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创建世界文学史的中国化书写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郝日虹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当前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目标即实现对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理念的超越,这一点已然是中外学者的共识。然而,尽管学者对世界文学史书写的西方中心理论有所反思,但是对于西方中心文学史观的核心,即工具理性思维与文学史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论仍然未能有原理性批判。针对此现状,一些西方学者提出,这一任务并非西方本土文化所能完成,必须汲取外来的文化资源与不同形式的理性思维。 
    在全球化时代中,世界文学如何逐步突破地域与文化之间的局限?中国学界能否以自己的话语重新阐释并书写世界文学?这无疑是文学界亟待面对的时代课题。
    21世纪初期,以哈佛大学教授达姆若什(DavidDamrosch)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掀起了“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研究热潮,并且这种新思潮也逐渐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方汉文在其担任首席专家的“‘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中国化阐释”(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中,尝试以中国主体性话语来阐释世界文学史。这种探索开辟了怎样一种世界文学史的研究模式?研究过程面临着哪些挑战?
    关注不同文明体系之间文学的互动交流与影响
    在接受采访时,方汉文表示,当前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目标即实现对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理念的超越,这一点已然是中外学者的共识。然而,尽管学者对世界文学史书写的西方中心理论有所反思,但是对于西方中心文学史观的核心,即工具理性思维与文学史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论仍然未能有原理性批判。针对此现状,一些西方学者提出,这一任务并非西方本土文化所能完成,必须汲取外来的文化资源与不同形式的理性思维。
    “中国辩证理性与诗学的多样性观念能够较为彻底地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文学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方汉文介绍说,“可将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文学依据文化划分为不同体系,构筑西方(欧美)、东方(亚洲)与其余区域(主要包括非洲、大洋洲与拉丁美洲)三大文学区域板块,使国别语言文学无法逐一包括、更无法建立整体性研究的世界各民族文学,归属于其语言文学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体系,由此构建既有整体性又具有民族语言独特性的世界文学史。”
    为何将中国诗学与文化理论作为阐释与建构的基础,并试图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重构世界文学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教授朱安博对此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释,“这不仅意在推动当前世界文学史研究的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从东西方思维的互相契合来研究世界文学;以一种多元的、全视角的比较文学史观,去关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明体系之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从文化互动、平等的立场去建构‘世界文学的中国模式’”。
    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理论批评相结合
    谈及“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中国化阐释在研究方法层面的创新,方汉文表示,主要是将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理论批评相结合,形成价值评判、审美逻辑与阐释解释互相融合的主体话语,对世界文学史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课题组合理汲取中国传统的义理、辞章和考据方法的精华,从中国文学理论辩证理性出发,考察历史时代与文学形式的替代关系,揭示世界文学史体系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规律,强调世界文学体系不仅在于容纳传统文明的独立性,还能通过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交流融合得到创新。”方汉文进一步说,“由于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多种流派反对自我中心主义、工具理性批判等思维,与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和中国诗话词话的原理相契合,利用东西方学理这一共通性,从民族文学的差异性与世界文学的统一性之辩证理性关系来理解世界文学,能够提升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朱安博也认为,我国学者所提出的重构世界文学史的研究方法,较好地融汇了中国传统的感悟性批评话语与西方理论的框架体系。此外,他还补充道,“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中国化阐释对于当前世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突破创新还体现在对“经典”的认识上。
    “西方文学关于经典的定义与中国相近,只是因其文明源流而有所不同。‘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中国化阐释不仅是在达姆若什、莫莱蒂、阿普特等人提出的多种新经典理论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从学术争论、文本选编和世界文学教学的实践中,对世界文学经典研究有较大推动。”朱安博解释说。
    探索世界文学史的发展线索与历史规律更为关键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张玉安认为,将不同国别或民族的文学整合起来,构建多元化的世界文学史体系,首先要立足丰富且客观准确的史料。然而,受到语言翻译等因素影响,如何有效把握史料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是课题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方汉文也认为,由翻译与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困境是“世界文学史新构建”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世界文学史与世界文学经典翻译中,众多的东方民族语言与西方应用较多的英法德西语之间、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之间的冲突历来存在。不同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其历史渊源,都可形成自己的文学经典。从这一层面出发,课题组所提出的按文化构成划分文学类型,以区域板块再现世界文学体系的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此外,张玉安强调,“世界文学史新构建”的中国化阐释不仅在于呈现多元文学的差异比较和交流融合,更旨在全面展现世界文学史的发展线索与历史规律,否则世界文学史的书写模式可能流于浅显。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小琪则提出,在关注不同国别文学之间交流融合的同时,还应强调比较意识,关注差异性对构建本国文学及文化构建的启发。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6日总第49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