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人物言语交际的文化内涵(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徐静茜 参加讨论

    五、典制、礼俗
     《红楼梦》作者为逃脱文字狱迫害,竭力回避成书年代,强调“朝代年纪,失落无考”。然而我们还是可从书中人物言谈涉及的国体家风、典制礼俗看出:此书所处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封建君主制。
     书中为官作宦者经常提到的“入朝”、“朝见”等是指最高统治者皇帝在宫殿听政,会见在北京的主要大臣。大臣身带“朝笏”,向皇帝跪拜,“行国礼”;如对政务有所汇报,即写成“题本”奏达皇帝;皇帝批阅后若“奏准”就“下旨”,由各部执行。
     官员的来源有几个方面。一是“世袭”,即皇帝将官爵封与对国家有重大功勋者,本人死后,由其子孙世代相传。书中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到贾演、贾法“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曾立下赫赫战功,封为“宁国公”、“荣国公”。这两个爵位分别由两房子孙承袭,书中已传至贾珍与贾赦。
     官员的另一来源是“科举”。书中第l回甄士隐语及“大比”、“春闱”皆科举制度的专门用语。明清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参加者须是“秀才”,取中者为“举人”;乡试在秋天,称“秋闱”。举人在转年春天参加在京举行的“会试”,称“春闱”;因是全国性的评选,故称“大比”,取中者为“进士”。进士又要参加“殿试”,一甲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立即授官;未入选者分发京内外任职,分在京外者称“外班”。如书中贾雨村和林如海都是进士,前者“选入外班”,后者是“前科的探花”。未获秀才资格者也有途径参加乡试,即“捐纳”监生。ll8回王夫人向李婶娘解释,宝玉、贾兰虽非秀才,但“他爷爷……给他们爷儿两个援了例监了”。“援例监”是指按捐纳办法的条例买得“监生”的资格;败生是国子监的生员,可以参加乡试。
     不但“监生”,官职也可以用钱“捐纳”。因而,“捐”也是官员来源之一。书中13回,宁府秦氏亡故。贾珍因儿子贾蓉不过是个监生,秦氏须跟丈夫身份相称,灵幡上不好看,故心下甚不自在。他便求助于大明宫太监戴权。戴权一口答应,让其出一千两银子给贾蓉捐了个官衔“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秦氏便得依丈夫的四品官衔封为“宜人”。另外,荣府贾琏的“同知”官职也是捐来的;贾府管家赖大的儿子赖尚荣也是“捐了前程”后被选出来派往某县任县官的。封建王朝为限制官员滥用权力也建立制度使官员互相监督,像书中常提及的“参了一本”
    便是官员向皇帝奏本指控同僚有不法行为。书中第2回写贾雨村任县官“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说他貌似有才,性实狡猾;又题了一两件狥庇蠹役、交结乡绅之事”,“龙颜大怒,即命革职”。102回贾政也被节度使参,说他“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请旨革职”,而皇帝下旨说“本应革职,姑念初膺外任。不谙吏治……着降三级……”。就是世职承袭者也有被参、被革之可能。105回就写了贾赦、贾珍被参,皇帝降旨严责其“有忝祖德,着革去世职”,并将其家产查抄、充公。可见,官员的升迁、黜降最后决定权在皇帝;封建王朝虽有“王法”,但并非“法治”,而是“人治”。
     而且,这些表面的“公正”也只是掩人耳目而已。事实上,封建王朝内部尔虞我诈,或官官相护,或互相倾轧,全是出自私利。书中第4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深刻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内幕。曾是葫芦庙沙弥的门子对贾雨村说:“凡做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贾雨村所审命案中的凶手薛蟠正是护官符上的“薛”家;其他三家“贾”、“王”、“史”都与之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全靠贾府之力“起复”的贾雨村自然是徇情枉法,纵使凶手逍遥法外。
     封建君主制政体的道德基石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作为道德规范渗透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头脑,并且形成法则规定人们的社会行为。
     例如丧事就有一系列的礼制规定。秦可卿原是监生之妻,灵幡上就没有衔头,灵前和出殡时的执事也不允许多;而贾蓉买官成了“龙禁尉”,秦氏就成了“宜人”,丧礼规格就提高,丧事就风光多了。又如68回写贾琏在老太妃薨、大爷贾敬暴亡、“国孝、家孝、两层在身”的情况下私娶尤二姐是违反丧礼制度的“居丧”规定的。故此凤姐大闹宁国府,口口声声说“这个礼,我竟不知道”,要叫贾珍来“我对面问他!”
     此外,丧事中死者的家属、亲友“穿孝”、“戴孝”、“任职”都须“遵旧制行事,自不得错乱”。秦氏的丫环名唤瑞珠的,“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殡殓之”;另一丫环名宝珠的,“因秦氏无出,乃愿为义女,请任摔丧驾灵之任”,“按未嫁之女在灵前哀哀欲绝”,贾珍即传命皆呼之“小姑娘”。
     婚事也有繁复的礼仪。首先,男女婚配须有媒人传言、父母作主;自由恋爱是违反封建礼法的。54回,贾母听女先儿说书《凤求鸾》,刚听了个头就打断他们,议论说“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所以,在97回,当贾母猜着黛玉的病皆“心事”所致时很是不满,说“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男女婚事在父母同意之后须“合婚”,即互换男女双方的生辰、年庚,推算两命是否相合。然后是“放定”,即订婚,男家送礼物与女家;礼物中必有茶叶,故“下定”又称“下茶”。25回,凤姐跟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指的就是这一礼俗。结婚吉期前男家再送羊酒、币帛等聘礼至女家,谓之“过大礼”。结婚的仪式则有“拜堂”、“入洞房”、“坐床撒帐”、“揭盖头”、“吃交杯盏”、“上头”等,婚后又有“开箱”、“回九”等礼俗。婚嫁之礼.妻妾又有不同。娶妻须有媒有聘,讨妾则不然。书中第2回、贾雨村只写了一信给封肃,要那娇杏作二房;封家当夜就“用一乘小轿把娇杏送进衙内去了”。这是因为“正”“庶”名分是不同的:庶妻的身份是奴,正妻是主子;庶出之子女也是主子。认正妻为“母”。如书中探春称其亲生之母“姨娘”;对赵姨娘的兄弟直呼其名,不承认是她“舅舅”,说“我倒素昔按礼尊敬。怎么敬出这些亲戚来了!”声称王夫人之兄才是她“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
     封建礼法正是通过“名分”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使之“各安其位”;这样,社会秩序才能稳定有序,封建政体才能得到保障。
     六、哲理、宗教
     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各民族各有自已的认识系统。《红楼梦》31回,湘云对翠缕所解释的“阴阳”正是我国古代对万物本源的认识。湘云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向上朝阳的就是阳,背阴覆下的就是阴了。”这番话形象地解释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阳”说。这一学说最早源于春秋时代的“八卦”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方法论,即看到世上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互相对立而又相互消长。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家把它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汉代大儒董仲舒则又把阴阳说用于礼教,提出“阳尊阴卑”的理论,以其作为封建政体之基石。
     阴阳说对后代影响极大。如前文提到中医把阴阳说应用于医学,用“正气”、“邪气”失调来解释各种病症。《红楼梦》中不少人物也都以这一哲学思想作为己说之依据,可见其深入人心。如l3回,凤姐梦中秦氏对她提出家政建议,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以常远保全了”。秦氏所说“否极泰来”正是《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否”和“泰”都是卦名,前者表示“失利”,后者表示“顺利”。秦氏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转化到它的对立面;贾府目前虽“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书中第2回,贾雨村也用“阴阳交感”的哲学观点来解释贾宝玉之流的叛逆性格。他说“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乖邪之气……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必致搏击掀发……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云云。
     阴阳说又被后人敷演,形成占卜星相等迷信活动。如102回尤氏得病,宁府请毛半仙来“占卜起课”,这就是利用《周易》的卦象来推算人事祸福的一种迷信活动。又如86回,宝钗说起荣府曾请人给元妃算命.这是凭人的生辰八字,用阴阳五行来推算人的命运。另外,民间流行的“冲”“合”之说及有关旧俗也都有阴阳说的影响。11回写秦氏病重,凤姐对尤氏说:“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为病重者准备丧事是利用二者的相忌相克(即“冲”)来驱散噩运。96回。贾母急忙给病中的宝玉娶亲,也是“冲冲喜”,以喜破灾。
     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时代,人们虚幻、歪曲地认识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宗教迷信产生的社会根源。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大宗教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于西汉末年从天竺国(即印度)传入我国。由于其教义对封建统治有利,王朝对之宽容、扶植,甚而提倡,使之很快成为我国第一大宗教。贾府中的贾母和王夫人都自命为“相信菩萨的慈善人”。不仅常常参加寺庙举行的宗教活动,在家也“吃斋”、“念佛”、“抄经”、“讽经”、“拣佛豆儿”等表示对佛的虔诚;还设有家庙。书中人物言谈经常出现佛教术语,有的佛教名词甚至成了惯用语,可见佛教在我国民间极为普及。25回,写宝玉病情好转,“知道饿了”;黛玉先念了一声佛,宝钗取笑说:“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度化众生,又要保佑人家病痛……又要管人家的婚姻……你说可忙不忙?……”宝钗说的“如来佛”便是民间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俗称;而黛玉的念佛只是表达感叹而已。同时,这番话还可看出我国百姓对佛教的“实用”态度。其实,老百姓并不全精通佛教教义,只是把神佛看作具有超越自然力量,能救死扶伤、排忧解难的偶像;往往在危难时想到神佛。如25回,宝玉被贾环故意推倒的蜡烛烫伤,马道婆趁机陈说利害;贾母听后发急,问“可有什么法儿解救没有呢?”于是,每天施舍给庙里五斤香油,供奉“大光明普照菩萨”,还吩咐“以后宝玉出门,拿几串钱……一路施舍给僧道贫苦之人”。这些措旋都是为着宝玉别“长不大”。106回,贾府遭革职、查抄、监禁等大难,贾母“祷天消祸患”,焚斗香、跪拜神佛,叩求“在监的逢凶化吉,有病的早早安身”。就连“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王熙凤在身体不安后心神不宁,也去寺庙拜佛求签;后来病危,更是从手腕退下金镯子,交付刘老老,要她去寺庙“供献”神佛,为之祷告,还说,“老老,我的命交给你了!”
     另外,《红楼梦》中有不少“谶语”和“偈语”,是佛教宿命论与“色空”思想的反映。22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元春姐妹所制灯谜都预示了她们各自的命运。元春灯谜谜底为“爆竹”,她位至贵妃而短寿的命运就如爆竹:“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迎春灯谜是个“算盘”,暗示她任人拨弄摆布的一生。探春灯谜谜底是“风筝”,“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预示她将远嫁不归。贾政见了这些“不祥”之辞,预感“皆非福寿之辈”,不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谶语的灵验反映了佛教的宿命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贫富都由天命预先决定,人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还有“偈语”,更是直接来自佛经。同是这一回中,宝玉因周旋无能、心灰意懒,便提笔立占一偈;黛玉、宝钗为使他“收了这个痴心”,用更为透彻的“机锋、语录”问倒宝玉。这些偈语、语录、机锋直接表现了佛教教义原理——“色即空,空即色”。
     道教则是产生于本国的。奉老子为教主,创始于东汉的张道陵。道教教旨更为“现世”,它并不“修炼来生”,而是通过服饵、导引、内丹、外丹等方法在“今世”修炼成仙。宁府的贾敬正是一个妄想长生成仙者。他宁愿放弃世袭爵位,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斋醮、祈祷,结果反而服丹中毒而死。我国历史上佛、道二教长期并存,教义中许多内容互相渗混,宗教仪式也互不排斥,如l3回宁府办丧事,既请和尚“念经”,又请道士“打醮”,据称同样能“救度亡灵,得以脱离地狱之苦”。又如书中经常出现的“一僧一道”,总是相携而行,共同度化众生。道教术语在书中人物的言谈中也常有提及。如39回刘老老为贾母等说“新闻故事儿”,提到的“玉皇”便是道教人物;又如117回邢大舅编的故事里也有“元帝”、“土地”等道教人物。可见道教在我国民间有不小影响。
     七、文史、典故
     我国封建生产关系长期稳定,形成了国人注重传统的习惯性心理。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则是讲究稽古、引经。人们说话、写作处处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或事迹,用来证明自己观点之正确;用词则倾向于多用典故性词语。《红楼梦》中人物言谈正是这样。如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要替她起个“字”,说“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接口问:“何处出典?”宝玉引《古今人物通考》,探春仍不以为然,说,“只怕又是杜撰!”这“杜撰”即“没有根据地臆造”,就是指没有确切的出典。
     士大夫阶层发表议论就更是如此。第2回,贾雨村发表议论,引出一大串历史人物“大仁者”、“大恶者”以及“情痴情种”、“逸士高人”、“奇优名娼”等,用以说明贾宝玉之流的“不近人情”是有“来历”的。ll0回,贾府已经衰败,贾母“寿终归地府”。贾政心里“怕招摇”,担心“抄过家的人家,丧事还是这么好,将来又要抄起来”,于是引了《论语》中孔夫子语录“丧,与其易也,宁戚”,为俭办丧事寻找根据。
     即使是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也受此风影响。如书中54回,元宵夜荣府家宴,王熙凤为逗贾母高兴大耍贫嘴,“众人俱已笑倒”。薛姨妈告诫她“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意指有贾珍等男人在场,开玩笑不合礼数。凤姐儿就引了二十四孝中的“斑衣戏彩”,说明自己所为皆出孝道,“好容易引得老祖宗笑一笑,多吃了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我不成?”就连不识字的刘老老也会引用成语典故。第6回,刘老老之婿狗儿提议“你老人家明日就去走一遭,先试试风头儿”,刘老老答道“哎哟,可是说的了:‘侯门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去了也是白跑”。这里的‘侯门似海’便是个成语,出自唐代崔郊之诗。
     写诗作赋就更要求“字字有出处”。书中18回,元妃省亲,命宝玉当场写诗。宝钗建议宝玉将“绿玉春犹卷”的“绿玉”改成“绿蜡”,宝玉就问:“‘绿蜡’可有出处?”宝钗答“……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宝玉洞开心意,立即照改。又如48回香菱学诗,评说王维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意境真切优美,“难为他怎么想来!”黛玉指点说,“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香菱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连有的游戏也要使用典故。书中62回,大观园众姐妹为宝玉等贺寿。席上行酒令“射覆”。是一人先以古诗旧典为据,说出两个字,隐寓同一个字,供对手猜度,此为“覆”,而猜度者为“射”。如探春掷骰子,宝钗所掷跟她对了点,二人射覆。探春覆了个“人”字,又说了个“窗”字,根据是“鸡人”、“鸡窗”两个旧典;宝钗便射了个“埘”字,用的是“鸡栖于埘”这个典故;探春知她射着,二人一笑,各饮一口门杯。编谜语,也常以旧典为据。如50回,李纨出的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为《四书》中的一句。黛玉猜到是《礼记·中庸》中的“虽善无征”:因观音“虽善”,但未有世家为传,“无”从“征”考。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可玩的牙牌令,也要以诗词歌赋或成语俗话押韵为比。书中40回鸳鸯所行的酒令就是这样,贾母、薛姨妈等都说得上来,连刘老老也勉强能对付。
     《红楼梦》人物的日常言谈时时处处随意拈来旧典,可见我国文史古籍浩瀚如海,典故取之不尽,不愧是文化古国。
     八、艺术、修辞
     《红楼梦》还为读者展示了中华艺术的多彩画面。首先是“琴”“棋”“书”“画”,作为士大夫称许的高雅艺术在书中不少地方提及。
     “琴”是指中国古琴。书中86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写黛玉向宝玉阐释古琴的琴谱与琴理。黛玉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故抚琴者必须“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可见,古人一向把抚琴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而不是一般的娱乐消遣。87回又写了妙玉和宝玉听琴。妙玉从黛玉的琴声听出“何忧思之深也!”后来又呀然失声,认为“变徵之声”“太过”,“恐不能持久”;最后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站起来连忙就走。这是从琴声悲怆激越预感操琴人不被现实所容,而断弦则预示着悲剧。这说明琴声有寄托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可看到人们把“琴”神秘化的倾向。
     “棋”是指围棋。贾府四小姐惜春跟栊翠庵尼姑妙玉就是一对棋友,书中多处写她俩对弈的情景;87回还写了惜春翻看前朝围棋高手所著棋谱,颇有心得。其他也写到“探春便和宝琴下棋,宝钗岫烟观局”,92回写冯紫英来访,见贾政正与詹光下棋;可见当时无论在相公圈子里,还是在闺阁中,围棋活动都很盛行。下围棋被看作是既能排遣消闲,又能锻炼心智的高雅游艺;同时它也是一种交友结谊的社交活动。
     “书”是指毛笔字书法。是文人学业的基本功之一。科举考试中,试官对考生的卷面书法是很重视的,影响到考生录取与否或名次;因此,练字是学生的必修功课。书中70回写贾政来信说不久回京;宝玉二三年才写了五百多篇字,“实在搪塞不过”,只得每日早起“梳洗了,便在窗下恭楷临帖”;黛玉等众姐妹也都临了字送与他。第8回又写到钱华等仆人头目恭维宝玉“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越发好了……都称赞得了不得”,可见当时重视书法的社会风气。书法又可作为艺术品供人玩味欣赏。贾府多处悬挂的匾额对联既有指称作用,又有观赏功能。正如l7回贾政所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书法还可镌刻于工艺品上为之增色。41回刘老老所见的黄杨根整元U的大套杯上就刻有山水树木人物及草字、图印。妙玉珍藏的古董茶杯上也镌有隶字或篆字。
     书法若出自名家或达官贵人之手,则还有抬高收藏者身价的作用。书中53回写到贾氏宗祠匾上的四个大字及两边长联皆前朝王太傅所书;而九龙金匾和闹龙填青匾上的“星辉辅弼”、“慎终追远”及两幅对联俱先皇御笔,可见题字时贾府的荣耀辉煌。40回又写到探春屋内挂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可见贾府的奢华与自命风雅。
     “画”指的是中国画。中国画造型技法分“写意”与“工笔”两派。贾府四小姐惜春平日作画即属“写意”;这种画法最具民族特色,是以简炼纵放笔墨抒发画家心意,追求神似而不拘绳墨。即便是为大观园作画,较为写实,也讲究有详有咯、有虚有实,“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42回宝钗论画,正反映了中国画的这些特点,她说:“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界划的。……第三,要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宝钗还替惜春开出一张清单,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所需各色画笔、颜料、颜料的辅料、研制颜料的工序和用器,乃至画绢处理等等,非常细致全面。
     《红楼梦》写到的艺术形式还有戏曲、音乐、舞蹈等。从书中人物的言谈可以看出,当时的贵族阶层在这方面颇有鉴赏水平,如76回、56回都写到荣府老太君贾母对音乐伴奏的独特见解,22回也写了宝钗对宝玉分析戏中的词藻,十分在行。但尽管如此,在当时社会中,“卖艺”是受人轻视的。60回.赵姨娘骂芳官,“你是我们家银子钱买了来学戏的,不过娟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33回,宝玉被父亲贾政痛打。其“不肖”行状之一便是跟戏子蒋玉函往来,“流荡优伶,表赠私物”。
     语言修辞也是一种艺术。《红楼梦》中,不少人物在许多场合的言谈都很精彩,从中可以看到汉语口语修辞种种。最会说话的,当数荣府二奶奶王熙凤了,“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凤姐尤能诙谐说笑、插科打诨,“哄老太太高兴”。35回,宝玉挨打后众人都来探望。贾母对薛姨妈说:“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了来咱们吃。”薛姨妈笑道:“老太太也会怄他,时常他弄了东西来孝敬,究竟又吃不多儿。”凤姐却笑道:“姑妈倒别这么说。我们老祖宗只是嫌人肉酸,要不嫌人肉酸,早已把我还吃了呢!”一句话没说了。引得贾母众人都哈哈的大笑起来。54回,元宵夜荣府家宴,因女先儿说的书有违反礼教的“杂话”,贾母说“最没趣儿”;凤姐忙过来斟酒,一边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罢。——这一回就叫做‘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杯酒、看两出戏着,再从逐朝话言掰起,如何?”凤姐还未说完,众人俱已笑倒了。这二处,凤姐因巧妙地运用“夸张”和“飞白”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最佳的表达效果。
     王熙凤的说话艺术还表现在她善于根据不同场合灵活应变。比如46回,贾母因大儿子贾赦要讨自己心爱的丫头鸳鸯为妾,气得“浑身打战”,立即把在场的小儿媳王夫人责怪一通。经探春提醒才悟到错怪了人,便说“凤姐儿也不提我!”而王熙凤却反而说“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谁叫老太太会调事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贾母就跟着戏言:“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王熙凤答道:“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咧。”说得众人都笑起来了。这段话中,王熙凤的高明之处不但在于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鲜明对比,用以自谦不美,引人发笑,巧妙地调节了言谈气氛;还妙在:她作为贾赦的儿媳、贾母的孙媳两不得罪、两头讨好。
     另外,王熙凤还常常巧用民间熟语,通俗、形象、俏皮地传达情意。30回,宝黛二人拌嘴,凤姐儿把二人带来,对贾母说:“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和;赶我到那里说和,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对赔不是呢。倒象‘黄鹰抓住鹞子的脚’——两个人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呢?”说得满屋里笑了起来。这里用了个歇后语,来自生活,比喻生动;又是用“打架不松手”来反喻宝黛二人亲密的样子,惹人发笑。
     除了王熙凤,还有不少人物也能口出妙语。如仆妇赖大母亲虽目不识丁,也能巧用修辞、得体地开个玩笑。在43回,贾母等“凑分子”为凤姐儿做生日。凤姐儿要哄贾母高兴,“向着”贾母,说二位太太自己出得少,又不替人出,“老祖宗吃了亏了!”赖大母亲凑趣,忙站起来说:“这可反了!我替二位太太生气。在那边是儿子媳妇,在这边是内侄女儿,倒不向着婆婆姑姑,倒向着别人,这儿媳妇倒成了陌路人,‘内’侄女儿倒成了‘外’侄女儿了!”说得大家都大笑起来。本来,“外侄女儿”这词是没有的,是根据需要巧妙地仿照“内侄女儿”临时凑成的。用在这里,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原载:《湖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总第75期
    
    原载:《湖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总第7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