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幸福就在前方——评《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苏清 参加讨论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曾长期盘踞土耳其畅销书榜首,在全球再版53次以上,受到21国读者热烈追捧。由作者李凡纳利亲自担任编剧与作曲的同名电影荣获有“土耳其奥斯卡”之称的安纳托利亚金橙电影节9项大奖。
    作者的构思是巧妙的,通过梦境与现实的穿插描写,把三个主人公的命运巧妙传达:天真烂漫的15岁乡村少女玛丽被身为族长的伯父摧残,因此使家族蒙羞被关进马厩。她矛盾、挣扎,不懂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全族人都冷漠地讥讽她、欢笑着欢送她走上绝路,为什么真主不爱她。而心安理得、道貌岸然的伯父却受到尊重敬仰。西玛尔是突击队员,他为国家荣誉而战。在正义的幌子下他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他退役后接受了把堂妹带到伊斯坦布尔并杀死堂妹的神秘任务。他对血腥的麻木、快感和对友情、亲情的冷漠,揭示了他只沉醉于梦里“纯真新娘”的不觉醒的麻木灵魂。“在黑夜是堂·吉诃德,到了白天就成了桑丘·潘沙”的教授伊凡大学毕业,拥有美艳富有的妻子、万事通的妹夫,一切看似完美,可是潜意识里的良知在梦里延伸。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囿于社会规范和虚浮的“幸福”。极度空虚孤独的梦让他恐惧,终于他决定放弃一切去远方实现自己的救赎。
    玛丽能否摆脱落后家族的“荣誉谋杀”,成长为有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西玛尔能否从麻木的血腥、不真实的幻想中走出;教授能否通过探险远方实现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实现救赎……这是作品留给读者思考的开放式的谜。
    作者通过玛丽和西玛尔的所见,描绘了古老文明与现代都市的碰撞。建筑、服装、人们的言谈举止,在新与旧、传统与潮流之间融合,这体现了一种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渡。这样宏观的描述和宽阔的视角无疑充满厚重感。
    书中传达的具有思考意义的启示、价值观同样值得关注。如“让伊凡产生改变自己生活的那种欲望,并非直接来自对于死亡的恐惧,而是来自没有创造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没有留下能表明自己存在过的哪怕最微小的痕迹而死亡的恐惧。”21世纪是快节奏现代化的、同样也是令人迷茫迷失的机器化时代,而诸如此类的细腻文字也许是在压力下生存的人们所需要的。又如“人生旅途要经过一个‘骆驼阶段’,背负着社会压在他们身上的全部愚蠢和偏见的负担。接着要经过一个‘狮子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抵抗所有偏见。但是还有一个阶段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儿童阶段。这是最高阶段,要求人用儿童的天真去思考人生,去玩游戏,接纳各种影响,找回自己那失去的天真。”
    作品的基调是压抑、苦闷的。玛丽看似要在马厩里上吊,抑或在高架桥上毫无反抗地被杀死,就像她村子里几个女孩那样;似乎西玛尔要奉父命杀死玛丽,然后继续回乡和未婚妻过着看似平静却麻木的生活;教授也似乎要软弱地继续享受“幸福”的生活,最后在昂贵的扶手椅里和床上倒下死去……可是,他们凭心底最原始的本真选择了远方。终于玛丽成长了,教授找到了治愈别人所拥有的价值,而西玛尔似乎依旧愚钝,可最后玛丽、教授离开的那一刻谁知道不会有新的奇迹呢……尽管悲伤,我们依旧愿意相信西玛尔远方是有梦的,远方是美好的。可能对每个人而言,远方是新的生活,抑或又是新的轮回……而拥有选择远方的勇气本身就是幸福的。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