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慧敏 参加讨论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中,美既表现为一种不可捉摸的飘逸,又表现为一种非常脆弱与敏感的物质,在更多情况下,美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文学作品的创作常常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动人的,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是一部作品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就塑造了一系列鲜明动人的美丽而又薄命的女性形象:诸如冰雪聪明的黛玉,八面玲珑的宝钗、豪放潇洒的湘云、敏捷干练的探春、泼辣狠毒的凤姐,还有刚烈的鸳鸯、俊巧的平儿、纯情的紫鹃、犀利的晴雯。一个个莫不刻画入微,恰如其分,使读者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因此,有学者提出,《红楼梦》之所以能如此吸引广大读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就是其中各种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像磁铁一样吸引读者。
    首先,多愁善感、好哭、爱使小性儿,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但仅此,是不能引起读者的美感的。即便有,也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美。然而在人们心目中,林黛玉的确又是美的,人们不能不感到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超越时代的美。正如白盾先生在《红楼梦》中所分析那样,在大观园里,黛玉同宝钗的八面玲珑、面面周到不同,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爱恼就恼,爱说就说,我行我素,一往纯真,毫无矫饰。即便在贾母、王夫人前也从不说一句言不由衷、阿谀奉承的话。如果说,宝钗令人不舒服的一点就是处处“做面子”、“徇人情”的“伪”的话,那么,黛玉个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不“做面子”、“徇人情”的“真”。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宝钗可以说是最精通“关系学”,她善于收敛自己的情感,应付各种关系;而黛玉却一窍不通,还不屑于去学,表现出率真、任性的态度。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历来是“馋人高张、贞士无名”。脂砚斋也曾感叹“世人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个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林黛玉性格上一往纯真的“真”,尤为可贵。评者说她是“善刚”、“率直”、“任性”、是“绝尘埃”,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因此,“真”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一个特征。
    再者,黛玉不慕名利,不追求时尚的虚荣,是宝玉身边的女子中唯一不劝他读“时文八股”,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竟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这是需要莫大的思想勇气的,这同样是她性格纯真的一种表现。她强烈而执著地追求纯真的爱情,感情的真挚和态度的坚定,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情是女性的最大美德之一。因此,和率真相联系的不带任何杂质的深情,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二个特征。
    另外,便是她那堪和文姬比美的赋秉颖异、才华横溢的诗才。她的《葬花词》,将花拟人,又将人拟花,达到人花交融、人花合一的纯美、纯诗的境界。正是这些地方,显出了她的思想美和心灵美,构成了她那“冰雪砌来露为魂”的“如兰”的“气质”,“如仙”的“才华”。诗是美的升华,美是诗的结晶。只有高尚、温柔的心灵,才能吸取美,才能写出美的诗篇。
    所以,林黛玉形象的“美”的实质就是“真”,是来自那秀丽的外形、率真的个性、坚贞的爱情和优异的诗才及颖慧的赋秉相联系的言词锋利、吐属不凡。
    如果说,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乃至今天的读者仍然能够欣赏的一种美的话,那么,在薛宝钗的身上,就应该也存在着一种超越时代的、至今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美。因为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士大夫心目中标准的“淑女”形象,但实际上薛宝钗的典型性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一种东西。
    在那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大观园里,薛宝钗“罕言寡语、装愚守拙”,对那种种矛盾、层层纠葛,也总是抱着一种可介入又不介入的态度。可介入,保持着一种弯弓欲发的有利形势;可介入而又不介入,又给人一种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感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争。”在她参与的一切场合里,她都严格地掌握了这样的原则和分寸。如果说,黛玉报人以真,凤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与“术”令人归化。所以,在那明争暗斗、风波迭起的大观园里,进退裕如,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颂,整个大观园无不在其“笼络”之中。
    这里,薛宝钗的形象已越出了一般封建“淑女”的极限,显出了一种大伪若真、大巧若拙。从思想特征而言,这已经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所能囿限的,其待人接物的诸多行为,更合乎道家那种“以退为进”的阴柔之道。正像白盾先生所指出的,在这外表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的“美德”,是中国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最高结晶,也是最理想的性格。她既有“处则为真儒”的涵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薛宝钗的形象反射出了传统的“三教合一”的折光,是儒家理念和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所以,脂砚斋称她是“大贤大德”;小说中也称她为“山中高士”。直到今天,仍有人赞美她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古贤”,其“志行的高洁、人格的完美”,像“白雪的纯洁,美玉的坚贞,幽兰的静穆”般的有“高贵气质”的“完人”。
    薛宝钗那高度的文化教养、温柔敦厚、典雅大方的风度,乃至藏而未露的“经世之才”都成为后人所欣赏的美的典范。
    每一个真正的文学形象都应该有他独到的美学价值,都应该体现出自身的完整美。如果说,林黛玉的美是神韵美,其美根于心,华于情,实于韵,读者只可神会而不能言及;薛宝钗的美则是外在的妍丽与内在的深沉的矛盾统一。那么,史湘云这一形象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美的内涵是什么?
    史湘云的个性决定了她的完整美以豪放率真为特点。正如崔子恩先生指出的,史湘云最让人难忘的,是他性格的“简断爽利”和“英豪阔大宽宏量”。不论环境如何恶劣,她诚挚活泼、开朗大方,乐以忘忧,豪爽不羁的性格始终放射着熠熠光华。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史湘云没有个性,她也有和人生气的时候,最典型的莫过于因其心直口快,一语捅破黛玉象戏子从而引起她与宝玉、黛玉三人之间一场小小的风波。她一气之下,甚至打定主意第二天就离开大观园—“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干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但她也只不过说说而已,她并没有真正的离开。而且,就在纠葛尚未完全结束,她就已经早释前怨,当宝玉面对黛玉关于禅锋问题的追问无言以对时,湘云立刻站在黛玉一边,拍手笑着说:“宝哥哥输了!”--可以说,史湘云即使生气、发脾气,也带着一种直率与豪爽,不会让人感到压抑,相比之下,“宝钗没有她直情,黛玉没有她宽厚”。她的真挚、坦白、心地纯正的确是令人难忘的。
    其次,是她那横溢的才华,“盈盈”的美态。在大观园的几次诗社活动中,她的诗才和黛玉、宝钗也可以并驾齐驱。和《海棠咏》,填《柳絮词》,吟《菊花诗》,无不显示了其“偏拎豪快,得句惊钗黛”的文思。她可以“一心兴头”着不去聚思凝神构思,“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就做出了咏白海棠的“压卷”之诗。她和黛玉的心心相印,令她们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那样杰出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前句潇洒、豪爽、飘逸,有如史湘云的风格;后句冷峻、飘渺、清丽,又是林黛玉的象征。而她那“香梦沉酣,芍茵睡软斜阳处”的一幕,尤为众多读者难忘,被称为是《红楼梦》中“无数个美丽的瞬间”中的“绝美一幕”。
    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表现在独具特色的史湘云的身上,就构成了她独特的艺术美。她虽身处俗世,却一洗世间尘俗,出淤泥而不染地保持着一片水晶似的天真未泯的“童心”,完整地保留了人类的天性。从她身上流露出的“真、善、美”,也“有如天山峭壁上未经人类染指的雪莲,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这也是二百多年来绝大多数读者深深喜爱和赞叹她的主要原因。
    因此说,美的观念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是指大观园中那些少女们美的外貌,更重要的是那些少女们的美的情操和美的才能,在她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品质—那些闪烁着人性的崇高而纯洁的情感,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惜以生命来殉理想的刚毅豪爽之气和那份凛然不可侵犯的人的尊严。她们的人格美和性格美,在贾府那些丑恶、庸俗、肮脏的灵魂中,构成了美好与丑恶、纯真和虚伪、善良和罪恶的鲜明对照,这种心灵对比所产生的撞击也更容易加深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所以说,《红楼梦》最高的美学价值便在于它创造了这样一群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各具一心、各具一面”的美丽的女子形象。
    原载:《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 2004
    
    原载:《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2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