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托马斯·品钦:熵的世界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邱华栋 参加讨论

    熵的概念
    在当今在世的小说家中,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作品可能是最晦涩难懂的了。到目前为止,他一共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是大部头:《V。》《拍卖第49批》 《万有引力之虹》《葡萄园》《梅森和迪克逊》《抵抗白昼》。2009年,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性本恶》,加上198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缓慢的学步:早期小说》,这构成了他全部的小说创作。
    托马斯·品钦在大学毕业后发表的一些早期短篇小说中,《熵》是最重要的一篇。我觉得,这篇小说埋藏了他后来小说的全部主题,是一把进入他小说世界最好的钥匙。这篇小说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描述上,敏感性十分超前。“熵”指的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函数——在整个宇宙当中,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之后,不仅不可逆转物质形态,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能量不能转化为功。表面上看熵在增加,但是其功则在耗散和消失。这就好比人类大量制造的化工产品和能源产品一经使用之后,就很难再变成有用的东西一样——宇宙本身在物质的增殖中反而逐渐走向“热寂”,走向一种缓慢的熵值不断增加,功却在消失的死亡之中。你看,眼下我们的人类社会不正是这个样子吗?大量的产品和能源被转化成不能逆转的东西,电子垃圾、信息垃圾、塑料和建筑垃圾甚至是太空垃圾越来越多,人类本以为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了,实际上却在逐步地走向一个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热寂死亡的状态。因此,“熵”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概念,也是托马斯·品钦作品中的核心概念,他的小说大都与此有关。到2006年他出版长篇小说新作《抵抗白昼》时,仍在阐发这一概念。
    神人与“天书”
    托马斯·品钦是一个文坛“神人”。据说,托马斯·品钦在大学的新生登记表上都没有照片,康奈尔大学所保存的他的成绩报告单后来竟也不翼而飞(我怀疑是他自己偷偷拿走的);他在部队里的服役记录也因海军办公室的离奇爆炸而被焚毁。即使他暴得大名后,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很少与人交往,尤其不怎么和美国文坛同行来往,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他有意地使自己神秘化,但他所写的作品却都取材于美国历史和当下社会现实,关心的又是人类的基本状况。他在美国海军的服役生涯,在大学所学的工程学、物理学,在格林尼治村与艺术家的交往经历,在波音公司获取的当代科技新知识,成为他后来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
    托马斯·品钦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出版于1973年,译成中文在70万字左右。我觉得,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芬尼根守灵夜》和《万有引力之虹》都算得上是“天书”,无法卒读、更是很难解释。尽管如此,《万有引力之虹》的情节拉杂,但主干还算清晰,这就是它的“芝麻开门”:小说叙述的是“二战”最后时期的故事。“万有引力之虹”所形容的,是一道炮弹和导弹在空中划过的抛物线痕迹,那虽然如彩虹一样美丽,但却是死亡的永恒象征。这部小说主要的着眼点也在战争和死亡带给人类的一切后果的分析上。小说从化学、数学、物理、文学、音乐、美术、历史、宗教和电影等知识系统中汲取了大量信息,显示了托马斯·品钦独特的、令人抓狂的博学。这部带有神秘复杂寓意和象征性的小说,再次阐发了他早期作品对战争、物质的增殖、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熵等主题和概念的探讨。
    《万有引力之虹》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小说第一节中有一段描述主人公斯洛索普吸了大麻之后去上厕所,结果口琴掉到了马桶里,引发了他进入马桶后在脏水里遨游的幻觉和想象,多年之后,这个情节被英国电影《猜火车》作为一个场景给拍摄使用了;而美国电影《黑客帝国》中,拯救者尼奥吞吃红色药丸的细节,也是在向《万有引力之虹》致敬,可见这部小说造成的巨大影响。《万有引力之虹》曾经与美国作家辛格的小说《羽毛的王冠及其它故事》一起分享了1974年的英语小说布克奖。当《万有引力之虹》被提名美国“普利策奖”的候选小说之后,在评选中一些评委展开了激烈辩论,最终,有人所说的它的“无法卒读”和“伤风败俗”成为致命理由,使它功亏一篑,大败而归。
    “来路不正”的人
    托马斯·品钦似乎有些来路不正,也很难确定他所受到的一些作家的影响。比如,他的老师纳博科夫在品钦作品中完全找不到痕迹;他欣赏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作家群,尤其喜欢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而对于这部小说,杜鲁门·卡波蒂尖刻地说:“那不是小说,那是打字。”托马斯·品钦对20世纪的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亨利·米勒、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和诺曼·梅勒的作品评价很高。同时,他对一些写科幻小说的作家,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也很欣赏,对写《残杀》的杜鲁门·卡波蒂和写《名利场大火》的托马斯·沃尔夫等新新闻主义小说家也很喜欢,这几类差别很大的作家都在托马斯·品钦庞大的胃口里被消化了。
    托马斯·品钦的小说还被定义为“后现代小说”的模范和样本。一般认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包括了托马斯·品钦、约翰·霍克斯、 库尔特·冯内古特、约瑟夫·海勒、 唐纳德·巴塞尔姆、 约翰·巴思、 威廉·加迪斯、 唐·德里罗等,这等于把“黑色幽默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一锅煮了。但到底有没有“后现代主义小说”实在是众说纷纭。我想,假如真的有“后现代主义小说”,那也可以被广义地看做“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美国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根据托马斯·品钦小说中出现的古怪人物、狂乱行为、插科打诨和文本混杂,将之归类为“疯狂的现实主义”,把托马斯·品钦的作品和萨尔曼·拉什迪、扎迪·史密斯等多元文化环境中诞生的作家作品相比较,这个评价就很有趣了。
    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因为《万有引力之虹》对人类进入新阶段的描绘和对20世纪的绝妙观察和理解,一些美国文学教授就提名托马斯·品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但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说,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认为“文学真正的创作中心在欧洲,而不在美国”。虽然上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和80年代兴起的“无国界小说家”群体的冲击使其不得不重视世界文坛的新动向,但是最近15年,他们似乎一直对美国作家不太感冒,原因也很复杂。我想,假如他们给托马斯·品钦颁发了这个奖,只会给他们自己加分。因此,我希望托马斯·品钦不要像约翰·厄普代克那样突然撒手西去了。哈罗德·布鲁姆把托马斯·品钦与唐·德里罗、菲利普·罗斯和科马克·麦卡锡评为20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一流小说家,组成了一个“F4”的阵容,我觉得这个评价十分恰当。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