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首届曹魏文化暨第十九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兰花 参加讨论

    “首届曹魏文化暨第十九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8日至10日在三国曹魏故都———河南省许昌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和许昌鄢陵花都温泉度假区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提交论文62篇。与会学者围绕“曹魏文化”和“《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这一主题,从多视角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尤其是在三国区域文化探讨和《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有不少新观点。
    在曹魏文化研究方面,论文及研讨呈现出三大鲜明特点。
    一是旧话题有新见解。会议较为集中地对曹魏集团的领袖人物———“曹操形象”这一旧话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辩。如福建师范大学齐裕焜先生认为曹操诗文及个性可归结为:“直率通脱,大气磅礴”。北京大学傅刚先生提交的《东汉末年的曹操》一文,从“选择与被选择的角度”重新审视曹操时代政治、制度、道德,以及学术文化的巨变,认为这些变化与曹操发布的政策和措施有关,而曹操之所以如此选择,则又与东汉的历史条件,诸如汉末忠于汉室的名节观念遭到破坏和汝、颍一带儒家豪族对曹操重实用、用法术、唯才是举等策略的认可等密不可分。许昌学院马宝记先生对曹操在两晋时期由英雄形象到奸雄形象的演变轨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陈寿《三国志》确立了曹操的英雄形象,王沈《魏书》提升了这一英雄形象,吴人《曹瞒传》则首开非议曹操之声,孙盛《异同杂语》等诞生了曹操的奸雄形象,习凿齿《汉晋春秋》更进一步颠覆了曹操的英雄形象等。这些观点的提出,彰显了曹魏文化以曹操为核心人物的研究特征。
    二是深入挖掘了建安、正始时期易被忽视的文化现象,从文化视角对这些话题进行了学术考论。如南开大学宁稼雨先生从《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生活故事说起,谈魏晋玄学“才性异同”向“无累于情”的过渡,认为玄学从人才论向人性论的过渡是沿循从政治哲学到人生哲学的转变轨迹的。同时,他还在大会发言中谈论了曹魏文化与《三国演义》研究的一些断想,认为曹魏文化研究有进一步开掘的空间和价值。吉林大学木斋先生就《关于〈古诗十九首〉产生时间,五言诗的成立及曹魏文化的思想》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从五言诗的兴起与演变的视角,论辩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提出了“五言诗成熟于建安十六年之后,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五言诗成熟之后”的新观点。湖北大学杨建文先生则从多角度论说了三国时期为何会出现“文在曹魏”的现象,认为不能沿袭历来笼统称道的建安“三曹”、“七子”、“竹林七贤”等老套路,而要还原汉魏、三国文学的原生态,从地域文学的视角进行文化考论。西华师范大学孙宝先生对“建安文风的儒学意蕴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视角的详尽考察。新乡学院樊荣先生对何晏《景福殿赋》中的用人机制进行了考述,认为赋中的人才理念值得探究。阜阳师范学院魏宏灿先生详谈了曹睿设立崇文观、召集文学之士、制诗度曲、创作乐府的文学贡献。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石振平先生对汉晋之际颍川荀氏家族文化给予了积极关注。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陈艳玲女士认为三国两晋时期颍川地区的佛教活跃程度不能估计过高。南阳师范大学韩国良先生就“大人形象”的属性问题发表了不同前人的见解等。这些论述显示了曹魏文化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三是注重学术研究与区域文化发展相结合。如镇江文化局王玉国局长就“镇江铁瓮城的保护”提出了详尽的实施方案,特别对城墙的保护提交了可操作性的两种方案,图文并茂,展现了一位行政领导兼学者自觉承担保护三国文化遗存的学术热情。许昌市原文联主席史友仁先生论述了《华佗五禽戏》有开创我国医疗体育运动先河的贡献,提议许昌文化旅游应借《华佗五禽戏》邮票的首发式,掀起一场休闲养生的全民体育运动热。曹魏文化研究所张兰花女士在梳理许昌地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六项许昌曹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等。这些规划方案,体现了曹魏文化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文化建设的应用性价值。
    在《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方面,研讨会有三大突出特征。
    一是《三国演义》小说研究视野及方法有进一步拓展,表现在版本方面尤为突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世德先生认为,《三国演义》周曰校刊本中的人物关索,并非是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原有的。他以充分的证据证明,关索其人,实是后人所插增。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教授在介绍和分析了五大名著版本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特别对《三国演义》版本作了较详细的剖析。他从《三国演义》版本分类和版本演化研究的历史介绍入手,指出目前《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自己在《三国演义》版本数字化研究领域的诸多新观点,并将这种观点以幻灯片形式演示给与会学者,展现了小说研究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契合的学术成果。
    其次,《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的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是此会的一大亮点。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关四平先生通过《三国演义》蜀汉与曹魏人才问题的多方位比较,认为若跳出“拥刘反曹”的习惯思维方式,超越道德决定论,且立足当代文化建构的高度重新审视的话,可有四大发人深思的启迪。浙江师范大学刘永良教授也就《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与《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比较探讨。周口师范学院李继华教授对平话与演义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聊城大学宋培宪教授将《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进行对照,认为虽然“三十六计”各计均在《三国演义》中有生动描写,然而《三国演义》非但不受《三十六计》一书的影响,相反却在事实上影响了《三十六计》的成书,并由此引申开来,论述了《三国演义》军事学方面的研究亟需加强,应拓宽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新形势下的国防建设等。这些多方位的比较性研究显现出《三国演义》学术研究更趋成熟的特色。
    三是《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的研究更趋细化和深入。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陈辽先生的论文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东汉王朝及魏、蜀、吴三个小王朝先后灭亡这一历史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审美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大起义、宦官专政、大臣或军帅专权、方镇割据、皇帝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是封建王朝败亡的必然规律。北京大学周先慎先生的论文谈到了时常困扰人们衡量和评价《三国演义》的问题。西华师范大学周晓琳女士细述了《〈三国演义〉叙事的空间铰链》。陕西理工学院雷勇先生探讨了《三国演义》的创作模式及其“范型”意义。吉林师范大学孙艳红分析《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工具性特征。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夏旻女士重点评论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内江师范学院曾良教授从《三国演义》看到了养身之道。西南科技大学李德书先生谈到了诸葛亮与“科技兴国”的问题。浙江省富阳市中庸书院王益庸先生看到了罗贯中的“崇刘抑孙”现象。湖北大学韩晓女士的论文探究了《三国演义》中东吴集团的“崇少”现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张振萍女士关注了《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还有杭州师范大学马成生先生、陕西师范大学魏景波先生,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石麟先生等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见解。
    总之,这是首次将曹魏文化与《三国演义》研究相结合的全国性学术盛会。这次会议议题广泛,探讨深入,展示了曹魏文化研究和《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昌盛景象。我们相信,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推动曹魏文化及三国文化研究更上新台阶,迎来新的学术繁荣!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文学院,河南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