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写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我以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有四位:无名氏、无名氏、程伟元、高鹗。两位无名氏是先后原创者。程伟元、高鹗是整理者,其整理含有创作之功。
    
一、程伟元、高鹗的《红楼梦序》
    程伟元在《红楼梦序》中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版,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以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1]31
    同书卷首,高鹗在《红楼梦序》中写道:“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1]31
    二、“鼓担上得十余卷”的内容是否可寻?
    在后四十回里,哪些回是程伟元原来“积有”的“廿余卷”呢?哪些回是他“一日偶于鼓担上得”的“十余卷”呢?
    我以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的作者有“顺手拈来”的习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顺手拈来,作为素材,变化用之。例如,林如海的原型有一半是魏廷珍。
    第三回介绍林如海道:“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魏廷珍传》写道:“魏廷珍,字君璧,直隶景州人。……五十二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五十四年,迁侍讲,直南书房。五十六年,转侍读。五十九年,转擢詹事,复迁内阁学士。六十一年,命领两淮盐政。”[2]3385
    后四十回的作者有把前人的词句顺手拈来的做法。
    例如,第九十七回写道:“宝玉睁眼一看,好象宝钗,心里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只见他盛妆艳服,丰肩愞体,鬟低鬓亸,眼瞤息微,真是荷粉露垂,杏花烟润了。”
    《聊斋志异》卷二的《胡四姐》写道:“胡四姐: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
    毫无疑问,第九十七回的“荷粉露垂,杏花烟润”这八个字,是从《聊斋志异》卷二的《胡四姐》里直接的借用过来的。
    如果《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有“顺手拈来”的习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顺手拈来,作为素材,变化用之,那么,在后四十回里,哪些回是程伟元原来“积有”的“廿余卷”,哪些回是他“一日偶于鼓担上得”的“十余卷”,这种分辨就有求解的一线希望——素材发生早的是“廿余卷”的,素材发生迟的是“十余卷”的。
    三、第一百一十四回里的“越寇猖獗”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写道:“甄应嘉道:‘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但是即日就要起身。昨日知老太太仙逝,谨备瓣香至灵前拜奠,稍尽微忱。’”
    对“越寇”一词如何理解呢?
    《红楼梦》校注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对“越寇”注释道:“越地(古之会稽,今属浙江)的盗寇。”[3]1566
    这种注释是否正确呢?
    寇分两种——外国之寇与国内之寇。浙江的盗寇,自然是国内之寇。值得“安国公”亲自挂帅“征剿”的“贼寇”,无疑是一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
    无论如何,《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写于乾隆年间。
    后四十回是续写前八十回的,其开始撰写的时间,必在前八十回成书之后。
    前八十回是何时写成的呢?众说纷纭。我之说最迟——乾隆四十二年。为了讨论“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的素材的时间,我暂取时间最早的一说——乾隆十九年(甲戌年)。
    后四十回是程高本开印的基础。程甲本印成于乾隆五十六年。因此,后四十回的写成时间,必在乾隆五十六年之前。
    总之,讨论“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的素材的时间,其跨度在乾隆十九年至五十六年之间,共计三十七年。
    翻遍《清史稿》,从乾隆十九年至五十六年,浙江省没有发生较大的值得记载的农民起义,更没有发生值得朝廷派“安国公”亲自挂帅来征剿的农民起义。
    因此,对“越寇”注释为“越地(古之会稽,今属浙江)的盗寇。”是值得商榷的。
    我以为,《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所写“甄应嘉道:‘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揉合了乾隆年间福建林爽文“作乱”和安南阮惠“篡国”之事。(林爽文是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人。林爽文起义军纵横台湾。光绪十三年,台湾改建行省。因此,现代史书写的是“台湾林爽文起义”。)
    “越寇”还有别的含义吗?
    商代之越,广布于长江之南、南海之畔。春秋之越,北起浙江,沿海一转,南到越南,号称“百越”。现代所谓“越南”,即当时的百越之南。
    嘉庆八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
    清乾隆年间口语中的百越故地,含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南。
    若站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立场上来看,福建的林爽文和安南的阮惠,都是“越寇”。
    四、福建林爽文“作乱”
    《清史稿第十五卷·高宗本纪六》写道:“(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丙寅,福建彰化县贼匪林爽文作乱,陷县城,知县俞峻死之。命常青、徐嗣曾等剿办。……五十二年春正月辛未,林爽文陷诸罗竹堑。……癸未,林爽文陷凤山,知县汤大全死之。……丁酉,命常青渡台剿匪。二月壬寅,林爽文复陷凤山,犯台湾府,柴大纪督兵民御之。……八月,常青免,命福康安为将军,赴台湾督办军务。……十二月丁未,福康安等败贼於仑仔顶庄等处,解嘉义围,晋封福康安、海兰察公爵,各赏红宝石顶、四团龙补褂。……五十三年……二月甲午朔,获林爽文,赏福康安、海兰察御用佩囊,议叙将弁有差。……予孙士毅轻车都尉世职。”[2]90
    若站在清朝的立场看,林爽文是典型的“越寇”,其势已够“猖獗”。
    林爽文活动的地方,正是“海疆一带”,符合《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所写。
    五、安南阮惠“篡国”
    清代的中国与安南,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松散的宗主国与属国的关系。
    乾隆年间,如果安南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令清朝感到不安,清朝会认为这“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是“越寇”。
    《清史稿第十五卷·高宗本纪六》写道:“(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戊申,安南人阮惠等叛逐其国王黎维祁,维祁来求援。命孙士毅赴广西抚谕之。……十二月己丑,……孙士毅奏败贼于寿昌江。癸巳,又败贼于市球江。丙申,收复黎城……”[2]90
    据《乾隆传》,阮惠本是“布衣”。[4]377
    《清史稿第十五卷·高宗本纪六》又写道:“(五十四年春正月)癸未,阮惠复陷黎城,广西提督许世亨等死之。……三月三月甲子,……谕福康安檄阮惠缚献戕害提镇之匪。……夏四月……丁未,宣谕:‘安南水土恶劣,决计不复用兵。阮惠已三次乞降,果赴阙求恩,可量加封号。朕抚驭外夷,无不体上天好生之德,从未敢穷兵黩武。’……六月……丙子,福康安奏,阮惠即阮光平,因赦其前罪,准令降附,具表谢恩进贡,并求于明年到京祝釐。上以其情词肫切,册封为安南国王,并赐敕谕。”[2]91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福康安传》写道:“(乾隆)五十四年,安南阮惠攻黎城,孙士毅师退。上移福康安两广总督,……惠更名光平,乞输款,福康安为疏陈,请罢兵,上允之。”[2]3501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孙士毅传》写道:“(乾隆)五十四年春正月,阮惠率其徒攻黎城,……士毅引兵退,渡市球江,驻江北。惠军追至,总兵李化龙殿,度浮桥,堕水死;浮桥断,提督许世亨等皆战死。士毅还入镇南关……上以士毅不遵诏班师,有此挫折,罢封爵,并撤红宝石顶、双眼花翎,解总督任,以福康安代之。”[2]3502
    从以上记载可知:安南的阮惠“犯上作乱”,驱走国王黎维祁。黎维祁向宗主国清朝的乾隆帝求援。清朝的两广总督孙士毅进讨阮惠,先胜后败。乾隆帝委任福康安为两广总督,对付阮惠。阮惠因多重顾虑,主动乞降。乾隆帝审时度势,无可奈何的封阮惠为“安南国王”。
    若站在清朝的立场看,阮惠是典型的“越寇”,其势已够“猖獗”。
    安南在南海西侧,正是“海疆一带”,符合《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所写。
    六、福康安与安国公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福康安传》写道:“福康安,字瑶林,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子也。……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为乱,命福康安为将军,而以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督师讨之。时诸罗被围久,福建水师提督柴大纪坚守。……福康安师至……围解。进一等嘉勇公,赐红宝石帽顶、四团龙补服。”[2]3501
    乾隆五十四年,福康安以国公身份征讨安南的阮惠。
    福康安,第三字是“安”,而“安国公”的第一字是“安”,其对应非常明显!现实生活中的福康安国公,到小说里就变成了“安国公”。
    七、甄应嘉的革职及起复
    甄应嘉是《红楼梦》里甄宝玉之父。甄应嘉之名首先出现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四回里。
    第一百十四回写道:“两人正说着,门上的进来回道:‘江南甄老爷来了。’贾政便问道:‘甄老爷进京为什么?’那人道:‘奴才也打听过了,说是蒙圣恩起复了。’贾政道:‘不用说了,快请罢。’那人出去,请了进来。那甄老爷即是甄宝玉之父,名叫甄应嘉,表字友忠,也是金陵人氏,功勋之后。原与贾府有亲,素来走动的。因前年挂误革了职,动了家产,今遇主上眷念功臣,赐还世职,行取来京陛见。知道贾母新丧,特备祭礼,择日到寄灵的地方拜奠,所以先来拜望。贾政有服,不能远接,在外书房门口等着。那位甄老爷一见,便悲喜交集。因在制中,不便行礼,遂拉着手叙了些阔别思念的话。然后分宾主坐下,献了茶,彼此又将别后事情的话说了。贾政问道:‘老亲翁几时陛见的?’甄应嘉道:‘前日。’贾政道:‘主上隆恩,必有温谕。’甄应嘉道:‘主上的恩典,真是比天还高,下了好些旨意。’贾政道:‘什么好旨意?’甄应嘉道:‘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但是即日就要起身。昨日知老太太仙逝,谨备瓣香至灵前拜奠,稍尽微忱。’贾政即忙叩首拜谢”。
    引文中“动了家产”四字,是接前八十回的。第七十四回写道:“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八、赵翼的革职及起复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大诗人、大史学家。
    赵翼生于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
    《清史稿》第四百八十五卷《赵翼传》云:“赵翼,字耘松,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复成进士……授编修。后出知镇安府。……适朝廷用兵缅甸,命翼赴军赞画……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寻调守广州,擢贵西兵备道。以广州谳狱旧案降级,遂乞归,不复出。五十二年,林爽文反台湾,侍尧赴闽治军,邀翼与俱。……事平,辞归,以著述自娱。……”[2]3944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论诗》名句的作者,就是赵翼。
    赵翼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殿试拟为一甲第一的状元,被乾隆皇帝以清立国以来陕西未有状元为由,将他与一甲第三名王杰对调而成为探花。任方略馆纂修官。乾隆三十一年冬,赵翼出任广西镇安知府。(镇安府治在今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乾隆三十五年,赵翼调守广州。未几,擢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他当初在广州处理失误的一桩旧案被朝廷追究,受到降一级调用的处分,其上司将奏留,赵翼以侍养母亲的理由力辞。(曾因在广州任上处理海盗案时,未曾按律将108名罪犯全部处死,而是酌情轻重判刑,仅杀了38人,因此而遭弹劾,被降一级使用。)赵翼是阳湖(今常州市武进区)人。他于乾隆三十八年初回到阳湖,与家人团聚。
    乾隆五十二年,赵翼的老上级李侍尧(原两广总督),为平定林爽文“作乱”之事,邀请赋闲在家的赵翼当其幕僚,到福建“当差”,这可以算作是“起复”。
    至于完成了任务、立了功之后,赵翼坚决不当官而回家乡“以著述自娱”,那是另外一回事。
    九、赵翼与甄应嘉
    甄应嘉是因为“挂误”而“革了职”的,又因海疆之事起复的。
    赵翼同样是因为“挂误”而“革了职”的,又因海疆之事起复的。
    这样看来,甄应嘉与赵翼有相似之处。
    我谓“《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甄应嘉的原型多半是赵翼”,是“多半”,而不是全部。
    原型与文学人物的关系,本来是极明朗的。即使是某原型全部“是”某文学人物,两者也是不能划等号的,如生活中的高玉宝与《高玉宝》中的高玉宝。
    赵翼跨乾隆、嘉庆两代王朝。本文讨论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之问题,而程高本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因此,自然不与嘉庆王朝相干了。
    说“甄应嘉的原型多半是赵翼”,不等于说甄府就是赵府,更不等于说甄宝玉就是赵翼的儿子。文学创作自有规律,用不着一定要混淆着说。
    十、“镇海统制”牵涉三回
    第一百十四回写道:“贾政即忙叩首拜谢,便说:‘……现在镇海统制是弟舍亲,会时务望青照。’甄应嘉道:‘老亲翁与统制是什么亲戚?’贾政道:‘弟那年在江西粮道任时,将小女许配与统制少君,结已经三载。因海口案内未清,继以海寇聚奸,所以音信不通。弟深念小女,俟老亲翁安抚事竣后,拜肯便中一视。弟即修字数行,烦尊纪带去,便感激不尽了。’”
    还有哪些回里写到了“镇海统制”呢?
    第九十九回写道:“一日,贾政无事,在书房中看书。签押上呈进一封书子,外面官封上开着:‘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公文一角,飞递江西粮道衙门。’贾政拆封看时,只见上写道:金陵契好,桑梓情深。昨岁供职来都,窃喜常依座右。仰蒙雅爱,许结朱陈,至今佩德勿谖。祗因调任海疆,未敢造次奉求,衷怀歉仄,自叹无缘。今幸サ戟遥临,快慰平生之愿。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虽隔重洋,尚叨樾荫。想蒙不弃卑寒,希望茑萝之附。小儿已承青盼,淑媛素仰芳仪。如蒙践诺,即遣冰人。途路虽遥,一水可通。不敢云百辆之迎,敬备仙舟以俟。兹修寸幅,恭贺升祺,并求金允。临颖不胜待命之至。世弟周琼顿首。贾政看了,心想:‘儿女姻缘果然有一定的。旧年因见他就了京职,又是同乡的人,素来相好,又见那孩子长得好,在席间原提起这件事。因未说定,也没有与他们说起。后来他调了海疆,大家也不说了。不料我今升任至此,他写书来问。我看起门户却也相当,与探春到也相配。但是我并未带家眷,只可写字与他商议。’”第一百回写道:“是日,宝钗在贾母屋里听得王夫人告诉老太太要聘探春一事。贾母说道:‘既是同乡的人,很好。只是听见那孩子到过我们家里,怎么你老爷没有提起?’王夫人道:‘连我们也不知道。’贾母道:‘好便好,但是道儿太远。虽然老爷在那里,倘或将来老爷调任,可不是我们孩子太单了吗。’王夫人道:‘两家都是做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边还调进来,即不然,终有个叶落归根。况且老爷既在那里做官,上司已经说了,好意思不给么?想来老爷的主意定了,只是不做主,故遣人来回老太太的。’贾母道:‘你们愿意更好.只是三丫头这一去了,不知三年两年那边可能回家?若再迟了,恐怕我赶不上再见他一面了。’说着,掉下泪来.王夫人道:‘……我想探丫头虽不是我养的,老爷既看见过女婿,定然是好才许的。只请老太太示下,择个好日子,多派几个人送到他老爷任上。该怎么着,老爷也不肯将就。’贾母道:‘有他老子作主,你就料理妥当,拣个长行的日子送去,也就定了一件事。’王夫人答应着‘是’。宝钗听得明白,也不敢则声,只是心里叫苦:‘我们家里姑娘们就算他是个尖儿,如今又要远嫁,眼看着这里的人一天少似一天了。’”第一百一十八回写道:“且言贾政扶了贾母灵柩一路南行,因遇着班师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挤,不能速行,在道实在心焦。幸喜遇见了海疆的官员,闻得镇海统制钦召回京,想来探春一定回家,略略解些烦心。只打听不出起程的日期,心里又烦燥。想到盘费算来不敷,不得已写书一封,差人到赖尚荣任上借银五百,叫人沿途迎上来应需用。那人去了几日,贾政的船才行得十数里。”第一百一十八回又写道:“(王夫人)一面拆开书信,见上面写着道:近因沿途俱系海疆凯旋船只,不能迅速前行。闻探姐随翁婿来都,不知曾有信否?前接到琏侄手禀,知大老爷身体欠安,亦不知已有确信否?宝玉兰哥场期已近,务须实心用功,不可怠惰。老太太灵柩抵家,尚需日时。我身体平善,不必挂念。此谕宝玉等知道。月日手书。蓉儿另禀。王夫人看了,仍旧递给贾兰,说:‘你拿去给你二叔叔瞧瞧,还交给你母亲罢。’” 十一、本文的意义我在本文里,论证了《红楼梦》第一百十四回与有关史实相对应,又列举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里有三回与第一百十四回相关联。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乾隆帝封阮惠为“安南国王”,阮惠“篡国”之事告了结局。因此,与阮惠“篡国”之事相对应的小说内容——《红楼梦》第一百十四回的有关部分,其起草时间,应在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之后。《红楼梦》第一百十四回的完稿时间,应在乾隆五十五年的年底之前——因为程伟元在乾隆五十六年春“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总之,第九十九回、第一百回、第一百十四回、第一百一十八回的有关内容,皆写成于乾隆五十五年。这四回,应该属于“鼓担上”的那“十余卷”。“鼓担上”的那“十余卷”的作者是谁?程伟元在《红楼梦序》中写道:“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这“数年”,至少有三年。在程伟元“竭力搜罗”的过程中,程伟元难免向“藏书家”们透露了他“积有”的“廿余卷”的内容。我想,可能是某个藏书家根据这“廿余卷”的内容,请高手写出了补缺的“十余卷”。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成书过程的讨论,已有许多文章。我想,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成书过程,应该略微讨论一下。 参考文献:
    [1] 一粟(编)。红楼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
    [3] 曹雪芹、高鹗(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校注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 唐文基,罗庄泗。乾隆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 童力群。聊斋志异的香玉篇是石头记许多构思的源泉[J]。
    河西学院学报,2005(1)。
    原载:《鄂州大学学报》2007/06
    
    原载:《鄂州大学学报》2007/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