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治武功论曹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增荣 参加讨论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文学巨匠罗贯中用他的如椽之笔在他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政治、军事与文学等方面的事迹及成就多有渲染。尽管罗贯中的思想根本上是以刘汉政权为正统,但是,仍然不难看出整部《三国演义》,其实基本上就是在为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曹操树碑立传。本文试通过《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阐释,对其成就、贡献及影响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 举义旗讨董卓斩露头角
    公元175年,即汉灵帝(刘宏)熹平4年,曹操举孝廉,征拜为议郎。后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这是历史事实,我们不能苛求曹操),迁为济南相。由于董卓进京之后把持朝政,暴虐无道,特别是废灵帝(刘宏)立献帝(刘协)的大逆不道之举,弄得天怒人怨,激怒了天下英雄。曹操先是如同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一般身带利剑独闯相府欲行刺董卓,但是未遂,逃跑至虎牢关被擒几乎丧命,幸被陈宫义释得免。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逃回安徽沛国谯县老家后,树立起“忠义”的白色大旗,到处招兵买马,组建武装力量。公元190年,即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曹操和袁绍、袁术、刘表、孙坚等各路诸侯公推袁绍为盟主高举义旗掀起了一场起兵讨伐董卓的波澜壮阔的大进攻。董卓死后,黄巾起义军的残余势力东山再起,曹操借着剿灭黄巾起义之机,在山东各地招贤纳士,文臣武将闻声归附,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胀。曹操正是由于紧紧地抓住讨伐董卓和镇压黄巾起义这样的重大的军事行动的机遇,很快地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为曹操在以后几次南征北战中都能够所向披靡、连连告捷奠定了雄厚的军事基础和人才保障,为曹操后来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重忠诚诛叛逆招纳人才
    曹操能够叱咤风云、雄霸北方的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有效的当数他所实行的求贤若渴的广泛吸收、笼络文才武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了。当然,他的爱惜、招纳人才,原则性也是非常强的,那就是把人才的道德和人品放在第一位,这个必须要过关,必须要对自己个人绝对地忠诚,不能有反叛行为。长期的为官从政及多年的军事行动,使曹操在功成名就、成就霸业的同时,也在辨别是非、洞悉善恶的能力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宝贵经验。曹操在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彻,落实得很到位,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人能重用什么人不能重用,他自己心里是有一杆秤的。尽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仍然对他的忠心耿耿表示认可,仍然奉徐庶为座上宾;即使关羽表示“降汉不降曹”(其实这不过是关羽玩的文字游戏而已,因为归根结底其本质就是“投降”,而且就当时的情势而言,“汉”与“曹”根本就是一回事),曹操对他的义气和忠心表示欣赏与赞同,照旧“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厚爱他。相反,曹操对那些贪图钱财美色而背叛原则、卖主求荣、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从内心深处是切齿痛恨的,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曹操完成统一大业有过一定的帮助,甚至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曹操不但把他们视为无耻小人,而且常常索性杀之而后快。所以,当武艺最高、异常骁勇、可谓天下无敌的吕布于白门楼被部下侯成等缚献曹操后向曹操表示愿意归降,并且向曹操陈述了“明公所虑,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的利害关系后,实事求是地讲,求贤若渴的曹操当时并没有立即表示态度,而是问站在一边的刘备“如何”,这说明曹操心里对吕布这样一个武艺超群的猛将是喜爱的,他甚至想象到一旦自己拥有了吕布这样的猛将后更会使自己如虎添翼,因此他内心是准备接纳吕布的。但是,在刘备居心叵测、煽风点火般的提醒下,曹操想到吕布曾经为了金钱而一刀砍下了他的第一个义父丁建阳(即丁原)的头颅,也曾经为了貂蝉的美色而一戟刺穿了他的第二个义父董卓的咽喉,认识到吕布的确是一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卖主求荣的豺狼蛇蝎般的小人的时候,曹操便发生了动摇。尽管吕布身怀刘备、关羽和张飞三英联手都打不赢的绝世武功,而这一点确实是当时的曹操非常需要的,但是基于自己一贯的用人原则的曹操为了免除引狼入室、养虎为患的忧虑,当然也为了给刘备一个面子,仍然果断地下令把吕布“先缢死,然后枭首”。这也可以看出曹操的用人原则。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黄奎与马腾秘密谋反,黄奎的妻弟苗泽为了能够得到黄奎的侍妾李春香,竟然向曹操告密,使曹操轻而易举地就扑灭了这次叛乱。事后,曹操不仅没有奖赏苗泽,反而说他“为了一妇人害了自己姐夫一家”,是“不义之人”,竟然下令把苗泽杀掉了。又如:曹操的老朋友许攸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毅然投奔到他的主子袁绍的死对头曹操麾下,可以说是弃暗投明之举。而且,许攸还接连贡献了奇计:首先是“偷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使曹操在官渡战役中最后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后在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乘胜攻打冀州的时候又献上了“决漳河水淹之”的奇计,帮助曹操再次取得胜利。两番献奇计均取得奇效的许攸因此而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起来,竟然狂妄地对曹操直呼小名“阿瞒”,弄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曹操下不了台,心里非常恼怒,但又不便发作,只是哈哈一笑了之;然而许攸却一点不知收敛,照常我行我素,最终被曹操的心腹爱将和贴身侍卫许褚砍头了事。这里边不能不说有曹操的默许。再如:杨松是《三国演义》中的头号大贪官。他背叛自己的主子张鲁,离间了张鲁与马超的关系,使马超被迫投奔刘备。又离间了张鲁与庞德的关系,使庞德中计而被曹操收服。他还给曹操写密信,表示自己愿意作内应,帮助曹操平定张鲁。张鲁中计后亲自出城作战,被杨松关在城外。张鲁被擒后曹操仍封他为镇南将军,其他降将均各有封赏。只有杨松却被曹操下令“斩之于市曹示众”。这样的正面与反面的人物及事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曹操之所以这样格外强调对自己个人的忠诚以及绝对不允许叛逆行为,一旦发生必然严惩不贷,就是要用这些正面及反面的事例让部下警钟长鸣,经常进行教育和提醒,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要对曹操怀有二心。
    纵观曹操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重大成就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曹操当时特别注重的是招纳人才。当时各种人才可以说是像百川归海那样投奔到曹操的麾下,真正是文有谋臣如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庞、吕虔、毛玠等为他出谋划策,武有猛将如夏侯惇、夏侯渊、典韦、许褚、李典、曹洪、曹仁,更有被誉为“曹操帐下五子良将”的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等制其兵并且冲锋陷阵、浴血奋斗,真可谓人才济济,谋士如林,战将如云。在招纳人才的过程中,曹操始终坚持了这样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对自己要绝对忠诚。
    三 迎献帝灭群雄统一北方
    汉灵帝刘宏之后的东汉政权政局更加混乱,诸侯割据混战,群雄逐鹿中原。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实力不强、官位不高、资历不深的曹操,却能够先后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成为当时中国实力最为强大的顶尖风云人物。可以说,与其所采取的政治上、军事上的重大行动是休戚相关的。首先是迎献帝、迁都许昌而且更名为许都,这样,原本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其他诸侯的曹操就争取到了政治上的主动,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巨大优势;随后,在并不太长的时间里,曹操逐步消灭了盘踞北方的袁绍、袁术等军阀,统一了中原,成为我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广招贤才的纳才政策,“先当孙子后当爷爷”的正确策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辜我”的为人处世哲学,等等,这其中有多少值得我们总结与借鉴的深刻的学问啊!
    四 严军法重执行以身作则
    曹操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取得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巨大成就,除了上面所说的他在政治上和人才上的优势外,还有一条就是他比较注意强调军队的纪律的严格执行,赏罚分明。每有军事行动,他总是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冲锋陷阵,多次死里逃生,从而赢得了部下的衷心敬佩与拥戴。他统率的军队,纪律非常严明,而曹操总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决不搞特殊化,也决不搞什么“下不为例”。比如有一次行军途中,曹操刚刚下达了不准损害和践踏老百姓的庄稼的军令,却不知道突然从哪里飞出来一只什么鸟儿,使曹操的坐骑受惊而狂奔乱跑,以至践踏了老百姓的庄稼。曹操马上叫来军法官,问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军法官回答说是应当斩首。曹操马上拔出佩剑欲自刎,幸被部下拼死劝阻。曹操见自杀不成,于是割下自己的头发来代替首级,并且以此号令三军,三军肃然。这就是有名的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也许有读者要说这正是曹操的阴险之处。笔者却不敢苟同。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也。”须知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毛发皮肤都是非常看重的,是绝对不可以轻易毁损割弃的。正是由于曹操的军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因此,老百姓对曹操的军队是非常欢迎和拥护的。而这大概也正是曹操的军队能够所向无敌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吧。
    五 抑豪强行屯田发展生产
    曹操除了前面所说的几条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他比较注重发展生产。他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出发,采取抑制豪强和发展生产的政策,这从客观上来讲,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他推行屯田、督促开垦荒地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当时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再加上迎献帝、都许昌、以及大力延揽各种人才等等各项比较开明的政治措施,终于统一了我国北方。位极人臣,官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及至他儿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至此,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人生,也就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 喜诗书写华章千古流芳
    曹操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令人嘱目的巨大成就,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可贵的是,他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杰出成就。他的诗歌至今流传下来的尚有二十多首,比较优秀的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其一《东临碣石》、其二《龟虽寿》),全都是乐府歌辞,但是很富于创造性。这些诗歌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思想和新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老百姓的苦难,抒发了作者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包括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时候的苦闷,充满了积极进取的乐观豪迈精神。其风格苍劲雄浑,气魄雄伟,以四言诗成就尤为突出,五言诗也有不少杰作,都是慷慨悲凉的时代之音,为很有成就、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建安文学的先导。他的诗歌中的一些名句,比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念之断人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天下归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星汉灿烂”、“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歌以咏志”等等,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和他的诗歌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曹操散文上的成就。不过其散文成就稍逊于他的诗歌成就罢了。有《魏武帝集》(又名《曹操集》)。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孟子:《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曹操:《曹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陈增荣:《语文》(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陈增荣,男,(1950—),重庆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原载:《作家杂志》2010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