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玲 参加讨论

    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面世后,林纾孜孜于引进西方文化,毕其一生,共发表各类译著近两百种。这样一个庞大的翻译作品群,虽然都是林纾与其口译者合作的成绩,但在文学史上却留下了一个专有名词"林译小说",林纾独特的感悟、简洁丽雅的文字使"林译小说"富有独特的风格,
    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林纾与人合译的小说包括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比利时、挪威、希腊、日本等国的作品,介绍了不少著名的作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司各脱、斐尔丁、狄更斯,法国的大仲马、小仲马、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挪威的易卜生等。他译介的世界文坛著名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孝女耐儿传》、《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余生述》、《不如归》等,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最早的中译本。但译得最多的却是英国的哈葛德、柯南道尔的作品。林译23本哈葛德小说中,有17本都再版3次以上,一些甚至印了五六版。所以,不论林纾独特的译法如何遭人非议和指责,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林纾是个优秀且成功的中两文化交流使者。这也可以从当时读者的评论中得到确证。
    《巴黎茶花女遗事》引起"洛阳纸贵",国人撰文写诗各抒感受;《黑奴吁天录》一经印行,读者纷纷在报刊上著文评介,有位署名灵石的读者写道:"我愿书场、茶肆演小说以谋生者,亦奉此《吁天录》,竭其平生之长、以摹绘其酸楚之情状,残酷之手段,以唤醒我国民。"《黑奴吁天录》在警醒国民,教育民众团结抗争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迦茵小传》一出,批评者有之,赞赏者有之,争议者有之,而其感动人心,风靡图书市场更是文学史上的事实。
    "林译小说"滋养了一代读者,不论是晚清热衷于科举之路的士子,还是略通文墨的读书人,甚至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新派人物,几乎都曾是林纾的热心读者,并受到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有以"林译小说"为救国改良之方,也有消遣娱乐之用,更有学习借鉴的功能。读者的评论反馈,"林译小说"的一版再版,"林译小说"的数量庞大以及"林译小说"对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影响来看,林纾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留下的印迹是那样的深刻,即便对他抱有极大偏见的人,也要尊重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林译小说"悄然孕育新的语言
    正因为林纾"文必己出",无宗派之见,故无多少清规戒律,常常有独创之见之行。事实上,林纾翻译小说语言能很快突破古文界限,以一种更有弹性,更自由,也更灵活的文言表达域外小说情事,故能传情、达意、绘神,得到国人喜爱、风靡大江南北。
    诚如锺书先生所言:"在林译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里,我们看得出林纾在尝试,在摸索,在摇摆。他认识到,'古文'关于语言的戒律要是不放松(故且不说放弃),小说就翻译不成。为翻译起见,他得借助于文言小说以及笔记的传统文体和当时流行的报章杂志文体。但是,不知道是良心不安,还是积习难除,他一会儿放下、一会儿又摆出'古文'的架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林纾从来没有使用纯粹的古文翻译域外小说,由于这是一种古文向白话过渡性质的文言,又由于刚刚从古文脱胎而来,带有更多古文的特征,历来被人视作古文翻译小说的代表,实际上,"林译小说"语言正在悄然孕育新的语言。
    林纾用文言翻译西方的小说,以中国文人认可的"雅语"讲述琐碎而包容万千的世俗人情,实现了中国文学雅与俗的共容。林纾是清末民初唐宋派古文大家,在翻译文体上,他以唐宋古文义法与笔记小说语言并用,在林纾自觉的文化意识中,"林译小说"的道,即是孔孟的纲常伦理规范,弹性古文是其语言载体,两者表里相辅,不可分离,也不可或缺。他译述的西洋小说,除了正风俗、戒人心外,还有着弘扬古文义法的曲折用意。
    西方文学精神和文化内核的东方化
    "林译小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对抗,也显示出林纾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推崇。林纾搀和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与文化调和,谨守中国传统文化,但还是无法完全遮蔽其文本原初的西方文化全貌,这就使新派人物能够接纳林纾,然而当新派人物的期待视野改变后,他们又最终走出林纾和"林译小说"。曾经是启蒙者角色的林纾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却渐渐成了前进的障碍,历史有意无意间选择批判林纾来完成新文化胜利的祭祀仪式。
    翻译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绝非只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符码转换,而是要在保持深层结构的语义基本对等、功能相似的前提下,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在重组的过程中,甚至有一些基本信念被替换、被颠覆,文学发生了"范式的变化"。西方语言是言文一致的拉丁语系,文学语言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和谐一致的。但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文字本身具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这就使书面语得以离开口语而存活。而林纾的翻译,则使西方现代小说的话语被整合为文言话语,并实现了对中国传统阅读心理习惯的迎合。这就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西方小说,并且觉得西方小说和我们的文学有着同一的价值取向,使人们放弃了对西方小说的排斥心理,有了一种可"平等"对话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平等"不可能是真正的平等对话,但对话本身却表明了对话主体容许对话对象的存在。
    林纾利用古文话语体系和传统文化心理,完成了对于西方文学精神和文化内核的东方化。林纾如果没有这一种对外文的隔膜和正统的传统文化心理,那么,其翻译出来的文本要迎合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需求,将会是非常艰难的。这也是前期鲁迅的小说翻译没有获得成功,而林纾的小说翻译却获得成功的内在缘由:同时也是林纾在前期获得了成功,而后期则被逐出中心、沦入边缘的原因。
    由于林纾是经过口述者的口译,完成从西方话语到中国口语的形式转变,他完成的只是从中国口语到文言语系的转换。在中两异质文化的冲突之间,林纾轻松地以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抹平了两者间的缝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下,包裹着西方文本的异域文化因子,这些因子的积聚正是启迪新文化运动的源头,这是林纾所没有预料到的。林纾所遵循的是"补天"思想,结果却迎来了颠覆。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