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手机版
|
旧版书库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
文史
国学
古籍
诗词
世界名著
现当代名著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贺绍俊
舒晋瑜
刘大先
白烨
巴莫曲布嫫
樊星
佚名
赵勇
谢有顺
雷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是综合小说 还是类型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汪涌豪
参加讨论
是综合小说 还是类型小说?
——尚未写完已是大热之势,由村上春树近作《1Q84》带出的话题正如水波纹般漾开……
日期:2010-07-16 作者:汪涌豪 来源:文汇报
出版做足阵势,读者不眠不休通宵守候
●努力以“最村上”的方式生活,包括依《且听风吟》的提示品评红酒,按《奇鸟行状录》的方式吃意大利面,连电视益智节目也拿它做考题,以博取更高的收视率。当一部小说引出人受蛊般的痴迷与疯狂,有的更拿它做人身份与品味的标别,就不禁让人疑问,这是否还是对待小说的态度?
●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彻入心腑的绝世纯爱,或哀感顽艳到冬雷夏雪的极端性爱,到头来仍不足以让人有真正的感动,并借来稠情,慰我飘零。相反,书一阖上,竟什么都不留下。
●其实,何须专家解读,只要看看“2010年,Q的故事迈过了越发幽深的森林”这则新潮社广告就可知道,作者是在重施他最拿手的故伎。当然,这种重复不一定意味着作者才思的枯竭,因为他说了,他写小说的理念与当初开爵士酒吧是一样的,其间,如何保住10%的稳定客人,最是重要。
汪涌豪
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1Q84》,2010年绝对属于村上春树。日本国内自不消说,有人在书店通宵守候,不眠不休;有人拿到书后席地而坐,一气读完。出版社也做足声势,表示是因读者希望保持一种神秘感,才迫使他们不得已行此“沉默销售”,直至创下书未写完就先预订的出版“异例”。
如今,该书在日本已售出300万册,除漫画外,只有血型书《自己的说明书》可与之争锋。尤其女性读者,本就努力以"最村上"的方式生活,如组织“村上美食书友会”,既依《且听风吟》的提示品评红酒,又按《奇鸟行状录》的方式吃意大利面,此次更推出专门的小说解读,如村上研究会有《村上春树1Q84大解读》,河出书房有《村上春树1Q84该怎么读》。影响所及,连电视益智节目也拿它做考题,以博取更高的收视率。
中国的村上迷也多,天价的版权引进,加上译者之争的花边新闻,诱人到处找小说的"抢读版"先睹为快,有的则想方设法,四处收罗附赠的明信片。说实话,我们并不认为畅销就是罪恶,但当一部小说引出人受蛊般的痴迷与疯狂,有的更拿它做人身份与品味的标别,就不禁要问,这是否还是对待小说的态度?而从作者到作品,多个方向浮露出的问题,更让这种疑问变得无法回避。
村上作品中的数个桥段在《1Q84》中“复活”
就作者来说,那样的刻意低调与淡漠,既少接受采访,又不让媒体拍照,以至连自己的同胞都怀疑世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所为何事?是拙于应世的天性使然,还是故示神秘的自我炒作?因为事实是,关于他的一切,该知道的人们都已知道;无需知道的,如他的作息时间、穿戴爱好等等,人们也都知道。所有这些,还总与其小说似有若无地对应起来,只是他本人从不说破也拒绝承认而已。这回也是如此,为配合新潮社的宣传,虽然接受了采访,但作者所谈大多飘忽,乍一看陈义高远,细加审察,都不落在实处。
就作品来说,其间充斥着暴力、虐待、邪教,以及各种边缘力量与特异功能,还有自闭与背叛、出走与失踪。这些旧有新出的离奇情节,杂合着恐怖、冒险、推理等元素,密合勾连,最后结穴于爱和性,这使得日本评论家小野正嗣据此判定,小说实际是一部“爱的物语”。而爱知淑德大学教授清水良典所说更吸引人,他认为《1Q84》以奇数章写女人、偶数章写男人方式展开的双线结构和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悬念设置,虽意在用“并行世界”来征象现代人“统一化人格的崩溃”,但类似的结构方式,《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已经有过。而用小说中天吾的说法,“读者如果直至最后还被置于疑团之中的话,那大概就是作者的意图所在了”,这样的布置《挪威的森林》中也可见到。反倒是一些章节结尾处的悬念设置有点蹩脚,开始处的回溯交代又有点拖沓。还有一些情节,可从《电视人》的小人设计,《国境之南太阳之西》的短暂握手,以及《遇到百分之百女孩》的重逢渴念与女性主导中找到亲缘关系。此外,牛河的形象在《奇鸟行状录》也已出现,被他投托深意的那个从死去羊嘴里走出来的"小小人",也让人多少想起《寻羊冒险记》。
作者是在重施他最拿手的故伎?
最主要的是,作者特别蛊惑人的情感渲染功夫,让人觉得总该发生点什么,可最后发生了也尽属枉然的眩惑与妖媚,连同充满新鲜比喻的灵动笔致,以及由此调排出的都市迷惘与浮生苍凉,游离、怀旧而感伤的爵士蓝调,都没有变。甚至书名也继续着混搭和模仿的风格,给人以洋气的陌生感。总之,不但没能如他所说,创设出一种“新的语言系统”,反而比以前还略显罗嗦与滞涩。对这种文体上的缺陷,日本的评论界用“停滞感”一词来指述。早稻田大学石原千秋教授曾说,作者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改变过自己特质的“稀有作家”,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当小说进行到第二第三部,其中难得的社会描写已悉数退化为背景,整部小说因此成为一部更接近于《挪威的森林》的恋爱小说。
其实,何须专家解读,只要看看“2010年,Q的故事迈过了越发幽深的森林”这则新潮社广告就可知道,作者是在重施他最拿手的故伎。当然,这种重复不一定意味着作者才思的枯竭,因为他说了,他写小说的理念与当初开爵士酒吧是一样的,其间,如何保住10%的稳定客人,最是重要。我们姑且认为此类表达是出于对固定读者群的尊重。可问题是,这还是他想写的“将种种世界观、种种视角糅合为一体,使之相互纠缠,盘根错节,以期浮现出某种新的世界观来”的“综合小说”吗?自被推许为又一位有实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以来,人们能感觉到村上春树的变身与转型。此次,继耶路撒冷文学奖上高调宣示“高墙与鸡蛋”的选择后,他向奥威尔致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称臣,接受《每日新闻》采访时,更直言对“精神囚笼”的厌弃,对照小说中写到的“小小人”利用“空气蛹”控制人的精神,并通过无穷复制,支配世界的桥段,似乎村上的写作第一次有了直接严肃的社会关怀。可实际上,这种关怀只抽象地迎合了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就小说本身而言,从人物、故事到营造出的整体品质,都不足以承载这样严肃的主旨。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不能不指出,在这种"综合"实验中,他对自己以往小说的"综合",是要远多于对人类与人性问题的“综合”的。
“杰作”还是“问题之作”多有争议
所以,尽管日本媒体将此当做社会事件爆炒,其5大纯文学杂志却对小说究竟是一部“杰作”还是“问题之作”多有争议。有人认为它体属“阪神间摩登主义”的时尚书写,故多西方文学的“牛油味”,而少日本特有的“国民性”(这让人多少想到村上初次参评芥川奖所领受到的批评)。更尖锐的质疑来自近畿大学教授中岛一夫和女作家松浦理英子,前者直斥它是“民众的鸦片”,后者更认为这样的写作是“犯罪行为”。譬如他着意描写邪教教主与教内女子的性乱。我们自然不能武断论定,作者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是一种失控还是有意放纵,但小森明夫在《朝日周刊书评》中所作的小说是“儿童色情小说”的界定,给人一种别样的警示。联系前此评论家川本三郎称其虽反映现代社会“平面符号累积成的无机化感情”,将内容隐藏在风格里,甚至以风格取代内容,“而以往作家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质感,或有血有肉的感情则荡然无存”,还有松浦寿辉称其作品没有土地和鲜血的味道,“有的只是媚俗与撒娇的混合体”,“所以读他的小说会有上当的感觉”,我们多少能够理解,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彻入心腑的绝世纯爱,或哀感顽艳到冬雷夏雪的极端性爱,到头来仍不足以让人有真正的感动,并借来稠情,慰我飘零。相反,书一阖上,竟什么都不留下。
或许,对于创作,并不是将第一人称叙事改换成第三人称,作家的视野就扩大了。也并不是大学时参加过反安保学潮,成名后关注过奥姆真理教投毒和阪神大地震惨状,作家就必然是“现世哀痛”的揭示者了。继《地下》、《时代精神的记录》和《神的孩子都跳舞》之后,这些已被村上表现过的感性瞬间,其实并没被赋予他更多的力量,我们也看不到他因此而生出的真实的内心愤怒,和人性论存在论交织下的思想的痛苦。有的只是非抵抗的闷骚,出让了原则的对神秘力量的归服。正因为这样,宗教学者岛田裕才会认为,他不仅没有站在邪教的反面,反而与之有一种暧昧的“共感”。
人物共同的精神世界在哪里?
对照村上春树所礼敬的乔治·奥威尔,其西班牙战争和二战的生活背景,加入左翼并反对纳粹、流亡欧洲的个人经历,所有这些赋予作家对社会下层的痛切体会,让人很容易在他的《1984》中,辨识出一种全然不屈服的精神风骨。它就像刺入集权身上最尖锐的药针,是作为“一代人冷峻良心”的作家对20世纪文学最伟大的贡献。面对这样的小说,人们每每端读尽卷,毛骨起立。这个,《1Q84》似乎是缺乏的。再对照村上所推崇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契诃夫的《萨哈林岛》(如今在日本书店,重新加印的这两本书,像足了《1Q84》的左右护法),在我看来也全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陀氏小说对人类普遍理性、中心价值和永恒意义的深刻探索,通过对宗教、伦理与善恶问题的怀疑与究诘,还有对精神分裂、歇斯底里、杀人淫乱以及与魔鬼对话等的种种描写,一一得到生动的展现。与村上的小说一样,它外部动作也少,但上述非正常状态下人物内心的挣扎,指向的全是人真实的生活,且无不与作家所说的"全宇宙问题"相关涉。尤其是对阴暗丑恶的根源性质疑,让他获得了“俄罗斯罪恶的天才”的声誉,而《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因此成为其一生探索的总结。你可以称它是社会哲理小说或心理分析小说,其间充斥着张力的情节设置与悬念处理,又使它成为一部典型的刑事侦探小说。至若主题不尽统一,既彼此对话又各自独立,更催生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这个,《1Q84》同样没有。
回到依托纯爱与性爱展开的故事本身,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两性,只有相爱的人才拥有共同的世界,这一点是否已经改变?如果没有,那小说中人物共同的精神世界在哪里?写活性的报复大有必要,但追究其根源并用善来收容美、提升精神是不是更加重要?现在,作者一味延续"世界旁观者"的立场,笔端姿态摇曳,但人物故事一任从非生活的逻辑行危驾虚,看似切近,其实杳远,如天吾是一补习学校的合同教师,青豆原在食品公司供职,以后受聘健身俱乐部教练,都是所谓自由职业者,尽是不受社会习俗约束的出入自由,这多少让人感到,作为一个旁观者甚或冥想者,作者对于人的生活实态多少有些隔膜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其飘忽游离的笔致,未必是其超迈才性的体现,而恰恰是其长期置身在外、力所不及的藏拙的表现。
一张全球化的通行门票
此间一些已读完《1Q84》1、2的读者说:其实小说让他们想到郭敬明。有意思的是,恰巧批评家藤井省三说:"80后"作者都是村上的“继子”。但令人遗憾的是,更多的年轻读者被作家抚慰得很舒服,对小说纯熟圆巧的结构体调崇拜得一塌糊涂,并不知不觉,堕入一种虚幻的境地,以至于真的相信作者具有灵视,然后在其灭烛谈鬼、望月说狐的出神入化中,失去了对人性和世界的关怀。
卡莱尔曾说:“凡伟大的艺术品,初见时必令人觉得不十分舒适”,如果这话正确,那我们不得不说,《1Q84》太流畅太好读了,一如他以往的小说,去日本化的语言和欧美风的音乐,都是全球化的通行门票。更不要说他笔下的Hugo Boss西服和Givenchy连衣裙,如今都已穿在我们身上;法国酿的红酒和意大利面,也早已到达我们嘴边。
只是这次,小说中物质化的符号虽然少了一些,但类似雅纳切克那首庆祝捷克建国的《小交响曲》,仍不过是虚浮于故事之外的陪衬罢了。它能遮掩小说故事的单薄和人物的抽象吗?进而言之,以适可而止的绝望来提示情感的纯度,以刻意造作的悬念来延迟谋求叙事的深度,并将简单的故事演成复杂的长篇,真的能比他之前的纯爱张扬更凸显对社会的关怀吗?此间,有村上小说的权威译者称,“小说是在世界语境下,对当今日本社会问题的总结性认识,或通过日本社会问题,对世界现状及人类走向的忧虑与思考。”我认为并不是客观的评价,至于本书译者尊其为“思想小说”,更与事实不符。如果一定要沿作者原来的设定,视其为“综合小说”,那也只是一部综合了推理、悬疑和性爱的“类型小说”。在这样的小说中,诚如《朝日新闻》所说,“春树的世界果然还是没变”。
或许,因为有不变的我们,才有不变的村上。
原载:《文汇报》2010-07-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两个异域男性作家视角中的美丽女性形象
下一篇:
人性的异化和神话的复活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文学视点
文坛聚焦
学术争鸣
文艺理论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民族文学
古典文献学
语言学
比较文学
英美文学
俄罗斯文学
中北欧文学
东方文学
东南欧拉美文学
网络文化与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
域外汉学
古籍整理
书目文献
专题研究
随便看看
为《现代汉语词典》“牵引”条补一义
释义里的学问
《幸福从餐桌开始》
阮一峰:医生何去何从
砍掉那些不必要的念想,给自己一个幸
生死太平轮:东方泰坦尼克的悲情往事
方群 为书纯粹的一生——写在方厚枢
从诗歌中来 到爱情中去
《山河袈裟》:先站直了,再谦卑地去
珍视儿童的哲学思维
评论
作品评论
作家论
创作谈
百家争鸣
文化时评
综述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阅读指导
读后感
读书文摘
读书笔记
小说品读
诗文鉴赏
观后感
读书生活
图书推荐
文艺
少儿
科幻
艺术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民间文学
国学研究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
文学视点
文坛聚焦
学术争鸣
文艺理论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民族文学
古典文献学
语言学
比较文学
英美文学
俄罗斯文学
中北欧文学
东方文学
东南欧拉美文学
网络文化与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
域外汉学
古籍整理
书目文献
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