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空间三部曲”:心语叙述的幻境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星河 参加讨论

    C.S。刘易斯,出生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长年居住于英国。主要作品包括“空间三部曲”、《纳尼亚传奇》系列。
    最初见到C.S。刘易斯这个名字是在高中时代。手中有一本《机器人AL-76走失——世界优秀科幻小说十篇》,编选者R.A。班克斯引用C.S。刘易斯的评述为其前言收尾。当时自以为对科幻文学已相当了解,居然不知其人;又有模糊印象《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是刘易斯,就自作主张地混淆为同一位作家——殊不知一个是Clive Staples Lewis,一个是Lewis Carroll;一个“刘易斯”是姓,一个“刘易斯”是名。
    这个名字再出现在记忆里,就是国内热映《纳尼亚传奇》的时候了。
    在C.S。刘易斯的著述中,与7卷本《纳尼亚传奇》齐名的,就是“空间三部曲”了。惟一的不同是,前者创作于二战期间,后者开篇于一战之前——明显流露出欧洲知识分子对于战争的忧虑与恐慌,这与英国作家H.G。威尔斯的思路与言行几乎如出一辙。
    在“空间三部曲”第一部《沉寂的星球》的正文之前,列有C.S。刘易斯本人的一段声明,声称下面将对H.G。威尔斯的作品进行模仿。事实上,该作前面部分就是典型的“威尔斯式”科幻文风,絮絮叨叨地铺陈普通人如何进入神奇之旅的过程,随后才悄然转入奇幻——这种科幻与奇幻相伴而行的样式,可参考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大片《阿凡达》。尽管作者偶尔也会借助一些科学名词,诸如谈及不同智慧生物之间相互感知时的“能量守恒”以及“接触我们感官的最快的东西是光”,但这些都只是为了故事逻辑而非科学逻辑。
    《沉寂的星球》从一开始就是典型“威尔斯式”的:利欲熏心的狄凡与科学狂人韦斯顿劫持了语言学家兰塞姆,利用自制的宇宙飞船前往“马尔坎德拉”星球(即火星;那里的人称地球为“图尔坎德拉”,意为“沉寂的星球”),并意图劫掠那里的“太阳之血”(黄金)。随后便是发生在陌生世界里的一系列神奇历险……故事就这么自然而轻松地展开了。主人公在第二部《皮尔兰德拉星》里又来到“皮尔兰德拉”(金星)出生入死,并在第三部《黑暗之劫》里最终重返地球以抵御黑暗。
    不知道地球究竟为什么会被称为“沉寂的星球”,但相比之下火星确实是一个熙攘喧嚣的星球。这里智慧物种奇多无比,生机盎然,而且遍布着不同的智慧生命——有从事生产劳动的贺洛斯,有工匠阶层皮特里奇,有知识分子索恩……这些生物都被称为“贺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智慧生命”;此外还有一些游离于“贺瑙”之上的神灵——有人眼看不见的艾迪尔,有星球守护神奥亚撒以及统治一切的最高神灵马莱蒂,等等。
    从科幻向奇幻转化的分野性标志正是这些新世界中物种的陡然出现。一般认为,在同一世界里不同种类的智慧生命很难同时存在,因为其中一种智慧较高的物种会压制其他物种的正常进化——这一点十分关键,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拥有比较稳定的智能结构。而在奇幻作品中,作家总是喜欢将不同的智慧集于同一世界并让他们自由交流。所幸“马尔坎德拉”上的所有智慧生命都使用同一种语言——而这又是经常为科幻界所诟病的特征之一。
    C.S。刘易斯与《魔戒》的作者、英国作家J.R.R。托尔金一样酷爱语言学。在阐述“马尔坎德拉”社会文化结构时,作者描述道:“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星球,但是倒也可以想象。英雄主义和诗歌处于最底层,上面是冷冰冰的科学逻辑,而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是某种神秘的迷信,科学智慧面对它所忽视的情感层面的复仇束手无策,没有愿望也没有力量消除这种迷信”,并质疑在这里“最好的诗歌用的却是最粗糙的语言”,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作家对语言的迷恋与崇尚。为此C.S。刘易斯还将“空间三部曲”的主人公直接设定为语言学家,由此完成了人类与当地物种无障碍交流的基础假设。事实上有资料表明,主人公“兰塞姆博士”的原型正是J.R.R。托尔金!而在《附记——“兰塞姆博士”原型致作者的一封信的摘抄》中的那些心理学或考古学上的技术性解释,不知是否是为了回答读者而做的答疑补遗。
    除了H.G。威尔斯,C.S。刘易斯显然还深受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影响,这在“空间三部曲”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主人公兰塞姆博士在“马尔坎德拉”上与智慧生命的探讨,借用了月球人对人类好战与扩张的警惕性思考的场景(《首批登上月球的人们》;H.G。威尔斯);但同样的,作家也借科学狂人韦斯顿之口阐述出这样一番道理:“生命比任何道德体系都更伟大,生命的要求是不容置疑的。她凭借的不是部落禁忌和老生常谈的清规戒律,她一路勇往直前,从阿米巴虫到人,从人到文明”。认为“活着的生命比是非对错的问题更重要”。当然,基于作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这种探讨往往失之苍白,比如随后有关人应该“忠于人类”的论调却又显得过于乏力。
    与一直虔诚笃信天主教的J.R.R。托尔金不同,C.S。刘易斯在少年时代曾宣称自己是一名无神论者;而在30岁后他却再度成为基督徒,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受了J.R.R。托尔金的影响。而这些变幻不定的宗教情结,自始至终都反映到了C.S。刘易斯的幻想作品当中。
    “空间三部曲”的创作初衷最初源于1937年C.S。刘易斯与J.R.R。托尔金的共同约定,可惜后者未能践约,C.S。刘易斯却独自写完了“空间三部曲”。1938年《沉寂的星球》侥幸得以出版,据说尽管J.R.R。托尔金并不喜欢这套作品,但他还是帮C.S。刘易斯向出版社施加了压力。
    二战期间,许多伦敦市民被疏散到乡下,其中4个孩子被疏散到C.S。刘易斯位于牛津的家。其中有一个孩子问他:那古老的大衣橱后面是什么?这不禁令刘易斯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当时他与哥哥钻进家中古老的大衣橱,一起幻想并描述一个神秘的王国。于是,《纳尼亚传奇》问世,并最终洋洋洒洒地绵延了7卷之多。
    在J.R.R托尔金的《魔戒》问世之后,两位挚友的友谊终于走到了尽头。他们最后的惟一共同点,就是都极力反对将自己的作品搬上银幕。后来《魔戒》率先被拍成电影,而当《纳尼亚传奇》被计划搬上银幕时,许多参与过《魔戒》制作的电影人加盟而来——两位已故的老友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再度实现合作。
    J.R.R。托尔金喜欢的是构造一个世界,并热衷于描述这一世界的具体规则;而C.S。刘易斯则不同,新世界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讲述的背景,他更喜欢把他的思想加诸作品,而不管读者是否爱听。归根结底,C.S。刘易斯还是在讲一个炉边夜话般的故事,就这一点而言与《爱丽丝漫游奇境》倒是确有相似之处。在“空间三部曲”当中,就时而有作者的插话间或出现,以凸现出“讲故事的人”这一角色位置。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构造精彩情节来说,C.S。刘易斯确实更喜欢通过作品传达他的思考与观点。他的叙述方式近似于那种娓娓道来的向隅独白,擅长内省感喟,宛若心语呢喃。也许C.S。刘易斯的写作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面向自己的内心。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