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然无法相信”,这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得知自己荣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反应。作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略萨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炙手可热的候选人。然而,随着“文学爆炸”一代逐渐披上经典作家的光环,随着他们在文学史课本中占据越来越多的篇幅,诺贝尔文学奖也似乎与年逾七旬的小说家渐行渐远。正如西班牙作家、《国家报》副主编胡安·克鲁斯所言,当没有人好奇略萨是否还是大热门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从天而降。难怪西班牙语世界之外的某些媒体会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爆冷”颁给了一位秘鲁老作家。 “这是我们等了20年的好消息” 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之后,秘鲁作家豪尔赫·艾斯拉瓦毫不掩饰自己的快乐心情:“我感到非常幸福,因为这是我们等了20年的好消息。”的确,自1989年、1990年西班牙小说家塞拉和墨西哥诗人帕斯连续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已经与西班牙语文学世界绝缘整整20年了。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化界一般认为就文学地位与声誉而言,这个奖对作家本人和秘鲁文学都是公平的。略萨获奖实至名归,只不过这个奖到得有些晚。作家曾经的政坛对手、秘鲁现任总统阿兰·加西亚在第一时间发出祝贺,指出“这是秘鲁历史上伟大的一天”,并以读者身份强调“奖项公允,事实上我们从年轻时就盼着这个奖”。西班牙文化部部长更直言“这个奖早就该到了”。大西洋两岸的评论界还指出略萨的获奖是对秘鲁文学、拉丁美洲文学乃至整个西班牙语文学的肯定。 在作家获奖之后,西班牙语文学家、塞万提斯学院院长维克多·德拉·孔查撰文坦承自己曾当面质询瑞典皇家科学院西班牙语作家什么时候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指出略萨笔耕50年不辍,他的获奖是西班牙语世界的巨大欢乐,是对西班牙语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地位的肯定。诗人、作家卡瓦耶罗·伯纳德认为略萨是才华横溢的叙事者,他知道如何探究语言。作家胡安·何塞·米利亚斯也认为他是我们能想到的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小说家罗莎·蒙特罗指出略萨是大师级的小说家,是将想象、情感、激情、精确、理性、抽象融会贯通的风格大家。他在狂风暴烈的悬崖边行走,教会我们如何在阴影中前行。 近日,略萨本人也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这一荣誉对西班牙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至少对我而言,这是对我来自的西班牙语世界的肯定。作为一种语言,西班牙语现代而富有吸引力,是世界各地文化传统各异的几亿人共同使用的语言。我认为这一奖项是对拉丁美洲文化的真正肯定。” “没有秘鲁就没有略萨”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略萨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这是对其作品客观、中肯、准确的评价。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 略萨强调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位公民。费尔南多·R。因凡特斯·玻利瓦尔认为他是一位有理念的作家,并且理念清晰完整,而且从不畏惧表述、捍卫自己的理念与立场。墨西哥历史学家、随笔家、出版家恩里克·克劳茨称赞略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良心”,豪尔赫·艾斯拉瓦强调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的全部作品——小说、随笔、回忆录都充分体现了作家“永远为民主和自由写作”的创作态度。 略萨是拉丁美洲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全部作品,特别是长篇,都力争在缜密研究的基础上,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多方面、多系统反映现实,体现了作家“总体小说”的叙事追求——“我主张创作总体小说,即雄心勃勃地从现实的一切方面、一切表现上来反映它”。因此,略萨从来都不回避拉丁美洲纷繁芜杂、矛盾重重的现实,正如秘鲁青年小说家塞西奥·加拉尔萨所言,“没有秘鲁就没有略萨。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略萨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加拉尔萨还认为略萨90%的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秘鲁的关注,表达了他身为秘鲁人的苦痛。事实上,在略萨的笔下,读者阅尽秘鲁的山山水水——安第斯、亚马逊、利马的繁华与混乱……他的作品几乎涉及了困扰秘鲁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全部问题——独裁、民粹主义、土著民族状况、经济依赖、发展不平衡…… 正是由于作品内容与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作家勇于直面现实的态度和反抗强权的斗争精神,或者基于阿根廷评论家阿亚拉所谓“高雅文学实质与令人眼花缭乱的通俗文学样式完美结合,以及必不可少的自传文学实践”,抑或罗莎·蒙特罗所谓略萨在混乱中重现秩序、从废墟中创造的现实的强大叙事能力,正如电影评论家卡洛斯·博耶罗所言,很少有作家能像略萨一样既能赢得评论界的赞誉,又能拥有如此广大的读者群。自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出版以来,他一直是西班牙语文坛“畅销书”作家的常青树。 略萨的新作《凯尔特之梦》下月上市 略萨将于2010年11月3日推出的新作《凯尔特之梦》(El sue?觡o del celta)又是一部带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小说取材于爱尔兰独立运动领导人罗杰·凯斯门特爵士(1864—1916)的真实经历。罗杰·凯斯门特是北爱尔兰人,曾任职于英国驻刚果(当时为比利时殖民地)领事馆。20世纪初,他关于刚果人民与亚马逊土著居民悲惨生存状态的报道曾震惊西方世界,是欧洲殖民罪恶的最早揭露者之一。同时,罗杰·凯斯门特也积极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1916年,因策划、参与爱尔兰复活节起义,罗杰·凯斯门特被英国政府处以死刑。从目前披露的“刚果”一章来看,《凯尔特之梦》风格洗练、凝重、有力,既延续了略萨结构严谨、构思精巧的特征,又继承了19世纪伟大现实主义作品的庄严风格,应该是一部值得读者期待的作品。 10月,北半球丰饶的收获季节,南十字星下则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春来早。在秋光春色交错之时,新一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的出炉总会激起或激赏、或抨击,或欲言又止的涟漪。然而喧嚣过后,文学作品终究要回归文学标准的判断。因为任何奖项,即便堂皇如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之美,都抵不上读者的口碑与时光的评判。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屏息静气等待的不是12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盛大的颁奖礼,而是11月3日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那一天,略萨的新作《凯尔特之梦》正式上架,50万册小说将走向它未来的读者并接受检验。真正优秀的作品不需要奖项作为妆点,真正的褒奖来自一代代读者阅读不辍的热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0-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