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文学经典与人生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静宇 参加讨论

    17世纪有位名叫帕斯卡尔的学人,曾在他的遗著《思想录》中写下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拿起武器来才能消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类正是凭借着这种思想和智慧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根据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创造着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充分展现出人的卓越才能和丰富的智慧。
    文学经典,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巨匠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审美世界的最高艺术智慧。法国批评家圣佩甫说:“真正的经典作者丰富了人类的心灵,扩充了心灵的宝藏,令心灵更往前迈进了一步,发现了一些毋庸置疑的道德真理,或者在那似乎已经被彻底探测、了解了的人心中,再度掌握住某些永恒的热情;他的思想、观察、发现,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必然开阔、宽广、精致、通达、明断而优美;他诉诸属于全世界的个人独特风格,对所有的人类说话。那种风格不依赖新词汇而自然清爽,历久弥新,与时并进。”
    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创作出文学经典,当然与其超拔丰富的智慧是密不可分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天赋的智慧。这包括作家的家族身世、遗传基因、个性禀赋以及人生经历诸方面所赋予作家创作源泉的智慧。如果我们到血液中去寻找作家智慧的根源有些虚妄,那么有一个事实还是不可忽略的,即世家子弟可以获得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就是这样的幸运儿。查家藏书颇丰,庭院中散发着书卷之气与笔墨之香。一方面天性使然,一方面源于家学,成就了这位侠骨柔肠的文学大师。读过但丁《神曲》的读者,都不会忘了贝雅特丽齐这个名字,也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没有贝雅特丽齐就没有诗人但丁,没有但丁就没有贝雅特丽齐。二者已融为一体。可以说,贝雅特丽齐这位爱情的天使唤醒了但丁沉睡的诗心,给他注入了无穷的灵感,留下了不朽的《新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正是经历了家族的大变故,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公子生活,转入到截然不同的“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人生体验,历尽人间沧桑,饱尝世态炎凉。他历经十年不寻常的辛苦,写就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教育、美好的爱情、坎坷的人生经历等都能赋予作家创作的源泉与智慧。
    其次,艺术的智慧。这主要指作家如何抓住历史、时代和具体的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机遇赋予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艺术独创智慧。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正平等的。然而,只有那些善于观察时代的风云变幻、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作家,才会在文学艺术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取得一次次成功。公元前108年,37岁的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雄心勃勃地扬起了修史扬名的风帆。凝聚着司马迁一生血泪与追求的《史记》成了史家的绝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新一代文学的旗手。要知道,没有大江光就不会有大江文学。光,是大江健三郎的长子,出生时脑盖骨异常。残疾儿光的这种个人体验,再加上广岛原子弹所带来的悲剧,强烈地震撼着初为人父的大江。他开始直面人类所面临的无可避免的两大现实问题——残疾人问题和核威胁问题,从此构成了大江文学的两大主题。《个人的体验》是大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篇力作,对它的评价是作者“本人是在通过写作来驱赶恶魔,在自己创造出的想象世界里挖掘个人的体验,并因此而成功地描绘出了人类所共通的东西,可以认为这是在成为脑残疾病儿的父亲后才得以写出的作品(获奖评语)”。司马迁、大江健三郎等人,正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智慧,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文学经典。
    那么,集文学大师们自身天赋智慧与艺术智慧的文学经典,又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收益呢?
    文学大师巴金在《文学生活50年——1984年4月4日在日本东京朝日讲堂讲演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确实,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家在构筑人类文学世界的进程中,都作出了非常独特的贡献,给予读者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许多作家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社会史”,公开宣称自己要忠实地书写历史。例如: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序言中就表示要写一部“许多历史家们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的历史”。他的《人间喜剧》写出了十九世纪前期的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是一部法国断代史。 福楼拜的作品则写出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外省生活的风俗史,《包法利夫人》的小标题就是“外省风俗”。于是,巴黎生活、外省生活都在作家笔下得到具体而广泛的反映。俄国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以史诗般的画面反映了19世纪俄国贵族家庭生活、城市与乡村、前方与后方、战争与和平的生活,他称自己写的是“人民的历史”。可见,经典作家非常重视文学的历史性,把文学当作历史来书写,用历史价值代替审美价值,凸显了文学经典的文献价值。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形象而深刻地了解历史。这可能是我们阅读经典最容易收获的成果。
    有人说:文学经典是生活教科书。此话绝非空穴来风。在文学经典的阅读中,读者随时都可以攫取到充满睿智的生活箴言。钱钟书曾将其“围城”的意向概括为:“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他从具体的婚姻扩展到人生的一切事情,形象而生动地阐发了人生的困境与精神悖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对生活或幸福或痛苦的体验,让人们了解对生活意义探寻的本真追求。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充满着诸如此类的生活智慧之花,“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读者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充实和增强自身的生活智慧,这应该是我们阅读经典的另一方面的收获。
    文学经典虽然是对历史形象的表述,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但也不可否认,它同样是对理想的真实追求。鲁迅用整个生命发着真诚而充满热情的声音,期望唤醒沉睡的人们,期望国民摆脱一切精神劣根。歌德的《浮士德》既是对真善美不屈不挠追求的“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老舍在集中研读英法经典小说后曾概括说:经典作品“永远给人以灵魂”。芸芸众生是需要灵魂、需要理想、需要追求的,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理想的智慧无疑是读者丰盛的飨宴。
    如此说来,凝聚着文学大师们智慧之果的文学经典,给予读者的是取之不尽的人生智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读,没有理由不去感悟,没有理由不去发现。
    原载:《文艺报》2010年04月0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4月0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