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七部小说《猫眼》(Cat’s Eye, 1988)在出版后即被认为是“阿特伍德到目前为止最具艺术成就的小说”。阿特伍德曾说过,她想用《猫眼》“为所有那些已从我本人的童年中消失了的东西建造一个文学的家园……部分地说,则是出于一种阻止时光流逝或带回旧日时光的企图”。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追忆了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 童年:自我缺失 女主人公伊莱恩八岁前随父母和哥哥过着一种游牧式生活。这段幸福美好的田园生活随着父亲由野外昆虫学家变为大学教授、全家定居多伦多而结束。此后,以科迪莉亚为首的三个女孩以朋友的身份侵入了她的生活,不断地教训和惩罚她。科迪莉亚对伊莱恩的恐怖折磨在下面两件事中达到了顶峰。第一件事情是伊莱恩被科迪莉亚活埋在她家后院的一个地洞里,幸好及时被人救出。 另一件事是科迪莉亚将伊莱恩的帽子从放学必经的一座桥上扔到下面的小溪中,命令她下去将帽子捡回,自己却领着另外两个女孩扬长而去。为捡回帽子,伊莱恩身陷冰河。正当她就要冻死在沟壑时,她忽然看到一个身披黑色斗篷、一颗红心跳动在体外的女人从桥的上方向她缓缓走来。她对伊莱恩说:“不会有事的。回家吧。”恍惚之中,伊莱恩仿佛获得了一种力量。她爬上了斜坡,走到了大马路。伊莱恩坚信,她看到的这个女人就是收容世上一切无家可归者的圣母玛利亚。伊莱恩在童年阶段缺失自我意识,幼年时与家人在丛林中的游牧生活以及父母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使伊莱恩在同伴眼中成为“异类”。在沟壑事件以后,她的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她由原来设法讨好同伴变为充满自信地独来独往。伊莱恩从此告别了自我缺失的童年,迈入了寻找自我的历程。 少年和青年:寻找自我 伊莱恩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后的加拿大——一个业已失去平衡、混乱无序的世界。作者在小说中暗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教条和残酷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时,战争、父权制、前殖民地历史的阴影和种族歧视等也都投射在伊莱恩及周围人们的生活中。童年时代的伊莱恩感受最多的是恐惧、疑虑和孤独。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在沟壑事件中体验死亡的威胁之后,伊莱恩有了成长的顿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伊莱恩上中学后与科迪莉亚经历了一场彻底的角色互换。她由弱者变成了强者,并下意识地为自己的童年复仇。比如,她在墓地说自己是吸血鬼以恐吓和控制科迪莉亚。当科迪莉亚在学业和交友等各方面遭遇挫折时,伊莱恩也不肯给她同情和安慰。科迪莉亚最后精神崩溃,入住精神病院。伊莱恩虽去看望科迪莉亚,但拒绝帮助她逃离精神病院。青年时代的伊莱恩在学业和个人感情生活中也在不断寻求并体现自我意识。中学毕业后,伊莱恩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了艺术作为自己的专业。她拒绝与可能给她造成伤害的人交往。伊莱恩有过一个情人和一次失败的婚姻,第二任丈夫给了她发挥艺术个性的空间,使她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幸福。伊莱恩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成长过程是自我意识觉醒和发展的过程。她变得坚强、自信,富有主见。同时,她也有报复心重、冷酷刻薄的一面。虽然伊莱恩此时将自己包裹起来,外表坚强,内心却无序混乱,充满焦虑。所幸的是,从青年到中年,通过艺术和叙述,伊莱恩经历了一条从无序和混乱到有序、和谐的内心之旅。 青年到中年:实现自我修复 青年时代的伊莱恩开始用一幅幅绘画作品表达她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心感受。《猫眼》是其中一幅。猫眼是伊莱恩上小学时最喜欢玩的蓝色玻璃弹子,多年以后当她重见它时说,“我往这弹子里看,看到了我生活的全部”。伊莱恩用作品表达她对生活的纪念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伊莱恩自我修复的另一表现是对童年女友科迪莉亚的原谅与宽容。伊莱恩对童年时代曾经无数次伤害过自己的科迪莉亚怀有异常复杂的情感。随着叙述的深入、思绪的梳理、情感的叩问,伊莱恩明白了科迪莉亚对她施虐的原因,在心理上宽恕了科迪莉亚。在想象中,她给对方送去了希望和安慰。回顾展中伊莱恩虽然未见到科迪莉亚,但她郁闷的心结已经打开,她的“科迪莉亚情结”终于走过了从惧怕、憎恨到幸灾乐祸,再到同情、宽恕的情感历程。 《猫眼》采用了意识流手法,使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在回忆叙述和绘画作品中得到展开。作家对伊莱恩的童年生活作了细致描绘。小说不仅说明了童年对成年的重要影响,也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的种种生活困境,又含蓄地提出了摆脱困境的可能途径。在刻画伊莱恩的成长历程中,阿特伍德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的真正成熟是获得内心的和谐并实现心灵的释然和自我修复。(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