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你对‘红楼’知多少?”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程增宾 参加讨论

    本文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师五所高校的85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所得资料为依据,采取定量分析方法,从四人方面对当今大学生中《红楼梦》的受欢迎程度进行了调查、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红楼梦》仍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但原著阅读不够;大学生对红学知识了解不多;中国古典文学在大学生心目中仍是魅力无穷的;大学生们主要喜欢的是《红楼梦》的诗词、人物。
    调查活动主办者:北京大学红楼梦研究会
    一,导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已得到世人的共识。“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也曾在清末一时蔚然成风,然而一百年过去了,风云际会,政权更迭,又是一个世纪转换的关口,《红楼梦》是否风光依旧?在今天,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影视、戏剧、报刊、杂志,甚至网络都在吸引着人们越来越多的视线和关注。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思潮也在中国粉墨登场,同时,社会转型期的浮躁虚无又使得肥皂剧和快餐文化大行其道,那么,《红楼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红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因《红楼梦》的无穷魅力吸引了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众多第一流的人物程度不同地卷入《红楼梦》研究;但同时,论争和公案之多也成为其固有的学科特点,为此,红学成为一个“拥挤的世界”(见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激烈的红学论争使众多研究者望而却步,使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头痛不已,也使红学在许多问题上不能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甚至形成许多死结。在世纪转换的今天,红学路在何方?
    出于对传统文化、对《红楼梦》、对红学的关注,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活动。
    二,方法
    (一),样本抽取
    在世纪转换的今天,选取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是真正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成长、接受教育是在20世纪,而工作、立业、成家则在21世纪,了解他们对《红楼梦》乃至古典文学的喜欢程度,对红学的熟悉程度,不仅可以总结过去,评估现状,而且可以预测未来,有一定的代表性。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大学云集,本次调查选择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师五所高校分别作为综合、理工、文科、外语、师范类的代表作为调查点。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000名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实际完成调查的共854人,故本次调查的实际样本容量为854个个案。
    由于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红楼梦研究会主办,并主要为“红楼文化月”活动提供参考。又加之北大新生热情较高,因此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北大学生占73.7%,其他四所高校分别占6.7%、6.5%、6.7%、6.4%,并且受调查人年龄段集中在16—24岁。
    (二),问卷设计构想
    本次调查题为“你对‘红楼’知多少?”。为此,问卷应设计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受调查人对《红楼梦》的喜欢程度(接触的途径、时间、常识、细节等);
    (2)受调查人对红学知识的熟悉程度(专著、版本、续书、红学家)
    (3)受调查人对古典文学的喜欢程度;
    同时,《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文学巨著,众多爱好者看重的也是她的文学魅力,那么,人们喜欢《红楼梦》的什么呢?因此有:
    (4)《红楼梦》的魅力何在?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所用资料均来源于回收的调查问卷结果,通过问卷收集定量资料,进行分析。
    首先,在本研究会同学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初稿;然后在会员中间进行了一次试调查,并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设计出正式问卷;最后,在会员中挑出责任感强的同学分发问卷并回收汇集在会长处进行数据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一周(9.18—9.25),其中9月18、19日发放问卷并回收,20-22日将回收的问卷编码、输入电脑,23-25日统计分析,并请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点评。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897份,回收率高达89.7%,其中有效问卷854份,有效率达85.4%。
    本次问卷调查的问卷资料均输入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也最流行的社会统计软件(SPSS 8.0)。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红楼梦》的喜欢程度调查
    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对《红楼梦》还是非常喜欢的。有49.1%的同学视《红楼梦》为最喜欢的中国古典名著,有46.9%的同学认为在今天必须反复通读《红楼梦》(可见《红楼梦》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魅力依旧),有58.3%的同学完整看过一遍以上《红楼梦》原著;在《红楼梦》和《还珠格格》的选择面前,47.1%的同学选择《红楼梦》,5.7%的同学选择《还珠格格》,可见在古典名著与现代肥皂剧面前当代大学生的好恶。
    在这一方面的调查中,有一项内容是作为辅助考察的,即对《红楼梦》的最早接触是在何时,通过什么途径?结果显示,有85.7%的同学在小学及小学以前即接触到了《红楼梦》,有56.5%的同学是通过戏剧影视剧最早接触《红楼梦》。前者告诉我们,在这一群大学生的小学阶段即80年代,《红楼梦》的普及程度已是相当高的,当然,这与8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思想活跃、文化气氛浓厚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后者告诉我们,影视戏剧对《红楼梦》的普及功不可没,联系到前者,不难想象,王扶林导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功劳最卓著。
    当然,我们也应在此喜人的现状背后看到问题的存在,主要的一点即对《红楼梦》原著的解读应引起重视。《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解读原著应是第一位的。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见叶朗:《胸中之竹》),《红楼梦》的美只有在每个个体的亲身阅读体验中才能真正体味到。红学书籍浩如烟海,可谓汗牛充栋,但说到底也只是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解读,虽有真知灼见也难免个人局限,因此,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读《红楼梦》原著,才能读出自己的味道,才不致在红学书海中迷途难返;红楼影视、红楼戏剧、红楼建筑、红楼宴等等,从中固然可见《红楼梦》的魅力,但对《红楼梦》的误读、曲解、改编在所难免,因此用自己的心灵与曹雪芹对话方是读《红楼梦》的正途,也只有这样,才会使《红楼梦》研究保持长久、常新的活力。
    (二),大学生对红学的了解程度调查
    结果表明,红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的,了解程度也是很低的。有47.5%的同学基本不看红学刊物或专著,对《红楼梦》的版本完全了解的同学也仅占7.1%,着实令人不容乐观。
    当然,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从红学自身找出原因所在,索隐派、考证派、评点派,曹学、脂学、探佚学,等等,等等,或孤僻,或艰深,非“素心人”可以忍受钻研红学的冷清与寂寞,因此正处在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青年时代的大学生们是少有甘于此道的;红学界争吵不休,也是令青年学生望而却步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们正处于青年时代,对《红楼梦》的关注与喜爱往往停在其爱情小说的层面上,大观园里的诗情画意,青年男女间的情感波折往往令他们为之痴,为之迷,遑论其他?于是,红学也就较少受到关注了。
    不过,了解一些红学的基本常识是有助于理解《红楼梦》的,比如,知道了《红楼梦》的十几个版本的异同,就知道了它们的优劣,从而择其善者而细读之,当不会误读、曲解曹翁本意;又比如,不知“金陵十二钗正册”有何许人,不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说的是凤姐,你能说你读过《红楼梦》吗?
    (三)大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欢迎程度调查
    所谓一叶知秋,从《红楼梦》可见中国古典文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过为了确凿并细致地调查,得出具体数据,于是有了最后四道题的设计。
    结果表明,有81.4%的同学认为古典文学魅力无穷,有33.1%的同学在日常文化生活中以古典文学为重,至于古典文学的具体形式,67。0%的同学认为诗歌是其最高成就,小说仅占27.1%。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这一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它告诉我们,在多种传媒、各种思潮的围攻下,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不减,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没有失去当今社会中的立足之地。这很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传统,继承发扬自己的优秀遗产,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自我,保持生命力。
    (四)《红楼梦》的魅力调查
    《红楼梦》自问世二百多年来魅力经久不衰,然而其魅力何在呢?通过几道题目的设计,我们做了一简短调查。
    结果显示,有了1.7%的同学对《红楼梦》的诗词印象最深,有54.8%的同学选择“人物”,有20.7%的同学选择“故事情节”,有14.3%的同学选择“风俗描绘”。
    可见,《红楼梦》的诗词魅力是最大的。而《红楼梦》中的人物之多、之杂,刻画之精、之妙、之真,足可举步古今中外,称雄文学之林。《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鲜活有趣的风俗描绘也是魅力无穷的。
    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有4.3%的同学能逐篇背诵,有48.0%的同学记得一些名篇;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最成功的调查显示,44.6%的同学选择凤姐,32.5%的同学选择黛玉,17.9%的同学选择宝玉,9.6%的同学选择宝钗。其中,凤姐与黛玉所占比例之高是可以理解的。
    (五)补充两点: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调查结果外,我们还可见到两点很明显的调查结果,在此权作补充:
    (1),关于影视:
    这一代大学生可以说是在中国影视大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会有56.5%的同学通过戏剧影视接触到《红楼梦》,这是符合社会和时代实际的;同时,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开放气息,又使得同学们对电影艺术的痴迷与热爱程度极深,因此会有40.0%的同学视国内外影片为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最爱,这也无可厚非;另外,我们可以放心的是,大学生们对影视艺术的鉴赏水平还是很高的,《还珠格格》仅能吸引5.7%的同学就是一个反面例证。
    (2),关于诗词:
    调查显示,《红楼梦》的诗词给同学们的印象最深,半数以上的同学能记得其中的名篇甚至能有少数同学逐篇背诵,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一切一方面可以看出《红楼梦》中诗词魅力之大,中国古典诗词成就之高;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当代大学生对诗词修养的重视,对诗词艺术的痴迷。
    四,总结
    总的看来,本次调查是达到了目的的,使我们对今后开展活动更有信心,更有针对性;红学专家的评价也相当高;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文汇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做了相应报道,《北京文学》也将转载。
    分开来看:
    1,《红楼梦》在北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令人鼓舞,从1、3、16几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今后活动的开展将会更加成功,同学们对《红楼梦》的兴趣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同学们对《红楼梦》原著的相对淡漠可从1、3、12、13、14几题看出,因此我们今后开展活动将注重会员对《红楼梦》文本的阅读。
    3,从4、1、9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红楼梦》关注的更多是文学上的欣赏,艺术上的审美愉悦,这样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就应侧重于文学欣赏;但同时,5、6、7、8几题又可见同学对红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因此开展活动同时要注意一些红学知识的普及,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欣赏《红楼梦》。
    4,从1、17两题可见影视戏剧对《红楼梦》的普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我们受到启发,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提高同学们对《红楼梦》的兴趣是很可行的,因此“红楼文化月”计划中的电影放映活动应尽力付诸实施,今后对电视剧、戏剧的活动开展也应尽力促成。
    5,另一方面,由于此次活动初次组织,在具体运作上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不过,经验的积累,对我们今后活动的开展也是有所裨益的。同时,计划在本研究会网站开通后继续在网上进行此类调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仅抽取了五所高校的854名大学生作调查,因此本文的结论也主要在这一范围内成立。虽然比例有一定代表性,但在全国范围内,在一般人们中的情况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况且初次组织此类活动,经验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时机成熟会做进一步研究的。
    五,专家评价
    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有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和胡文彬先生提供指导帮助,统计结果出来后又请胡文彬先生和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作了评点,现简述如下:
    胡文彬先生说:你们这一次活动开展得很有意义,使你们今后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并且在全国高校中是做了一次示范性的工作,希望今后会继续开展。具体意见有三条:
    1,影视所占比例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实际,影视文化的发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年龄段的划分显示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
    2,这次活动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参照,当今高等教育虽然分系分专业,但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不可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对于人才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应引起每个人的重视。
    3,调查结果显示诗词的比例相当高,可见北大的学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与北大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关。
    刘心武先生说:你们的活动很有意义,我听到这个结果很欣慰。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素养很高,《红楼梦》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红楼梦》比例之高《水浒传》比例之低出乎意料,不过这是《红楼梦》应有的地位。
    北京大学红楼梦研究会
    1999,9,26
    附件1:问卷调查结果:
    1,问题:你最早接触《红楼梦》是通过
    备选项:A原著、B戏剧影视剧、C画册小人书、D听故事
    其中:A,23.9%、B,56.5%、C,10.6%、D.9.0%
    2,问题:你知道《红楼梦》大概是在
    备选项:A学龄前、B小学、C中学、D不记得了
    其中:A,27.6%、B,58.1%、C.9.6%、D,4.8%
    3,问题:你看过《红楼梦》原著吗?
    备选项:A完整看过两遍(含)以上、B只看过完整一次、C只看过部分章节、D根本没看过
    其中:A,36.4%、B,21.9%、C,34.1%、D,7.6%
    4.1问题:(请上一题选择过的同学做)你第一次通读《红楼梦》是因为
    备选项:A是古典名著、B老师家长要求、C享受娱乐、D学习研究
    其中:A,57.8%、B,5.3%、C,29.7%、D,7.1%
    4.2问题:(请上一题选择过的同学做)你第一次没有通读《红楼梦》是因为
    备选项:A篇幅太长、B没有时间、C没意思、D看过影视戏剧或漫画了
    其中:A,29.6%、B,44.1%、C,14.1%、D,12.2%
    5,问题:你看过《红楼梦》的续本吗(除高鹗续本)
    备选项:A看过好几种、B看过一点、C完全没看过、D不知道有续本
    其中:A,8.3%、B,31.1%、C,49.4%、D,11.2%
    6,问题:你看过红学刊物或专著吗
    备选项:A看过许多、B看过一些、C基本不看、D不知道有红学
    其中:A,5.7%、B,43.6%、C,47.5%、D,3.2%
    7,问题:下列人物中你认为是红学家的有(多选)
    备选项:A王蒙、B老舍、C周汝昌、D刘心武
    其中:选D的占16.9%,选C的占43.2%,选CD的占6.1%,选B的占3.6%,选BD的占0.4%,选BC的占0.2%,选A的占17.9%,选AD的占1.3%,选AC的占6.3%,选ACD的占2.3%,选AB的占0.4%,选ABD的占0.2%,选ABCD的占0.4%,未选的占0.8%。
    8,问题:你知道的《红楼梦》版本有(多选)
    备选项:A庚辰本、B甲戌本、C程高本、D其他脂本
    其中:选D的占14.6%,选C的占27.7%,选CD的占3.0%,选B的占16.2%,选BD的占1.1%,选BC的占2.5%,选BCD的占0.9%,选A的占14.6%,选AD的占1.4%,选AC的占1.6%,选ACD的占0.9%,选AB的占1.8%,选ABD的占0.9%,选ABC的占3.4%,选ABCD的占7.1%,未选的占2.1%
    9,问题:你认为《红楼梦》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多选)
    备选项:A人物、B情节故事、C诗词、D风俗描绘
    其中:A,54.8%、B,20.7%、C,71.7%、D,14.3%
    10,问题:你对《红楼梦》中的诗词
    备选项:A逐篇背诵、B记得一些名篇、C仅仅看过而已、D从来不看
    其中:A,4.3%、B,48.0%、C,40.8%、D,6.9%
    11,问题:你认为《红楼梦》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有(多选)
    备选项:A宝玉、B黛玉、C宝钗、D王熙凤、E其他
    其中:A,17.9%、B,32.5%、C,9.6%、D,44.6%、E,14.9%
    12,问题:下列人物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有
    备选项:A巧姐、B李纨、C袭人、D晴雯
    其中:选对巧姐和李纨的有46.5%,其余皆选错。
    13,问题:蘅芜君是谁的名号(是非选择)
    备选项:A探春、B宝琴、C黛玉、D宝钗
    其中:选宝钗的有71.6%,选错的有28.4%
    14,问题:“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说的是(是非选择)
    备选项:A宝钗、B贾兰、C王熙凤、D贾环
    其中:选对王熙凤的有57.1%,选错的有42.9%
    15,问题:下列著作哪一本更吸引你
    备选项:A《红楼梦》、B《围城》、C《还珠格格》、D《鹿鼎记》
    其中:A,47.1%、B,19.0%、C,5.7%、D,28.3%
    16,问题:你觉得现今有阅读《红楼梦》的必要吗
    备选项:A必须反复通读、B通读一遍即可、C读重要章节即可、D无此必要
    其中:A,46.9%%、B,26.2%、C,19.5%、D,7.4%
    17,问题: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在你日常文化生活中占的分量最重
    备选项:A古典文学、B当代通俗文学、C国内外影片、D肥皂剧
    其中:A,33.1%、B,25.6%、C,40.0%、D,1.3%
    18,问题:你最喜欢的中国古典名著是
    备选项: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E其他
    其中:A,49.1%、B,7.7%、C,9.75%、D,26.75%、E,6.8%
    19,问题:你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在于
    备选项:A诗歌、B小说、C散文、D戏剧
    其中:A,67.0%、B,27.1%、C,3.0%、D,2.9%
    20,问题:中国古典文学在你心目中
    备选项:A魅力无穷;B太高深了,敬而远之;C可有可无;D老掉牙了,早该丢掉
    其中:A,81.4%、B,10.1%、C,7.4%、D,1.1%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