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 罗伯特·波拉尼奥,智利人,1953年出生在首都圣地亚哥,1968年全家迁居墨西哥。他1973年曾经参加支持阿连德政府的活动和反对皮诺切特军事政变的斗争,1977年前往欧洲,开始文学创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写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诗集,代表作是《荒野侦探》和《2666》。 2003年波拉尼奥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他过世后,作品陆续被发掘出版,获得高度赞扬:荣获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009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等,世界西班牙语大会评选25年来100部最佳小说,在前四名中,他的《荒野侦探》和《2666》占了两名。 西班牙、拉丁美洲一些文学评论家纷纷撰文称赞这两部大作。评论家莫索里维尔·罗德那斯称赞《荒野侦探》是“作者同代人中伟大的墨西哥小说,是拉丁美洲人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文学表现”。恩里克·维亚·玛塔说“是对文学爆炸大作的历史和天才的终结,从此掀开了新千年文学新潮的环流”。而《2666》获得的评价则更高。西班牙著名女作家阿娜·玛利亚·莫伊斯在西班牙国家报上说“《2666》毫无疑问是一座丰碑,是波拉尼奥全部创作最佳之作”。评论家罗德里戈·富雷桑说:“《2666》是全景小说,它不仅是封顶之作,而且是给长篇小说重新定性的作品,同时它把长篇小说提高到一个令人感到眩晕的全新高度。”伊格纳西奥·埃切维里亚说:“《2666》是波拉尼奥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滔滔大河般的巨著,作为全景小说,它的能力是既连结和统一起以前的全部作品又大大超越前辈”。 《2666》 《2666》全书共计1125页,分五卷:第一卷《文学评论家》,讲述有四位文学评论家先后都在研究同一位德国作家的故事。这四位评论家分别生活和工作在英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都在研究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四人在国际研讨会上先后相识,由于学术观点一致而成为朋友和情人。最后,他们在墨西哥开会时听说了杀害妇女的事情。第二卷《阿玛尔菲塔诺》,讲述智利教授携带全家来到墨西哥避难的故事。最后,也听说了杀害妇女的罪行,而且黑社会的手也伸向了他的女儿。第三卷《法特》,讲述美国记者法特去墨西哥采访拳击赛的遭遇。他也听说了连续发生的妇女被杀案件。第四卷《罪行》是全书的高潮,集中描写了墨西哥北方妇女连续惨遭杀害的罪行,具体讲述了近二百个案例。第五卷《阿琴波尔迪》,讲述这位德国作家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其中最为惨烈的是目睹和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战俘和犹太人的活动。战后他开始写小说的主要动因与表达内疚和忏悔罪孽有关。听说墨西哥有杀害妇女等恶性事件,他秘密去墨西哥调查。但他在那里的行踪十分神秘,让许多人无法找到他的下落,这成为全书最大的悬念。 《2666》共有1125页,约合中文80万字,直接涉及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墨西哥、智利,主要人物多达近百人,其中有文学评论家、作家、教授、出版家、拳击手、杀人犯、军官、士兵、贩毒分子、警察、乞丐、贫民、妓女……是地地道道的洋味的文学《清明上河图》。 人类的警钟 这本书有如下两个特点: 首先,其思想非常深邃,它揭示出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凶残,人类的动物性就是灭亡人类的死神。它揭示了当前危及人类生存的痼疾,例如,疯狂地发展物质生产,全然不顾生存环境;恶性的市场竞争;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道德沦丧和官场腐败等。作者的立场非常鲜明:妇女和儿童、底层的人们往往是受害者。他们的亲属在事情发生后,得不到任何社会援助。在经济社会里,权贵集团依靠金钱实力统治底层的人们,这样的制度结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忽悠人们追求金钱、攀附权贵。这就是贪婪和纵欲得以发展的环境。 书中也描写了一些清醒的知识分子。但是,这些书生要么无可奈何,悲观失望,要么甘心充当权贵的智囊和喉舌。受压迫的底层人们也有自己的问题:由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变得愚昧无知,没有公民自主意识。一盘散沙的状态让暴力实施者在他们身上为所欲为。宗教、迷信,尤其是宿命论严重地束缚着底层人们的思想,因此有些人甘心当奴隶是不足为怪的。书中描写了一种没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一切封建、反动、迷信的思想糟粕都以形形色色的“文化传统”为旗帜在招摇撞骗,毒害着老百姓的心灵。书中也有善良的人们,也有见义勇为者,但是人数寥寥,力量孤单。面对着强大的权贵势力和黑恶团伙,他们的下场只有牺牲。 其次,在叙事艺术方面,作者用了十分冷峻的手法,让大量的事实说话,例如,战争中的屠杀,对战俘和犹太人的杀戮,当前一些国家发生的对妇女的连环杀人案,疯狂奢侈的消费和浪费……让铁的事实佐证人性中恶的发展趋向。在写实的同时,作者也巧妙地描绘心理活动,如梦幻、联想、直觉等。在作品结构上,五卷可以独立成章,又有巧妙的内在联系。作者把爱情、凶杀、战争、文学研究和创作以及悬疑等诸多元素自然地糅在一个统一体里,尤其是大舞台和小细节的巧妙结合更令人拍案叫绝。大舞台不仅表现在地理上,而且具体描绘了社会众生相;小细节则描绘了穿衣吃饭等生活场景的细部,复杂的心里纠结、情感的微妙变化都滴水不漏。《2666》的叙述艺术既是对20世纪下半叶各类小说技巧的高度概括,又有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 如果说《百年孤独》曾经是20世纪拉丁美洲文学的标杆,那《2666》就是对《百年孤独》的超越,因为作者的思想已经飞跃到了2666年,远远突破了拉丁美洲的天地,即站在全人类的现实高度看人性恶的膨胀,更预见到未来。如果我们打算和谐、健康地发展人类社会,就要万分警惕贪婪和纵欲的杀伤力! 赵德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西班牙语言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翻译的西班牙语作品达40多种。当我问赵教授能否撰文介绍波拉尼奥及其作品《2666》时,赵教授说他正巧在翻译《2666》,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看来中国读者很快就可以读到这部巨著。 ——编者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2月15日1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