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反清之新证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展静 参加讨论

    一、书中四次提到五月初三日。五月初三日,是薛蟠生日,这一日又是多儿衮侵占北京发号威令标志华夏沦亡之日(1644),也是叛贼吴三桂穿旗袍的日子;书中两次提到“四月二十六日”,这一日却是“匈奴” “犬戎”屠城杨州之日(1645);这些日子意味着什么?
    二、书中二处提到“四月二十六日”这个特别日子。第一次是在二十七回,“至次日仍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需要饯行。” 四月二十六日,是晚春初夏之际,正是百花繁盛万紫千红之时,何来“花神退位”之说,无稽之谈,曲笔隐笔也。这是作者为此事“杜撰了一个古今未闻的所谓‘芒种节祭饯花神’的古俗”(邓遂夫语)。这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日祭奠悼念惨遭屠戮的百姓亡灵。到了这日,“所有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作战车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作战旌旗)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只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一派“祭”象。辞海释“轿”“旄”“旌”“幢”。轿,古作“桥”,过山用的交通用具。颜师古注:“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旄,古时旗杆头上用旄牛尾作的装饰,因即指有这种装饰的旗。释义后举例:岑参《轮台歌》:“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旌,古代旗的一种,缀旄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析羽,用以指挥或开道。释义后举例:杜甫《北征》诗:“回首风翔县,旌旗晚明灭。”幢,旧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那些“女孩子们”怎么“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花瓣”能编东西吗?“女孩子们”怎么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也只能叠成“小旗”什么的,“干旄旌幢”是叠不成的。“每一只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弱花上怎么“系了这些事物”,即系上这些“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作者说是“事物”,不是“东西物件”(程本改成物事)。此书作者用字用词非常小心细致,此为何用上“事物”二字,实另有所指。“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作者意为在这些花上寄托了这些“事物”(血泪之事),也就是在《红楼梦》“女孩子们” 故事里暗写了“血泪之事”。何谓“血泪之事”, 作者文中一一道来。 “女孩子们”懂什么“旄”“旌”。作者在此写“旄”“旌”,配上前面的“轿(此指车)马”,明显是指作战之意。“旄”“旌”,军旗战旗之谓也。作者意为这一天,是史可法举“旌旗”(战旗)率军抵抗清军,全部战死。作者自造“祭饯花神”古俗,借此祭悼抗清将士。“饯花神”是一“古俗”,用酒食送行“花神”,是为“饯行”。为何前缀一“祭”字,两个动词,又“祭”又“饯”,文义含糊。到底是“祭” 花神,还是“饯” 花神?“花神”不是死了,而是“退位”,明年还会再来。为“花神”饯行,谓之“饯花神”。作者强塞进“祭”字,也是为“祭”而设“饯花神”。作者安排一个“祭”字,是这几回的核心,也是字眼。只有细看完这几回,才能明白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用心。作者要“祭”什么?实另有所“祭”,就是借当今“饯花神”之酒食,“祭”悼骑战马坐战车举旌旗之抗清将士;借“女孩子们”制“旄”制“旌”,为将士们招魂。此乃作者隐意,君无错会。
    同在二十七回篇末,云:“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作饯花会”;在二十八回篇首,云:“至次日可巧又遇见饯花之期”。作者在这二处都是“饯”,不是“祭饯”。“ 饯花”是对的,是正常的。作者在这后二处写“饯”,也就是为了证明前面的“祭饯” 是不对的,是强塞一个“祭”字,是作者另有所“祭”。 前面的“祭饯花神”,查各种版本,都是如此,证明是作者原作,不是抄误。“祭”字确实可疑。“祭”字和后面的“血泪”“ 红豆”紧密关联。谓予不信,再看后文。
    这一日,黛玉“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扬州横尸几十万,无人掩埋),并作《葬花辞》,泣残红:“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作者泪洒见血痕,滴泪为血,是为血泪),“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悲歌者,悲哀之歌也;花魂鸟魂者,英魂冤魂也)。“人去梁空巢也倾”(扬州空城也)。
    三、还是在“四月二十六日”,冯紫英请宝玉、薛蟠等吃宴。宝玉(作者)作“女儿曲”之“红豆曲”,表面咏女儿,实际表达心中一腔悲愤忧思:
    滴不尽想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都是“国殇”之词,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意。以“金莼”代指“美食”,恕愚学浅,实没见着。便查书籍和网络,除《红楼梦》此处外,其他处不见。我怀疑是作者特意“造词”嵌“金莼”于句中。程本改“金莼”为“金波”,也认为“金莼”不妥。“金波”(美酒)怎会“咽不下”“噎满喉”呢?莼,一种水草。三点水+青草,“清”之意。 “金”和“莼”组词,实有作者特指含意。“金莼”者,“后金满清”之谓也。“玉粒”者何?历来只有“锦衣玉食”之说(《魏书·常景传》:“锦衣玉食,可颐其形。”),没有“玉粒”之说。这是作者特意把玉食改为玉粒,“玉粒”的反意就是大玉儿(孝庄)。这一句话就有“金、满、清、大玉儿”,不会是巧合,是作者精心安排,费尽心机。作者想到“后金满清”践踏华夏野蛮统治就 “睡不稳”“忘不了”“咽不下” “噎满喉”,涌起“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之情。“咽不下”“噎满喉”挤一句词,语意重复,犯重,实为要嵌“满”字,也是提醒读者留意。野蛮统治就是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屠杀镇服全国。 “绿水”“青山”也射“清”字,山河姓了“清”,这“亡国之恨”和“清”有关。“旧仇”指入侵,“新仇”指抄家。
    宝玉唱完“红豆曲”,“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确实,此曲“无板”,内容“走了调”。虽说,薛蟠是“薛呆子”,作者有意点他听出来了,意为此曲是对“薛蟠”此类人写的,他们应该懂——应该对屠城之事负责。此宴上,薛蟠有丑陋表演,粗俗不堪,甚至说出“一根xx往里戳”之语,实是指满清官军强占民女的“奸淫”恶行。
    四、书中第二次提到“四月二十六日”是在二十九回。张道士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作遮天大王的圣诞……。”作者两次写到“四月二十六日”,前后贯穿三回,定有重要寓意。有人说这是宝玉生日,我不这么认为。这一天是作者刻骨铭心的日子,给作者刺激很大。“遮天大王”是什么意思,就是“一手遮天”的意思。“匈奴”“犬戎”一手遮天,无法无天,肆意荼毒华夏,血洗扬州,几十万人死,千百万人死,就是他们的生日。只有反抗者死(史可法率军民抵抗清军保卫扬州兵败尽遭杀戮),才有入侵者生,所以说“四月二十六日”是“遮天大王的圣诞”。
    五、所以书中明晃晃两处写到薛蟠生日是“五月初三日”。二十六回:薛蟠道:“……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二十九回:“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的生日。”还有二十六回再次提到“初三”: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初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另有二十八回也提到“初三”:“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作者为什么这么看重薛蟠生日,明文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重复,值得深思。第一号主人公宝玉没有再三重再四复生日,十二金钗之首黛钗没有再三再四重复生日,老祖宗贾母皇妃元春没有再三再四重复生日,袭官当家人贾敬贾赦贾政贾珍没有再三再四重复生日。薛蟠这个“呆霸王”,不怎么样的人物,为什么再三再四重复生日,此生日有“鬼”。因为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三日”是清军屠城扬州第八日的“胜利”之日。军民抵抗通死,“薛蟠”入侵获生,“遮天大王” 入侵获生。薛蟠是“强占民女”、打死人不偿命、打死人“没事人一般”的清军标志。以后,薛生子,谓之“孽”(康熙、雍正、乾隆)。薛子有作孽之意,孽种之意。这是作者曲笔。所以“文龙”就是武龙,是一条地上弯曲爬行抢占地盘虎踞龙蟠之蟠龙地龙也,不是天龙。此是反“太祖天命、太宗天聪”之意,也即蟠龙之为有违天命。作者在书中很少重复同一日子,作者在三回里二次四次显目重复“四月二十六日”、“五月初三日”,定有隐意所在。作者借“打平安醮”,哀悼死难军民,这也是反其意而用之。此书作者并不一定看到《扬州十日记》(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五日),《十日记》当时严禁抄传刊出(清朝末年才由留学生带往日本刊出),但此书作者肯定听说了清军扬州屠城之惨事,骇人听闻,以为是四月二十六日至五月初三日是起始和结束日(约数),所以特写入书中,以志不忘,以悼死者。“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都在清军屠城扬州十日之内,而且作者反复提示点醒,这绝不会是巧合,不会是“无的放矢”。这应是作者特笔重笔,是作者血泪之笔反复渲染。我们岂能坐视漠然,不领会作者深意。
    六、周汝昌邓遂夫先生说“四月二十六日”、霍国玲等先生说“五月初三日”是宝玉生日,这是误解了作者意思,满拧。第一回,“烈日炎炎(晴天),芭蕉冉冉(初夏,隐1644年五月初三日)”,“一声霹雳,山崩地陷”,乃是指夏日晴天霹雳(变天出大事),朝代更换,国破家亡(百姓之家)。“山崩地陷”隐用黄梨洲(1605-1695)等人之 “山崩地解”,此词当时含意是朝代更迭文明文化沦亡之意。“甄士隐做梦醒来,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意为国破家亡之真事因时间久远像梦一样隐去了(真事隐),世人对亡国之痛文明文化沦亡“忘了对半”。书中,作者故意不明写宝玉生日日期,而在六十二回(当下宝玉生日又到)、六十三回(寿怡红)、六十一回(小厮偷杏子吃)暗示初夏是宝玉生日,但此几回并不写出“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意即宝玉生日和这二日期无关。而作者在前面二十六回、二十七回、二十八回、二十九回初夏之日,再二再三再四显示“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但这三四回并无写宝玉过生日之笔墨(有人误解有宝玉生日文字),作者只是围绕“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初三日”大做文章。作者再三再四明晃晃借宝玉生日之期显示这两个特别日子,这是“鱼饵”,就是要吸引读书人围着此二日期转,要读书人琢磨索解此二日期的含意隐意。可惜百多年来,读书人多只对宝玉的“生日”(作者生日)感兴趣,硬往“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初三日”上靠,直不楞登去索解宝玉生日(作者生日),漏过了作者苦苦用心的重要信息。宝玉生日(作者生日)就那么重要吗?宝玉生日(作者生日)作者不可能明写,明写了读书人就不会去索解,就失去了吸引读书人索解隐意的兴趣。作者心目中的重要日子是什么,就是“扬州屠城”之日,国破家亡之日。国事大于个人事家事,这应是作者的基本点。后人曹家事主宰了《红楼梦》研究,亡国兴国大事丢弃一边。悲也哉。
    七、再看证明,《女儿曲》 之《红豆曲》还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血泪”者,滴泪为血之意,痛苦悲愤之极也。此句也和“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照应。此二句和《凡例》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呼应(凡例应为作者所作)。作者在此二段两次提到“血泪”之词,表示心中极大的愤恨,有血恨之意。两滴“血泪”是挂在“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初三日”这两个特别日子上的,是对这两个日子永远的铭记。
    “血泪”,这不会单单是指“女儿情”,如是是指“女儿情”,那就太小看作者的心胸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滴“血泪”者,必定有国破家亡(百姓家)之大恨大悲者也。家庭儿女事是不会使作者流“血泪”的,只会流泪。为家庭儿女事流“血泪”,这是小家子气,和《红楼梦》的大气魄不符。红豆者,血泪也。作者借南国红豆之相思,寓血泪之国仇家恨,赋予红豆特殊含意。行文诡谲,古今奇绝。最悲之《红豆曲》隐含了最深之“血泪恨”,以往读书人都被《红豆曲》之缠绵悲愁相思秋怨所吸引,泪水濛住了双眼。殊不知,这“红豆”就是“血泪”啊!
    八、“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这一句就有四个重要义项:有金、有“清”(莼——水草)、有满、有“大玉儿”(玉粒之反意)。你说这句话不可疑吗?这绝不会是偶然巧合,定是作者有意为之,有强烈的政治意愿。而且这句话表面也是“咽不下”什么什么,也就是“咽不下”金、清、满、大玉儿(孝庄),咽不下就掉“血泪”。这怎么咽得下呢,怎么不掉血泪呢?国破家亡,几十万人命,几百万人命,上千万人命。根据《红豆曲》整篇来看,就是一篇“反清”曲;再根据《红豆曲》前后文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回来看,作者在这三回的反清意甚明;而且整本书有浓重的反清情绪。红豆曲者,血泪也。
    这里顺便说一句,《扬州十日记》也许有点夸张,杀死八十万也没人去点数。但是清军屠城扬州却是史实,杀戮几十万不会差到哪里去。想全面否定《扬州十日记》是不可能的。不能因为是孤证就不可信,历史上孤证无证(传言)多了去,不能说就抹去事实。
    九、第一回,在“一声霹雳,山崩地陷……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后不远,便是:……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本朱眉批:“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此处为何有此政治意味甚浓的脂批。这明显是说武侯(诸葛亮)和阿斗、武穆(岳飞)和康王赵构的关系,是两个草包君主对两个忠臣能人(良将)不公,导致国家沦亡。结合上文“晴天霹雳,国破家亡”之意,应是暗指明朝崇祯皇帝对忠臣良将袁崇焕不公,象赵构害死岳飞一样处死袁崇焕,导致国家沦亡。而且岳飞和袁崇焕有共同点,就是君主中了敌方离间计,是敌手借皇帝之手除掉忠臣良将;再者,诸葛亮、岳飞、袁崇焕有一共同点,就是三人对君主太忠了,皆是死于愚忠。诸葛亮是被先帝刘备“彼可取而代之”的话“压”死的,岳飞、袁崇焕明知要死而赴死,是要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忠君。忠君反被君王利用其忠而加害,何其惨也!以上三人两点,使人搂心遗恨不已,扼腕感叹。忠臣能人良将尚且如此,“况今之(我等)草芥乎。”作者和批者也只有遗恨感叹作书批书也。岳飞是抗金英雄,此批在这举此例,是“别有用心”。从“二武”批来看,“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应正反看,即“爹娘”(君主)昏庸无能,累及臣民,使臣民“有命无运。”崇祯自己临吊死前说:“诸君误我。”到底是谁误谁?此脂批似乎是辩解忠臣与君主关系。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还有脂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好汉),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这即是说“爹娘”(君主)昏庸无能,屈死多少英雄(好汉)、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致使他们有命无运,国破家亡。否则,此批殊不可解。难道说“英雄好汉”等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都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上下批,批者本意是,由于君主昏庸无能,导致国破家亡,一大批“英雄好汉”等杰出人物才如“二武”(诸葛亮、岳飞)一样屈死(应怜),累及了爹娘。书中所写,实际上也是做爹娘的甄士隐夫妇粗心大意,误用霍启(祸起),把女儿英莲弄丢了(三岁英莲有什么错),遗恨不已,自作自受,以至后来贫病交加,走下世光景了。此段还有脂批:“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于闺阁之中。”也就是说,作者把“血泪”“ 洒于闺阁之中”, 洒于书中。此段还有脂批:“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是说此书不只是写“情”,还有“托言寓意”。 此段还有脂批:“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是说此书是写家事,也是写国事,“其理其运其数略无差异”。 作者是“知运知数者”,写此书也是一“叹”也。
    十、第四回回目《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薛蟠进京路上为抢夺英莲,打死冯渊,怎么称“葫芦案”呢?薛蟠、英莲、冯渊三人和“葫芦”又没什么关系,说贾雨村是“葫芦僧”也不合适。如果把“葫芦”理解为“胡虏”,事情就明白了。这是作者特笔。“胡虏”入关进京,肆虐华夏,抢占地盘,杀人无数,抢夺民女,“胡虏头”(皇上)乱判“胡虏”(满清官军)案,意为皇帝纵容满清官军暴行。“成则王侯败则贼”(第二回),作者痛骂占领者是贼匪一类。作者恨不得大嚼“胡虏”肉(四十九回,“割腥啖膻”),痛饮“匈奴”血(六十三回,“匈奴”“犬戎“)。这是作者隐用岳飞之《满江红》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明作者反抗异族入侵的立场。
    十一、下面看作者最显豁“反清”之文本根据。第六回:“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板”“青”用加减法就是“反清”。(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留馀庆)。“狗”生“清”,“犬戎”也,“野杂种”之谓也,也通“野驴子”。作者还玩了一点文字游戏。作者接下来故意写成“青板姊第两个无人看管”。本来是先有“一子板儿”,后有“一女青儿”,应称为“板青兄妹”。但如果写成“板青兄妹”,音形“反清”凸现,赫然醒目,吓煞人也,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所以作者明知故错将“板青兄妹”写为“青板姊第”,做“贼”心虚也,此也透露出作者心中确有“反清”意识。如无“反清”意识,作者就可写成“先有一女青儿,后有一子板儿”,顺理成章就是“青板姊第两个无人看管”。但是,作者偏要写成“先有一子板儿”,“ 后有一女青儿”,也就是“板青兄妹”。仅此,可看出作者心机很深(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甲戌朱眉),作者反清之意甚明。这是书中最明显的“反清”标记,作者已按捺不住“反清”怒火,冒死写上。作者故意这一“错”,露出“庐山真面目”。作者如照实写“板青兄妹”,反而不如错为“青板姊第”暴露其真面目。照实写“板青兄妹”,解“反清”意,有人会说这是牵强附会。这一错,证明作者知道“反清”意(自己写的当然知道),但不改,就是要读书人琢磨深思此书反清意。这也是暗告读书人,此书有“错”处,看此书某些地方要反看。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此句意为:苍天在上,对人世间该“乘除加减”的就“乘除加减”,赏罚分明。做好事积阳德阴功的,善有善报;做恶事缺德损人的,恶有恶报。作者对“板”“青” “乘除加减”,其意自明。另外,作者也谓看《红楼梦》,某些地方要“加”,某些地方要“减”,某些地方要“乘”,某些地方要“除”,才能索解此书的“真事隐”——“上有苍穹”(上有事实)。上文及下文所言,并非妄语,历历在目,在在有据。
    十二、再插一句“林如海”。黛玉之父林如海,甲戌本、庚辰本也写成“字表如海”(第二回),意为可思。这“林如海”三字,脂批曰:“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是“暗写黛玉”吗?但看“字表如海”死期可疑,是死于“九月初三日”(十四回),而这日恰是清帝乾隆登基之日(1735年)。这个日子和后文的几个重要日子“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初三日”对看,就有点意思了,明显是作者有意安排,其意昭然若揭,讥刺乾隆也。“文林”“学海”死难,“凶奴”“土番”上台。而且,林如海是死于扬州(捐馆扬州城),正是清军血洗扬州之地。死地死日难道是巧合吗?
    十三、第一回: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第子愚拙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第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醒,亦可免沉沦之苦。” 《红楼梦》是给人“警醒”的书,如能“备细一闻,洗耳谛听,可免沉沦之苦。”世人忘却国破家亡之“因果”,“沉沦”久矣,枉费了作者一片苦心。作者给人的“警醒”是多方面的,后文逐步探析。当然,此书不仅仅是反清,而是反对以清朝为代表的整个没落腐朽的封建统治、封建体制、封建思想(后详)。
    十四、再补充说一下二十六回几个日子和“不幸之幸”。 二十六回,薛蟠弄了“粗鲜藕”“大西瓜”“鲜鱘鱼”“香暹猪”四样难得之礼,请宝玉、冯紫英及詹光等清客吃宴。本回中,作者写了几个日子,怪怪的;文中又有“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大大要紧的事”之语(冯紫英语)。何为“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何为 “大大要紧的事”?这几个日子是:薛蟠道:“明儿初三是我的生日。”冯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这个“前儿初三四儿”究竟是指哪一月的“初三四儿”?不会是四月的“初三四儿”。宝玉(和凤姐)约从三月十八日(从四月二十六日反推)开始中魇魔法(二十五回),三十三天之后,身体强壮复原(二十六回)。宝玉在这三十三天中邪生病期间不可能出门去沈世兄家赴席。也不会是三月,因冯紫英说“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当然也不会是五月,宝玉此时说话时是在四月二十五日。这是作者大白天说“鬼话”,意思是要读书人注意这个日子。作者就是要再三再四重复“初三”这个日子,哪怕是时间错乱、无中生有也要“硬写”。二十七回开篇有“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之语,所以薛蟠请吃是在四月二十五日。本来,作者写宝玉没见到冯紫英随便写个日子就可以,可作者偏偏要重复这几回反复提及的“初三”。 这几回还提到“初一初五”,冯紫英还提到“三月二十八日”。总之,二十六回到二十九回提到的日子都在二十五日至初五日之间,而且提到三月的日子及“造假”的日子也在这十日之内,这不是泛笔巧合,是作者特写在“扬州屠城十日”之内,当无疑义,也就是要引起读书人留意。那么这个“大不幸之中又大幸”是什么意思?后文再没提到冯紫英所说“不幸之幸”。此“不幸之幸”应和书中主人公影子即作者有关。通过作者的“扬州情结”(后详),不难看出,作者的“不幸之幸”应和扬州“洗城”有关。作者父母祖辈(外祖)也许是扬州屠戮刀下的幸存者(《扬州十日记》曰“幸死而未死”),因为作者把“不幸之幸”楔入此几回所写“大难”之中,“不幸之幸”就和大难有关。本回,冯紫英道:“多则十日,少则八天”就要告诉宝玉“不幸之幸”; 冯紫英还说:“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作者意为今儿(四月二十五日)就发生了“一件大大要紧的事”,也就是这“十日八天”内发生了“大大要紧的事”,这就是“扬州洗城”。 二十六回之后,二十七回二十八回二十九回,作者就暗写了清军屠戮扬州之事。以后作者再没在书中明写“大大要紧的事”,实际已在书中暗笔写了,读书人不可不察。“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大大要紧的事”, 作者连写几个“大”字,说明此事确实重大,要读书人细读后几回,莫要错过。后几回,白纸黑字,滴泪为血,冤魂呻吟,悲愤之情流动,令人可感。
    作者曹雪芹自小在南京、扬州(作者和扬州有很深的渊源,后详)一带长大,应会耳闻目睹(看资料遗迹幸存者)一些清军暴行。作者少年(约十三岁)中断繁华美梦,流浪落魄,以后阅书写书,反思百年曹家,百年清朝,千年社会。面对雍正抄家之祸,开始滋生反清反满情绪,民族主义思想膨胀,救国改良思想蔓延。这两个“五月初三日”(1644、1645)对作者刺激太大了,刻骨铭心,所以作者要再三再四提及,联系自己的家世败落个人遭遇,在书中流露发泄反清犯上情绪,这并不是怪事。
    原载:《红楼》2008年第二期
    
    原载:《红楼》2008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