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90年代“红学”八大热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周思源 参加讨论


    
    有“说不尽的《红楼梦》”,就有层出不穷的红学话题。
    真正够得上称为红学热点的,第一次当推两位五四新文化大将胡适与蔡元培之间的论战。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尖锐批评蔡元培的《红楼梦索隐》“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是在猜“笨谜”。蔡元培则撰文列举大量材料为自己辩护,并批评了胡适的“自叙传”说。胡乃北大名教授,蔡则为北大校长,均系学界领袖。故胡蔡之争不仅轰动一时,而且在红学史上传为佳话。第二次是1924年刘大杰撰文提出“《红楼梦》中的地点是陕西长安”引起的,受到李玄伯、胡适、俞平伯等人的反对。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红楼梦》的普及,红学热出现的频率大大加快。从1954年毛主席支持两个小人物批判俞平伯掀起了一场评红运动开始,以后关于曹雪芹生卒年,京城何处大观园,以及所谓佚诗、佚稿、遗物、画像、故居和著作权等等的争论,加上70年代的又一次全民性“评红”运动,平均大约三年就有一个。倒是80年代似乎没有什么太多的轰动性争论。因为改革开放了,红学得到了大发展,许多问题都在讨论,有不少都需要重新认识。
     90年代以来,红学界却热门话题不断,七年之中热点多达八个,而且其中有些还带有某种前所未有的特点,颇可玩味。
    热点之一:外热内不热的“作者新考”
    赵国栋1990年在《河南大学学报》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红楼梦作者新考》,认为《红楼梦》的作者脂砚斋和“石头”实际上都是一个人,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頫。“曹雪芹只对《红楼梦》作了整理增删”。由于政治原因曹頫不敢出面,当时一些知道的人也“不敢说真话,只好说是曹雪芹”。
    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影响很大。《新华文摘》迅速以12000字的篇幅予以摘登,各地多家报刊接着也报道了这个消息和主要论点,一时颇引人注目。令许多关心《红楼梦》的人不解的是,大量消息报道之后,几乎再无下文,也弄不清曹雪芹究竟还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了。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红学家较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没有作出什么反应。一年半以后,《红楼梦学刊》才发表了一篇李春祥的《“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捎带批评了赵的文章。李文论证,曹頫任江宁织造前无条件写《红楼梦》,撤职抄家后曹頫下落不明,曹頫无文才,清代近代从无人说曹頫是《红楼梦》作者。“谓曹頫写书之事,与曹頫时代较近,甚至也了解曹頫家世之人也从不提起。因此,曹頫决不是《红楼梦》的作者。”相反,却有不少文字材料能证明曹雪芹是作者。“不敢”之类的推论是缺乏说服力的。
    其实,局外人的“奇怪”正因为局内人的不奇怪。只要是对《红楼梦》有些研究的学者,或关心红学进展的读者,就会明白,这篇名为“新考”的论文,其实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论点。所有那些观点前人均已表述过,也没有什么新材料作为论据。该文所论,基本上没有超出已故戴不凡先生1979年《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论曹雪芹是在石兄(风月宝鉴)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与《石兄和曹雪芹》以及《秦可卿晚死考》三文引起的争论的范围。当时红学界许多专家撰文反驳,一年中论文多达近30篇。1982年12月,首先发表戴文的《北方论丛》将戴的三篇和批评他的13篇文章结集为《<红楼梦>著作权论争集》,l985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因此红学界人对一个刚刚经过热烈而比较深入讨论的又没有什么新观点和材料的问题,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兴趣了。
    热点之二:曹雪芹墓石真伪
    1992年七八月间,忽然传来北京通县张家湾发现曹雪芹墓石的消息。一时首都红学界文物界人士都去考察。此石长1米,宽40厘米,厚15厘米,石质粗糙,两面较齐,另两面还是毛边。上面刻有“曹公讳霑墓”五个字。霑就是曹雪芹的名,雪芹是号,古人有的以字或号行。石的左下角有“壬午”二字,午字略残缺,不过两个字是看得清的。壬午乃乾隆二十七年,即l763年。红学界对曹雪芹卒年一般有壬午和癸未(即乾隆二十八年,1764)两说,未有定论。
     据当地农民李景柱说,1968年秋,村里大搞平整土地,在村西曹家坟地下一米左右处,挖出了这块石头。李一看就说这是曹雪芹的墓碑。当时他20岁。他11岁随父亲从城里迁回张家湾,在张家湾中学读完初中,爱看书,喜欢画画和书法,喜欢收藏古瓷古币古书。他还当过几年代课教师,文革中评红的简报他搜集了不少。1966年他的语文老师送给他一套余冠英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书上知道曹雪芹名叫霑。那套书上曹的卒年是癸未。当时还有一个农民从墓石下一米处挖出一具男人的骨架,没棺木,一看没宝物,就将骨头扔了。因为当时正是“文革”期间,李怕惹麻烦,就将石头运回家,第二年盖房时将它作了房基,以免丢失。据康熙54年曹頫的奏折,曹家在通州有地六百亩,在张家湾有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据其它史料,曹家祖坟很可能就是这个曹家坟。许多专家看了墓石,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分析推论,都认为石头和刻的字都是几百年前的,不可能是最近几十年的。但也有不少学者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对于无棺、题名与落款方式,出土时间与出现时间等提出了不少疑点。于是北京日报、《红楼梦学刊》等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报道与论文,各地报刊多有摘登。当年在扬州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红学研讨会上,墓石真伪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事隔三年,还有论争的文章发表。中国红楼梦学会编了一部《曹雪芹墓石之争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我也是一直怀疑。其中有个心理也许不太健康:30年来“发现”了好几样曹雪芹“遗物”,每一次均以兴奋始,皆以失望终。有的人是故意作伪,欺世盗名。作伪者中甚至还有著名学者,实在令人不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咬了好几回之后。如今连挂着的皮带也要多看一眼。《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发表文章,说发现了八首曹雪芹佚诗。有人誉为“不亚于原子弹对广岛、长崎的影响”。不少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若发现一首,我倒还有兴趣找来看看。一下子居然发现了八首之多,我就觉得恐怕至少是又弄错人了。不久果然有人写文章指明了实际作者。
    热点之三:脂评和抄本真伪
     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红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脂本和程本。《石头记》早期抄本中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批语,批语以脂砚斋的最多,故通称脂本。今传乾隆时期抄本的过录本有11个,批语总数达数千条,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红学界一般都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同时代人,有的认为有可能是他的近亲或长辈,畸笏叟可能是其叔。《石头记》一开始以带脂批的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80回。约过了近30年,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出版,这就是程甲本,因为第二年即1792年他们紧接着又将初印本作了改动,就叫程乙本。这两个本子都是120回,因此脂本自然要早于程本。
     1991年起,当时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欧阳健陆续发表论文。主要论点是,脂砚斋和曹雪芹根本不是同时代人,批语是比曹晚大约100年的刘铨福化名脂砚斋写的,所有的早期抄本都是刘铨福等人伪造的,时间都晚于程甲本。被红学界认为底本抄成较早的甲戌己卯庚辰三个脂本,是书商“为了迎合胡适考证的需要,在民国以后制造出来的”。
     从1993年开始,许多红学家撰文反驳。有人指出,欧阳健读书不细,有些重要地方连ABC都没弄清,理解错误,却用来作为重要论据,建立大论点自然靠不住。刘世德说,欧阳健对张宜泉《春柳堂诗稿》的好几段文字根本就没读懂,推理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他对该书张的《自序》中关于皇上钦定乡会试增试五言八韵排律那段能确定张所处年代的话以及另几篇序,都理解错了。蔡义江《<史记>抄袭<汉书>之类的奇谈》举出许多材料批评他不顾事实或没看过红学的一些重要书籍文献乱下结论。比如欧阳健认为有三代脂砚斋,第一代是刘铨福的父亲,第三代是在1927年将甲戌本卖给胡适的时候的书商。其实比曹雪芹略晚的裕瑞的《枣窗闲笔》(裕瑞的前辈姻亲好几人与曹雪芹或多或少有点直接间接交往)里便讲到他在程高未刻活字本之前见过抄本,上面“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因此抄本肯定早于程本,正如汉武帝时司马迁的《史记》必定早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一样。施己墨列举大量材料指出,欧阳健“由于心中横着一个‘程前脂后’的先入之见……只找有利于自己的实证,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的实证;而且,他所举的一些实证,如果换个‘思路’看,往往与他的结论适得其反”。
    热点之四:《太极红楼梦》和曹雪芹祠庙
    严格地说,《太极红楼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的问题并没有成为红学热点。因为红学界除个别人外,都觉得没必要为此劳神。但前不久王国华广泛散发“举报”冯其庸的信件(据1997年1月27日《法制日报》说多达“千余封”)这才“热”了起来。
     人们只要一看封面和书脊定然大惑不解:作者署名竖排是王国华和曹雪芹。按中国竖写从右到左的规矩,署在右边的王国华成了第一作者,曹雪芹反倒退居第二了。最初我以为两处都是误排,翻开首页,正面竖排王仍在右,而反面横排则是王在左。看来王和出版社都认为曹雪芹只能做第二作者。
     王国华将全书重新结构为五部。第一部是5,14,23,32,41,50,59,70,79,88,97,106共12回。所以新的开头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结尾是宝玉悬崖撒手。紧接着第二部的开头则是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他在每回之后有一个长短不等的“对称提要”,将他认为属于太极对称的书中其它内容指出。有的超过千字,有的仅二三十字。他在此书《前言》中说:“《太极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确实是没法读了。他自视极高,该书《几点说明》声称:“现实的《红楼梦》研究,却是‘空中建阁,沙上立塔’者居多。极而言之,《红楼梦》从来就不曾为红学家们所认识。”他说:“一部《红楼梦》,即是一部《康熙字典》的演绎。而许久以来的《红楼梦》评论,莫不是搬弄教条为能事。”这部书就是“批判那种对《红楼梦》基本关系没有搞清就妄下断言的伪红学,批判那种自己无知无识,却说曹雪芹只是一个写半部作品的作家,说《红楼梦》只是一个‘半成品’的伪红学家。”
     这部16开硬面精装的《太极红楼梦》封面还有一处颇让人费解:“北京曹雪芹祠庙落成纪念专版”。庙乃祭祀神佛之类的。孔子虽然不是神仙,但是“圣人”,而且后来封号越来越高,直至“文宣王”,儒家已由学术流派演变为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关羽自宋代起逐步神化,明万历年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已入仙界。为他们建庙乃题中之义。但曹雪芹的头衔也无非是“伟大的文学家”什么的,从不带一丝神佛仙气,建庙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祠乃旧时后人祭祀祖宗或先贤之处。当然例外也是有的,阿Q住的未庄土谷祠供的是土地菩萨。而土地爷是神中“村长”,算本族祖先亦可通。当今倘是本族,重修祠堂亦有所闻。但曹雪芹无后。倘是外人,多修纪念馆之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祠庙”连用的建筑。要么叫祠,如成都的武侯祠,海南有个五公祠。要么叫庙,如关帝庙。这“曹雪芹祠庙”不知究竟有什么讲究了。
     《太极红楼梦》如果作为学术研究,聊备一格,本无不可。王国华经历坎坷,自学成材,大家本来都很同情。现在真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了。
    热点之五:曹雪芹“谋杀雍正”的《红楼梦》
    最近几年和《红楼梦》有关的畅销书是什么?是霍国玲三姐弟合著的《红楼解梦》。1989年燕山出版社一次便印行28000册。正如其原书名叫《红楼隐侠》所体现的,此书的结论是:《红楼梦》除了表面的故事外,还隐写一部历史:曹雪芹与被雍正皇帝夺走的其情人竺香玉“合谋害死雍正,在一段时期内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人们普遍将其看作侠文学作品,不是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著作,所以红学界没人去争论。
     1995年中国文学出版社两次共印增订本第一集30000册,一些新闻媒体争相介绍,有的称该书为“红学研究的一次全面突破”。霍国玲到几个大学演讲并签名售书,电视台也做了报道。霍国玲表示:“200年来,只有戚蓼生和我真正读懂了《红楼梦》。”“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红学界人士写文章正式批驳我,我也相信自己是驳不倒的。”霍国玲说:“学理工的人特有的严谨、推论、求论的方法往往是一般专门从事文史工作的人所缺乏的。”
     为此,北京青年报采访了几位红学家,1996年3月1目在头版以《<红楼梦>不是密电码》为题详细报道了他们的批评。接着一些红学家在《红楼梦学刊》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处以论文和直播形式,指出《红楼解梦》有许多常识性错误。比如《红楼解梦》全书立论的基础是曹雪芹有意识地将《红楼梦》写成一部历史,因为“野史”就是历史。霍君引《红楼梦》第一回“历来野史,皆蹈一辙”等语,认为“作者的著书本旨,是为了修著一部野史并留存人间。”还引用了脂批中的五处“野史”以证明曹雪芹的确“是以小说作掩护隐写历史”。其实野史除与官修正史相对外,另有一义,即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史传,故小说家历来爱以“史”来命名自己的作品:外史、逸史、艳史、媚史、趣史、后史、块史、痛史、小史、情史、浪史、仙史、迷史、太史、烂污史等等。有的干脆叫教育史、进化史,但那不是科学著作,而是小说。直接以“野史”为书名的也不少,明清两代就有:绣榻野史、艳婚野史、呼春野史、株林野史、闲情野史等等。其实曹雪芹在第一回多次提到“我这一段故事”。小说反映了某些历史和以小说隐写历史是两回事。这类错误在《红楼解梦》中比比皆是,而且多处自相矛盾。
     近年来自称或为人作序评表示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全面突破”或比这还高的成就的言论,笔者1996年就至少见过四次。红学研究如此容易就“全面突破”,那还是《红楼梦》么?我担心成了不知什么别的梦了。
    原载:《文艺报》1997年4月-5月
    
    原载:《文艺报》1997年4月-5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