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浅析《西游记》中紧箍咒的象征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薛小娟 参加讨论

    《西游记》是我国章回小说中具有个性艺术风格的寓意型小说,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小说尽管用得是奇幻游戏之笔,写的是神魔仙怪的故事,却寄寓着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透视和富有启示的阐释,从而使作品闪耀着哲理性光彩。《西游记》的整体哲理性在文本中是由大量的象征物所承载的,文本中的每个物件和形象都是一个寄寓着作者深意的象征物,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紧箍咒。作者借助神话特有的风格运用这个象征物对人和人类社会做了中国式的冷峻思考,对人的精神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把人类的成长文明用神话作了记录,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加入了社会关系的理性思考。
    紧箍咒在文本中对应的表现物便是金箍儿。金箍儿及时反映紧箍咒的作用结果,是紧箍咒在文本中的外化形象。金箍儿在文本中和金箍棒一样,是伴随悟空走完取经全程的物件之一,但与孙悟空身上其他物件不同的是金箍儿并没有伴随悟空始终,而是中途现身,最后自动消失,是悟空身上较为特殊的物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从文本看,紧箍咒是宗教戒律、定心真言、社会礼法和社会文明秩序的象征,且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其寓意又是不断变化的。从紧箍咒的出现到其起作用、再到其失效的这个过程中寄予着作者赋予其中丰富的哲理性。
    紧箍咒表层的象征意义是宗教戒律。这个象征意义在取经伊始的重点。先看看紧箍咒在文本的第一次亮相,《西游记》第八回:
    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金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文本中说得清楚,“金箍儿”就是用来约束有悖于佛祖意愿的人的工具。张锦池说“金箍儿原本是佛法的象征”,就是从紧箍咒的出现时所象征的意义方面来说的。从文本的表面看,不管从紧箍咒的出现还是以后在行者的身上起作用,都与佛门的戒律有着对应性,若细读文本却发现佛法只是紧箍咒的一个表面的象征而已,或者说宗教戒律是紧箍咒再这儿最重要的一个象征意义。紧箍咒还有其深层的象征意。
    紧箍咒的深层的象征意是定心真言。就孙悟空形象来看,它本身就是个象征物,悟空从出生到大闹天宫是人早期最自由、最本真状态的象征。悟空不畏艰险漂洋过海,访仙求道,得道后紧接着是到龙宫索宝,地府除名。这些行为与社会秩序直接冲突。再者,孙悟空到龙宫索的宝名为“如意金箍棒”,这“如意”二字绝“不是作者的闲来之笔”,而是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是悟空欲的形式化表现。这使得悟空与紧箍咒结下了不解之缘,使紧箍咒作为定心真言的象征意更加明显。但紧箍咒的宗教戒律的象征意并未消失,是作为深层象征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存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假若免求大旨,则谢肇浙《西游记》‘漫延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以求放心之喻,非浪作数也’数语,已足尽之。”可见紧箍咒巨大的“定心”、“收心”作用,即紧箍咒是定心真言的象征。孙悟空戴上金箍儿的情形颇有意味,《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去解开包袱......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锦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三藏就顺口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到了罢。”。
    金箍儿以其华丽的外表、唐僧用花言巧语骗得孙悟空戴上金箍儿,在此,孙悟空的欲念也是让唐僧和金箍儿唯一有机可趁的地方,金箍儿便在孙悟空的头上生根。这是人实现自己欲望的代价。这个代价让孙悟空明白人生输入必有输出,其间并伴随着铭心疼痛,人在社会上行走就要学会控制欲望。明白这点就要定心,紧箍咒就以定心真言的面目出现在文本中。伴随着取经的进程,紧箍咒更深层透视的意义日益明显。
    社会礼法和文明秩序是紧箍咒更深层透视的意义。要补充的一点是紧箍咒是“一样三个”宝物中之一,“一样三个”在中国文化中极具有意味,颇有哲理性。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这“一样三个”的金箍儿不就是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秩序的象征吗?当然,紧箍咒的表层象征义:佛家戒律又成了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秩序的浓缩。
    在取经的过程中,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处它是定心真言和社会礼法、社会文明的象征。在悟空发现自己戴上了这无法取下来的金箍儿的时,悟空是动了杀唐僧的心的。社会文明在人类社会中集中表现为法律和礼法,悟空欲打唐僧的情况是社会文明所不允许的,若被违反,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紧箍咒正是演绎了惩罚工具这样的角色。人常说法理无情,紧箍咒把法律的这种效力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的执行者是个别人,具体来说就是唐僧。这么有威力的工具就掌握在个人的手中,不免使这个象征社会各种制度、纪律、规范的“紧箍咒”既具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与现实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
    在取经的前期,紧箍咒是悟空被动接受的,如果认为这是文明秩序的强制性规范的表现形式,那么后期的紧箍咒演化成一条人成长的戒律、甚至是孙悟空成长中的自我约束的标准,此时紧箍咒已与孙悟空融为一体,成为孙悟空内省的标准的象征。
    悟空在取经路上逐渐丢掉自己那种野性,使自己不断的融入社会,与社会文明在矛盾中共处。在此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关于人类规范中的有关问题,西方人也做过深入的思考,堪称这方面代表的是《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赫勒并未找到这一困境的出口。而紧箍咒却是有出口的,是螺旋式的前进--不断死亡,不断重生,远离悖论。所以说,紧箍咒是中国式的关于人类文明秩序和个体自身关系的冷峻思考,是中国礼法和社会文明的象征。
    当某个个体的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类文明规范将对这个个体失去作用。紧箍咒的自动消失便是这一哲理的戏化显露。还为我们道明了“今已成佛,自然去矣”的道理:一定阶段的文明秩序只对这一阶段的人起作用,对于更为文明、更有境界的人是没有作用的。紧箍咒当然“自然去矣”。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紧箍咒既是一定阶段的人类文明秩序的神话展示,又是个体成长中自我征服的标志。前面已经论述过,紧箍咒也是悟空内省的参考标准,这内省指的就是悟空自我征服。紧箍咒在金、禁咒两篇咒语更侧重对人类文化的方面的象征与更侧重对人类社会武装力量、甚至强权象征的金钢琢的配合下,形成了《西游记》中最有意味的意象群,展现了《西游记》的是人类成长历程这一深层寓意。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哲理意义是文本的生命线,而紧箍咒则是承担这些哲理意义的关键象征物,它的象征性是随着整部小说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的象征。紧箍咒变化着的象征意义大致是宗教戒律到定心真言再到社会文明的象征。在文本中,又有金箍咒、禁箍咒和金钢琢等象征物作为这一核心象征物的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承担了整个作品的寓意,体现了作家别致而高超的艺术匠心。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
    [3]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陆钦.《名家解读<西游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6]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第二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