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刘备形象塑造的再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江 参加讨论

    在我国戏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确实,《三国演义》与戏曲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密切。一直以来,戏曲都把三国故事当作重要的题材来源。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记载,早在隋炀帝时期,三国故事已成为文艺表演内容。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改编为戏曲,据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金元本中已有三国戏《刺董卓》《蔡伯喈》《襄阳会》《大刘备》等。宋元古戏中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刘先主跳檀溪》等。在现存的700多种元杂剧剧目中,三国题材的剧目就有50多种,其中以蜀汉方面的英雄人物为主角的有30多。从这些剧目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拥刘而贬孙、反曹,歌颂刘备的宽厚仁义和深得民心,赞扬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的机智和勇武;从艺术上看,它们大多不拘泥于史实,较多民间传说和剧作家虚构的成分,就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性而言,比当时流行的话本《三国志平话》要更为成熟。这些戏曲在舞台上反复演出,扩大了三国故事的影响,也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以及书中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
    而近年出现的一些三国戏,无论是郭沫若先生的话剧《蔡文姬》,还是陈亚先先生的《曹操与杨修》《曹操与陈宫》或是魏明伦的《夕照祁山》,都是本着从历史和社会本来面貌来构思的,从真实人性方面进行创作的。这些戏虽然可能引起了一部分观众的反感,但却可以说是反映了一些历史本貌,点明一些实质性问题。
    刘备,这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无论在“三国戏”中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均被塑造为一位仁厚之君。而且《三国志》中也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因此,刘备自古以来都是以“忠厚之人,仁慈之君”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但刘备真是那么“宽毅,仁厚”吗?恐怕未必见得。其一,当时刘备所处的三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刘备若真是如小说、戏曲中那样“忠厚仁慈”的话,应该早就被别人吞并了。其二,我们若翻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时,可以发现有那么几方面足以说明刘备并非是一个“忠厚之人,仁慈之君”。相反,刘备应是一个既富于心计,又阳奉阴违;既阴险狡诈,又貌似仁厚之君的人。
    一、刘备“哭”武器的运用
    其一,当时刘备所处的三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作为争霸天下的刘备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间也广为传闻“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之说。理由何在?如《长坂坡》,为了收揽民心,刘备当阳县大哭。百姓对汉王宗亲后人痛诉家史,为解脱百姓苦难发誓恢复汉室天下自然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自然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好帝王之后的良好形象。在《借荆州》中,鲁肃来讨还荆州时刘备大哭,任何人面对一个汉王宗亲大男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肝肠寸断的惨恸与悲泣,哪还可能不生恻隐之心呢?只恨自己无力助其,哪还会强迫刘备还荆州呢?况且刘备哭诉的对象还是自己的朋友,老实本分以诚信待人的智者鲁肃,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忠厚之人,仁慈之君”的形象,但深入分析,却可看出刘备的哭完全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什么好心,完全是不讲仁义道德的“骗哭”;既然是“骗哭”,自然哭的人就是骗子。由此可见刘备欲占其有而不择手段的枭雄本性。只要自己达到目的,哪还管仁义道德与诚信。在京剧《白帝城》中,刘备面对关羽的死可谓是真正的痛哭了一场,一是痛惜兄弟手足情断,二是有兔死狐悲之感,三是标榜自己的忠义肝胆,给世人一个榜样。可见刘备的确是个政治人才,在万分悲痛之中,也不忘树立自己的形象。当然,张飞死后刘备自然如法炮制,要哭给诸葛亮、赵云等部属和后来人看,以骗取更多人对他的尊重和依哭而建立起来的民心威望。
    其二,相对孙权、曹操而言,刘备“爱哭”正是他作为“枭雄”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人物个性特征,刘备的“哭”成为刘备夺取天下的武器。具体到刘备的“‘哭’武器”的运用,在传统戏曲中已充分展现给世人,我们也可从中更深刻的认识刘备这一封建帝王的“枭雄”本性。三国故事与戏曲中刘备的“哭”,确实“哭”出了水平,“哭”足了文章。其实刘备的哭,一是以软弱形象求得别人同情而给予道义上的支持;二是采用主动的消极方法,以柔克刚的“太极原理”谋取私利;三是缓兵之计争取到了战胜对方的战机和时向;四是哭出了“无为而有为”的道家思想和哲学观。其实,刘备若真是忠厚仁慈、柔弱可欺的话,应该早就被孙、曹政治力量吞并了。
    其三,历史上的刘备在创业过程中多次痛哭,刘备的“哭”是巧哭,妙哭,和枭雄之哭。刘备在创业之初累遭挫折,曾经四次丢下妻子仓皇逃命,其中,前三次妻子都做了对手的俘虏,刘备从未哭过。史书对刘备的评价很高,本传说他为人“弘毅”,“折而不挠”。《三国演义》描写吕布月夜袭取徐州,使刘备失去根基,他只是“叹曰:‘得何足喜,得何足忧!’”听到夫人失陷,也只是“默默无语”,并没有哭。被曹操打得大败,关、张失散,妻子生死不明,只落得匹马落荒,惶恐地逃奔冀州,他仍然没有哭,面对各种磨难,的确是坚强得很。看来,迎难而上、坚韧不屈才是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哭”则是他用以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
    二、荆州、益州问题
    赤壁之战后,刘备向东吴方面“借”荆州休养生息。而东吴方面为了扩大地盘,也为促使刘备早日归还荆州,邀约刘备共同攻打益州,而这时的刘备由于羽翼未丰,拒绝了东吴的提议,并亲笔写信给孙权说明:由于他和刘璋同为汉室宗亲,不忍夺他领地,并且希望孙权也不要攻打刘璋。如果孙权一定要出兵,那他只好挂官归隐,终老于山林之间。因此,东吴方面未能攻打益州。可是,当刘备羽翼丰满后,他却立即发兵攻打益州。这时候,他可不管刘璋是不是汉室宗亲了。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以刘备已得益州为名,欲索还荆州。而这时的刘备却摆出一副无赖嘴脸,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听后,大骂他为“滑虏”,派吕蒙领兵夺取荆州。而刘备也撕去温柔面纱,亲自领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准备和孙权开战了。后来只是由于后方危急,才和孙权讲和,分江夏、长沙、桂阳等地给孙权,此事才告一段落。
    当然,两国之间为争夺地盘,用一些政治手段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刘备在荆州一事上所用手段太过于无耻。
    而在夺益州这件事上,刘备又一次暴露了他阴险狡诈的嘴脸。益州刘璋因想征讨张鲁,派人请来自己的宗亲刘备帮忙。刘备来了以后立即向刘璋要军要粮,却不去征讨张鲁。反而驻扎在霞荫关,“厚树恩德,以收民心”。而当刘璋未按他的要求资助他时,他立即翻脸,率众夺取刘璋领地。而在战争中,他竟然以刘璋军队中将领和士兵的家属作为人质,要挟刘璋以便取得战争的优势。
    试问,这样一个拿人钱财,却夺人之地的人,能算忠厚之人吗?而在战争中,又以平民百姓作为人质的君主,能称为仁慈之君吗?
    而刘备最工于心计、最阴险狡诈之事,当数第三点,即一直被人推崇的“白帝托孤”。《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均记载了刘备死前在白帝城对诸葛亮所说的一段“肺腑之言”:“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若从刘备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来看,“白帝托孤”一段无疑是为了把刘备的人格魅力推至“弘毅宽厚,知人善任”的崇高境界,作为作者在书中塑造的理想英雄楷模。但若从当时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道德规范、传统封建礼教以及刘备和诸葛亮所居地位来看,那刘备这一席话就大有可疑了,既不是为蜀汉人民的长治久安而发出的肺腑之言,也不是对诸葛亮“弘毅宽厚,知人善任”的坦荡胸怀,而“白帝托孤”实际上只能是刘备临终之前对诸葛亮设下的“死亡陷阱”。何以见得,原因有三:
    其一,自从“启”建立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就废除了“禅让”制,建立了皇位世袭的封建专政,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从夏朝到汉代数千年的礼教束缚,封建专制的皇位世袭制度观念早已成为社会民众不争的封建法制,无论皇帝、皇室成员、臣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视此制度为天理所定,不允许任何人持有异议。作为刘备,既是汉家皇室人,又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皇位世袭的思想必成规矩,而且根深蒂固,否则他也不用视曹操父子为乱臣贼子了。因此,“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自是假话无疑。
    其二,《三国志》《三国演义》书中宣扬的观点立场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异姓人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而另外有刘姓的才是正统,别姓只被社会视为篡位,《三国演义》第八十回目:“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就是这个意思。刘备称帝以前,早已开始做皇帝梦了。他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为封禅,即天子祭天地之大礼,可见他念念不忘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只有汉家天下刘家帝之观念。
    刘备称帝以后,一直以西蜀是汉朝的延续,自己是汉朝的正统皇帝自居。从历史而言,他虽不是汉代的创业之帝,但理应为汉朝的延续之君。他继承的是汉家四五百年之基业,他的目标就是消灭各方的割据势力,恢复大汉河山。在兵败白帝城时,他若让诸葛亮自立,西蜀从此不姓刘而姓诸葛,就等于把汉家百年基业断送了。刘家从此退出皇位统治舞台,那他必将成为刘家的千古罪人,死后又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因此,刘备托孤让位是假,标榜自己试探孔明是真。
    其三,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有了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可就寸步难行了。世间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少,而能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呼风唤雨、能掌握全局的忠臣,仅见诸葛亮而已。面对诸葛亮曾是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集一身的忠臣,刘备虽高风亮节,坦然肺腑托孤之言,必然在临死之前,只能是陷阱谋杀诸葛亮。至于恢复汉家江山,那就只有看阿斗的造化了。
    而诸葛亮智慧的应对及其忠心又迫使刘备放弃了杀心。当刘备将儿子托付给孔明,把西蜀托付孔明时,仍为刘禅的无能而忧心忡忡,不得不对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这一句才是刘备临死前要保住刘家汉代的真话。就算自己死后,孔明真有自立之意,就凭长坂坡赵云血染战袍,拼死于百万军中救护阿斗的感情以及关、张、黄之后统领大军的威望和军事力量,孔明也奈何不得,这也正是刘备托孤力保刘家天下的要害。
    综上所述,刘备的“忠厚、仁慈”只是他夺取天下的一种手段,并非他的真性情。而刘备的白帝托孤也只不过是帝王本性的表现,是谋杀诸葛亮的“死亡陷阱”,同时也只能是为了让儿子更牢固地坐稳王位的必要手段,而决非“弘毅宽厚,知人善任”的表现。因此,我们如在创作“三国戏”塑造刘备的形象时,应该多从历史的本来面目出发,把刘备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枭雄”形象,而不应将其塑造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整天只会靠眼泪来收买人心的这样一个“温柔”的形象。
    作者简介:朱江(1978—),男,云南昆明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理论研究及创作。
    原载:《长城》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