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言 《红楼梦》中的语言,颇值得仔细研究。王利器先生最近在《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一辑中发表了一篇文章《‘红楼梦’是学习官话的教科书》,内容讲的很有道理。况且书中包含着许多已经失传的北京俗语、汉语中夹用的满洲语等等,都是研究民俗学和语言学的珍贵资料。我这篇文章是只论北俗,只择要举数例于下: 1、小蹄子 《红楼梦》中贾母等人喜欢骂人“小蹄子”。例如: (1)“刘姥姥……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挽起来。’”(四十回) (2)“贾母……因又骂平儿那蹄子,素日我到看他好,怎么背地里这么坏。”(四十四回) (3)“平儿道:‘……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他是忍不住的。 (第五十二回) (4)“红玉骂佳惠:‘坏透了的小蹄子’”(二十六回) 从以上各例,可以知道“蹄子”、“小蹄子”是老太太骂小女孩的话,平辈也可用来骂对方。民国十年前后,北京八旗老妇人骂小女孩仍用“小蹄子”一语。现已失传。唯未见平辈之间使用。“小蹄子”语源,必是把挨骂的一方比做牲口,因为只有牲口才有蹄子。实有骂做“牲口”或“畜生”的含意在。其为北俗无疑。 2、扣了环 《红楼梦》第三十回,凤姐在贾母前述说宝玉、黛玉口角后又和好了,说: “及至到了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到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到象黄鹰抓住了鷂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 按“扣环”为养鹰之隐语,见西清《黑龙江外记》卷八: “鹰见难、兔飞起而俯视日‘打椿’得难、兔而双爪紧抱日‘扣环’,。”故此语为北俗用语无疑。 3,烧胡了的卷子 本应作“烧糊了的卷子”,意为“不象样”、“不中用”之意。为北京八旗老妇人的口头常用语。民十左右猶存,现已失传。例如贾母戏说要把鸳鸯给贾琏时: “凤姐儿道:‘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胡了的卷子和他混罢。’”(四十六回)又如凤姐打扮袭人,受到周瑞家的等人奉承时: “凤姐儿笑道:‘说不得我自已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宁可我得个好名也罢了。一个一个象烧糊了的卷子似的,人先笑话我当家到把人弄出了花子来。,”(第五十一回) 4、狗不识儿 北京土语对希罕少见之物,称为“狗不识儿”。现已失传,而《红楼梦》中尚保留一处: (1)“邢夫人因问这痴丫头:‘又是什么狗不识儿?这么欢喜。拿起我瞧!’”(七十三回) (2)“傻大姐……便笑道:‘太太真个说的巧,真个是狗不识呢。”(七十三回) 5、多早晚 “多早晚”实际应快读做“多咱”,是“什么时候”的意思。此语现已多半失传,但北京六十岁以上老人还有说的。例如: (1)“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第八回) (2)“贾琏道:‘你两个……多早晚都死在我手里。’”(第二十一回) (3)“晴雯哭道:‘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第三十一回) (4)“黛玉便又叫住他(宝玉)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第五十二回) 6、得益(‘益’读如‘以’) 得益(以),北京俗语“得了便宜”·之意。常用法为“得了……益似的”。现已失传。《红楼梦》中尚保有: (1)“(凤姐问小红名字,小红答原叫红玉)凤姐听说,将眉一皱,把头一回,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第二十七回) 又如:(2)“宝玉一肚气没好气,一便抬腿踢在肋上,袭人嗳呦了一声。宝玉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益,一点也不怕。’” 六、称谓 《红楼梦》中的“称谓”,也就是对人的“称呼”非常值得研究。但我们必须分清真实与虚构的两部分。 1、嬷嬷 《红楼梦》中管“乳母”都称做“嬷嬷”,如宝玉的乳母李嬷嬷、贾琏的乳母赵嬷嬷等、贾政的乳母赖嬷嬷等等。甚至把“嬷嬷一词,推广为一般年长仆妇的通称。如: (1)“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舅母”(第三回)。 (2)“(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第十七、十八回) (3)“老嬷嬷们已经说过,不叫他在这屋里,怕过了病气。”(第五十二回) “嬷嬷”本是满洲语meme的汉语译音。满俗称“乳母”为“meme ",称“乳母之夫”为“meme&ma”。 2、家的 《红楼梦》中管仆妇叫“某某家的”。如:周瑞家的、来旺家的、赖大家的、林之孝家的、王善保家的等等。这种称法即在清末也是没有的。有人认为这和东北习称“老张家的”、“老王家的”一样。但若溯源,这种称法实出自满语的booi。按booi一词,清朝时译音用汉字“包衣”二字。若译义则“boo”义为“家”,“i”义为“的”即为“家的”。这必是清初当时确有这种叫法,后来演变为某某家内的人。如周瑞家的、来旺家的,有时又写作周瑞媳妇、来旺媳妇。 “家的”称法之为北俗,并不始于清代。早已见于《三朝北盟会编》(12)。曹雪芹时代是北京满汉语混用的时代,所以在《红楼梦》中才有这种反映。 3、小厮 《红楼梦》中把青少年男仆叫“小子”,有时又叫“小厮”,二种称法互用,很不统一。这种不统一处正是可以看出问题的地方。满蒙风俗称“小子”,不一定指仆人,对自己的儿子也称“小子”。这是通用的例子,但没有称“小厮”的。“小厮”之称,在明代已有,系书面上指仆人之意。但在《红楼梦》口语中何以叫“小厮”,初甚不解。继思满语管青少年男仆称hahajui,复数为hahajuse。juse单用有“众儿子”之意。则“小厮”之“厮”音,实由j use的se变音而来。 4、老爷、太太 曹雪芹虽生在北京满汉语混用的时代,他又对仆人的称呼无所顾忌的写了出来,但对主人之间的称谓,确在有意回避满语。这表现在贾宝玉对他的直系长辈贾母、贾政和王夫人身上。称贾母为老祖宗尚有实例可循。至当面称父亲贾政为“老爷”,母亲王夫人为“太太”,决无可能。作者是在回避ama(满语父亲)和eniYe(满语母亲)等满语称呼。因为清代满洲世族家庭中只有对祖母、父亲、母亲的称呼与汉人不同。这是作者有意回避的明显证据。 五、姐姐 除上述直系亲属称呼外,满洲世家大族家庭中呼嫂子为“姐姐”,几嫂称“几姐”。(八旗管房中则称嫂子)这一称呼《红楼梦》作者有意回避,概用“嫂子”,如“大嫂子”、“珍大嫂子”,独称凤姐为“凤姐姐”,这还令人联想凤姐本系王夫人内侄女之故。但作者于不留心处忽然露了马脚。例如在二十八回中宝玉、黛玉、宝钗等在王夫人房中说药方时,凤姐帮助宝玉说实有其事,宝玉便对林黛玉道: “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 这里的二姐姐当然指的是凤姐。所以称“二姐姐”,显然是因贾琏排二之故。“二姐姐”实即“二嫂子”,这一无意中的流露,竟与上面所说的八旗世家习惯称法完全相合。 从以上各例,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称呼上的满俗。 七、行事 “行事”指“年中行事”,也包括婚、丧大事在内。这其中流露出的满俗很多。择要者分列于下: 1、打围 狩猎,关内一般称做打猎。满蒙则称做“打围”,民间甚至管康熙、乾隆的南巡,也称做“打江南围”。“打围”又成为“出巡”的代词,这是因为满蒙习惯每出行必伴之以“打围”。如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予父同内春由正路而行,予则同护送诸人由侧路打猎”,所以称之为“打围”,即狩猎时必多数人分队包抄围猎。和关内个人持枪射猎者不同。满洲的这种“打围”,进关之后也还在京郊实行(13)。《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薛蟠问冯紫英面上的青伤时,冯紫英说了下面一段话: “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虎捎一翅膀。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这时正是四月底。因二十九回写五月初一日清虚观打醮事)《宁古塔纪略》:“四季常出猎打围,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则冯紫英所说的正是打小围。 2、放鹰 《红楼梦》四十七回,写九月十四日宝玉在赖大家遇柳湘莲,问他这几日可到秦锺的坟上去了。湘莲道: “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我背着众人走去瞧了一瞧。……就是眼前十月一,我已经打点下上坟的花消。” 按杨宾《柳边纪略》:“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塔尤多。设鹰把势十八名,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得海东青为主,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既得,尽十一月即止。”“得海东青后,杂他鹰遣官送内务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14)《红楼梦》写放鹰的季节与清政府向东北收鹰的季节正合。放鹰本身即包括小猎,盖正秋高气爽,弓燥手柔之时也。放鹰为八旗子弟的娱乐中的一种。 3、射圃 《红楼梦》三十一回脂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若兰即十三回秦可卿死时来吊的卫若兰,雪芹原稿有卫若兰射圃一回文字。射圃即是射猎。细情虽不得知,但七十五回说贾珍在家习射事云, “原来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玩旷朗,不得观优问乐作遣,无聊之极,奋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在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 家中设有“箭道”,非满洲武职世家不能有这种设备。 八、礼节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礼节,在今天读者看来已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即使理解,或者也骂它为“虚礼繁文”,应该批判,然后打倒。但是研究民俗学的人看法就有所不同,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礼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那样采用?是满族的还是汉族的?抑或是蒙古族的?采用时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 至于进步、落后以至应否批判、打倒,那不是学术上的问题。一般学者对于一切事物甚至“礼节”,大概都是主张应该采取慎重态度的。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姑举两例于下: 1、抱见礼:抱见礼是我国满族最隆重的礼节,每遇大将出征凯旋,皇帝亲迎时,才行抱见礼。不少人在议论中认为这是落后的礼节。但解放后外宾来者渐多。有的国家盛行的拥抱,便没有人认为落后,其实“抱见礼”和“拥抱”的来源本是一个。 2、相吻:相吻,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一种重要礼节,在阿机人中尤其盛行。杨宾《柳边纪略》卷四中就曾讥笑他们说:“阿机人相见,无男女,皆相偎抱,或亲嘴不已”。不但落后,简直是有伤风化了。但西洋电影中的男女接吻的镜头,不知有多少,不但没有讥笑,好时髦的人还许觉得可以学习。其实阿机的相吻和西洋各国的接吻,来源也是一个。 何以本国少数民族行之便觉落后,外国行之便觉先进,在民俗研究者的眼中看来,这是十分错误和可笑的。我们在本节中研究《红楼梦》中的礼节,首先应该屏除上述不公平的偏见,否则就无法进行。现在便将具体的情况,分述如下: 1、敬老 《红楼梦》中对年老的人是尊敬的,例如: “贾府风俗,年高伏侍过父母的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所以尤氏、凤姐儿等只管地下站着,那赖大母亲等三四个老妈妈告个罪,都坐在小机子上了。”(四十三回), 又如: “只见一个小丫头扶了赖嬷嬷进来。凤姐儿等忙站起来笑道:‘大娘坐着。’又都向他道喜。赖嬷嬷向炕沿上坐了,笑道:‘我也喜,主子们也喜,若不是主子们的恩典,我们这喜从何来?’”(四十五回) 这两个例子表明“敬老”竟可打破主仆的界限。其实,敬老本是满洲族的一种纯朴风俗,杨宾《柳边纪略》卷四: “俗尚齿,不序贵贱,呼年老者曰‘马法’。‘马法’者汉言爷爷也。……少者至老者家,虽宾必隅座。随行出遇老者于途,必鞠躬垂手而问曰:‘赛音’。‘赛音’者,汉言‘好’也。若乘马必下,俊老者过,老者命之乘,乃敢避而乘。 以上所举四十三、四十五两回的例子正与“俗尚齿,不序贵贱”相合。《柳边纪略》接着所叙的满洲风俗礼节,又使我们联想起《红楼梦》中下列的几处文字: (1)“贾琏……因问‘这一项银子,动那一处的?’贾蔷道:“‘才也议到这里,赖爷爷(当赖大)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第十六回) 这是“不序贵贱,呼年老者曰马法”的一例,与《柳边纪略》所记正合。 (2)“贾珍夫妻至晚饭后方过荣府来。只见贾赦、贾政都在贾母房内坐着说闲话与贾母取笑,贾琏、宝玉、贾环、贾兰皆在地下侍立。贾珍来了,都一一见过,说了两句话后,贾母命坐,贾珍方在近门小机子上告了坐,侧着身子坐下。”(七十五回) 这是“少者至老者家,虽宾必隅坐”的一例,也与《柳边纪略》所记正合。 (3)“宝玉慢慢的上了马。李贵和王荣笼着嚼环,钱启、周瑞二人在前引导,张若锦、赵亦华在两边紧贴宝玉后身。宝玉在马上笑的一道:‘周哥!钱哥!咱们打这角门走罢!省得到了老爷的书房门口又下来,周瑞侧身笑道:‘老爷不在家,书房天天锁着的,爷可以不用下来罢了。’宝玉笑道: ‘虽锁着要下来的。’钱启、李贵都笑道:‘爷说的是。便托懒不下来,倘或遇见赖大爷、林二爷,虽不好说爷也劝两句。有的不是都派在我们身上,又说我们不教爷礼了。’周瑞、钱启便一直出角门正说话时,顶头果见赖大走来,宝玉忙笼住马,意欲下来。赖大忙上来抱住腿。宝玉便在镫上站起来,笑携他的手,说了几句话。” 这是“出遇老者于途,……若乘马必下”的一例,也与《柳边纪略》所记正合。 我们若以清初流人所记东北满族的风俗礼节,与《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礼节,一一对比,便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完全一致。这就证明了《红楼梦》中的礼节,多是满族的。 2、问好 如前引《柳边纪略》所记,满族少者遇年长者必先间“赛音”(Sain),后来改用汉语即问“好”。例如: (1)“凤姐……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一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人(刘姥姥和板儿)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第六回) (2)“邢夫人拉他(宝玉)上炕坐了,......一钟茶未吃完,只见那贾综来问宝玉好。”(二十四回) 以上二例是少者对老者屯弟弟对哥哥“问好”之例,与清初关外习俗正合。 3、问安 “问安”与“问好”是两回事。必须是发生疾病或意外的事时,晚辈才向长辈、少者才向长者问安。这种“向安”,也称作“请安”。例如: (1)“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第二十三回) (2)“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贾母道:‘我料到必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当下邢夫人并尤氏等都过来请安。”(第七十三回) 这是晚辈向长辈的问安。若反过来,晚辈有了疾病,长辈的关心,便要派人传达;同时也不能叫做“问安”。例如: “(宝玉)随往贾赦这边来,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些风寒。(宝玉)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话,次后便唤人来带哥儿进去,太太屋里坐着,”“宝玉退出来,至后面,进人上房,邢夫人见了他来,先到站了起来请过贾母安,宝玉方请安。(第二十四回) 宝玉之来,除自己问安外,还代表贾母问贾赦的病情。因宝玉先述说贾母关心的话时,他是贾母的代表,所以贾赦要站起来回话。宝玉见邢夫人时,因邢夫人知宝玉是从贾母处来,且代表贾母来向贾赦的病情,所以也先站起来问贾母安。然后才轮到宝玉自己请安。《红楼梦》中这一段描写当时“问安”的礼节非常逼真。这种礼节,若遇到代表三四个长辈问候,常常问候的代表者和被问候者相对站立很长时间,不能就坐。 4、定省 《红楼梦》中所说的“定省”,也写作“晨昏定省”。过去北京称之为“请早安”、“请晚安”。晚辈每天早晨要到长辈处请安,谓之“请早安”(《红楼梦》中文言化之后,称为“省晨”)。每天晚上要到长辈处请安,谓之“请晚安”。所谓“定省”,便是说这种礼节和上述礼节不同,是每天要固定施行的。例如: (1)“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里昏定省,益发都随他的便了。”(第三十六回) (2)“一时只见迎春妆扮了前来,告辞过去。凤姐也来省晨。”(七十八回) (3)“至掌灯时分,凤姐卸了妆,来见王夫人。”(请晚安)(第七回) 这种礼节,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还有人知道。因为清朝灭亡以后,在某些满蒙大家庭中,还保留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完全废除。 5、请安 《红楼梦》中写“请安”的场面很多。所写的“请安”多是“跪安”,即双手扶左膝,先跪右腿,再跪左腿,长跪后然后起立。例如: (1)“(宝玉)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管银库的总领吴新登……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一见了宝玉,赶来都一齐垂手站。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安。”(第八回) (2)“又见一个小厮带着二十个拿扫帚、簸箕的人进来。见了宝玉都顺墙垂手立住,独那为首的小厮打千儿请了一个安。”(第五十二回) 跪右腿一条腿名日“打千儿”。先跪右腿,后跪左腿,则曰“跪安”或“打千儿请安”。“打千儿请安”实即包括“打千儿”和“请安”两个动作。 “请安”和“作揖”兼“唱喏”一样,也是要出声的。如: (3)“凤姐正自看园中的景致,……猛然从山石后走过一个人向前对凤姐儿说道:‘请嫂子安’。”(十一回) (4)“(宝玉)刚欲上马,只见贾琏请安回来了,正下马。二人对面彼此问了两句话。只见傍边转出一个人来,请宝叔安。” (“请”字前疑有落字)(二十四回) 但是“请安”和“作揖”一样,后来只有行动没有相伴的语言了。但是又产生另外一种情况,即是说“请某某人安”时,只有语言而没有行动。凤姐和贾瑞是平辈,且年齿相近。贾芸虽系宝玉之侄,却年长四五岁之多。在这种具体情况下常常应该请安的一方,只说一句“请嫂子安”,或“请宝叔安”就算了,并不真的跪在地下请安。 问安要请安、定省要请安、相遇要请安,《红楼梦》中写请安之多,不胜枚举。那么这种礼节到底是那一朝或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必须弄清。一般有一种错觉,认为这是满洲礼节,这样认为当然也可以,因为清代只有满洲人才行这种礼。汉人虽也行,其方式与满洲并不完全一致。但严格说来,这种礼节清朝是沿之明朝,明朝沿之元朝的。其证据见《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三: “洪武五年三月辛亥,命礼部重定官、民相见礼。先是元俗官僚相见,辄跪一足以为礼。拜,则以叩头为致敬,既拜复跪一足。属下官见上司官长与为礼,即引手于后,退却若避之然。上甚厌之,自即位之初,即加禁止。然旧习不能尽革,至是复定为仪,即令颁示之。” 那么“请安”之礼,是从元朝蒙古贵族那里流传下来的,也是北俗,但不应单算做满洲 风俗。 结论 《红楼梦》一书是历史、文学、语言、民俗各方面专家学者都可以各取所需的丰富宝库。库中的宝藏,只要会取,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本文只就书中的满、蒙风俗一一概称之为北俗一一择其显而易见者,引出为例,溯其原始,以为读《红楼梦》的同志们作为参考。所旨例子,又悉依《庚辰本》,以其最接近雪芹原稿之故也。但《庚辰本》中凡点去正文,又傍改之字,如第五十一回。说麝月披了宝玉披着起夜的一件“貂鼠下颏子襟暖袄”,“襟暖袄”三字点去改为“讷尔库”,这是否后来读者的点鼠原钞,不敢肯定,必不敢否定,姑且不取,以示慎重。又一百二十回本的坊间石印本有在七十一回中王夫人称尤氏为“珍哥儿媳妇”处,作“珍阿哥媳妇”。这些看来实为满俗,但因《庚辰本》原文不符,似非出于雪芹原稿,一概不录。以防误将后人篡改混入雪芹与稿原著。 又本稿写成后,听有的同志说日本学术界也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但始终未能寓目。本稿仅为抛砖引玉之用,希望我国学者将来会有更多的这方面的论文,这是我非常盼望的。 (12)《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九所引范仲熊《北记》有下列记载: “丙午岁(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十一月,粘罕(宗翰)陷怀州,杀霍安国.范仲熊贷命令往郑州养济,途中与燕人同行。因问:‘此中来者是几国人?共有多少兵马?’其番人答言:‘此中随国相(粘罕)来者,有达靼家、有奚家、有黑水家、有小葫蔖家、有契丹家、有党项家、有黠蔓斯家、有大石家、有回鹘家、有室韦家、有汉儿家,共不见得数目。……’” (13)满洲进关后也还在北京郊区打围一事,可以吴伟叶《吴梅村诗集》卷六“雪中遇猎”七言古诗证之,诗中有云: “将军射猎城南隅,软裘快马红氍毹。秋翎垂头西鼠暖,鸦青径寸装明珠。……少年家住贺兰山,啧里擒生夜往还,铁岭草枯烧堠靃人居住白如请过贾母安。曰马法“,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火,黑河冰满渡征鞍。十载功成过高柳,闲却平生射雕手,……今朝仿佛李陵台,将军喜甚围场开,黄羊突过笑追射,鼻端出火声如雷。……” 我们很可以拿昊梅村笔下的这位将军和《红楼梦》中冯紫英的父亲神武将军冯唐,比较一下,就可以明了冯唐父子的打围情况。 (14)杨宾《柳边纪略》卷三。 原载:《学习与探索》 1980/05 原载:《学习与探索》1980/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