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孤独的狂欢到喧哗的公共空间——博客事件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肖寒 参加讨论

    博客诞生于网络虽然仅仅十多年时间,它却已把网络江湖搅了个天翻地覆。与更为方便快捷、更具个人化与共享性的博客相比,QQ、BBS、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业已“沦为”网民们“孤独的狂欢”。博客已经成为众声喧哗的公共空间,不断制造着极具冲击力的新闻和文化事件。
    事件一:博客的认祖归宗
    追溯博客起源是件困难的事,因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最古老的博客原型可以追溯到1993年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的简称,即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What’s New Page”网页;有人将1994年Justin Hall声名狼藉的“网上日记”算作早期的博客形式;有人说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发表在Camworld上的网络旅行日记,是点燃博客社区之火的导火索。但也有人认为博客最正宗的源头还是Pyra(即Blogger.com的前身),这家小软件公司的三个创始人最初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群件”产品,编写了一个小软件,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沟通和协作。1999年8月,他们在网上免费公布了此Blogger软件。结果,很多人开始利用这个软件进入博客队伍,Pyra也因此名声大噪。
    评点:博客起源难于确定的原因在于,博客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而且,其天然的草根性也决定了很难认定一个正宗的博客之父。博客软件的物理性质不但奠定了博客的特点———零进入壁垒、即时、共享、自由,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事件二:博客第一炮——克林顿绯闻案
    1998年1月17日,德拉吉在其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中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在最后一分钟,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枪杀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随后几天的博客继续跟进信息,使得“德拉吉报道”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媒体,克林顿的总统宝座也几遭颠覆。
    评点:政治博客是国外博客的主要存在形态。它不但为新闻界展示了一种新的新闻样式,而且显露出了博客传播方式(P2P,点对点)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一点对多点)的挑战。由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不再固若金汤。
    事件三:“9·11”——博客步入主流媒体视野
    “9·11”恐怖袭击作为令全世界震惊和错愕的突发事件,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传播速度的需求和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事态的愿望,而且在事发后的几个小时里,几乎所有的主要传统媒体的网站都因为访问量过大而近于瘫痪。但是,博客网站Slashdot、Scripting News等则出现了从目击者的亲笔描述到试图得到朋友和亲属状况的请求,承担起了传递最新消息的责任。在诸多普通人的博客中,无数的业余摄影师、业余记者提供了无数更具现场感的图片与报道。
    评点:正是这场恐怖袭击,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及时有效的传递方式等有了全新的认识,博客成为获得重要信息和表达亲身体验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它的影响力会瞬间放大。从此,博客由一个陌生的名字和网络的边缘者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
    事件四:博客作为意见领袖——博客蜂群与舆论风暴
    [2002: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的垮台]:2002年12月5日,在退休的参议员瑟蒙德百岁生日庆典上,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参议员洛特对这位曾在1948年打着支持种族隔离的旗帜参与总统竞选的参议员表示赞扬,称如果当年他当选的话,美国此后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不会存在。洛特的这些话几乎被所有主流媒体所忽略,但却未能逃脱博客的敏锐嗅觉。包括Josh Marshall、Andrew Sullivan、David Frum等在内的博客们在各自的博客网站上发表文章,对洛特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并最终触动了主流媒体,引起了全美各方对洛特的持续“追剿”。
    [2003:《纽约时报》丑闻]:此事的源头是Rome-nesko在其MediaNews的博客网站中刊登出的《纽约时报》内部人士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正是这些带有“私密性”争议的材料点燃了事件,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一些关注媒体、新闻道德和学术的博客网站对《纽约时报》施加了巨大的压力。2003年5月12日《纽约时报》自曝家丑,披露记者布莱尔近几个月来频繁造假,多篇文章存在捏造和剽窃等问题,导致执行主编和总编辑被迫辞职,造成该报152年来历史上的最大耻辱。
    [2004:克里的谎言]: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竞选人之一的克里以参加过越战、并取得三枚奖章作为博取人心的有力武器,但是,一个名为“快艇老兵寻求真相”的组织公开反驳克里言论并指出其所获荣誉与事实不符。博客界在这一组织进入媒体视界之前率先关注并不断挖掘证据进行验证,克里由此为他的谎言付出了代价。
    [博客的重大突破:“拉瑟门”事件]:拉瑟作为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在2004年9月美国大选期间爆出4份据称已故德州空军国民警卫队少校、曾担任布什所在飞行中队指挥官的杰里·基利恩撰写的备忘录文件,指出布什服役期间因没有达到要求而停飞后,他的上司强迫他“美化”布什的服役记录。节目播出后半小时,博客们就开始质疑文件的真实性并不断发表意见、展开调查。选举后不久,拉瑟宣布退休,博客界宣告胜利。
    评点:面对突发事件,传统媒体一旦迟疑,博客就会大显身手———即时发笔且随时跟进。“当许多博客选择了一个主题或者开始跟踪一条新闻时,便可形成博客蜂群。博客蜂群是舆论风暴酝酿的早期征候。当舆论风暴暴发时,公众对人物、地点、产品或现象的理解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休·休伊特,《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以上事件都出现过博客蜂群,且随后爆发了舆论风暴。
    洛特的降职,布莱尔的身败名裂、克里所遭受的挫折、拉瑟的毁灭等等都是由博客所发端。他们手握重权,却因一些与他们不相干的人夜以继日地在博客上口诛笔伐而遭受重创,博客之间没有统一的计划、博客与主流媒体之间也没有进行协调,但是,当形成了新的地理布局、混乱无序中诞生出新的“可信”博客时,它的创造性能量就会彰显出来。博客蜂群—舆论风暴—博客审判是博客成为意见领袖的必经之途。攥稳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接力棒,博客的公信力与日俱增。对大众而言,这无疑是件幸事。
    当博客界与传统媒体合作完成了一场场“政变”之后,人们发现,两者之间所建立的健康联盟可以带来制度上的巨大变化。其原因在于,传统媒体拥有必要的资源和“大扩音器”的效果,而博客则能对该事件进行预先报道和深入挖掘;主流媒体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尊崇地位,而博客则起到了一种问责机制的职能。如方兴东所说:“更重要的是博客世界赢得了更宝贵的‘资本’———作为一种媒体的真正的公信力,使得正统新闻界再也不敢轻视和蔑视非专业的博客的力量。”
    事件五:“战争博客”——个人话语的舆论场
    “媒体报道得越多,人们知道得越少”。当战争的报道中加入太多国家立场时,新闻的中立性和公信力也在逐渐消失。美伊战争爆发后,一名神秘的博客开始备受关注,每天有上万人阅读着他的文章———Salam Pax的“Where Is Read?”(“雷德在何方?”),他几乎每天在网上发布有关巴格达市民如何应付美英盟军轰炸以及日常生活的内幕消息,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身处巴格达的普通人的境遇和想法,而Salam Pax随之而来的平步青云更让成千上万的专业新闻记者黯然神伤。2003年5月30日,英国《卫报》与Salam Pax签约,他成为《卫报》的专栏作家。
    2003年3月20日,“雷德在何方”成为美国《福布斯》新闻频道评选出的最受欢迎的五个伊拉克网络战争博客,战争使博客们大显身手。来自世界各国的独立记者、摄影师及捍卫和平的人士纷纷利用博客这一形式记录下了这场战争真实的一面,关注着被诸多主流媒体所忽略的伊拉克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评点:2002年在互联网历史上被许多人称为“博客之年”,自由表达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博客已经拥有超过百万的读者和作者。它不仅对传统媒体工业运作模式提出挑战,而且正在改变着话语权的分配方式,使普通大众获得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权力。博客跨越了传者和受者的信息鸿沟,以超链接的方式形成了个人话语的舆论场。同时,博客作为普通大众展示自我、宣传自我、推销自我乃至炒作自我的媒介方式也开始崭露头角。
    事件六:“博客中国”——本土概念启蒙
    2002年8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博客网站———“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成立。blog有了正式的中文译名———博客(在此之前,台湾翻译为“部落格”)。该网站由国内著名的IT评论人方兴东等人发起,并有汪丁丁等著名学者约60人加盟,定位于IT新闻与评论,是目前国内具有吸引力的专业博客网站之一。2002年12月,由千龙研究院和“博客中国”网站联合举办“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党政部门,各大主流媒体及一些学术界人事出席会议,显示出了主流媒体和有关部门对博客现象的关注。2003年国内第一部博客图书———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出版。至今,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评点:博客概念的输入拯救了正在经历互联网神话破灭余痛的中国IT业,它让业已渐麻木的网络神经再度兴奋起来。而方兴东等人的倡导对博客在中国的启蒙、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毕竟2002年大多数人对博客概念还缺乏了解,对博客理念还需要认识和思考。然而,当个人化的文字以一种“准发表”的方式呈现、且人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潜在读者时,自我满足的心理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暗示,人们开始了对博客家园乐此不疲的耕耘。“博客”、“博客中国”同时入选2003年新锐榜候选名单。
    事件七:中国博客第一炮——反黄宣言
    2003年6月,著名博客王吉鹏在“博客中国”陆续发表《网站CEO的下一个称呼:老鸨》、《经营网络色情的CEO能判多少年?———网络色情的法律范畴分析》及《十问张朝阳、丁磊、汪延》、《一个公民的拷问:谁应该为网络色情现状负责?》等文章,发起了反对互联网传播黄色内容的运动,矛头直指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引发巨大社会影响,博客的媒体影响力第一次获得社会认同。2003年被中国大小网站关注最多的、议论最多的名字,莫过于王吉鹏。王吉鹏成为中国反网络色情第一人。
    评点:这次反黄运动,是中国博客第一次显示威力,是独立、自主、自由的博客精神的一次最有力的展示,堪称博客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事件八:“看与被看”——博客上的另类身体表演
    2004年1月,一网名“竹影青瞳”的写手在天涯虚拟社区的个人博客上实时更新自己的裸照,一个月内点击率飙升到13万,在此之前她曾以惊世骇俗的文字和标题引起过争议。作为一个单身母亲,“流氓燕”从2005年春末开始采用裸露的方式,贴出自己清晰的半身或全身裸照,在网络中迅速走红,一个月创造了18000次的点击率。芙蓉姐姐,来自偏远的陕西,三次考研而不中,浪迹京城,却因在博客上发表极端自恋的文字和照片而在北大、清华BBS上备受追捧。
    评点: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里,“看与被看”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漂亮的外表与优美的行文已不是最重要的被看资本,而反智主义的另类行径成为了被看的潜在诱因。博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贱”文化的狂欢舞台,在娱乐与自由的标榜下包藏着靠暴露赚取知名度、靠出卖隐私提高点击率的商业企图。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传统媒体也在利用着自身已经确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备受争议的博客名人和博客行为进行道德论争,在貌似公正客观的姿态下,暗自利用博客传媒所制造和生产的话题,将人们的视线再次拉回传统媒体。
    事件九:博客的第一桶金——商业潜能的显现
    [“博客中国”的商业进程]:2005年1月,在博客网站中有“龙”之称的方兴东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并购了有“大象”之称的“博客动力”(Blogdriver.com)。2005年6月,“博客中国”并购百纳盛世,推出“无线博客”。7月,“博客中国”宣布启用bokee.com域名,中文名称确定为“博客网”,成为中国最大的博客服务提供商。8月,博客中国获得业内最大一笔千万级美元的风险投资,商业化进程突飞猛进。
    [博客广告]:洪波是国内首个在博客上登广告挣钱的人。此外,名人徐静蕾、才子董路、童话大王郑渊洁等博客人气超高的大腕们都频频遭遇广告商的诱惑。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博客广告正在悄悄酝酿。然而免费提供空间的网站不干了:“空间是我们的,广告费也得给我们!”大腕们寸土不让:“广告商看中的是我们的名气,不是你们的空间。”
    评点:缺乏清晰的营利模式是博客发展的最大阻力。博客的草根文化特性,在取消了话语权的等级制度的同时,又陷入了新的消费市场权力体系———点击率成了核心纽带,点击率即意味着受众群、文化消费群及由此带来的商业利益。《纽约时报》曾精辟地评论道:“如果博客只有一个人看,就是在写日记;如果有几十个人看,就是和朋友在一起;如果有几百个人看,就是有影响力的一种势力和权力;如果有几千人看,就是一个商业,一个媒体。”
    当博客的商业利益出现的时候,不少名人发现当初他们和网站的简单约定,显得太过草率了。“广告利润”在网站和名人之间的分配,利益均沾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专业人士称“采取网站和名人分成的模式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毕竟他们一方提供技术支持,一方写文字吸纳人气,是相互依存、支持的关系,利益分配上双方都应该有份,协商解决较好。”
    事件十:门户网站分羹——新浪的“名人博客”
    新浪介入博客时机已过,但也想出了迅速致富的绝招———2005年开创“名人博客”,为名人建博客,用名人带动点击率。而自2005年10月25日在新浪“名人博客”上开博至今、自称“老徐”的徐静蕾每天用文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博112天创下1000万点击率,刷新中国互联网的历史纪录;5月4日凭借点击率登上全球知名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排行榜首,成为第一个登上该搜索引擎榜首位置的中文博客。迄今为止,“老徐的博客”一直稳居新浪博客排行榜榜首,无人能撼。
    评点:门户网站发展博客,相对于专业博客网站而言,占据了资本雄厚和内容资源丰富的优势。显而易见,博客不是目的,点击率才是最终目标。从最初单纯的个人网络出版到网民的家,从沟通交流的综合平台到“博客就是机会”,这一发展轨迹的背后隐含着一条博客商业化的主线,一条运营网络虚拟社会的主线。但必须承认的是,新浪的“醉翁之意”虽不在“博”,却把博客的概念传播得很远。
    当“名人博客”写作的真实性正在遭受人们质疑的时候,老徐通过自己博客的内容征服了网民的心———人们可以通过其文字的表达确认并了解到真实的老徐。老徐不再是媒体呈现的老徐,老徐正在通过自己的博客表达着真实的自我,抵制着传统媒体对名人的解读和杜撰;老徐正在将自我表达的权利重新夺回到自己手中,尤其在眼球效益大于真实性诉求的氛围中,公众人物也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渠道。
    事件十一:博客出书——出版业的生财之道?
    据笔者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博客图书约26本。博客出书热共有两波,第一波是2004—2005年,共6本:梅子《恋人食谱———梅子的写食日记》(华夏出版社,2004)、《温情煮意———梅子食谱2》(朝华出版社,2005),“董事长”《特别内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舒飞廉《飞廉村庄》(华夏出版社,2004),“北京女病人”《病忘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周轶君《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文汇出版社,2005)。第二波是2006年,共出书19本,有:潘石屹《潘石屹的博客》(浙江文艺出版社),徐静蕾《老徐的博客》(中信出版社),王小峰《不许联想———一个无聊人和他的无聊博客》(上海人民出版社),郑渊洁《勃客郑渊洁》(文汇出版社),猛小蛇《狗日报———关于狗与人的事》(文汇出版社),王小姿《有姿有色》(文化艺术出版社),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孔庆东《千夫所指》(中国长安出版社)等8本;张思遥《边走边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等中学生网络博客7本;相关图书4本,《全民玩博客》(人民交通出版社)、博客工作室编《博客语录》(东方出版中心)、《博客世界杯》(人民体育出版社)、休·休伊特《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中国铁道出版社)。
    评点:博客出书不是不能尝试,个人网络出版给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契机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关键是找到博客出版的特殊规律及运作法则。其一,博客上的免费文字出书后若无内容上的补充或图片上的更新,对博客网络上的忠实读者来说,现实的购书意义不大。其二,大多数博客属于日记而非小说体,通常只有几篇内容较好的文章,某业界人士表示,“还没到能出书的资格”。其三,市面上的博客书虽火爆一时,却没有一本是因其博客的高点击率而稳居畅销书排行榜,《老徐的博客》也难逃现实冷遇。图书出版的盲目跟风现象仍需警惕。其四,博客图书热折射出电子媒介向传统媒介的“投诚”心态,但走向传统纸媒、过于注重博客的纸媒出版并不是博客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这样将会淡化博客的网络阅读效果。
    博客出书热不能掩饰博客研究方面书籍的欠缺,后者在国内仍是凤毛麟角。对博客这种新兴媒介和新兴文化现象亟等人们的深入研究。
    事件十二:博客口水仗——寂寞文苑新沙扬
    [韩白之争]:2006年2月24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白烨在个人博客上贴出《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随后韩寒陆续在其博客中对白烨予以措词激烈的还击,由此引发了“韩白大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最终,白烨在博客贴出《我的告别辞》,宣布关闭博客。双方正欲鸣金收兵之时,文坛反腐作家陆天明、其子电影导演陆川、歌手高晓松却又纷纷披甲上阵,短短两周,“韩白之争”再度硝烟四起。
    [陶萧之争]:这厢“韩白之争”还没完全谢幕,那厢“陶萧”之争已粉墨登场: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在个人博客中抛出“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的言论,矛头直指眼下火爆于网络和出版界的奇幻、玄幻、魔幻文学,随即遭到80后作家萧鼎、明寐、林千羽等众口一词的“围攻”。
    评点: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介的雏形已然显现,对知识分子而言,这就是一场争夺虚拟言论场的诺曼底登陆。以上争议引出的不是一串简单的名人裙带关系,而是在网络、博客这些新事物出现后,有关文学、道德、忠诚、侠义等话题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的问题。博客不再是草根、名人的专利,知识分子也试图通过评论焦点问题、热点人物,使自身边缘化的地位随着所评焦点的热化而日渐中心化,从而再次进入传媒和公众的视野。但在这几场论战中,知识分子的学术话语在网络语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都亟待考验。据业内人士介绍,去年年末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近百个名人博客,至今硕果仅存的不到一半,其中以文化名人关闭者居多。
    事件十三:E时代的造星运动——从“名人博客”到“博客名人”
    [二月丫头]:2006年2月20日,一位戴着蓝色隐形眼镜、留着长发、长得有点像莫文蔚的女孩,在其博客贴出了一组自己的性感照片,引来“狂蜂”无数。博客开张仅短短的两个多月,点击率已近130万。但仔细浏览其博客就会发现,与其说二月丫头因其照片火辣而走红,不如说她是写手型———文章笔锋犀利,有自己独到见解走红。不可否认,二月丫头仍是争议人物,但支持她的人却远远多于反对她的人,其有别于靠脱、靠脸蛋、靠出丑、靠自恋走红的博客红人,这恰恰说明有思想的文字内容才是在网络上立身生存的根本之道。
    [极地阳光]:2006年6月2日,新浪博客迎来第八个流量突破千万的博客———极地阳光。时至今日,其博主Acosta已稳居新浪博客排行榜第三位,而排名前二十位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名人博客。Acosta的“极地阳光”开张的第一天,所有内容仅仅是一张身影模糊的照片,且仅有8名网友留言。不久,新浪将他推荐成某一季的博客帅哥,照片中和顺俊朗的面容配上用心搭配的服装和造型,以及神秘歌手Vitas摄人心魄的背景音乐,使越来越多的网友注意到了这个博客的存在,点击率节节攀高。虽然几乎所有关于Acosta的链接都在使用着“草根博客”这个词,但几乎每篇文章又都在质疑着他的“草根性”,因为他只是有别于徐静蕾、韩寒、潘石屹这种明星大腕的草根,而并非现实生活中的草根,其博客中与众不同的谈资与照片无不昭示着他的富贵家庭的身份。
    评点:博客成为电视选秀之后的又一个全民造星舞台。暂且不论二月丫头和Acosta究竟何许人,也不管是否经过专人包装,仅就商家的做法就可看出新浪博客从“名人博客”到“博客名人”的造星计划及其娱乐化的发展方向。在“眼球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博客已成为了一个个现场版的新闻发布会、新闻集散地,制造并生产着一个又一个的焦点人物和热点事件,左右着传统媒体的话题选择。
    事件十四:“实名制”——博客造假的狙击手?
    [“按摩乳事件”]:2006年三八妇女节当天,两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的“按摩乳”和中国博客圈中的著名娱乐记者袁蕾的“奶猪”,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路透社的记者获悉此事后,眼睛顿时为之一亮,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报道:“中国又有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看到路透社的报道后,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和“记者无疆界”组织,也都一窝蜂地跟进报道。但事实上,这两个博客“被关闭”只是王晓峰和袁蕾的恶作剧。在看到有关报道之后,他们马上道歉并说明了真相,同时称西方媒体在报道前并未找他们核实情况。《联合早报》将西方新闻界所作的这一假新闻称为“中国博客门”丑闻事件。甚至有人说,中国的博客欺骗了全世界。
    [李宇春:超女还是“抄”女?]:2006年世界杯期间,超女李宇春在全国16家媒体同时开博评球。6月12日,李宇春的世界杯专栏《小贝眼神难掩忧郁 坚持梦想必有收获》在报纸上刊发,随后被人发现与前一天《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所发表的《贝弧线从天而降 万人迷魅力四射》一文有多处相似,500余字的评论稿中约有80字有“抄袭”之嫌。李宇春因此备受指责,最终承认博客文章由工作人员打理。
    [“流氓老外”的真真假假]:8月2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心理学教授张结海在博客中发出《网络追逐流氓老外大行动》的文章。该文一经贴出,即被天涯、猫扑等网络社区广泛转载,网友纷纷声讨文中所指的“流氓老外”。这个网名Chinabounder(中国暴发户)的“老外”,自称在上海某大学担任外语教师。他以“欲望上海”为题,用赤裸裸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如何利用外国人的身份玩弄中国女学生,极尽所能地羞辱中国女性和男性。正当人们热血沸腾之际,却有消息称:“欲望上海”的博主是五个“行为艺术家”,目的就是为了测试中国网民的反应,他们想调查“现代中国到底改变了多少”。这场声势浩大的戏剧化声讨,已成为博客文化传播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博客实名制”呼之欲出]:10月19日,信息产业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开展“博客实名制”的研究,成果将提交信产部供决策参考。千龙网博客频道负责人称“围绕博客引发的侵权、隐私、责任等问题已经很多,‘博客实名制’是目前能找到的一个解决办法”。随后,围绕“博客实名制”的争论开始充斥于各大网站。一部分网民认为匿名与自由是博客的本质特征,“实名制”将扼杀博客的发展;另一部分网民则认为,博客发展已经超越自由的界限变为放纵,“实名制”恰恰是从毫无限制的谣言、炒作、攻击中挽救博客的良药,它不仅不会影响博客的发展,而且可以催生出新的赢利模式,给博客乃至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评点:通过博客,人人都可以成为谎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事实的分析者和检验者,特别是名人博客,其广泛知名度也使其拥有了比普通博客更高的公信力,被看作中国公民以博客方式组织虚拟私权空间和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代表。但由于缺乏传统媒体的编辑环节和事实核查人角色等监督机制,博客自身的真实性和约束力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质疑。“博客实名制”不可谓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其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事件十五:官方博客——政务公开的新平台
    [中国第一公安博客]:2005年11月,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在新浪网的博客频道开办官方博客,并于2006年3月树起了“中国第一公安博客”的大旗,其点击量屡创新高。截至本文最后登陆日期,其在新浪博客总流量排行榜中位居第18位,点击量高达9020000。
    打开“中国第一公安博客”主页,蓝色的界面上金盾标志熠熠生辉,“警方提示”、“警察行动”、“警察观点”、“警察风采”、“警察故事”、“警察魅力榜”、“博客新闻发布”一目了然,这些小小的栏目,全方位展示着普通警察的生活。最吸引网友眼球的是“网络相册”,里面收录了“魅力女警花”、“第一公安博客管理员”和“公安机关宣传图片”。相册下面设有“警花魅力榜”,如果你中意哪位女警,可以为她投上一票。不仅如此,该网还链接了各省市的公安网站、政府官方网站、各大门户网站,以及新闻媒体的网站。
    [人大代表的博客]:两会期间,浙江省人大代表肖锋、张群英、厉玲等人的博客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有些跟帖者的“提案”甚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博客第一次让普通百姓成为了会场外的“代表”和“委员”。
    评点:政府部门与博客的结合,可谓博客发展的一大亮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博客的一大重要功能———新闻信息的快速发布与传播———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欠缺。只是在这种新兴传播媒体面前,一切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利用和开发博客的独特功能,实现政府机关与百姓的有效沟通,而又不失政府机构的严肃与庄重,应是今后考虑的重要问题。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6/12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6/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