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媒体如何应对?
如果说网络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媒体的变革,那么微博文化的盛行就是对一切媒体的挑战。记者这一职业曾被称为时代与城市最敏感的神经末端,而近来多起重大公共事件的披露,皆是普通公民在微博上完成的。7·23温州动车脱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条“报道”并非来自任何媒体,而是D301的乘客袁小莞(网名)第一时间(20:38)发布的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全部停电了!!!我在最后一节车厢。”7月30日,龙灿(网名)在微博上揭露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损坏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瓷器,经调查证实,事件发生在7月4日,发布消息之前,龙灿本人已历经十天求证,而媒体对此毫不知情。 从这两起事件来看,经由微博发布并传播的信息,至少在速度和敏感度上轻易地超越了媒体,以往只能通过电视、报纸、门户网站等官方媒体获悉新闻事件的受众成为自在自发的信息传播者。必须承认,民间的声音正在微博上直播社会每时每刻的全景、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对官方媒体有选择地发布、传播信息的“权力”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颠覆。如果说生活的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那么今天,微博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媒体在信息来源渠道增多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感受到民间的声音带来的尴尬,因为媒体无从知道微博上的某个角落正在发出何种声音,而这种声音不知何时、何种原因将会生长为焦点、唤起强大共鸣,而媒体自身认定、命名的焦点、重大事件,极有可能在民间遭到冷遇,在微博信息传播的随机性、不可控、不确定的压力下,媒体的传统地位是否有所动摇,又当如何应对? 其实,微博在创生之时,就潜在地预设有新闻发布与传播的功能,每一条微博几乎都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自身认为不寻常、有特殊意义与价值的记录,这与新闻产生的机制本来就十分相似。然而,由于传播者的非专业性,与媒体相比,“微博新闻”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譬如,邹静之曾言,微博是“喊出来的”,即个体的声音与情感在微博上会被无限放大,其对事件的“报道”与“评析”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缺乏媒体冷静客观的维度。从“微博热门话题榜”的瞬息万变也可看出,大多数所谓“焦点”、“热点”都是转瞬即逝的,人们的话题在同一事件上停留的时间极短,这令透过现象深入挖掘成为不可能。基于以上缺点,微博的真实性存在隐患,谣言与辟谣每天都在激战,貌合神离的图文匹配造成误导,大量无效信息充斥屏幕。 但也应该看到,微博所带来的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上升与媒体话语权的下移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是极大的促进,微博与媒体并非真的竞争对手,而是协同的友军,微博时代,媒体仍大有可为。故宫文物损坏事件的水落石出,就是媒体与微博相互配合行动的极好范例,龙灿的微博发出后,多家媒体向故宫质询,并以专题报道形式详细全面介绍文物损毁原因、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民间获取信息,选取独特角度深入报道,这是媒体专业性的体现,亦是其专长所在。微博又是社会现实、文化走向、审美变迁实时播报的窗口,是语言创新、艺术创意层出不穷的磁力场,微博上认可的话语、民间选择的新闻人物,也值得媒体有选择地采纳。信息来源丰富了,但媒体并不比以前省时省力,相反还要在辨别真伪、沙里淘金、提炼与升华等工作中下更多功夫,力求将精品呈现于世人。 或有一天,微博和媒体能共同担负起舆论的使命,真正做到为时代与人民发声。 |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8-10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8-10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