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石头记》书名解——兼谈“大石”和“通灵宝玉”的“原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严中 参加讨论

    《石头记》书名之由来,甲戌本《石头记》“凡例”中云:“《石头记》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何谓《石头记》的“石头”?众所周知,自六朝以来,“石头”就是金陵石头城的简称、代称,相传,西蜀诸葛亮出使东吴,在今石头城内的驻马坡论形势,他对吴主孙权说:“此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因此,孙权于公元211年,把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来秣陵(今南京),次年,在石头山楚金陵邑旧址上,修筑了石头城。此后,骚人墨客多有将石头城称为“石头”的。唐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云:“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宋人杨万里在《陪留守余处落、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山即古石头城》中云:“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中间划洞开。”孔武仲在《清凉寺》中云:“何年巧匠开山骨,自古精兵秦石头。故垒无人空向久,高堂问话凛生秋。”杜?在《石头城》中云:当日万驷云屯,潮生潮落处,石头孤峙。”明人刘秩在《秣陵怀古》中云:“秣陵风物近如何?兵后登临感慨多。云净石头秋嶂出,月明淮口暮潮过。”与雪芹同时代的蒋士铨在《扫叶楼》中云:“壁垒移江渚,功名指石头。输他尘外客,缚帚坐林陬。”以上诗词中所说的“石头”,无一不最指石头城的。
    再说,《石头记》第二回写道:“去岁我(贾雨村)到金陵世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脂旁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这是书中唯一点出宁、荣二府是在金陵石头城内的。
    由此可见,石头城是可以简称为“石头”的,而《石头记》又明确写到宁国府、荣国府老宅是在石头城内的。因之,雪芹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而不赞称为《石头城记》是很“艺术”的。
    我这样说之可能有人要提出质疑,说我是牵强附会,因为书中指的是宁国府、荣国府老宅在石头城内,而后来似乎搬到“京都”(“都中”)—有人甚至直说是搬到北京去了。要不然,书中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话:“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折金陵来的书信。”(第三回)“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第三十三回)“闹利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我那个去。”(第五十六回)“听见外头有两个南京新来的。”(第七十五回以上这些质疑显然是不察雪芹“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的“匠心”所致。其实,书中的“甄(真)府始终在金陵石头城内,这也就暗示在“京都”(都中)一一有人甚至说是北京的贾府是“假府”。
    质疑者如果硬要把《石头记》说成是写北京的事,那么他是无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的:第一,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中云:“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脂砚斋在“凡例’中批云:“此书又名《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又庚辰本《石头记》第十七、十八回“介绍妙玉”时有眉批:“树(前)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可知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5等60人。周汝昌先生研究认为“金陵十二仅”(警幻情榜)应为9等108人。《石头记》中有如此众多的女子都是金陵人,再加上男性,几乎占全书人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金陵石头城人。如果硬要把它说成是写北京的人和事,那是说不通的。第二,《石头记》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写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一上任就碰到一茬棘手官司,“金陵一霸”的薛蟠和冯渊为争买丫头英莲,薛蟠将冯渊殴伤致死。贾雨村正欲缉拿凶犯,但被门子劝阻,门子递与雨村一张“护官符’,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就是书中写的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这段文字明确指出,贾史王薛“皆是本地(应天府——即指金陵石头城)大族名宦之家,”这足以说明《石头记》从宏观上看是“自譬石头(城)所记之事也。”
    至于从微观上来说,即书中所说的“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上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一段故事’的“大石”。以及同回写的“那僧便念咒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的“小石”。它们的原型,然也要在石头城去找。
    据我所知,“大石”的“原型”有五说:
    一、“元宝石”说。己巳晋京,访问了《曹雪芹在西山》一书的作者舒成勋老先生,他向我介绍了“元宝石”说: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辈系“汉军正白旗包衣人,”康熙二年他的曾祖父曹玺出为江宁织造,后经祖父曹寅、伯父曹頫、父亲曹颙真相继,先后为宦达58年之久。曹雪芹出生在江宁织造署里,并在此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雍正五年,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波及,曹家被抄没。第二年,他家就迁回北京了。曹雪芹晚年即住在后为舒老先生原来的北京西郊正白旗村39号(现辟为“曹雪芹纪念馆”)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潦倒生活。这时他常到附近的樱桃沟里游玩。
    在这樱桃沟里,他看到一处奇观,有一块青石高约两三丈,巨石浑体,寸草不生。可是在它的项部竟然挺立着一棵苍劲的古柏。古柏卷虬的根须外裸,而主根扎在巨石里边,并把巨石撑开一条大裂纹。根须一直穿透石底,裂石底下凹陷一穴,穴有脸盆大小,并积有一泓泉水。奇怪的是这掬清澈天然甘露,夏天多大的雨水,也不外溢;冬季三九天气,也不结冰。这一奇观,世代相传叫“木石前盟”。
    在这“木石前盟’附近,雪芹还看到了另一巨石,它的形状象个大元宝。在大元宝石左前方数尺的地方,忽然平地冒出一股冷冽清澈的泉水,徐徐流向山下,人称“水源头”。大元宝石也叫神瑛,神者,大也;瑛者,石也。神瑛就是巨石的意思。“水源头”不停地倾吐着潺潺的甘泉,灌溉着那些溪水两边婀娜多姿的花草。因此,人们管叫“水源头”旁边的巨石为“神瑛侍者”。
    也就是这两处奇观给了曹雪芹以启迪,因此他在“抗风轩”(《红楼梦》中叫“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之时,赋予“大元宝石”“木石前盟”等景物人格化,写进了书中,这样便有了青埂峰下的那块一僧一道变幻为“通灵宝玉”的顽石。也是因为这一缘故、曹雪芹的好友敦敏才有《题芹圃(雪芹)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这首诗表面是说雪芹画嶙峋怪石,实则是说雪芹用如椽之笔把“元宝石”作为原型写人书中。
    二、“米颠拜石”说。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写“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因为这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在这段《石头记》缘起中,空空道人称“石头”为“石兄”。那么,这“石兄”是否有典?
    答案是肯定的。据胡文彬先生的《红边脞语》中云,甲戌本第一回写到“石头”时,脂批云:“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米颠即米芾,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宋徽宗召其为书画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故称其为“米颠”,在米颠的生平中,盛传着一个“拜石”的故事。据《宋史》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又《梁溪漫志》中云:“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兄二十年矣!’”曹雪芹在《石头记》中写空空道人称“石头”为“石兄”、其源或出于此。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还写道:“那僧道:‘若问此物,到有一而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下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那牌坊上大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显然曹雪芹通过这幅对联向人们进一步暗示,《石头记》中的那块“石头”的原型就是无为州的那块“米颠拜石”。可不是吗?“无为有处”“石头”没有?有!至于说脂批云:‘惜米颠不遇此石’那不过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罢了。这正如脂批所云:“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
    三、“弘济石壁’说。“弘济石壁”即南京燕子矶观音山石壁,前临大江,明洪武初依山建观音阁,正德年间因阁建寺,赐名弘济,礼部侍郎吕楠为文记之,殿阁皆缘崖构成,危石半空嵌绝壁,上以铁锁穿石,下临江水,如燕怒飞,波涛喷激,历历如画。山后石壁方一丈六尺许,有大士像,眉发宛然,不由雕镂而天然妙成。康熙壬戌((1682年)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的史夔在《弘济寺》诗中赞云:“石头依法座,佛足上江痕。”又有佚名作者见其状,书对联曰:“松声、竹声、钟磐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曹雪芹笔下的“空空道人”,以及《石头记》中有关“色”、“空”的描写,是否源出于此,有待作进一步考证。
    又梁章钜撰《楹联丛话》中说:“燕子矶本在江中,近因沙滩日长日宽,遂离江稍远,有高阁凌空而立,俗称铁锁练孤舟者(即观音阁)”。雪芹在《石头记》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酒席宴上,为了热闹助兴,命鸳鸯三宣牙牌令,鸳鸯说的“凑成‘铁锁练孤舟’”即源于此。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年常去燕子矶游,并写过《暮游弘济寺石壁回宿观音阁中》,谈到“遥见一片石”,又《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中谈到“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而明义在《题红楼梦》中有一首诗云:“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这“无灵气”的石头应该就是《石头记》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爱此一片石”的“弘济石壁”。
    四、“盘陀石”说。报载,在普陀山,经西天法界,过梅福禅院,有一“盘陀石”。这块巨石高三米,宽约七米,体积约有四十立方米,成馒头状,搁在一大山石之上,石间仅有一线,真似悬在半空,欲落欲坠。石上题有“天下第一山”、“通灵”等字。文章作者认为,这就是《石头记》中“顽石”(“大石”)的原型。不过,我托友人前去探看此石,上面并无“通灵”二字。这显然是“好事者”之“作俑”也。
    五、“鬼脸石”。它是石头城现存在最古的遗迹,是石头城的象征,位于南京草场门外南侧。李白在《金陵歌送别范宣》中云“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的“石头”即此。这块“石头”为红色砾岩构成的峭壁,因历经江水冲刷,岩壁凹凸不平,因此被人们俗称为“鬼脸石”。石头城也就被俗称为“鬼脸城”。
    至于说《石头记》中那变幻后的“小石”,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认为,其原型是浭阳(今河北丰润)所产的“花斑石’,他并引曹光祖的《花斑石》诗云:“浭水之北山之转,五色石上霞光间;天巧新抟碎玉峦,人工细切春冰片,天生美石为人器,石生此地为人累……”,而后指出:雪芹小时候,大约丰润老家的人带给他一块,他自幼佩带脖项之间,有时含在口中玩耍。这就是他作小说时构思于女炼五色石的根源。要知道,曹光祖诗中所说的“天工巧抟碎玉峦”的那个抟字,也正是神话中女娲抟黄土创造人类的那个“抟”字。
    另外一说是指雨花石。南京雨花石收藏家池澄先生认为,《石头记》第二回说宝玉“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第八回进而描绘说:“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五色酥花,纹缠护着……”的通灵宝玉,与石头城产的雨花石有着微妙的联系。他并且作了如下“求证”:
    一是物证。宋代杜绾的《云林云谱》载:“江宁府水中有碎石,谓之螺子,凡有五色……纹理莹茧,石而望之透明,温润可喜"。又据明代孙国敉的《灵岩山说》记叙,雨花石“玉质天章,色不啻玉,或一石专以一色擅美,或一石备美众色”。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说得更奇,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嫁,妆奁中有奇珍“九玉钗’,上刻九鸾皆九色,工巧妙丽,殆非人工所制、有金陵得者,以献公主,酬之甚厚”。这显然是一块呈现有九种色彩的雨花石,而且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巧石”,真可谓是通了灵气的宝物。所以,用彩石的质、色、形、纹四要素来对照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就会发现“通灵宝玉”的影子,不是珊瑚、猫眼,不是砗磲,琥珀,极有可能属于南京特产的“颗粒玛瑙’—雨花石。
    二是时、境之证。盛产于南京之雨花石,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石子冈讲经,落花如雨,石与冈因此得名。此后有关雨花石欣赏的文字脱匡而出。《云林石谱》中云,宋代苏东坡“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供》,以遗佛印,后遂为士大夫所采玩”。《醉石斋记》载,明代冯梦祯曾说,雨花石“一被苏公拈出,随流扬波至于今日,遂为书室净几不可缺少之物,”还有从明代起就出现过雨花石的集市贸易,据陈继儒《太平清话》中云:“甲午八月游秣陵,贾客以白瓷盅贮五色石子售之,索价甚高”。金陵雨花石,质佳量丰,设在这里的曹家江宁织造署,钟鸣鼎食,诗礼簪缨,是不可没有珍藏的雨花石佳品作为厅堂摆设的。这些雨花石又无疑会给出生在石头城里,并在此度过快乐童年的曹雪芹留下深刻印象的。
    三是文证。唐宋以来,有关论述雨花石的文字甚丰,沿至清初。《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赞咏雨花石时有“珍重养清泉,有才天可补”之句,这与《红楼梦》中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可谓反正不合。因此,作为才高八斗,博古通今的曹雪芹来说,对这些先贤的论著,是不可能不涉猎到的。当然,也会从中受到影响启迪,而把雨花石作为“通灵宝玉”的“原型”写入《石头记》中的。
    综上所述,我研究的结论是《石头记》是“自?石头(城)所记之事也”,故可称“石头城记”。而《石头记》中所写的“大石”的“原型”即是石头城上最具代表性的“鬼脸石”,“小石”的“原型”即是石头城所产的“雨花石”是也。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2期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