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媒体交往与民俗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铁梁 参加讨论
我是搞民俗文化研究的。大家知道,传统的民俗基本上形成于农耕时代,可是现在已经到了传媒时代,所以,一谈民俗就认为它已经和我们离得很远,没什么关系了。但是,我们越是想认识今天的传媒文化,就越是要重新认识民俗文化,这不一定是为了怀旧,还是为了防止我们心灵的迷失。
    电子媒体是人发明出来的,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改变了我们相互交往的方式。但是在我看来,人的天性是不能被改变的。人,永远是靠语言和身体来传达与接受信息的动物,也是靠语言与身体的表演来制作和消费艺术的动物。在远古的时代,语言和身体的表演最初成为了人类传达思想与情感等信息以及呈现艺术的最初始的,也是最根本的载体。这种载体的特点是身心合一,就是说,我本身既是一个主体,也是一个媒体。因为我有心,所以我是一个主体;因为我有语言和身体,所以我又是一个媒体,主体和媒体统一在我身上。 那么,最早的使主体和媒体发生分离的情况是发生在文字发明的时代。书面文字作为载体,使信息的传播再也不要受面对面交流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现场交流的时间限制,所以能够远距离传播,还使写下来东西能够长期保存下来。但是书面文字也带来问题,它使得主体和媒体发生分离,在二者之间制造了一道鸿沟。也就是说,一个主体他可能完全不能掌握书面文字,完全无法利用这样一个外在的书面媒体。那么,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社会上出现了少数人掌控书面文字的载体、而多数人却与这种载体形成陌路和敬而远之的关系,也就是完全互相不能了解文字中的信息。当用书面文字来作为媒体的时候,毕竟是增加了主体之间交流的跨越时空的可能性,这是面对面的自然的那种身体和语言交流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人类就进入了文明时代。现在,我们可以说到了第三个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人类开始发明并且依靠电子媒体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知识,也就是说,用现代各种高级的科技手段进行通讯、提供了网络上进行交际的平台,以这样的媒体形式来传达和接受、生产和消费各种各样的信息。 于是,某些身心分离的问题似乎被现代的高科技所解决了,你可以不认识文字,但可以直观地看电视,也可以利用网络与更多认识不认识的人建立联系。为什么要把电视送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呢?就是让人们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电视来了解天下大事,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就克服了不能阅读书报,特别是不能进入公共交流领域的很多障碍,实现了主体间更为开放地交流的关系。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的交流仍然是不自由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更不自由了。电视台作为发出的终端,等于是强迫每个家庭作为接受的终端必须接受他们的节目。这和我们当初身心合一那个时候的自然的交流是不一样的,基本是强势的文化占有者对弱势的文化需求者的单向给予。正是在这种给予中制造了一些新的艺术,让大家接受这些艺术。也就是说,在生产艺术或者是生产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生产观众,在制造人和改变人。我们现在的人,都是处在现代媒体创造者、制作者的控制之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现代传媒职业的工作者确实是责任非常重大。 作为媒体艺术的生产者,你究竟要怎样影响很多人的人生,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遇到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当代的传媒其实是正在改变旧有的社会交往关系和秩序,但新的关系和秩序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还令人捉摸不定,出现了一些表面繁荣却未见得让人心情舒畅的情况。这就是我一般的想法。
    可能是由于研究民俗,才有以上的一些看法。我想再谈一点儿如何认识民俗的问题。认识民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就是何以会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为什么在各个地方会形成风格和特色不同的民俗?这个角度牵连到我们每个人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说,我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未必很了解,更不用说了解他人的家乡了,但这种了解是我们能够正常进行社会交往的一个立脚点,也是找回我们精神家园的要求。这个会议是由北京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我们都是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呢?这就离不开对于北京民俗文化的认识。
    我发现,我们北京的城区与郊区,以及与其他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严谨的人的交往关系和秩序,这种关系和秩序体现于北京民俗文化的空间结构上面。随便举一个例子,门头沟算是一个远郊区吧,可是它与其他远郊区相比,跟市里的人的感情距离却不那么远,也就是说空间距离虽然不很近,但感情距离却很近。为什么呢?这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相互交往的历史造成的。门头沟的煤使得我们北京人能够生存下来,门头沟的建材能够使我们北京许多房屋能够建起来,此外门头沟山里的檀柘寺、妙峰山,还有连接口外和山、陕的京西古商道等都说明了门头沟人与北京城里人的密切交往关系。就是这个原因,使得一个地理距离虽远,但是信息传达却十分频繁的两个区域变成了一个近距离。就是说文化的距离和自然地理的距离不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8-01-07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8-01-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