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外国文学:领悟与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近百所学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阐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研究史综述、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研究、外国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等话题展开探讨。 四川大学副校长石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熊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正润在开幕式上致辞。同时,还举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委员会第四届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颁奖仪式,学会秘书长张冰宣布获奖名单。 对外国文学经典的研究与阐释一直是外国文学学界关注的重点。经典文学作品常读常新,能经过时代的淘洗给人以滋养。在本次会议上,很多学者阐述了对不同语种文学经典的解读。作家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对作家的创作动力和作品增值等有深入影响,北京大学教授刘树森就论述了庞德在惠特曼从边缘回归美国文学经典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虽然庞德坦诚自己由于思想和艺术上的幼稚曾厌恶惠特曼,但同为美国诗人的庞德最终意识到自己与惠特曼同根同源,共同拥有美国民族身份与诗歌创作指向,因此主动提出打破精神上的隔膜与壁垒,建立彼此“交往”。文化试错和文化反省是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角度,文学研究既要面向未来,也要反省过去,许多杰出的作品中都有作者的反思,值得研究者深入挖掘。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借鉴格雷马斯符号学的矩阵图,分析《罪与罚》中体现文化冲突的主人公犯罪和救赎的叙事轴,同时分析其他人物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抉择,将拉斯柯尼科夫文化抉择的叙事深层结构,解读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及俄罗斯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试错”。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林精华论述了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四种阐释。复旦大学副教授戴从容认为,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通过有意识地选择田园乡村生活,建立了观看和表述日常生活的特殊叙事方式。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同样引发学者们的热烈讨论。四川外国语学院的李兵、陈燕红从《建筑大师》解读易卜生剧作的“妖性”,认为其剧作中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在今天仍不失为戏剧创作的典范;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建军认为,易卜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剧作中反映了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冲突碰撞;复旦大学教授孙健所提出的“易卜生主义在当下是否要有新的发展”引发与会者的深度思考。 外国文学史的研究、教学同样是与会者热议的话题。厦门大学教授王诺谈到,外国文学研究应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东西方世界的模糊,也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我们在与国际话语相对接的同时,还应该考虑以何种态度进行国际化。而在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方面,王诺强调了生态批评的审美性和艺术原则,认为外国文学研究在寻求理论支撑时须注意对理论的整体把握,避免只言片语的拼凑和引用,无论女性主义还是生态批评,都应注意其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南开大学教授王立新、三峡大学教授李小驹分别在主题发言中论述了书写20世纪外国文学史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以及外国文学课程应该自觉承担的新启蒙的历史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坤则论述了文学史书写的圆性,认为变幻和变形是文学史编写的依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晋凯在闭幕词中说,本次会议对新世纪头十年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也为今后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原载:《文艺报》2010年11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