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Mobile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楼向英/高春玲 参加讨论

    1 云端的融和:从Web2.0到Mobile2.0
    Web2.0带给用户的是服务的个性化、去中心化与社会化,Web2.0的各项服务允许用户方便地发布信息,个体之间通过网络互相联系,共同分享愿意分享的一切:文字、图像和音视频等,从而彼此分享自己的见闻、思想、爱好甚至更多。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2008年的流行新名词,它的含义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按中文维基百科中的定义,狭义云计算是指以IT为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其他的服务[1]。通俗地说,现实中最常见的“云”就是互联网,云计算就是方便地利用互联网上的软件、数据和服务,而对接入设备的要求将大大降低。有了云计算平台,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比如超级计算等。
    在Web2.0的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电脑与智能手机正逐步走向融合。3G与Wi-Fi的充足带宽,让Web2.0的一切在手机上重现。同时,手机随身携带的特性,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Web2.0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Mobile2.0这一提法便应运而生,而云计算平台进一步加快了Web2.0与Mobile2.0在云端的融合。
    2 什么是Mobile2.0及Mobile2.0的应用
    关于Mobile2.0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Mobile Web 2.0,就是Web2.0的移动版本,放到手机上了而已;一种是移动应用的一种新的层次,相对于以前的应用(1.0)来说,这种新的层次叫做Mobile2.0[2]。Mobile2.0不只局限于手机,而是一切可以移动的联网设备,如Nokia的Internet Tablet系列、Sony的PSP系列等。但是,有联网功能的手机是Mobile2.0的主要设备。
    目前,越来越多的Web2.0服务可以应用到手机上来。而用户手机里的数据,也都可以搬到网络上去。智能手机和电脑越来越相似,它们使用相同的服务、访问相同的内容,举例如下:
    社交网络(SNS):手机是天生的SNS工具,用手机上Facebook是一种寻常行为,国内的社交网络(SNS)开心网有手机版,中国移动的社交网络139.com也于2009年5月开放注册。
    Tag:索尼爱立信手机的walkman播放器,就支持Tag功能。
    微博客:微博客(Micro Blog)2008年已经广受欢迎。与一般博客相比,微博客强调的是“实时”,任何时候、用任何可以联网的工具,都能在几秒钟内更新自己的微博客。Twitter与饭否等限制了内容的字数——不超过140个英文字符。这一限制来源于手机,这正是手机短信的限制数字。由于手机可以一直处于在线状态,远比电脑使用方便、简单。微博客实际上比上述如Tag、SNS等web2.0应用更强调手机这一媒介。
    YouTube与Flickr等多媒体共享服务:手机可以播放Youtabe的视频是眼下手机的大卖点之一。而随着国内3G的开通,照片的“拍后即传”、让自己旅行中的照片即时分享给亲朋好友已成为超炫的时尚行为之一。
    其他服务:如2009年2月,Google Maps手机版更新到3.0版,新增的Google Latitude功能(Google纵横),可以让用户在手机上通过Google Maps实时查看好友的位置与状态,也可以随时向朋友分享自己身处的位置。
    总之,以3G和Wi-Fi为通道,以云计算为平台,PC互联网上所能享有的一切Web2.0服务,都能在手机中实现,这就是对Mobile2.0最初步的理解。随着Mobile2.0的深入发展,手机特有的服务如Google Latitude也能在无线网络上实现,因此,本文对Mobile2.0的定义倾向于前文提及的第二种定义,即Mobile2.0是移动应用的一种新的层次。其实这两种定义并不矛盾,移动版本的Web2.0本身是移动应用的一个新的层次,第二种定义本身已经包括了第一种。
    摩根斯坦利早在2006年的《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Global internet trends)中就曾给出一个基本判断: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正在由PC-Internet向Mobile-Internet转变。但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Mobile-Internet的生态系统较为复杂,不同的终端支持不同的网络标准(如CDMA,GSM,HSDPA等)。上述的Mobile2.0应用和服务走向大众市场仍存在着不少障碍和困难,对此本文不做深入分析。本文重点关注Mobile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
    3 Mobile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
    3.1 手机阅读的概念及特点
    阅读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古至今.文字的承载媒介不断变迁,从甲骨到竹简,从丝绸到纸张,再到电脑、光盘、手持式阅读器和手机;书本从实物发展到虚拟,人们阅读的内容也从文字发展到了多媒体。
    图1 移动阅读、数字阅读、多媒体阅读与手机阅读的关系
    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现在的阅读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出现了众多的新名词:如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手机阅读、多媒体阅读等。这些新名词的含义学术界并没有给出非常严谨的定义,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现象,含义都是约定俗成的。为了行文方便,下面以图示的形式对移动阅读、数字阅读、多媒体阅读与手机阅读的关系做一下解读。
    移动阅读一般指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人走到哪儿,即可阅读到哪儿;数字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纸质文献阅读而言,它阅读的不是纸质文献而是数字信息,但数字阅读不一定是可移动的。多媒体阅读指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是文本信息,还包括图片、音视频等。而手机阅读与移动阅读、数字阅读及多媒体阅读都有一定的交叉。本文所提的手机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纸质文献阅读的一种新的阅读形式,它不需要配备专用的手持式阅读器而以手机为阅读器,阅读的一般是以数字形式出版的多媒体信息或文本信息。
    在Mobile2.0的背景下,手机阅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手机阅读最突出的是其方便性,随时随地阅读是手机的优点;
    手机阅读的目标用户以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
    手机阅读的内容讲究短小精悍,阅读的一般是适合短时间阅读的作品;
    手机的屏幕相对较小,翻页频繁,容易引起眼睛疲劳、手指酸痛等,不利于长时间的阅读。所以手机阅读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多利用零碎的时间。关于什么时候大家用手机进行阅读,有调查显示排第一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排第二的是课堂及会议,占到38%[3]。
    3.2 手机阅读的内容
    在内容方面,手机阅读不同于传统的去图书馆阅读、在家与学校阅读那样包罗万象。目前,通过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有:
    阅读RSS收割的信息:大多数在线RSS阅读器都可以在手机上使用,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等品牌的手机开始内置本地RSS阅读器。RSS阅读让用户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阅读自己定制的个性化信息。
    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在2004年7月1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实现用户和报人间互动。时至2009年,几乎各大主流报业媒体都通过中国移动提供手机报,用户通过手机即可接收最新的政治、体育、娱乐、文化、生活、财经等方面的信息。手机报一般通过彩信发到用户手机上,用户需要付费。
    手机杂志:手机杂志是能够在手机上阅读收看的、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的电子杂志[4]。一般需通过5MBOX、V8书客、掌媒、掌上书院及微读等手机阅读平台进行阅读。
    手机小说:随着3G商用的推进和拥有大容量存储的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演变成方便小巧、随身携带的数字阅读终端。阅读来源可以是用户存储在手机中的电子书,也可以在线实时下载。手机阅读常见的电子书格式为UMD、TXT和JAVA手机支持的JAR和JAD等几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小说。手机小说广义上可指专门针对手机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称手机微型小说。200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及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联合主办的“首届手机微型小说大奖赛”实际指的也是手机小说。
    国内业界一般认为在2004年08月华友世纪通讯有限公司推出了由千夫长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华友世纪以18万元买断《城外》一书的版权,包括SMS(短信),WAP(手机上网)和IVR(语音业务)等版本,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或手机上网、手机接听等方式多角度欣赏《城外》。盛大文学从2009年5月开始,以最高一字千元的奖金举办首届手机小说大赛,以适应3G时代的即将爆发的手机阅读需求。在日本,读手机小说已从年轻人的时尚演变为阅读新潮流。2007年日本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手机小说占去了半壁江山。《恋空》是点燃日本手机小说大爆发的引子[5]。
    手机小说与网络文学不同,与几乎全部免费的中国网络文学不同,手机小说一开始就因为与网站、运营商的结盟而具有强烈的商业气息。阅读者普遍要向网站、运营商支付费用。它的运作需要三方面的互动——小说作者创作小说,专业运营网站把小说放到网上连载,读者付费下载。
    除上面列举的内容外,手机阅读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总之,现在的用户不仅可以用手机来听音乐,还可以看时尚杂志、流行小说、博客等,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手机的重要功能之一,为避免手机阅读屏幕小、不适合阅读长文本的弊端,手机阅读甚至已经开始向“听书”过渡。
    3.3 国内手机阅读的发展现状分析
    囿于数据,本文仅到国内手机阅读的现状做一下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手机阅读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手机阅读的人数上升趋势明显。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5月发布的首次WAP发展调查报告称:“截止2007年5月底,国内手机上网用户人数为5900万,而手机在线阅读成为用户使用得较多的几大服务之一。”报告中还总结了手机在线阅读的用户规模:通过WAP在线阅读和下载电子图书的比例为54.9%[6],这意味着通过WAP在线阅读/下载电子图书的用户约为1560万人,占上网用户群体总数量的1/3。据原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我国约有5.65亿手机用户,其中超过3000万用户通过手机进行阅读,近两年以年均80%的速度增加[7]。尽管上述两组统计数据可能在统计口径上略有差别,但从2007年5月的1560万用户到2008年2月超过3000万用户使用手机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手机阅读的人数正在蓬勃发展。
    另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2.98亿人,年增长率为41.9%。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亿,较2007年增长了133%[8]。由此可见,手机阅读的用户群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手机阅读所占的比例超过其他专用的手持电子图书阅读器。
    2009年4月22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调查显示,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各类数字阅读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比例为15.7%,其次是通过“手机阅读”,比例为12.7%,另外约有4.2%的人通过PDA、MP4、电子词典阅读,有3.3%的人通过光盘读取,还有1%的人通过其他手持式电子阅读器等数字方式阅读。从比例上看,各种数字阅读形式中,手机阅读所占的比例远超过其他专用的手持电子图书阅读器,仅次于网络阅读。
    另外,调查表明,全国约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获取便利是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主要原因,比例为60.1%。
    从上述数据看,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的受欢迎程度需要引起图书馆的重视。
    三是手机文学已经显示出其不凡的生命力及经济效益,商业公司对此非常重视。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后的“第五媒体”,商业公司对手机文学、手机阅读等非常重视:
    早在2005年岁末,由中国移动通信主办,人文期刊《天涯》杂志社、网络社区“天涯社区”协办的首届拇指文学研讨会暨首届手机文联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国海口举行。众多作家学者、网络写手开始关注和探讨“手机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现象。
    2007年5月底,中国移动梦网宣布与17K、TOM、空中网、美通、幻剑书盟、红袖添香等服务提供商和原创文学网站联合,共同打造“梦网书城”。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手机阅读网站有爱书网、飞库书城、空中小说、风语小说网、灯火书城、百阅网、起点中文网、梦网书城等,但能盈利的网站还不多,梦网书城就是其中之一[9]。
    2008年5月,腾讯开始发展手机阅读。用户可以使用手机通过无线网络(中国移动、联通等)访问QQ书城(手机访问http://ebook.3g.qq.com/g/s)。QQ书城所有非VIP书免费,VIP书籍可开通10元包月的快乐旅行读书服务,开通服务后可同时享受QQ书城(手机)与腾讯读书频道(电脑)上的VIP服务[10]。
    2009年3月16日,红袖添香正式发布“2009移动阅读计划”的发展项目,为众多红袖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作品推广和版权增值[11],其中促进手机阅读是项目内容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此可见,出于盈利的需要,商业公司对手机文学、手机阅读的重视均远高于图书馆。
    4 图书馆需要关注手机阅读
    从上述对手机阅读的分析看,作为Mobile2.0重要应用之一的手机阅读,将会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电脑与智能手机的逐步融合而越来越盛行。作为阅读的文化重镇,图书馆无法回避手机阅读。
    图书馆界对“手机图书馆”的关注由来已久,但一般集中在通过手机提供借阅信息的查询、逾期提醒、OPAC查询等功能。比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就已经推出手机版图书馆网站[12],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等,参考文献7、8与9也说明手机阅读开始进入图书馆界关注的视野,但相比商业公司对手机阅读的热衷程度及考虑到手机阅读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对手机阅读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笔者认为,图书馆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手机阅读:一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关注,手机阅读拥有日益增多的用户群,如何针对这一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是值得图书馆考虑的问题之一;二是从提供信息服务的角度进行关注,手机阅读的受欢迎程度需要图书馆提供针对手机阅读的信息服务,比如RSS阅读、图书馆的电子书允许用户下载到手机阅读、提供手机版的读者指南等;三是从信息资源的采集、馆藏资源的优化角度进行关注,如馆藏中补充手机小说。另外,数字阅读现有的产业链中,图书馆的声音比较少。以商业气息浓郁的手机小说为例,小说作者——专业运营网站-读者三方的互动中,并没有图书馆。图书馆如何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发挥公益作用,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给图书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已经让图书馆的服务从馆舍的局限中走出来,大大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与服务方式。Mobile2.0对图书馆的影响与互联网相类似,即使目前Mobile2.0对图书馆的影响还远没有互联网所带来的那么深远。Mobile2.0将进一步扩大图书馆服务的外延,使其服务延伸到互联网以外的移动设备,增加了与读者互动的新途径。图书馆作为引领阅读的文化重镇,手机阅读是图书馆介入Mobile2.0时代的最佳出发点之一,用户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享受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从而让图书馆也逐步进入Mobile2.0时代。
    注释:
    ①参见:维基百科简体中文版: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1%E8%AE%A1%E7%AE%97&variant=zh-cn
    ②什么是Mobile2.0?-Mobile2.0的几种特性.http://www.mobile201ife.com/?p=8(检索时间:2009-6-9)
    ③数据来源于“谁来写中国的手机小说”.浙江日报,2009年5月22日,14版
    ④手机多媒体时代的多层阅读体验——五款手机多媒体杂志平台横向评测.互联网周刊,2008年2月20日:P92-93
    ⑤手机小说在日本.浙江日报,2009年5月22日,14版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URL: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07/5/15/180903.pdf
    ⑦顾晓光.Kindle点燃了什么?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4):P3-6
    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URL: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09/1/13/92458.pdf(发布日期:2009年1月)
    ⑨游静,宗乾进,杜娟.梦网书城打造“边走边看”手机阅读风.通信企业管理,2008(11):32-33
    ⑩参见:http://book.qq.com/bookvip/mobile.htm
    (11)参见此项目的主页:http://topic.hongxiu.com/mobile/
    (12)参见:http://www.1ib.tongji.edu.cn/m/
    【参考文献】
    [1]概念理解:什么是Mobile2.0? http://news.esdn.net/n/20081107/120618.html
    [2]顾晓光.Kindle点燃了什么?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4):3-6
    [3]陈素梅.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图书馆建设,2007(5):P83-85
    [4]丁文祎.困境中的中国手机出版与阅读——产业链与市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4):23-26
    [5]顾璟.纸本与数字的交互:手机阅读的最佳效果.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37-140
    [6]游静,宗乾进,杜娟.梦网书城打造“边走边看”手机阅读风.通信企业管理,2008(11):32-33
    [7]茆意宏.论高校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情报科学,2008(12):1861-1864
    [8]方杰,傅晓艳.基于手机阅读的高校无线移动电子图书馆建设方案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8):19-20
    [9]任敏.手机阅读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与拓展.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139-141
    [10]曾妍.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行的可能性分析.图书馆建设,2009(2):70-72
    [11]王瑞斌.走向Mobile2.0.中国电子商务,2007(4):27-35
    [12]开源的力量.数字通讯,2009(4)(2月下):42-48
    原载:图书馆杂志200910
    
    原载:图书馆杂志2009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