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另辟蹊径“进贾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林孝钰 参加讨论

    版本研究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专指印刷本。本文所说的版本则包括手稿。版本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红楼梦》是文学经典,红楼梦的版本校勘则是红学中的一个热门议题。现存的《红楼梦》早期抄本中,只有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三个本子(过录本)是曹雪芹和脂砚斋亲自写定的稿本,对此很多红学专家有深入的研究。但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却很少被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这甚为遗憾。本文尝试从节选《红楼梦》第三回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版本差异的角度切入,对这篇经典文章进行另一种解读。
    红学校勘的深层问题非本文所能,此处仅校读文字差异,以供探究学习之用,其目的也不是为接近曹雪芹原文原貌,而侧重于从读者接受和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赏析、鉴别。本文对三个版本进行详细的比照,发现竟有数十处的文字差异。有的差异甚至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理解,至关重要。例如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的几个版本特别是列藏本关于黛玉眉目的替换性赏析,很有价值。宝玉初见黛玉时,作者费了一番笔墨描写黛玉的外貌,特别是眉目,但几个抄本的文字存有较大差异:中学课本结合甲戌本(“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口非口口口口”,后被填改为“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和己卯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定文,而弃用庚辰本(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就这三者比较而言,课本所选确为明智之举;但如果将它与列藏本的文字比较的话,则又略逊一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注解:周汝昌《罥烟含露见颦颦——黛玉的眉和眼难倒了雪芹》,《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蔡义江《整理〈红楼梦〉不宜固定一种底本》,《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学课文节选所用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其底本是庚辰本,所以课文原文与庚辰本最接近。三个抄本中,异文最多当属甲戌本。现择其要者,从人物形象入手加以分析。
    一、多心的黛玉
    庚辰本的第三回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都京(京都)”(己卯本与之相同),所以课文标题编者改为“林黛玉进贾府”,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了庚辰本这一底本。但甲戌本却写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对此“脂批”是这样说的:“(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这样的回目无疑更能表现黛玉寄人篱下的状态,也更能让读者理解为什么黛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当然,“林黛玉抛父进都京(京都)”也好,“林黛玉进贾府”也好,都能体现出黛玉的叙述角度(用黛玉的眼睛看贾府),这点也是所有语文教材的版本都沿用“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之所在。
    几个版本对于黛玉初进贾府的心理有大略相同的描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独甲戌本的文字是“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不肯轻易”和“不肯轻意”哪个更好呢,笔者觉得值得让学生去比较赏析:黛玉心思重,这是红楼读者的共识,“不肯轻意”则更能体现黛玉的心理、性格特点。而“轻易”则无此效果。
    在回应王夫人对宝玉的恶评“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要求黛玉“你只以后不要睬他”时,黛玉的回答是“自然只和姊妹同处”。第一句甲戌本与己卯本都是“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课文择用庚辰本,意义区别不大。第二句独有甲戌本不同:“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不要与不用,在语气轻重方面,略有差异。多一个只,少一个只,效果也不同。而第三句黛玉的回话,也是甲戌本的不同:“自然和姊妹同处。”显然,心思沉重的黛玉初进贾府,自然应该多用一个“只”字表明自己的意思了。
    二、富态的贾母
    贾母是家里的老祖宗。对于贾母的外貌描写文章涉笔不多。描写头发的时候,有鬓发如银(课文、甲戌本、庚辰本)和鬓发如霜(己卯本)的差异。两相对照,两者都写到了老祖宗的白头发,但很明显,鬓发如银更符合贾母的身份,更显富态。鬓发如霜这个比喻则让人感到一股寒气。
    三、强势的熙凤
    对于熙凤的外貌,作者有比较细致的描写,各版本差异较大。其中眉目的区别颇为要紧:己卯本是“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而其他版本则都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相信高中老师大多应该更喜欢“三角”、“吊梢”,因为从中更容易分析出熙凤的狡黠性格。
    外貌方面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例如:“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课文、己卯本、庚辰本)和“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甲戌本);“恍若神妃仙子”(课文、己卯本、庚辰本)和“恍如神妃仙子”(甲戌本)等,此类异文无关大局。
    作者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颇下功夫。择其要者,对比鉴赏一下:其一是对老祖宗说的话:课本和庚辰本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而甲戌本和己卯本则都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不同点在于“喜欢”和“欢喜”。这有区别吗?两个词都有表示高兴的意思,但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效果。
    其二是对黛玉的话:“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庚辰本和课文)“妹妹几岁了?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甲戌本)这两种版本差别不大,只多了一个“可也”,显然有“可也”二字,语意更顺。而己卯本的差异就很大了:“妹妹几岁了?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又问道: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黛玉一一回答。又说道:在这里不要想家,……”这里对王熙凤的语言,很多语文老师乐意用替换比较法设计黛玉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熙凤性格的理解。(只写王熙凤的问,不写黛玉的答,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特意为之,……它也符合王熙凤的性格,王熙凤只管问,不管答,也不在意黛玉的回答。她问得连珠炮似的,为的只是在贾母面前体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而非真心关切她,体现的是她的虚情假意。这样一来,小心行事的黛玉既来不及开口,也就不开口了。——徐能兴《诵读·体验·入境·想象·替换——浅谈言语品味的方式》)如果我们知道己卯本早就有此异文,就不需另造对话了;同时,也可据此揣测作者此处修改取舍的意图。
    四、俊秀的宝玉
    曹雪芹不仅为黛玉的眉眼大费神思,对照宝玉的外貌描写,文字也有差异。课文和庚辰本都是“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而甲戌本和己卯本则有所不同:“眼似桃瓣,睛若秋波”(甲戌),“眼若桃瓣,睛若秋波”(己卯本)。何者为佳,读者则见仁见智。笔者以为甲戌本显然更好一些。比起己卯本,上句用“似”下句用“若”,语言更富有变化;而对于宝玉的脸型上文已经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一句加以描写,此处没有必要再重复。而眼与睛对举,是一种很新奇的描写;再者更加形象。眼,着力于眼部整体轮廓,睛是眼珠,若秋波,写出的是一汪秋水。
    写宝玉的脚步也可以琢磨一下,宝玉进屋时,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甲戌、己卯),还是“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课文、庚辰)呢?笔者认为,如果要从表现宝玉的顽劣毛躁角度来说,“院外”大概会更加生动一些:大老远庭院之外都能听到他的脚步声,完全不是那种中规中矩的大家公子形象。
    文学是人学,文字差异体现性格的细微差异。语文课堂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文字上的细微差别,字斟句酌,咬文嚼字,那么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分析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人物的情感也会有更深入的把握。
    另外也有一些文字,涉及到的是用语习惯和语言规范、连贯问题。数量不少,另文再论。倒是有一个差异颇有趣味,即宝玉给黛玉取字颦颦时,探春挖苦他“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唯独甲戌本用的是“肚撰”,笔者不敢判断这是不是曹雪芹的原文。但看“肚撰”用得很有趣味。虽说“腹内原来草莽”,但也不尽是空空如也。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2]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
    [3]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林孝钰 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高级中学 325805)
    原载:《现代语文》2009/05
    
    原载:《现代语文》2009/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