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脂靖本《红楼梦》批语的几点看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毛国瑶 参加讨论

    这是我在1959年见到的一个抄本,共十厚册,由十九小分册合并装订而成。每小册都有蓝色封皮,盖有“拙生藏书”和“明远堂”篆文图章。未标书名及抄写年月,书已破旧,多虫蛀小洞。纸张黄脆,每页骑缝处多断裂。从各方面情况看,殆为一乾隆写本。全书缺二十八、二十九两回,第三十回残失三页,实存七十七回余。书中附有大量批语,内容都与今传脂本大体相同。我当时仅与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对勘,并摘录为“有正本”所无的批语一百五十条。原书有三十五回全无批语,已超过一半,从这一点看,或许也是一个经过抄配的本子。
    此本为靖氏所藏。靖氏是旗人,原籍辽阳,上世约在乾、嘉时期移居扬州,清朝末年又迁居南京浦口。当时津浦铁路初创,收藏者的祖父在浦口建造住宅,其居住街道取名“明远里”,至今仍沿称未改。经考查,知“明远堂”是靖氏堂名,“拙生”则不详。这书是收藏者的先人所藏,后由扬州带来南京,其来源盖很早。
    所附批语有句下双行小注、行侧批、眉批、回前回后批,朱墨相杂。双行小注多同有正本,眉批、行侧批比较讹乱。总的看来,句下双行批都很清整,眉批间有错乱,行侧批讹乱尤多,有些甚至无法校读。由于地位所限,大多挤在一起,前后误连的情形自是相当的多,这样的现象当然是出于辗转过录的结果。现在就我所见到的概括地谈一谈。
    (一)我认为这个本子原有的评注本来不多,只是那些双行小字批,这些批在时间上也最早,也就是说在靖本据以过录的底本上就有了。其他那些眉批、行侧批都是后来从别的本子上过录的。就抄写的过程说,最初加批时只能写在书眉或行间,以后再重抄时才能把这些批改抄到句下,成为双行小注,因此双行小注的时间最早。我所摘录的双行小注只有三条,这三条都有证据说明它们的年代是比较早的。现列举如下。
    l,第十三回署名“常村”的一条批。“常村”当是“棠村”之抄讹。从甲戌本上的批语看,“棠村”早逝,他的批当然不多而且应该最早。
    2,第五回批语:“此句定评。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皆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这条批在有正本上从“想世人”以下都误抄为正文,可知有正本的底本原来也是写在句下,说明这条批的年代很早。
    3,第六回批语:“要紧人。虽未见有名,想亦在副册内者也。”甲戌本也作双行小字,但在靖本上另有一条续这条批的朱笔眉批: “观警幻情榜,方知余言不谬。”说他以后看到“情榜”得到证实。这前一条批的年代当然比较早,后一条较晚,非常明白。
    以上是说明靖本底本的情况。除这些双行小字批以外,其他那些眉批、行侧批是否为靖本所固有的,现在不得而知,从批语颠倒讹乱的现象看,属于后来另从别本过录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靖本批语有可以校正他本,或可与他本互校的情况。
    1,前引“棠村”的一条双行小字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在庚辰本上没有,但有一条批这条批的批语:“可从此批”。究竟应该“从”那一条批却看不出来。靖本就很完整,作“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畸笏叟。”不但知道所从何批,而且还知道作批的人是畸笏叟。庚辰本上后一批散见两处:“可从此批”写在书眉,“通回”云云写在回末,少一个“余”字和款识,多出一个“心”字。 “心”字可以添,而“余”字却不可省,因为这里同时可以使我们知道第十三回“……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一批的作者也是畸笏叟。甲戌本此批略同,却少去“遗簪更衣诸文”六字。将各本对照,就非常清楚了。至于甲戌本何以独独少去这六字,我认为既然批者主张删去天香楼文字,则被删文字的情节就无透露的必要,或许靖本的文字是作批者当时信笔所写,以后注意到这一点就略去了。在甲戌、庚辰、有正诸本上的批语,可以看出有增益、删并的迹象。《红楼梦》作者曾对全书多次增删,则批者对批语的整理删并自亦不免。当然这里也不能排除传抄时抄手的遗漏或更动位置的因素。
    2,第二十二回眉批:“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庚辰本也有这条批,却少“不数年”以下至“相继别去”十六字, “知”写作“书”(当是草体抄讹)。从这条批又可知脂砚和畸笏不是一人,脂砚卒于乾隆丁亥以前。这批虽未署名,亦可揣知是畸笏叟的。
    3,第十三回眉批:“……令余悲痛,血泪盈面。”甲戌本作“血泪盈”,缺一字。《脂砚斋红楼梦辑评》174页校作“血泪盈腮”,今见靖本,知所缺是“面”字,不是“腮”字。
    4,第十八回庚辰本眉批:“树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靖本作“前须十二钗总未的确,皆是慢终也……。”两本都有错字。“树”乃“前”字草书写错,“须”乃“引”字写错,“慢终”是“漫拟”二字之讹。再庚辰本批末署“壬午季春畸笏”,靖本只有时间而缺少署名,两本皆可互校。
    5,第五十回靖本眉批:“一定要按次序,却又不按次序,似脱落而不脱落,文章枝(歧)路如此。”庚辰本也有此批,但写作正文,后又用墨笔勾出,勾得也不对,应依靖本校正。
    上面所引的几条,只是比较突出的,其他这一类的例子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靖本中有不见于他本的作批记年,如:
    丁丑(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
    戊子(三十三年,1768)
    辛卯(三十六年,1771)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考查曹雪芹的生年。第四十一回靖本有两条眉批:
    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
    玉兄独至,岂真无茶吃?作书人又弄狡猾,只瞒不过老朽。然不知落笔时作者作如何想。丁亥夏。 (原略有讹乱,已校。)
    从这两条批看,都是问作者的。丁丑是乾隆二十二年,上朔二十年为乾隆二年,曹雪芹能参与“谢园送茶”之事,他的年龄断然不会很小。倘若照以前有人提出的曹雪芹只活了四十岁左右的说法,则他当“谢园送茶”之时只有十几岁,不免太小。参以张宜泉挽曹雪芹诗注中所说“年未五旬而卒”,曹雪芹似应活了将近五十岁,那末他在“谢园送茶”时是二十几岁。这样对批语里所揭示的有关曹雪芹的交游活动以及他写作《红楼梦》时的年龄都能有比较合理的解释。目前我们能够确知的曹雪芹的传记材料非常少,这些批语可以帮助我们间接地了解一些情况,还是值得重视的。
    (四)靖本批语中还偶然提示了曹雪芹八十回以后已佚残稿的若干情节。这些内容虽然零星残缺,但对探索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却很有帮助,使我们知道原书结局大体上是怎样的情形,今传后四十回写宝玉中举,贾氏复兴,“沐天恩”,“延世泽”,是完全违背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的。
    1,有关妙玉的结局。在妙玉不收成窑怀一段有批语:
    妙玉偏辟(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洲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
    后半文字颠倒残缺。拟校读为:
    他日瓜洲渡口劝惩,不能不屈从,哀哉,红颜固枯骨□□□。
    校读自不一定正确。但这条批有关妙玉的结局殆无可疑。从批语内容可以得知妙玉后来流落到瓜洲,被人威胁而终于“屈从”。证以第五回册子“终陷淖泥中”, 曲子“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壁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既说“终陷淖泥中”,又说“遭泥陷”,批语更说“屈从”,我们虽不能得知详细情节,但妙玉后来被迫“屈从”而终于堕落是很清楚的。
    2,有关贾芸“探庵”的文字。在第二十四回回前有一条批:
    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
    既云“仗义”,当然是有人被监禁在庵里。假若是有人住在庵里,“探庵”作访问解,即无须“仗义”。这里所说的“探庵”,被探的是宝玉还是凤姐不可知,但贾家后来破败,“子孙流散”,有人被监禁在庵里可无疑问。这也是八十回后的佚文。
    3,有关刘姥姥和巧姐后来在狱神庙相逢的文字。在第四十二回刘姥姥说“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一段上有批语:
    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
    这条批说明巧姐后来曾经在狱神庙,因某种巧合而与刘姥姥相逢。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狱神庙未必即是监禁的场所。别本有“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批语,指的是宝玉贫穷后的景况。靖本第三回西江月亦有“富贵不知乐业,贫时那耐凄凉”的话, (他本均作“贫穷难耐凄凉”,与此本异。此本文字似较佳,“那耐凄凉”,盖承上句“不知乐业”而言。)则贾氏子孙后来流散,无以为家,即以狱神庙为住所,亦有可能。第五回巧姐册词有“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之句,“偶”是指当时并不在意而接济了刘姥姥,着重在“巧”字。刘姥姥二进荣府替巧姐取名也强调一个“巧”字。预示将来巧姐的结局与“巧”字关合。证以批语,巧姐后来确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即在批语所说的“狱庙相逢之日”。若今传后四十回写巧姐的结果似很平常,与“巧”字并没有多大关系。以原书已不存,无由知其究竟了。批语附记年分是“辛卯冬日”。查辛卯是批语记年中最晚的,在丁亥以后四年,其时脂砚已前卒,当为畸笏所批。
    3,有关黛玉逝后的文字。第七十九回有批语:
    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看“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证前缘”可能是八十回以后残稿中的回目文字,至于黛玉死后“诸文”是那些内容,现在也不可知。
    4,有关贾、史、王、薛四家同时破败的文字。第四回中门子所说:“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一段有批语:
    四家皆为下半部伏根。
    这条批甲戌本亦有之,作“早为下半部伏根”,但靖本批语特提“四家”,非常明确,是很重要的。“护官符”说明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的本质,一部《红楼梦》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内容来写的。书中已借门子的话说破,这四家是“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在八十回后的佚文中,贾家败落已屡经批语提示,这条批语统括四家,则史、王、薛三家的结局自也应与贾家相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批书人在批语里一再发出“哀哉”,“叹叹”之声,却终于不能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现存后四十回续作中写“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显然是违背原作意图的。
    (五)从靖本批语的情况看,可以知道作批的人不止一手,即今传甲戌、庚辰、有正等本子也是如此。作批的人除了脂砚、畸笏、松斋、棠村数人而外,还杂有他人的手笔。所谓脂砚斋评本,只是一般习惯的叫法,严格地讲,与实际情况颇不符合。甲戌本上可以见到一个人批驳另一个人的批语,靖本上也有这样的情形。如第九回宝玉入家塾一段有两条眉批,后一条即是批评前一条的,两人看法全然不同。现全引如下:
    此岂是宝玉所乐为者,然不入家塾则何能有后回试才结社文字,作者从不作安逸苟且文字于此可见。
    此以俗眼读石头记也,作者之意又岂是俗人所能知,余谓石头记不得与俗人读。
    都没有署名,没有年代,批者也不知谁何,后一条且很不客气。这些地方很明显能看出是两人所批。别的地方当然还有,不过我们一时不容易明确指出罢了。这些数量相当可观的批语,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有的不尽一致,有些显然违反作者的观点。我们在研究运用这些批语的时候,必须详细分疏,不可认为凡是写在脂本上的批语就是脂批。另一方面,过有去人对脂砚斋评本估价过高,也是不恰当的。这些抄本,由于传世很少,其中保存了一定的资料,自有值得珍视的地方,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批判地运用这些材料。毛主席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所公开的一些批语,目的只是提供资料,绝不是赞同或宣扬这些材料的立场观点。批语本身有着鲜明的阶级烙印。我们今天研究探讨这些材料,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而不是仅仅由于罕见或单纯地介绍孤本秘笈,这一点也是应该分别清楚的。
    以上分五个方面简括地谈谈个人的看法。至于还有很多文字颠倒错乱特甚的批语,其中也有若干重要的资料,由于校读不易,还有待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关于正文部分,我当年没有来得及作全面的校勘,除“西帆楼”因批语所系以及其他一二处曾作记录外,都已不能追忆。如原书找到,当可有更多的发现。
    《红楼梦》这一部伟大的著作,现在虽然以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行世,但自八十回以后都是他人所续。续作尽管大体上循着曹雪芹的故事线索,有它一定的贡献,可是在思想内容上却与前八十回相差很远,因此对八十回以后曹雪芹的残稿内容,我们知道得愈多愈好,那怕是一点一滴也是好的。残稿已不可见,我们只有借助批语来间接地窥探。由于评语不是以引述后半部佚文为目的,只是偶然透露一些,亦复语焉不详,何况还是断烂残缺的零星材料,更增加了研究的困难。现在把我昔年摘抄的这些批语公开出来,供大家参考。我以上的看法如有不妥或错误的地方,也希望给予批评指正。
    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四日

    原载:《红楼梦版本论丛》1976年5月
    
    原载:《红楼梦版本论丛》1976年5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