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网络数字媒介在信息通道,实现了在传统现实生活中不能或不易实现的精神自由和信息自由,具有"超真性"。同时网络数字媒介又缺少物质和能量的通道,以及网络的"无锁"状态,使其具有"超伪性"。 关键词:即时网络数字媒介 超真性 超伪性 信息 信息通道 媒介的技术派和文艺的形式派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的第一部分--媒介即是讯息--中说:"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际联系与行动的尺度及方式。" ⑴保罗·莱文森则把"媒介即是讯息", 解释为"我们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 ⑵但又说"麦克卢汉认为,内容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⑶在数字技术支持的世界里,信息(内容)已变成了媒介(形式)不可分割的部分。网络数字媒介和我们参与者本身,一起构成网络数字媒介生活状态。这在以腾讯 QQ2003 III 木子版为代表的即时网络数字媒介中,表现的尤其突出。目前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媒介。基本上都是数字媒介了,但用"网络数字媒介"更能表现数字技术支持下网络媒介的特点。用网络数字媒介生活也比虚拟生活更准确。 "艺术的目的就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知提供出来;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octpahehue)程序,和予其以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之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⑷这段话集中地表达了文艺理论中形式派的方法论原则。目前,我们的一只脚已跨入数字时代。"数字传媒形成虚拟的环境和空间,将不断改变目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的方式。" ⑸数字网络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使媒介的作用凸现。文艺理论中形式派极端重形式的说法,在数字网络传媒中变得合理了。离开媒介(载体),信息就不能传远,传广,还会变质,甚至会湮灭。世界是由物质通道、信息通道和能量通道组成。根据我们的想象构造的QQ之类网络数字媒介,就是异常发达的信息通道,不仅能使信息传的广、远,还能及时的交互,并存储起来,既让我们获得超现实的沉浸感、满足感,又是全方位透视外在世界的工具。 网络数字媒介的超真性、超伪性 所谓网络数字媒介生活,就是集计算机、互联网、图像、文字、音响、仿真、传感、显示和信息的压缩及处理等等数字技术于一体,以跨时空的文字、声音、视频交互和匿部分资料为主要特征。目前的DVD、MP3和非在线游戏等等存储或播放数字媒介不在此列。未来典型的网络数字媒介生活是:头戴显示器,手带数据手套,身穿数据服,通过触摸虚拟物体能感受软硬、冷热、光滑、力度和声音等,身临其境般观看任意范围内的场景或选择观看物体的任一角落。这不仅是虚拟真实,而是网络数字媒介的"超真"生活。一开始,网络数字媒介是走入传统世界的捷径,和传统生活过程中的朋友,以后会成为我们的生活状态。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即时通信工具QQ(还有ICQ、网易POP、朗玛UC、MSN等),已具有"三T"(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特点。 QQ(代表即时通信工具)既是一种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即时网络数字媒介,又是一种令我们沉浸于其间的生活状态。"反常化的实质就是要更新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我们从那种狭隘的实用、认知以及其它种种厉害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约束,摆脱无意识性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控制,使我们面临各种事物时不断有新的发现,总是感觉到对象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使人为之一振、使人重新回到观察世界的原处感受之中。" ⑹文艺理论的这句话用于说明QQ这一网络数字媒介生活的"超真性"和"超伪性",也是很恰当的。网友在QQ媒介中交互推动,来构想彼此心目中的社区,使其比传统现实更容易满足自己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5个层次的需求,是其"超真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一般网民无法保护自己网上信息的安全性,网络基本处于"无锁"状态。比如视频聊天,自己所有的文字、声音、视频都可能随时被记录、存储、张贴和转发。网上自动保存的聊天记录,也可能被高手偷窥。假资料是保护自己不得已的办法。 在双方匿资料、实感情、实观点互动推动形成的构想空间里,没有权威的压力和评判,网络数字媒介的"超伪性",使网民虚拟身份被承认,扮演一定的角色。表现的好,就会成为同类人组成的松散社会的主角。这种角色往往比传统现实中的角色更符合自己的心里需求。自我实现的满足和窃喜,也是网民沉浸其间的一个因素。在网络数字媒介世界中,感觉和思维的活跃常常是超现实的。从"超真"中得到有效信息,从"超伪"中获得反常的满足或失落。 "超伪性" 和"超真性"会并存,究其原因,是信息通道异常发达,同时又缺少物质和能量的通道。缺少后两个通道就不能直接、终极确认真实与否,以及真实的程度。"超真"和"超伪"并存,是目前网络数字媒介生活的两面。 参考文献: ⑴[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 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375页 ⑵[美]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49页 ⑶[美]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50页 ⑷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苏联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转自胡经之 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164页 ⑸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5页 ⑹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苏联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转自胡经之 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168页 原载:《东南传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