇中,普希金抒发了对底层民众真挚的爱、对他们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这让他变成统治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几度被流放,最终没有逃脱悲剧性的命运结局。然而,普希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尽管他会为生活中的庸常所困扰,为自己的不被人理解而苦恼,在《诗人与群俗》中感叹,“冷漠、傲慢而无知的人群,/他们并没有听懂他的琴声”;他也会发出“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般的叹息,“我是个孤独的播种者,在启明星/出现之前,早早就出去播种自由,/在那被奴役的犁沟上面,我用纯洁而又无罪的手/撒下能繁殖生命的种子——/但我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枉费有益的思想和劳力……”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高傲而又清醒、理智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在《致诗人》中宣称,“诗人啊!不必看重世人的爱戴。/狂热的赞誉不过是喧闹的一瞬;你会听到愚人的评判、群俗的冷笑,/但愿仍然坚强、平静和冷峻”。纵然受到迫害,屡经坎坷,也不改初衷,以先知般殉道的精神立誓:“你必须走遍天涯海角,/用话语去把人们的心点燃”。
    感谢冯春先生,凭借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普希金及俄罗斯文学孜孜不倦的研究,用他那精准、隽永的译笔,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崇高俊美又血肉饱满的普希金。笔者读的第一个版本的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也出自冯先生的译笔,那份美丽而质朴、忧郁而流畅的感觉,令人难忘。普希金的诗歌艺术与人生实践说明,只有心忧天下,热爱人民,才会永久地被人民所怀念。诚如他在总结自己一生、表达自己与沙皇专制黑暗势不两立的那首《纪念碑》中写的:“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他昂起那颗不屈服的头颅,/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的日益小众和沦落,除了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外,与不少诗人本身的沉湎于自我、沉醉于“后现代”的文字游戏中不能自拔而日益远离生活、远离大众,有很大的关系。文学艺术一旦与生活隔膜,生活很可能就会毫不留情地抛弃它。
    也许,这就是重读普希金,所给予我们的最有益的启迪。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11-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