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媒体与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许苗苗 参加讨论

    看电视的人多了,读小说的人少了;电影导演成批地买断小说改编权;清贫的小说家改行“触电”;网络写手一夜成名,传统媒体话语垄断的时代似乎要终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的触角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安坐象牙塔的文学也避不开新兴媒体声光色的辐射,产生了微妙却深刻的变化。新兴媒体对文学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文学在面对诸多新的表达方式时,是否能够坚持自我?文学会被电视剧、电影甚至网络作品替代吗?……
    不久前,在桂林召开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中,“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被列为议题之一。“文学因媒体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引起了诸多专业研究人员深深的思索。
    比起需要理性过滤和思索的文字,影视形象无疑更加直接简单,更容易占据大众的心灵。新兴媒体以其明白易懂的通俗化表达方式抢走了许多读者,文学在当代文艺形式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置?著名批评家张柠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文学讲故事的时候,其写实的表达方式多数已被电视镜头取代,如与报告文学对应的专题片、解说词等。电视缩小了文学的地盘,一部分人因而对文学失去了信心。然而,文学是各种文艺门类的母体,是最基本的,它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最原创的东西。电视改编过程中去掉了文字,回归到简单情节,无法表达细节。而文学和文字是一体的,人最隐秘的变化是通过文字表现的,画面不能表达的东西正是文学最有意义的部分,这是文学存在的最基本理由。
    无数“戏说”、“外传”型影视的流行凸现了所谓大众的审美情趣。剧本的改编和再创作使得许多“触电”后的作品失去了原汁原味,有的甚至面目全非。以后的小说和电视剧本会不会都遵循先播电视,再出“电视小说”的规律呢?电视改编对文学有多大影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张德祥说:电视改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对部分作家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在写作的同时注意到自己的小说能否被改编,甚至改行写剧本。电视改编是一种再创作,改编的同时也是流失。但也可以说,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其实是文学换了一种媒体,通过形象化手段进行传播。众多群众是通过电视屏幕来接触文学的,电视这种新叙事文体,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传统接受方式。电视不会对文学有很大的直接影响,文学的原创性是无可替代的。
    电影的高投入、大制作和独特拍摄手段的运用使其比电视更能表达一些人性内在的元素。电影角色是否诞生于文学形象?或者是电影赋予了文学更活跃的生命?当代文研会理事许文郁谈到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时提出:随着电影的发展,它与文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影人的重视。许多经典电影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像观众熟悉的《乱世佳人》、《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等。电影借助它独特的形象语言,对小说的内容进行了强化或简化,如电影《红高粱》通过摇镜头和红色等强色调的运用,突显出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又如大牌演员的表演,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可以赋予人物内在的深度,像由费雯丽扮演的《乱世佳人》中的斯佳丽和《青春之歌》中谢芳扮演的林道静等,都强化了受众对小说人物的印象。然而,电影由于生产的大众化,毕竟要考虑市场。因此,在借助文学的同时常把文学文本内在的丰厚内涵简化、淡化了,把一些精英的东西大众化了。如《乱世佳人》把《飘》中反映美国南北战争和民族状况的内容淡化,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我们以往认为思维和语言文字是一体的,语言文字在表达思想上其实有很多局限和不足,有时文字并不能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网络可能为文学换上崭新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可使接受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作者真实的意愿。另外,网络不仅仅打破了文学发表中权威话语的地位,使更多“文学青年”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更便于捕捉流失在民间的、处于不自觉形式的精彩片段。网络使文学更能够反映真实生活。张柠提到,网络的自由传播拓展了文学的空间,它为在上面创作的人们提供了被认识的捷径。短促的句式、简单意想等特点使得网络文学具有容易被大众接受并流行的要素,它不像传统文学那样需要给人以精神领域的震惊,只要具有消费性即可。
    当前,一些年轻人以争议颇多的“文字作品”而成名,与其说他们是文学青年,不如说是媒体明星更恰当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指出,媒体炒作暴露了批评的不足。文坛“以期刊为阵地的严肃文学”、“以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写作”这三大领域彼此分离又互相联系。严肃作家被通俗化包装,网络写手和传统作家写作领域的相互介入等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纽带。由于媒体炒作过度,目前的文坛缺乏专门的书评,迫切需要有专人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看法。
    上世纪末,由编审制度把关建立起来的文学门槛被追求利润的出版商们用大幅的海报、刺激视听的广告语冲垮。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文学的地盘逐渐缩小。面对无法抗拒的市场规律,一向以精神领域的富有者自居的作家们有些动摇了,有的甚至改行与新型媒体联手,不再创作,而是“制作”。批评家在大众话语面前不知所措,读者也日益迷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原伦认为文学和媒体发展的关系中已呈现出:批评缺席,媒体价值观建立的现象。媒体的扩展使文本生产速度超越了批评、整理速度,产生批评缺席现象。媒体看收视率、排行榜的价值观以及纯熟的操作手法影响了文学创作走向。由于社会变动,以往的价值观不能照搬,文学边缘逐渐模糊,批评话语无法解释当代文学新兴的各种现象,使得批评家由批评转向了文化研究。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发展,媒体在发展,文学自然也不会故步自封。在这纷繁变迁的世界里,一切都在不停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包括文学家,也包括集结一切人类精神中优长与深刻的文学。它将一如既往地冷静,维持自己的距离和神圣,还是会俯身与时代诞出的新兴媒体手段更深切地联姻?我们期待着……
    原载:《中国艺术报》 第403期
    
    原载:《中国艺术报》第4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