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明清小说外围论》——语言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于平 参加讨论

    15、《红楼梦》词汇综论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极品,又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史料。曹雪芹对民族、对
    人类的贡献之一就是以其作品创造了许多新词、新语和精湛的句子,丰富、发展了民族
    语言的宝库。"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红楼梦》成功地使用了近代汉语的基本词汇
    ,创造性地挖掘词汇的深层义。对《红楼梦》的语言进行研究,可为探索、总结文学名
    著的艺术经验提供语言学上的某些结论;亦可为探索近、现代汉语词汇的范围、体系、
    单位类别、词性、词义等提供历史资料和参考数据。本文的目标是把《红楼梦》词汇的
    常态分布作为分析对象,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不限于单纯的描写和解释,而力图把对
    词汇现状的认识和对其形成原因的探讨结合起来,从语法、语义、语用等角度立论,从
    词汇内部的联系、词汇与外部的联系,词汇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阐明观点。
     (1)《红楼梦》词汇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从文学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文言是落后的,白话是进步的。自宋话本出世以来,
    小说语言的白话化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宋话本是散文、韵文夹杂,文言并陈的。长
    篇小说直到《水浒》才充分口语化、白话化。《红楼梦》的体式则基本白话,又间有文
    言。比起《水浒》、《金瓶梅》等作品来语言更纯熟,风格文当文,白当白,不带官腔
    。生活语言既精致又富情致,文学意味更加浓厚。它显示出兼容性、普及性、创造性、
    具象性四个方面的特性:兼容性兼容性是影响作品词汇语素构成和语言体式的一个重要
    因素。
     ①兼容方言。地域方言词是中国通行全民语言的源泉之一。《红楼梦》以当时被定
    为"官话"的北京话为基础,对特定地区的方言成份包括吴语、南京话、淮北官话、北京
    方言加以吸收,但又绝不囿于地方性、乡土性,其功力绝非小家所能摹仿。
     ②兼容其他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红楼梦》吸收的满语虽然不多却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嬷嬷"是满语meme的音译;又如"家的"是满语booi的义译。《红楼梦》中还有少
    量运用蒙语的情况。比如"耶律雄奴"是宝玉给芳官起的蒙古族的名字。
     ③兼容文言词语。文言简括深刻,能使白话的精神气氛生动活泼了起来。《红楼梦
    》对文言词语的吸收,一是用平浅通俗的体式。用在人物对话中来描写特定人物、特定
    场合;叙述语言也时有文言,以与所叙述的场面与气氛适应。比如第三十二回叙述林黛
    玉又喜又悲、又惊又喜的心情和心理状态,时用文言,很是成功。二是大量使用诗、词
    、曲、赋、偈、诏令、奏启、戏文、禅语、简札、联额、灯谜、酒令等文体。
     ④兼容口头俗语、土语。在使用这些生活语言时,《红楼梦》赋予它们更深广的社
    会含义,具有高于修辞格式的意义。比如第六回"年青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第九回
    "趋势帮着打太平拳。"第六十五回尤三姐对贾珍、贾琏说:"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
    狗宝掏出来。"都是俗语、俚语的例子。还有的是口头会话中的省略语直接融入文学语言
    。
     普及性
     《红楼梦》第一个成功地记录了散文词汇,使之得到普及。《红楼梦》囊括了"百人
    百声口"的社会各阶层用语,使当代语言得到整化。《红楼梦》破除了小学用字求古求奇
    的文风,用词在当不在奇,词语雅俗共赏。所谓语言的全民特点并非是大杂烩,兼收并
    蓄是对语言的一种整合。《红楼梦》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阔,社会上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曹雪芹熟悉全民语言中的各个支派和各种变态,《红楼梦》中除了封建贵族的语言风
    尚,村夫老妪的俚语土话,还有和尚、尼姑、道士的宗教用语,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用
    语,医学用语。艺绘画、画具颜料艺术用语,戏曲行业用语等。又如谈烹调、谈针织、
    谈园林、谈树艺、谈星相等等不一而足。文学作品中为了描写主人公的语言特征,往往
    使用该时期的流行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也可能在广泛使用后而进
    入词汇体系。上述这些习惯语经《红楼梦》塑造加工后成为全民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特殊
    语汇,而进入了全民语言。
     创造性
     一个天才的语言大师在客观语言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的,曹雪芹作为语言巨匠,胸
    中自有炉锤,将词汇的毛胚或半成品另行锻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词汇的潜在特性。其
    创造性有三个表现:
     ①造词。根据作品主题,故事演变,情节渲染,人物关系的需要,利用基本词汇铸
    造新词汇。一些新奇而意味隽永的词语,前不见经传,又不见俗谚,是鲜活的新词。如
    庚辰本十九回批"禄蠹"一语云:"二字从古未见,新奇之至。"第五回宝玉口中的"神仙姐
    姐",第八回清客嘴里的"菩萨哥儿"第六十六回柳湘莲骂声中的"剩王八"以及第二回宝玉
    心目中的"水做的骨肉"、"泥做的骨肉"等都是作者根据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创造出来
    的。这些新奇而意味隽永的词语,前不见经传,又不见俗谚,是鲜活的新词和新典、新
    谚。
     ②借词。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传入而借用。从《红楼梦》中可知当时洋货已打进了
    北京贵族官僚的家庭,大观园有许多外国的东西,第六回有"挂钟",第十四回有"钟表"
    ,第七十二回有一个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的"金自鸣钟"。第五十回有"西洋珐琅"鼻烟壶
    和真正"上等洋烟","第六十二回有"波斯国的玩器",第三回有"腥红洋毯",第十八回有
    "茴香国的汗巾"。第四十四回有"西洋布手巾",第四十九回有"羽毛锻斗蓬","多罗呢对
    襟褂子","洋线番粑丝的鹤氅"第五十回有"俄罗斯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雀金呢",第五十
    回"贴头痛的膏子药,叫做依弗那",有"西洋葡萄酒",在一百五回抄家单中还有:"玻璃
    大屏两架","玻璃盘四件","天鹅绒四卷","洋呢三十度",等等,曹雪芹笔下这些来自
    洋货的新词,通常名词前被冠以西、洋、番、倭、和西洋、西番"等等修饰语,从某种意
    义上讲,已具有中外语义组合的性质。还有汉语词和外来词并用、同现。比如芳官被派
    到怡红院后,贾宝玉先给她起了一个蒙语名字"耶律雄奴",又改了一个法语名"温都里那
    ",最后又用了汉语的梵文译词颇梨、颇黎的另一种写法"玻璃"。"温都里那"原意为"金
    星玻璃宝石",《红楼梦》中的"温都里那""玻璃"当指《山海经》中的水玉,晋时郭璞注
    为"水精",后来称做"水晶"的那一种,而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说的人造钠玻璃。曹雪芹把
    "耶律雄奴"、"温都里那"、"玻璃"先后用作同一个人的姓名,可见作者是有意要借鉴外
    来语言并把民族语言以及早为汉语所吸收的外来词组合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③旧
    词新用。保留在古文献中的旧词得到在《红楼梦》中"起用",被赋予新义。这一类词典
    雅工整,文言成分较重。如:"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出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
    辅车所依,唇亡齿寒。"另外还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蟾挂折桂","假周伯以安刘
    ","千金买笑","投鼠忌器"等,无论是成语或俗语在使用上已与语源学上的本义和常用
    义大不相同。
     形象性
     汉民族对于那些富于形象色彩、视觉性强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红楼梦》的
    词语能疾速传播、广泛流行的秘决之一,就是因为有许多可视可触,可嗅可闻形象化很
    强的语词。曹雪芹在对这些词汇的表述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多种多样的丰富情感,使词汇
    、词组、词语宛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简练的素描画。
     形容词最具有象性的,但并非具具象性的词都是形容词,有的学者把这组词另辟一
    类叫做状态词,或把状态词称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不见得都是从形
    容词性语素来的。有的形容词生动形式没有原式。比如"雪白、笑咪咪、水淋淋"其中的
    白、笑、水并非是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在状态词里,"白、笑、水"都是语素。具象词
    对于语言构词甚或语法巧用有着重要作用。从语法意义上讲,它表示的只是某种状态,
    具有明显的描写性。在《红楼梦》有如下的表现:
     ①绘声。绘声是关于有听觉效果的词,如象声词、感叹词,但是也不限于象声词和
    感叹词。例如第二十回:"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就和我'啊的'。"第七十六回:"袅
    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多数是状态词,如第八十七回:"两个笑嘻嘻的,嘴里咭
    咭呱呱,不知说些什么。"咭咭呱呱表现了人们说话时的状态,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笑嘻嘻虽然没有声响儿,但屏息读书的人一定会听见纸上人物嘻嘻的笑声。类似的例
    子有:喘嘘嘘、静静儿、悄悄儿等。
     ②绘色。关于视觉效果的词大多数是色彩词。《红楼梦》是小说中运用色彩词最多
    的,且色彩斑烂,让人目不暇接。有人作过统计,《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绘色词达155种
    。这些词可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色系。以绿为例就分三层次:绿、碧
    、翠。绿有豆绿、油绿、水绿、葱绿、柳绿、松绿、青绿、碧绿、闪绿、祖母绿;碧有
    碧彩,碧浏、碧英英、金碧、浅碧;翠有冷翠、金翠、苍翠、翡翠、翠翠青青。再以杂
    色为例,有鲜、乌、艳、灰、彩玉、鲜明、素静、晶莹、黑灰、灰色、素彩、杂色、鲜
    亮、玉色、五彩、玉色、五色、二色金。《红楼梦》中用的最多的还是红、白两系。色
    彩词做为文学词汇表示颜色时,它们可以分成四个词类,颜色名词如松花、胭脂、桃红
    、雪、柳黄、大红。颜色动词如红、白、黄等,颜色形容词如红、白、黄、绿等,颜色
    状态词如雪白、通红、红红的,白汪汪等等。
     ③绘形。关于词的意象组合。绘形的词许多是由副词组成的,如第六十回:"阿弥陀
    佛,真真好签!"一种是有形的,如圆得乎,匀得溜,肥得囊,毛里毛糙。一种是无形的
    ,如粼粼、嶙嶙,用无意义的音节重叠而成;款款、碌碌,用语素重叠而成。对人有婆
    婆妈妈、大大方方、婷婷、耿耿、古里古怪;对事有历历等。
     ④绘情。大多是褒义词、贬义词等。本节所要考察的不包括称谓、禁讳语,只是从
    具象的角度来体味词的感情色彩。表示情状的词有类于乐呵呵、傻乎乎、热热闹闹,谨
    谨慎慎等等。再细剖精穷、臭死、山响这三字词,它们均附着着夸张和贬意。除了"臭死
    "是动词性成词语素外,其它几个都是形容词性成词语素。
     从形态学和组合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有两个基本色调,其一是简明性;其二是感觉
    暗示性。梅圣俞在《韵语阳秋》说"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指得就是暗
    示性。暗示性不是单纯修辞手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民族语言传统上的风趣色彩。表达同
    一个内容,高明的作者总是善于选择富有感觉刺激的表达方式。曹雪芹正是利用了汉语表
    达上的"易与性"和"可能性",通过唤起和改造头脑中的表象来实现词汇的形象。汉民族
    的具象思维,靠形象体念理解词义的习惯思维方式在《红楼梦》里得到清楚体现。
     (2)《红楼梦》词汇分类考释
     名物词的命名常式
     人物命名在词汇学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在文学创作中可称创作中的创作。脂砚斋对
    曹雪芹的构词活动十分理解。甲戌本第七回中有夹批:"妙名。贾家四钗之环暗以琴棋书
    画四字列名,省力之甚,醒目之甚,都是俗中不俗处"。又如:曰司棋、曰侍书(庚辰本
    正文作待书)、曰入画,后文补抱琴。琴棋书画四字最俗,上添一虚字、则觉新雅。"
     ①人名。给人物命名是《红楼梦》中最自觉和成功的造词活动,该书中大小人口44
    8人,无论主子、丫环、小厮、管事、清客等人的命名都经过缜密构思,颇见匠心。宝玉
    、宝钗、黛玉等名是具有多种结构关系的多义词,不同的结构关系各有涵意。丫环则按
    主人所属组合,构词方式一致。如贾母的丫环多为连绵词:鸳鸯、琥珀、翡翠、玻璃。
    贾政的清客多为谐音词:新登、钱华、戴良、詹光、单聘仁。贾琏、王熙凤的小厮、丫
    环多为儿化词:昭儿、旺儿、住儿、隆儿、兴儿、平儿、半儿等。黛玉的丫环为偏正结
    构:如紫鹃、雪雁、春纤。宝玉的丫环、小厮既有偏正式又有述宾式:熔茗、锄药、扫
    红、伴鹤、袭人、媚人、晴雪、牡文、碧痕、绮霞、檀云、麝月。
     脂评曾风趣的把给丫环起名叫作:"贾母的文章"、"宝玉的文章"。最有意思的是培
    茗,第二十三回叫茗烟,第二十四回叫培茗,这并不是出于疏忽,而是因为要与锄药、
    引泉、扫花、排云、伴鹤并出,才易名的。仔细考究,原来,锄药等人均是动宾结构,
    而茗烟是偏正结构,为了美学上的考虑改得与其他几个小厮一致了。
     ②绰号。曹雪芹充分运用喻词的特征,以此物比彼物,运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指明
    对象,体现了作者的立意和美学观点。老舍曾举黛玉"闲静如娇花照水"为例说:"人有闲
    静如娇花照水,我们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增加娇花的一个可爱景色。"可见两事物因喻而形
    成相依为命的统一体,又存质,又显形,能产生"瞻容见貌"的效果。起绰号能使抽象概
    念产生迹近直观的形象。曹雪芹以辣子来喻凤姐"脸酸心硬、泼辣烈货;又称"二木头"比
    喻迎春木然到"戳一针也不知哎哟一声";把探春叫做"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
    只是有刺扎手";把黛玉喻为"美人灯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此外,晴雯是"爆
    炭"尢氏是"没嘴葫芦",袭人是"哈巴狗"。《红楼梦》中还有许多机带双敲的绰号。例如
    "呆雁"、"诤臣"、"蕉下客"等。
     ③物词。分成两类。一种是音译词:如"依弗那"。第二十二回"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
    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佛那',找寻一点儿。"这里个洋音译词,指从荷兰传入的治头
    疼的膏药。一种是自造词:如"冷香丸"。第七回"这也是那个赖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
    丸"。冷香丸是《红楼梦》中虚构的药名,不见于任何中医书籍,据书上的描写,其成份
    有花、水、糖和黄柏四类,药用功效可以归在甘寒芳香、清热解毒、润肺化痰一类。又
    如"虾须镯"。第五十二回:"究竟这镯子能多少重,原是二奶奶说的,这叫做'虾须镯',
    倒是这颗珠子还罢了。"由于此物是用细丝编成的,曹雪芹便给它取名虾须镯,形容丝细
    如虾须一般。类似的例子还有"香串子"等。这些词构词成分多是基本词加性状词;组合
    多是偏正结构。这说明曹雪芹已懂得使用朴素的语法知识,他摸到了汉语构词的基本特
    点。
     动词的重叠儿化
     现代汉语词汇的重叠一般不儿化,但在历史上却并非如此,从明代中叶的小说《西
    游记》、《金瓶梅》来看,动词儿化重叠达到高潮,在《金瓶梅》中甚至可以看到双音
    重叠动词儿化的例子。第十九回"你不去迎接接儿","娘看顾看顾儿便好。"《红楼梦》
    中的动词儿化现象已经减少了,但仍有相当数量,例如"我注注儿在这儿听着呐。""现在
    倒好,越活越抽抽儿"。又如病病儿、醒醒儿、睡睡儿、歪歪儿等等,表明《红楼梦》处
    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渡阶段。
     《红楼梦》中的京腔京调以亲昵、喜爱、生动、轻灵的语句著称于世。北京话的特
    色是流畅圆美又简洁。轻声和儿尾音在语气上更有一种诗律美。《红楼梦》语言中的儿
    尾词共有440余个,计次数有4400次以上。第八十九回王熙凤把儿尾词当作"降服"贾母的
    秘密武器:"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鬼使神差碰了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
    老儿头上原是窝儿,因为万寿万福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来了!"几个儿尾词让人听着舒
    服、受用,贾母早已晕晕乎乎,与"众人都笑软了"。
     实词和虚词的转用
     实词和虚词的历时替换主要原因起于语言系统本身,因为虚词所指并不与自然和社
    会现象直接联。我们对虚词即现代语法词的新旧替换过程的研究远未深入。虚词在词汇
    系统中的有重要地位和自身特点,揭示其替换的一般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①动词、介词"给"和"与"
     "给"是一个单音节动词,《说文》:"给,推足也,从系、合声。"段注:"相足者,
    彼不足此足之也,故从合,形声亦会意也。"在古汉语中,"给"是经济方面的专门用语,
    其语源:"供"、"合"。"与"在北方口语中消失于19世纪中叶,"给"通行于17世纪末,两
    词的历时替代前后用了一百多年时间,《红楼梦》创作正好在这个替换过程的中间阶段
    。"给"和"与"在《红》书中出现的次数分别是"659"例,"495"例,两词基本义位有四个
    (一)表为、替:第十一回"将一应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整理整理";第七十四回"忙与探春
    束裙整袂。"(二)表给予:第十九回"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第五十七回"把
    我给了林姑娘"。第六回"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三)表向、对;第十一回"给老太
    太磕头"。第七十七回"与王夫人磕头"。(四)表让、叫。第五十二回"千万别给老太太
    知道"。第六十九回"不敢与凤姐看见"。而这四个义位在近代汉语中主要由"与"表示;在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已由"给"取代。这充分显示了新词替换旧词的一个过程。"给"在清代
    其书面语的功用既是动词又兼介词。有研究者考证,它的来源一是"乞",一是"馈"。也
    就是说,除了给予义之外的其它义项与"与"的词义发生了交叉渗透。从长篇白话小说《
    醒事姻缘》、《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与"、"给"消长的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出"给"是如何从实词转化为虚词的。
     ②副词"一起"
     在汉语中,"一起"常用来修饰动词,作状语。在《红楼梦》中,"一起"是一个复杂
    的词,它可与"一齐"、"一处"、"一块儿"组成一组同义词。通过考察其词义和语法功能
    可以发现,"一起"依次可作"数量词"、"副词"、"名词"使用。作数量词,"一起"是"一些
    "的意思。用来修饰名词。第十七回"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起人,与自己的形
    相"一样"。第九回"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白冻坏了你"。第五十三回"一
    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六十七回"你们这一起没有良心的混账忘八
    崽子"。用在动词前边作状语,"一起"表示"一齐",即"同时"、"都"的意思。第九回"这
    三个岂有不淘气的,一齐乱嚷:'小妇养的!动了兵器了'!"第三十五回"你们两个来的
    怎么碰巧,一齐来了"?第七十五回"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再依
    次坐定"。在表达这一意思时,《红楼梦》还用了"一同"。但"一同"与"一齐"的指称意并
    不完全一致。"一齐"指众人不分主次地发出同一个动作,或名种事物同时接受某种动作
    ,虽然也是指众人共同做一件事,但做这动作的人分主动和被动两种,在时间上不是"一
    齐"的。与这个"一起"同义的还有"一处"。"一处儿"表达的是同一空间地点。它实际上是
    名词,既可以充当状语和补语,又可以在动词"在"、"到"后边充当宾语。如第八回"天又
    下雪,也要看时候儿,说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罢"。表示动作发生在同一地点。"
    一处"前边加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可放在动词前边可作状语。例如"当年他们祖上和
    太老爷在一处做官"。"周瑞家的便知他姐妹在一处坐着,也进入房内"。"当下藕官、蕊
    官等正在一处玩"。另外,还可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
    发生的地点,"一处"直接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共有三十八例。例如第十六回"邢王二夫
    人、尢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聚在一处打听信息"。第七十七回"
    袭人看他四人滚在一处,倒好看,因说道……"。第七十七回"成日家我叫你们查一查,
    都归扰一处,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搁"等。《红楼梦》中还有"一块儿",这个词也是表
    示地点的。例如第二十八回"黛玉也不叫宝玉,便起身带着那丫头走"。那丫头说"等宝二
    爷一块儿走啊"。类似的情况不太多。
     由《红楼梦》,我们可以得知,"一起"刚出现时,是数量词,不仅用来修饰限制事
    物,还可以用来修饰限制人。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量词丰富了,"一起"的用途也小多了
    ,在现代汉语中仅用来修饰、限制个别事物。"一起"的职能逐渐向"一齐"和"一处"靠拢
    。
     性状词的构成和功能
     从语法意义上看,性状词表示某种状态,具有明显的描写性,但它又和一般形容词
    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性状词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词素来源如第一节所述包括形容词性成词语素、名词性成词语素、副词性成
    词语素。
     其二,构词格式通过重叠式或附缀式构成。以某个音节或语素重叠而成的词称为重
    叠式性状词。重叠式包括叠字式性状词,叠词式性状词。叠字式又包括叠音式和叠字式
    。不仅双音节的性态词可以重叠:如飘飘、娟娟、耿耿、萧萧熊熊。四音节的状态词也
    可以重叠:如婆婆妈妈、稀稀落落、兢兢业业、轰轰烈烈。叠字式格式为AA、AABB;叠
    词式有AA、AABB、ABB三种。附缀式以某个语素附缀叠式字成,或称为附缀式状态词。X
    A、XYA、AXXXA式例:喷香、雪白、精光、梆硬;XYA例:溜油光;AXX例:白花花、娇滴
    滴、闹哄哄;以及由AXX重叠,颠倒而成的AAXX和XXA例:慢慢腾腾、乐乐呵呵、傻傻乎
    乎和喷喷香、纷纷乱等。与普通话相比较,其间少了常用的A里AB等格式,多了XYA式。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少数状态词的书写形式不统一,比如影影--隐隐,笑嘻嘻
    --笑坎坎,笑吟吟--笑盈盈,影影绰绰--隐隐绰绰,恍恍忽忽--恍恍惚惚。这说明在词
    汇发展更替过程中,一些性态词还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
     其三,状态功能由于性状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所以有一种视觉形象。词的形象性
    产生于与它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对象有形象性,词也就有形象性。形象色彩是词的附加
    色彩。由于词与它所标志的对象之间有任意性,就可以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来命名。当
    然这不等于说所有形象色彩的词都是性状词。表示用感官感受到的物的性质:如青青翠
    翠、冰冷、油腻腻、粉脆、山响;表示对人的外貌、品性、精神、行为的评价;如:楚
    楚、鬼鬼头头、年轻轻、羞惭惭;表示对人的物质创造精神,精神创造物质或对自然的
    评价。如:悠悠、轰轰烈烈、眼睁睁等等。在基本词汇里,非表情词只指称事物,表达
    概念,并不附带说话者对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态度。而表情词除了指称事物外,还表达了
    一种态度。当然,也有只表现感情的词,如语气词中的叹词。有些意义不那么确切的词
    素,靠了声音上的重复,可在感觉范围里树立起形象感,上述的楚楚、粉脆、悠悠、轰
    轰烈烈即是。
     (3)《红楼梦》词法现象剖析
     词汇可以通过种种构词法使自己丰富充实起来。清代是汉语书面语和口头语差别较
    大的时期,词汇系统的不稳固和可变性尤其突出。《红楼梦》词汇正是这个过渡期的产
    物。
     如果按照语言类型、语义类型、形态类型、句法类形把词汇分成单纯词、复合词、
    派生词作一统计,可以发现,《红楼梦》使用最多的是复合词,其次是单纯词,再次是
    派生词。《红楼梦》利用单纯式语义类型的构词法构成新词在别的章节里已有涉及,此
    外不赘。本节考察复合词和派生词的词法现象。
     复合形由句法类型而产生这是古汉语词组的凝固或两个以上单纯词的组合。它在汉
    语词法中最具能产性,在《红楼梦》中有以下表现:
     ①词和词组不宜区分。多表现在偏正关系的词汇上,这是过渡阶段中经常存在的问
    题。例如:致病、装作、说合、不睦等词汇。"说合",第三十回"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
    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这里说合是劝说使和解的意思。可以把说和合分开来
    组成新的句子和词组。类似的词还有说亲、说媒等。第二十七回"听那口声就简断"。六
    十一回"一面又奉承他办事简断"。"剪断"、"简断"作动词,又作形容词,表示果断,办
    事干脆。在不同的版本里这两个词用的不同,表明当时这个词处在变动中。
     ②单音节词双音节化。比如候-等候;置-置买;探-打探。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显著
    特点。其中部分词义发生变化;一部分演变成同义词。拿"妥、贴、当、安"为例,在《
    红楼梦》中组成了"妥当"、妥协、妥贴、安贴、安稳、停妥、停当"等词汇。第五回"贾
    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此处的妥当是办事稳重,周到可靠的意思。第一百零二回
    "外面的人因那媳妇子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了精去死的"。这里的妥当指规矩,
    作风正派。再看妥贴,第三十七回"二人商议妥贴,方才息灯就寝"。是齐备、完毕的意
    思。又如妥协,第十五回"(来旺儿)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不过百
    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指将事情处理妥当。仅一个"妥"字,双音节化后就产生了
    好多个义项。这种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例如"全备、"安贴"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有些
    词的同义关系发生了变化,比如"妥协",今天已没有妥当的意思了。
     ③双音节词颠倒组合。《红楼梦》中的词素异序同义词很多。有典故-故典;抄检-
    检抄;故事-事故;暖和-和暖;心愿-愿心;名声-声名等。其中一部分语义逐渐固定。
    例如:磨折固定为折磨;愿心固定为心愿。可是"姓名"今天不说"名姓"了。典故今天也
    不说"故典"了,当然"故典作品"中的故典一词因原义不同,可以另当别论。另一部分因
    异序发生了词义分化。典型的例子有"故事"、"事故"。
     派生形由形态类形而产生
     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词缀附着在词根上不仅改变了词汇意义,且能改变词的色彩义。
    这样的构词法有前缀型和后缀型。前缀型加词根的例子有:"不才"、"可以"。词根加后
    缀的例子有"罢了"、"困头"。"红楼梦词汇"最常用的词头有:老-老货、老背晦、老道、
    老封君;小-小婿、小染、小软儿、小蹄子;令-令妹、令尊、令盆;尊-尊驾、尊纪、尊
    翁等,其中"小"多用于谦称,而"令"和"尊"用于尊称,是固定敬谦辞,还未完全虚化,
    只可算作准词头。另外还有几个看似实词语素、其实已逐渐虚化的字:比如"入",有入
    港、入画、入手;"毛"有毛丫头、毛病、毛贼等。《红楼梦》词汇前缀用"阿"的词与后
    缀用"头"的词不多,只找到"阿物儿"等少量的词。最常用的词尾是"儿"和"子","儿"有
    宝玉儿、香袋儿、哈巴儿、口话儿、乱儿;"子"有丫头子、袄子、苦瓠子、绿豆面子、
    嘴头子等等,无一不反映出浓郁的感情色彩。
     (4)《红楼梦》对非文学词汇的驯化
     《红楼梦》使用了汉语中的许多岐意结构,这是曹雪芹语言思维的突出方式,他把
    对非文学词汇的驯化发挥到最高境界。这里涉及的文学词汇是指作为语言学语料的词汇
    ,并非仅指修辞手法意义上的词汇。本节着眼点在于对词汇使用状和对词义动态的观察
    。顺带说一下,什么是文学的语言?我们知道语用的范围十分广大,不但包括生产的和
    经济关系的、政治的和文化的词汇;而且包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词汇。全民
    语言包含各个领域内成千上万不断发生着的语词。在这一领域里使用的词汇不一定适用
    于另一领域,比如数学家、建筑工程师写科研报告时是不会用一般公文体的;写事务性
    公文、特别是写文学作品的人更可能对专业术语一窍不通。可知,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
    和环境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体系无不受具体交际条件和任务的制约。应该说,日常通用
    的全民词语的书面形式就是"文学语言"。
     词义的引申
     词义自身的适应性和再生性是词义重要的一种品质。这使它可以以一个基本的面貌
    出现,又可以由使用者拨弄搬动,随语境作适度的改易,用来满足各种特殊、临时或意
    外的交际要求,从而带动词汇的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是词义的增多和转移,而且会生成
    若干相关的词、词组、词群和词族。随着人们对世界逐步深入的认识,词义的表达越来
    越细致。词汇系统中相同所指的界定,便因人因时而形成交叉,造成多向性的指称,由
    此推动词义引申的进程。曹雪芹是怎样改造旧词,为新词的萌生留出"空位"的呢?
     ①演变的途径:
     A、相似比喻。以词汇的特征作为出发点;第八十一回:"城里的孩子,个个赐天弄
    井,鬼聪明。"以"鬼"为中心的词群有:鬼混、鬼脸青、鬼灵、鬼灵精、鬼鬼头头、鬼鬼
    唧唧,都是以鬼的特征构词的。这几个词无论是从其奇异怪僻、不光明正大的样子,还
    是从其聪明伶俐、投机取巧的义向都取自鬼的特征。
     B、相容联想。以词汇的范围作为出发点来考查词汇在词、词群、和词族中的运动。
    《红楼梦》是中国人情小说的代表作,是一本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大逆不道的淫书,就是
    因为《红楼梦》张扬了与"天理"相对抗的"人情"。"情"之词在《红楼梦》形成了一个强
    大的阵营,有情痴、情种、情情、情憎、情色、情尽、情烈、情理、情榜、情性、情真
    、情知、情分、情常、情弊、心情、痴情、人情、情情、传情、生情、多情、薄情、无
    情、有情、不情之情、传情入色、由色入情、情意深重、情思萦逗、情谈款叙、情得得
    三十来个等。举例分析,其中情痴、情种、情憎、情榜是一个词组;不情之情、情情是
    一个词组等。"一粒沙可以窥见世界",只一个"情"字便能窥见《红楼梦》的主旨。《红
    楼梦》是未完之书,八十回后据脂评列了一个"警幻情榜",给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
    、给林黛玉的评语是"情情",这两个"芳讳"以果说因,以后证前。脂评中提到"情情"、
    "情不情"共有十一条,每一条都有不同含意。可指情于不情和情于情;可指情和不情,
    情和情。脂砚斋把情解为"用痴情去体贴,"把"不情"理解为"世间之无知无识"。不情作
    名词时是"不知情之人"和"不知情之物。"情本是名词,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如第六十
    四回目上句"投鼠忌器宝玉情赃"这里的情就是情于赃。第三十五回末总评将体贴归结为
    "泛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自创了一个新词"意淫",本意是推崇痴情。情的对象
    被推及到既是无知无识的人物,也包括有知有识的人和物,贾宝玉不但情于不情,更情
    于有情……由"情"的本义产生出多种歧意,又引申出诸多义项。
     C、相关代用。由词义的性质产生引申。比如以"落"打头的一组词:落草、落榜、落
    尘、落实等。其中的"落草"见于清吴翌《灯窗丛录》引《魏志》中的"妇人分娩曰坐草。
    "在《红楼梦》第三回:"落草"时从他口里掏出来的。把小儿降生叫做"落草",在第九回
    中有"如今虽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落尘"指降生于世,是曹雪芹从"落草"相关代
    用而来;第三十八回"宝玉笑道"我又落第了",是借科考落第代评比中没有获胜。最后一
    个例子是第十七、十八回"又落实了,而且陈旧"。落实不见于其他书,很可能是从落草
    、落第借鉴而来,形容做事太直率,不够含蓄。
     D、相因推衍。从词的深层逻辑关系中发生引申。可从两个关系上来考虑:一是哲学
    意义上的矛盾关系,二是形式意义上的对偶反衬关系。前一种类似的词汇有"否极泰来"
    因是事物两极的矛盾,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思想,衍出另一事物,用的是正反矛盾。"乐
    极生悲"利用乐与悲的矛盾。"瞒上不瞒下"用的是上与下的矛盾;"近水不解近渴"用的是
    远与近的矛盾。后一种类似的词语有:"新婚不如远别",以时间长短对比;"表壮不如里
    壮"以内外对比;"山高遮不住太阳"反衬有信心,"井水不犯河水"反衬做事有原则。从此
    产生出新义项。一个词的意义在整个词汇系统里不是处于孤立的状态中,它的演变主要
    是通过引申来实现的,引申是把原有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加以突出延伸。词义
    的扩大有广泛的实践意义,这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②演变的结果。有的词、词义扩大了,其运动方向是义位义向义位之间运动;义位
    义向词位义运动。有的词词义缩小了,词的本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了。有的
    词词义发生了转移,这是词位义之间的运动。近代汉语词义是如何向现代汉语词义演变
    的,作为重要语言史料的《红楼梦》提供了许多佐证,笔者将专文考述,此处不赘。
     同义词的运用
     不同语言系统中的同意义的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形成词聚,只有当作者将它们
    搜集在一起,用在同一作品中,才有可能构成同义词聚。
     A、同义词的来源:古语词--新词。例如作声儿、则声;察访、访察、查访;封锁、
    封固。北京语--其他方言。有意地使用不同方言语汇是曹雪芹语用的一个特点。在《红
    楼梦》中有大量的现象:第七十三回、五十四回中都有南京语和吴语词汇的交叉情况。
    例如中觉、晌觉、午觉、午睡;劳叨、韶刀、叨叨、唠叨、絮叨;照望、看望、瞧看、
    看视;挣挫、扎挣,;柞挣;热闹、闹热;刚才,才刚;嚼舌、嚼舌根、嚼说、嚼蛆、
    蛆嚼、嚼用,以"嚼"为中心的一组词儿形象灵活,吴语用北京话也用。书面语--口头语
    。清代是口头语和书面语差别较大的时代,唯此,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差别以形成同义词
    汇大有可为。《红楼梦》中的例子有:世界、乾坤;听、闻;衾、被;、褥子;负暄
    、晒日阳儿;针业、针线等。一般语--禁忌语。禁忌语突出的例子有关于"死"一词,据
    统计大约有三十一个。一般用词是死、死亡、咽气、病故、终、亡、夭亡、故、死去、
    去了、下世、亡故。禁忌用语有辞世、夭世、长逝、捐馆、老了,告殂、呜呼、归西、
    没了、殒、殒身、回首、宾天、卒、薨、殁、圆寂。敬称--谦称--爱称--贬称。爱称贬
    称明显地附着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感情。中国委婉语、禁忌语是非常发达的。《红楼梦
    》中成套的同义词多处于不同感情中的交叉运用。例如女婿、小婿、东床、姑爷、驸马
    ;寿日,生日,寿辰,华诞,生辰,寿诞,千秋,芳诞,芳辰。又如"妻"一组词有妻子
    、媳妇、夫人、女人、娘子、老婆、贱荆、贱内、内人等。敬称"夫人",爱称"娘子",
    贬称"内人"。"儿子"一组词中有子、儿、男等。敬称"公子",谦称"小犬",爱称"哥儿"
    相对应。
     B、同义词的运用:曹雪芹对语言系统中固有词汇客观的运用有两种手法,前者是同
    中求异,后者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四种情况:同义混用:包括方言词和古语词混用
    、同用,例如:姑娘--姑妈;吃酒--喝酒等,色彩不一,理可相通。同义单用。第二十
    一回袭人对宝玉的"胡作非为"进行规劝,宝玉不知是计,丧气地想:"便权当他们死了,
    毫无牵挂,反能悦然自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宝钗无比关心。宝玉又赌气想:"…
    …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惜,冥
    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矣。"怡然自悦,怡然自得是为求准确表达复杂的语
    感,不同语境里有不同选择。同义并用。可以达到表义全面明确,表形音节对称的效果
    。又如病老归西,第二十三回:"宝玉着了急,向前拉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
    遭……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西归时候,我给你坟上驮一辈子的碑去'"。病老和归
    西是从不同的角度指称同一件事,在除指的一般性之外,还可以形成内容上的互外。又
    如第五十三回:"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伏在枕上歇一会。"头晕眼
    黑、气喘神虚,不但在内容上互补,也在结构上对称。同义交替。刻意追求交替间隔出
    现,音节呼应。再如玻璃世界,珠宝乾坤,第十七回:"诸灯上下争辉,真象玻璃世界,
    珠宝乾坤"。世界与乾坤是刻意的追求,造成一种音节呼应,为句子带来了错综变化之妙
    。
     C、修辞同义词:修辞同义词是语言大师们对词语固定的理性义、色彩义的超越。表
    现为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系统的本体功能加以临时改造。修辞意义上的同义词《红楼梦
    》多用异中求同,可从内部联想途径和外部组合手段两方面来分析。(一)语言形式相同
    、语音相同的例子:"贾雨村--假语村","卜世仁--不是人","英莲--应怜"等等。这些
    修辞同义词是《红楼梦》中的写作中的重要特点。这些同义词有的与人们的习惯心理联
    想和语言思维经验有关:如"笔定如意、必定如意,""吉庆有鱼,吉庆有馀。"有的是从
    文章的意趣出发,达到谐中有庄的情趣,例如"丰年好大雪"与"丰年好大薛"。(二)所指
    本来不同,书面形式相同的例子:蕉下客--鹿--探春;是借双关语的双关定义而形成的
    。蕉下客典出"蕉下覆鹿",这里"蕉下客"的指称是双向的,一端指人,一端指物,使人
    产生联想的可能。(三)所指事物相似或内涵相似的例子:前者仅外部形象有相似之处,
    如第四十九回:"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外发烧大
    褂子,头上带着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
    "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以装扮外
    形的相似把"史湘云"与"孙行者"、"小骚达子"联系在一起。后者如凤辣子--猴儿--王熙
    凤;泪斑--潇湘妃子--林黛玉等。(四)指称义交叉的例子:通灵宝玉--顽石--命根子--
    劳什子等。宝玉御玉而生,这里的"宝玉"是曹雪芹连缀故事情节的重要道具,在不同的
    情景中,不同人的嘴里这块玉石有不同的称呼。青梗峰上的一块"顽石"是《红楼梦》的
    主旨所在;贾母口中的"命根子"是封建大家族的希望所在;宝玉摔在地上的"劳什子"是
    他对封建理教叛逆情绪的发泄。这几个词本来各自担当一个文学"角色",感情色彩对立
    ,又没有逻辑关系,然而,由于所指的交叉重叠,便具有了成为同义词的缘份。
     熟语的提炼
     熟语即是从人民口语和著作书面语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据统计,曹雪芹在引用熟语
    时所加的词头:"俗语说"、"常言道"、"人云"等,总计达三百一十五条,重复引用三百
    六十七次。其中民间谚语有二百六十八条,成语十一条,歇后语五十二条,曹雪芹自创
    的有七条。在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词的运用问题,而最佳的运用无疑与艺术
    加工密不可分。
     A、来源:熟语是汉语的词汇宝库正是因为它们是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精华。一部分来
    自口头语和书面语:口语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第六回:"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
    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个比喻出自刘老老的口,率真生
    动地表达了穷人眼里豪富之家的富有。古诗例:第六回:"侯门深似海"出自崔郊的诗'侯
    门一入深似海'。"第三十五回林黛玉说:"佳人命薄,"出自苏东坡"自古佳人多薄命"。
    "随乡入乡"出自范成大诗"且复随乡便入乡"等等。典故例:第六十五回"天网恢恢,疏而
    不漏"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回,"酒令大如军令"出于《史记》朱虚侯列传里刘章
    以军法行酒而斩诸吕的故事。类似的例子还有"假周勃以安刘"。一部分自创:第一百另
    一回贾政说:"寅吃卯粮"讲的正是曹家的难言之隐。第十三回借秦可卿的嘴说的"树倒猢
    狲散"是曹雪芹家的"常言"。曹寅常以此发出对宦途艰险、吉凶无定的感慨。这些熟语经
    过曹雪芹的笔,艺术地再现了曹家的旧事,揭示出统治阶级内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的残酷现实。
     B、结构形式:一、句子形式:"惺惺惜惺惺","井水不犯河水"。前者见于第八十七
    回林黛玉阅读了薛宝钗为之解忧的一封书信,看后非但没有解忧,反而"不胜感伤,心想
    :'宝姐姐不寄别人,单寄我,也是惺惺惜惺惺的意思。'"后者见于第六十九回尤二姐生
    病,听信王熙凤挑拨的秋桐打破"醋坛子"骂街:"混嚼舌根,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
    就冲了他?"这种形式完整凝练,意义明确,能较好的表达情节内容。二、谓语形式:"
    不平则鸣"。芳官受不了干娘的虐待争吵起来,贾宝玉道:"物不平则鸣。"语自韩愈《送
    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多用在个人遭到怀才不遇时。
     16、论《红楼梦》语言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以自己的一部作品成为一个时代语言总汇的作家,在世界上只有寥廖可数的几位。
    曹雪芹正属于人类文化史上这种为数不多的一代民族语言宗匠。他对中国民族语言所做
    的贡献就像十四、十五世纪的但丁对于现代意大利语言,十六、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对于
    现代英语,十八、十九世纪普希金对于现代俄罗斯语言一样。唯其如此,析评《红楼梦
    》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非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分头并进
    不能奏效。就语言学研究而言,其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它涉及到语义学、语音学
    、语法学、词汇学等方面的内容,显然不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红
    楼梦》是一座真正的词语"富矿",曹雪芹忠实地记录和提炼了当时的标准语,又根据作
    品的需要大量吸收了当时极富表现力的口语、方言词语和文言词语以及生动贴切的成语
    、俗语、歇后语等。这些词语汇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楼梦语言"。众所周知,
    一个人或一本著作所使用的词语的总汇,称作这个人或这本著作的词汇。《红楼梦》的
    语言所反映的庞大的词汇系统,一直到今天我们仍在说和写。自乾隆末年"红学"创立以
    来,即有学者留意于对《红楼梦》的习语、典故引据书册,寻绎解释。但是这类注释往
    往把对典章故实、服饰、建筑等特殊词语的注解放在突出位置,忽视了对普通词语规律
    的总结,且较少照应词与词之间的联系。这种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
    《红楼梦》研究的需要。在论著篇什浩繁的"红学"研究领域,语言研究有待精进。
     每个时代都有独具特色的词汇,十八世纪中国人那些带有特征的说话形式和词语都
    表露出时代风气的共性。《红楼梦》的书面语言在词汇规范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词汇是历时人们在一定地域共同生活圈活动的产物。"红楼梦语言"具有
    四个特性:兼容性、普及性、创造性、具象性。它雄辩地证明一个天才的语言大师在客
    观语言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的,他必然注重对词汇使用状况和对词义动态的观察,最大
    限度地发挥词汇的潜在特性,把对非文学词汇的驯化发挥到最高境界。因此,从一个宏
    观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语言加以整体的观照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据于此,本文
    拟从词汇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语言做一些不尽完善的叙述和探讨。《红楼梦》究竟
    诞生在怎样的生态环境里,促使"红楼梦语言"得到整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又是什么?下面分
    三个方面略作考述。
     (1)社会的统一使语言发生整化的趋势
     康雍乾三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
    发展,商业资本和手工业生产的结合又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原有的一些工商业城市包括
    在清初战争中遭受毁灭性破坏的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达起来。刘继庄在《广
    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
    ,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当时的政治城市
    北京,正象《红楼梦》第三回所说:"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非别处可比。"江
    宁、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扬州是盐商聚集的城市,作为江南工商业的中心城市
    ,这几处的繁华亦不在四聚以下。以当时的金陵为例,它不但保持了明代的铜铁坊、皮
    市、履鞋坊、帘箔市、木器街、木匠营、弓箭坊、织锦坊、颜料坊等,还增加了珠宝廊
    、书坊等新的市肆。《续板桥杂记》中这样写道:"乾隆之世,利涉武定二桥之间,茶寮
    酒肆东西林立。当时商贾水陆交通直达金陵的有十几里。"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共同语提出了要求。将真事隐去的《红楼梦》中涉及其社会经济
    背景之处不在少数。第二回出现了一个在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商人冷子兴,第四回又说
    到一个家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薛蟠,第二十四回引出一个
    开香料铺的商人卜世仁,第五十回讲薛宝琴的父亲也是一个大商人,曾在交趾和南海各
    地做过买卖。《红楼梦》的商人有开古董行的有开香料铺的,有开当铺、钱铺、木店、
    茶叶铺、药铺的,有到外国做买卖的,还有搞金融投资的"桂花夏家"。第十六回提到造
    船业,赵嬷嬷道:"咱们贾府在姑苏、扬州一带建造海船,修理海塘。"反映了当时苏州
    、扬州都设有官营造船厂。第十六回说到王熙凤的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
    国人来,都是我们家人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语言交流
    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很难想象在政治、经济活动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人
    们能安于"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
    存在着"乡谈岂但分南北,每郡乡邻便不同"的问题(莎彝尊《正音咀华·证乡谈法》)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吾乡本地乱弹,小丑始于吴朝、万打岔,其后,张破
    头、张三冈、痘张二、郑士伦辈皆效之,然终止于土音侈谈,取悦于乡人而已,终不能
    通官话。"可见,表演形式方言化的乱弹即便是别具一格的曲艺艺术,但对于外地人来说
    仍有如"对牛弹琴",这说明语言的隔膜造成了对艺术的隔膜。语言,正是为了适应人们
    在交际、交流思想中达到互相了解、以协调共同劳动和各种活动而产生的。为了"宦游服
    贾,不至语言不同,致受蒙骗"(潘逄禧《正音通俗表》),对于共同语的要求必然要被
    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统治者所施行的强制措施。大抵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朝代,文化上总会有所作为
    。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宝之一就是收买、奴化知识分子。从顺治始就已经意识到推行文治
    重要。于是,他们一方面笼络汉族文人学士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满族统治阶级内部加
    紧补课,命令子弟皆须读书。降至雍正朝,对于满汉官员在文化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一、通晓官话是选拔官员的标准。清代统治者对于土音之谬曾"屡经指摘训饬"他
    们认为:"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语言使人共晓,然后通达民情,而办理无误。"雍正六年
    发布了一道上谕:"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奏陈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乃
    系乡音,不可通晓。夫伊等以见登仕籍之人,经户部演礼之后,其敷奏对扬,尚有不可
    通晓之语,则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知而共解乎
    ?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致吏胥从中代为传述,于是添饰假借,百弊丛生,而事理之
    贻误者多矣。"但雍正考虑到:"语言是自幼习成,骤难改易,必徐加训导,庶几历久可
    通。"(《大清世宗皇帝实录》卷七十二)于是发布法令:在广东、福建著地方官训导,
    设立正音书馆。举人、生员、监生、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选试。据俞正燮《揆巳存
    稿》(九)载:"乾隆二年弛其令,令州县与士民相见,及教官实心教导,保荐时列入政
    绩……嘉庆十一年奉旨:'上书房行走者,粤东口音,于授读不甚相宜。'谨按:《诗》
    、《书》执礼,孔子皆用雅言,不用齐、鲁音,而经史多有方言,学者贵知之;然必立
    一雅言为准,而后方言可附类而通也。"徐珂《清稗类钞》(二)也写道:"闽中郡县
    ,皆有正音书院,即为教授官音之地。"可见清代统治者推行民族共同语的决心是很大的
    。
     其二、《红楼梦》是学习官话理想的教科书。共同语即"通语",自明代以来称为官
    话。从元代迄至清末,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的共同语正是京语
    。《红楼梦》本是一部集"碍语"大成之作。曹雪芹写它,脂砚斋们注它只是为了一吐胸
    中的快垒,并不希望书成后付梓发行。至少他们生前没作打算,只想以手抄本的形式在
    小圈子里流传。《石头记》起笔于乾隆九年,十五年前已成书,十六年至十五年脂砚斋
    四次批阅校评,是为庚辰本。然而,它问世后不久,很快就流传到士大夫手上。自坊间
    本印行后,乃至百姓亦以手持一本为荣。根据四川涪陵冯镇峦的《椒山房笔记》可知,
    当时学习《红楼梦》的语言,在全国蔚然成风。杨懋建《京尘杂录》中载录:"《红楼梦
    石头记》,尽脱窠臼,别辟蹊径,以小李将军金碧山水、楼台、树石、人物之笔,描写
    闺房小儿女,喁喁私语,绘影绘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时风气,非真有所不
    足于此书也。"近年出版的《清代北京竹枝词》里收了嘉庆二十二年出版的《草珠一串》
    ,其中也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句。这个诗句曾被许多研究者
    反复引用,充分证明了当时《红楼梦》声闻日广、"脍炙人口"的炎炎之势和社会风尚。
    同治七年(1868)莎彝尊辑的《红楼梦摘华》一书在广州应运而生,作者在《简端语》
    中写道:"红楼数千万言,予以数篇括之,未免见少。试思全部语言文字,有胜此篇否?
    ……用识数语于简端,使初学者所率从焉。"这本书选编了《刘老老设法媒生计》等十二
    篇故事和《好了歌》等七首诗词,是莎彝尊继咸丰三年(1853)出版的《正音咀华》、
    同治六年(1867)出版的《正音再华》后选编的。他在《正音咀华·自题》中说:"是书
    为习正音者设也"。这个节选本短短的十年间刻了两次,一直被统治者当作学习官话理想
    的教材。《红楼梦》为什么会被统治者当作学习官话的教材?为了夸示文治,兼行书禁
    ,本文要谈的是,清代统治者屡次下昭,访求遗书。他们的文治是以严格的拘縻政策为
    保障,其文字狱之烈前无古人。他们搜集了成千上万的"违碍书籍"加以禁毁。《红楼梦
    》应该难逃法网。但是这一篇石破惊天的伟著绝构非但没有被淹埋,反而不胫而走。文
    人笔记曾载《红楼梦》私下传抄流布时,立刻引动了人们的心目。一次,乾隆"临幸"某
    "满人"家,见到一本《石头记》,大为注意,"急索全书",其人无奈,只得"连夜删削进
    呈"。据版本学家们考证:正是"内庭急索",以至"删削不完",才有了前八十回残本,后
    百二十回全本之由来。版本学研究还提供了许多旁证,说明高鹗成就的"全本"是假《红
    楼梦》。本文认为,《红楼梦》从藏书者阅传抄走向书贾公开刊印牟利,至少说明一点
    :没有清庭的首肯、提倡、甚或委派专人增删改写以出炉一个官方标准本,它是难以传
    世的。不信请看,乾隆五十六年程甲本出笼后,仗着印刷整齐和故事完整以及硬梆梆的
    政治背景马上风靡天下。第二年,再次印行程乙本。道光十一年后,王希廉评本整整垄
    断了《红楼梦》市面八十年。可以想象,《石头记》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入人心,正
    组编空前绝后的大部头《四库全书》的乾隆皇帝,大约想邀得更多"好古尚文"的名声,
    便顺应历史潮流,使《红楼梦》为统治阶级所用。
     (2)曹雪芹本人的语言观和语言修养
     语言中所有的词和熟语构成语言的词汇,词汇学则研究词汇的性质、规律和体系。
    作为语言巨匠,曹雪芹胸中自有"炉锤",将词汇的毛胚或半成品另行锻造,最大限度地
    发挥了词汇的潜在特性。他的贡献正在于以其作品创造了许多新词、新语和精湛的句子
    ,丰富、发展了民族语言的宝库。客观的视角:独特的身世和经历是曹雪芹所拥有的精
    神财富。曹雪芹生于"百年旗下"的诗礼之家。先祖原是明朝汉族官吏,归顺满清后入了
    正白旗内务府藉。后来又"从龙入关",进入康熙亲信家奴和宠臣的行列。从其曾祖开始
    全家三代人都是江宁织造,康熙五次南巡,四次住在他家。雪芹的曾祖曹寅曾主持刻印
    《全唐诗》,并著《楝亭诗抄》及《续琵琶》,以藏书家著称。雍正年间曹家突然以"骚
    扰驿站"获罪革职,并因"织造款项亏空甚多"被抄家。曹家从南京返京,陷于衰微末世之
    境,本想尚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状况下维持,孰料乾隆年间又遭巨变,从此彻底
    败落……。曹雪芹亲经历过荣华富贵,又饱尝过"举家食粥"的痛苦,身世的巨大的变化
    。由此,《红楼梦》语言既揉合满汉文明,又熟悉贵贱两端。
     如前所述,"红楼梦语言"突出的本质特征是"兼容性"和"普及性"。它所表明的不是
    语言色彩的丰富性和单纯性的问题,而是语言词汇的全民性和地域性问题。其兼容性包
    括:①兼容方言;②兼容其他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③兼容文言词语;④兼容口头俗语
    、土语等诸方面。其"普及性"的含义是:《红楼梦》第一个成功地记录了散文词汇,使
    之得到普及。《红楼梦》囊括了"百人百声口"的社会各阶层用语,使当代语言得到整化
    。《红楼梦》破除了小学用字求古求奇的文风,用词在当不在奇,使词语雅俗共赏。主
    观的视角:作家本人对语言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的追求。在对中国古典小说语言的
    提炼方面再也找不到比曹雪芹更自觉的主动的实践者了。他的"苦心孤诣"、"精诚血聚"
    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吸收朴素自然、率真的人民口头语言。以庚辰本为例,第四十三
    回作者借薛宝钗的口评论凤姐:"世上的话,到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她用'春秋'的法
    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其实这正是曹雪芹自己的理论主张。
    他对语言的锤炼更多表现于小说自身的文学描写中。如第四十回刘老老说酒令时声明:
    "我们庄户人家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贾母和众人拍手称好:"还说你的本色"
    吧。第二十七回王熙凤表扬小红说话齐全、简断,拿其她丫头婆子作比:"别象她们扭扭
    捏捏蚊子似的","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
    "其次是对加工生活语言有积极的要求,如何把粗率的生活语言驯化成精粹的文学语言?
    曹雪芹主张对景遗词,不能以词害意。第十七回中贾政拟以欧阳修句:"泻于两峰之间"
    的"泻玉"名亭,宝玉从容驳道:"老爷方才所论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时欧阳
    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字,则觉不妥。……不若'沁芳'二字,岂不新
    雅?"作者在第四十八回中有"锤字坚而难易"的追求。第二回有"这两句话,文虽浅近,
    其意则深"之句;第十五回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的话题;第七十八回又有:"另出己
    见,自放手眼"、"词达意尽方好"的说法;第四十八回有:"词句新奇为上"、"若意趣真
    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然是好"的见解。曹雪芹当然不是语言学家,但是他间接直接提
    出的对于文学语言锤炼的主张却表明他深谙语言文字的功底,他悟到了语用的法则和精
    髓。旁观的视角:脂砚斋等人的评论。脂批的作者除了脂砚斋、畸芴叟,还有常(棠)
    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等人,他们在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中留下了大量的"囫囵语"
    、"俗语说",摘取几则为例:脂砚斋对曹雪芹活用和创造词语的才能一贯十分赏识:甲
    戌本第四回"女子无才便是德"句旁有脂批云:"有字改得好"。第二回"偶因一差错,便为
    人上人"句上有眉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之句,未见集俗语句,此又更奇了"。庚辰本第五
    十三回:"黄柏木作馨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句下有脂批"新鲜趣语"。第五十回"鸦没雀
    静"句下有双行脂批:"这几个字俗语中常闻,但不能落纸笔耳。便欲写时究意不知系何
    四字。今如此写来,真是不可移易。"裕瑞号恩元主人是曹雪芹好友明义的外孙,他在《
    枣窗闲笔》中涉及到《红楼梦》时曾说:"虽然数十年前,非甚远也,当时岂无欲亵之言
    ,一经雪芹取择,所收纳者,烹炼点化,便成雅韵,究其手笔俊耳。"这段话恰如其分地
    评价了曹雪芹把俗语加工成为纯粹文学语言的深湛功力。诸联字星如,号照斋主人,他
    的《红楼梦评》有"所引俗语,一经运用,罔不入妙,胸中自有炉锤"之句,也对曹雪芹
    作了很高评价。
     在曹雪芹的时代中国真正的语法学尚未兴起,《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象现代人那
    样对创造性的构词活动有系统的认识。脂砚斋等人的评论虽是零散的、笼统的,但有许
    多精辟、富有启发的见解值得注意。脂砚斋喜为书中人物命名作诠释、解释,甲戌本第
    七回夹批"曰司棋、曰侍书(庚辰本正文作待书),曰入画,后文补抱琴。琴棋书话画四
    字最俗,上添一虚字,则觉新鲜。"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其实已摸到了构词成分
    的组合关系和词类性质问题。中国传统的语言学把字分为是实字和虚字,曹雪芹把名词
    以外的动词性构词成分视为虚字,用于构造"新雅"而不俗的词,表明他对词类已有了甚
    为抽象的认识,并懂得了类与类的组合性质,既今天所说的构词方式。
     (3)民族文化和语言特征
     对《红楼梦》词汇的影响作为符号系统,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作为自己物质外壳的。
    《红楼梦》的文字花团锦蔟,无不刻画出特定的历史文化细节和氛围,表现了鲜明而独
    特的民族特征。在《红楼梦》绮丽繁华、千奇百怪的生活场景中,首先显示出来的是作
    为全国首善之地的北京的文化风俗,同时,也显现出江南文化的影响。"红楼梦语言"特
    点赖以形成的文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江宁、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绸文化十八世纪上半期,在中国纺织业中占重要的位
    的不是棉织业而是丝织业,当时江宁、杭州、苏州这三个丝织中心都有丝织厂。苏州织
    造李煦和曹雪芹的父亲在康熙四十冬腊七年六月《会陈织造事宜折》中说江宁丝织局有
    神帛、官诰两个机房,工匠三百七十人,"原议照局设制帛、线罗机三十张","设诰命机
    三十张"。据《大清会典事例》载,乾隆十年奏准,江宁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九百三
    十二名,苏州现设机六百六十三张,机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张。杭州现设机六百张,机匠
    一千八百名。比官营丝织厂更重要的是民间丝织厂,在江宁杭州苏州有为数众多的机房
    ,其中有一些发展到工场手工业的规模。根据《上江两县》记载:"江宁机房昔有限制,
    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五十金,职造批准注册给文凭然后敢织。"康熙年间,织户向曹
    寅"公吁"请奏免限制"得旨永免";"自此有力者畅所欲为,至道光间,遂有开五六百张机
    者。"当时"缎机以三万计,纱绸绒绫不在此数。"
     曹雪芹生长在"富贵百年"的"旗下家庭",又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所以他能纯熟地反
    映出北京的风俗人情。但不可忽视曹雪芹的先祖官任江宁,时任苏州织造的李煦、杭州
    织造成孙文成与曹家均有戚谊。织造官职担负着为清庭上供缎、纱、绸等纺织品,并上
    供陶瓷、珐琅等器玩和江宁的桂花鸭、金华火腿等美食。因此曹雪芹能溶南北风俗为一
    炉,生动地表现江南的地方色彩。
     《红楼梦》中关于吃穿用的词语名类繁多,色彩丰富,花样迭出。以纺织品为例:
    第六十三回写"寿怡红"时宝玉只穿大红绵纱小袄儿,下面绿绫弹墨夹裤……靠着一个各
    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五色夹纱新枕头……芳官满口嚷热,只穿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
    子拼的水田小夹袄。"这种服装,扑朔迷离,雌雄莫辩,质地有纱绵、绿绫、五色纱、三
    色缎子等纺织品。再看红楼妇女的着装,凤姐有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袖袄……史湘
    云有靠色三厢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锈龙窄〓小袖掩衿银鼠短袄,袭人有葱绿盘金彩绣
    绵裙、白绫细折儿裙等。女服中变化最多的是花纹刺绣,谓之"组绣"、"绵绣"等。花纹
    刺绣的变化一在色彩、二在花式、三在绣与织、明与暗。贾母鉴赏说:"那个软烟罗只有
    四个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气,一样松绿,一样银红,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
    ,远远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霞影纱'"。丝绸面料名目
    繁多,仅"罗"就分生罗、熟罗、横罗、直罗、七彩罗、九丝罗。其中"软烟罗"只是其中
    一种,而"霞影纱"是根据颜色分的。
     再看饮食。《红楼梦》里满人的饮食品类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则是江南才有的独特
    吃食。第十八回凤姐让赵嬷嬷菜:"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吃……"
    炖肘子也称火腿笃蹄膀,赵嬷嬷从小生活在姑苏扬州一带,很对味口。又如第八回写宝
    玉在薛姨妈处喝酸笋鸡皮汤,更是精美的南方名馔,不精通江南食经的人绝写不出来。
    诸如此类的还有清蒸鸭子、胭脂鹅脯等等,无一不是南京名产。《红楼梦》从姑苏、金
    陵写起,又以几个主要人物魂归乡里作结,把江南的景物习俗表现的如绘如画:其中有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翠竹夹路、苍苔满布的潇湘馆;在稻茎掩护下的数楹茅屋;植
    满桑、榆、槿、拓的稻香村;烈日当空的梧桐、芭蕉;还有驰誉南方的天下第二泉"惠泉
    酒",花雕"绍兴酒"。秋季里,姑娘们笑语围坐魁夺菊花诗,讽和螃蟹咏。冬令时,烤手
    炉、脚炉、焐汤婆子;雨季中,怡红院时时备着江南渔家的蓑衣斗笠。
     ②南京、扬州等地的方言文化
     曹家落藉金陵前后四代人,这个家庭还盘根于姑苏、扬州一带。以金陵十二钗为证
    :脂批道:"金陵是十二钗正出之地"。可知:黛玉本贯姑苏,随父居于维扬住所;宝钗
    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薛家;湘云生长于金陵大族史侯家;凤姐以金陵大族
    王家嫁到贾府来;香菱在南京被拐卖后又被薛蟠占为妾;妙玉系苏州人氏,自小入空门
    。这样的家庭不经几代人的变迁是不可能改变固有习惯的。下江官话。下江官话与北方
    官话同属北方话的方言。扬州、南京是下江官话重要的方言点。尤其是扬州曾居海内名
    郡、交通要冲,历史上商旅辐辏,人文荟萃,但自从铁路开通以来,地位大大下降。因
    此在方言中保留了更多的"古貌"。《红楼梦》有诸多版本,在不同的版本中方言所表现
    的现象不完全一致,其中有词汇现象,也有语音、语法现象。本文据以庚辰本举例,重
    点考察词汇现象:第九回:"茗烟在窗外道:'--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的,也来唬我们…
    …'"硬正:质地坚硬,形容词。第十二回:"凤姐听了,哼了一声,说道:'这畜生合该
    作死……'"合该:活该。从语素看"合"在唐代即有"该"义。南京话"合"、"活"同音。作
    :自己招来不好的结果。除作死,书上还有"作出病来"。动词。第六十一回:"那柳家的
    笑道:'好猴崽子……别讨我把你头上的杩子盖……捋下来!'"杩子盖,"杩"应作"马";
    马子即马桶,把头发四周剃去,顶上留短发式,就象"马子盖",这是戏谑的比喻,名词
    。第六十一回:"小丫头们也没得摔完东西便拉开了。"没得,没有,副词。类似的词还
    有:磁瓦子、水吊子、姨娘、嗷嘈、刻刻,撇清、煞气、脸忿、壮、抠、讨嫌、承情、
    安生等等。吴侬软语。林黛玉的《葬花辞》是一首典型的用吴侬软语写成的歌词:"尔今
    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其间用了四个吴语
    特有的人称代词"侬"字,"侬"在吴声歌曲时代就出现在诗里了。原作第一人称,后转化
    为第二人称"你"。第十五回:"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受用:亨用舒适,心理舒适,名词。第四十四回: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
    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挺尸,死睡,动词。第六十二回:芳官不喜
    欢油腻腻的"香稻粳米饭",而只将汤泡饭吃了一碗。还写宝玉也吃过"茶泡饭"。茶:开
    水,江南人把喝开水叫"吃茶"。第三回:"底下四副踏脚";第十六回:"平儿已于炕沿下
    设一杌,又有一小脚踏"。南方地气潮湿,用脚踏普通。北方地区干燥,只有讲究的人家
    才用。吃茶和用脚踏都是南方极普通的食物和用具,类似的词语还有"水吊子"、"面汤"
    "夹剪"等等。
     《红楼梦》语言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高度成熟的文学语言,同时至少吸收了三种
    方言:一是北京地区的口头俗语、土语;二是以扬州、南京话为代表的下江官话;三是
    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吴语方言。这些方言在作者手中,经过精心选择加工,已成为作品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部分已被共同语所接受。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地的,以记录普通
    话汇为主的中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把《红楼梦》的一批词语做为普通话词语收录
    ,释义也与方言相同。
     ③满族旗下统治的奴婢文化
     《红楼梦》中有一段极为精彩传神的描写,第四十五回一等奴才赖嬷嬷在主子面前
    炫耀自己做了官的孙子:"小子,别说你是官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
    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
    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子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哪里
    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怎么写"这一段话里有两个中心词:主子和奴才。同时形成两个词群
    :一个是主子、公子哥儿;一个是奴才、丫头、老婆奶子。周汝昌先生认为:这是"为包
    衣家世人自诉感慨"。"包衣"本是满族语,对音是"波衣",意思就是家里人。身为奴才的
    赖嬷嬷怎不知奴才的苦衷:奴才不好当,熬出来更不容易,今天总算熬出头了,要感谢
    主子的恩典,才是好奴才……无意间道出了清代宗法社会的一个真谛:"主为奴纲"。作
    者借赖嬷嬷的嘴说了一个在荣宁二府使用的最频繁的最有特色词--"奴才",解剖了这两
    个字的阶级实质。
     清代封建皇权是建立在八旗旗主制度上的。曹家属汉军正白旗,所以在曹雪芹的笔
    下,一方面贾府拥有大量的家奴和庄户世仆;另一方面贾母、贾政及全家又是皇帝的包
    衣(家奴)。尽管曹雪芹忌讳暴露出家族背景特点,避免使用满语词汇,但难免在作品
    中露出种种蛛丝马迹。《红楼梦》中的满汉同义词有不少:奶奶--嬷嬷;媳妇--家的;
    嫂子--姐姐等。嬷嬷是满语meme的音译;"家的"是满语booi的义释。作为媳妇中的特称
    ,还有称某人或自己的嫂子为"某某家"或"俺家的"用法。称嫂子为姐姐的例子很多,如
    第七回:宝玉称凤姐时道:"好姐姐,我再也不敢了……"等。《红楼梦》词汇中拥有大
    量与奴婢意识有关的称谓。如"主子"、"家主"、"小蹄子"、"家生"、"家下人"、"老祖宗
    "、"哥儿"等。这些词不同于汉语词汇中的仆人、苍头、青衣、长随、丫环等同义词,其
    语源来自满族。试举"家生"与"家下"为例分析。家生:或称家生子,专指家奴的子女,
    按清代法规,家奴的子女世代为奴,永远服役。同一词群包括:家生儿子、家生女儿、
    家生婢、家生孩、家生奴等。家下:从语素看是"家的"和"旗下"的变种,同一词群包括
    :家的、家人、家下人、家的媳妇等。顺便说一句:清入关后明令旗人不许经商、学手
    艺,一般旗人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当差,二是当兵。主子让奴才伺侯,这是战胜民族
    普遍的剥削方式。据雍正六年继曹??为江宁织造的隋赫德奏折说,曹家被抄时计大小
    人口一百十四口,雍正手下留情,没有象李煦抄家时那样将其家下人口二百全部发卖。
    曹家归京时,在南京还留了一些家口,其中有原来在金陵的家眷奴役,并新增了隋赫德
    拨给的另外一些人,他们聚簇而居。荣宁二府的确也包括了这两部分人,一是金陵旧家
    的奴才,多是家生子儿,或各房随嫁赔房;另一种是祖居北方的家仆,如花袭人即是。
     ④封建贵族的客厅文化
     语言没有阶级性,但各阶级都会把自己的特殊词汇加入到全民语言中。作为统治阶
    级中的一员,红楼人物不可避免地具有表达官场、客厅文雅语言的嗜好。用过去的典故
    、前人的诗句,作为自己的谈资,让别人听起来觉得博学多才、谈吐风雅,是这一类人
    物炫耀自己的习惯。比如世袭藩王水溶玄博;贾母颂圣;元春宫怨;贾雨村酸腐;贾政
    古奥艰深;贾宝玉谈吐有致等等。
     北静王水溶是一位地位很高的世袭藩王,这个年轻贵族一驾临就非同凡响,大出风
    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末有不另垂青目"。既然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潇洒倜傥
    的风雅人物,语言自然儒雅。当他夸将贾宝玉少年英俊、谈吐雅致时,接连引用了《晋
    书·陆云传》中吴尚书少陵陆闵鸣赞陆云的话:"此儿若非龙驹,定是凤雏"。又引用李
    义山《赠韩冬郎诗》中称颂韩〓的绝句:"十岁裁诗走马成,冷在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
    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运用客厅雅语是贾政的癖好。他的女儿元春身为贵妃,颇有文化涵养,对官场、客
    厅语言也自然是稔熟的。第十七至十八回元春归省时,父女俩见面叙情,用的全是文言
    句式和词汇。贾政问安,元春垂帘行参事,含泪谓其父:"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
    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她的话表现了对金丝笼式深宫生
    活的怨愤之情,抒发了其精神苦闷。而贾政认为她的话不妥,又不好直言诤谏,只能婉
    劝:"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
    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
    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之外,
    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贾政的语汇艰深古奥,形象地写出了他忠心
    耿耿的"奴性"和迂腐古板的性格。贾宝玉虽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但终因生长在"钟鸣鼎食
    "、"翰墨诗书"之家,对古代优秀典藉涉猎颇多。封建士大夫的家庭休养在他的语言中有
    突出表现。第十五回,他看到农村的新奇景物、风土人情,就对秦钟说:"怪道古人诗上
    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以引用唐李绅的诗以为谈助。他还与秦钟
    议论进私塾读书的事,满口文雅词:什么"家父"、"尊翁"、"延师"、"敝塾"、"禀明"、
    "无不速成之理"等等,以致于连北静王也夸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所谓"致",自然
    是"雅致"的"致"。但他的修养多半迫于贾政的威逼。因宝玉过去"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
    ,仍是葳葳蕤蕤的",贾政曾多次使用家法。与之相反,在贾雨村令人装腔作势、矫揉造
    作中反映出来的是狡猾、伪善、假正经。第四回写贾雨村与门子对话,口语中夹着几句
    文言,就象仿宋体的书面上嵌着黑体字一样令人触目。第二回写他与冷子兴的对话,也
    夹进一大段"之乎者也"的文言。这段话郑重其事,富有哲学意味,既为宝玉等主人公不
    寻常的性格作了铺垫,又是贾雨村心术不正的写照。
     ⑤讲唱艺术、口头文学的大众文化
     《红楼梦》词语吸取了大众文化的营养,其影响一是纯粹的口语,二是平浅通俗的
    文言体,三是诗词、曲、赋、戏文、禅语等古曲散文和韵文。前述第一个影响有可能直
    接来自生活,也可能是学习姊妹艺术的结果。就其语体来看,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古典
    白话小说,二是元明清戏曲。
     古典白话小说。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分为两大系统,渊源不同,语言是标志。文言
    小说是文人的作品,白话小说是说书人的创造。白话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自此,小说文学语言的白话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宋话本受唐代变文传奇
    的影响,文字是散韵夹杂,文白相陈的。《红楼梦》问世时,以宋元话本为标志的白话
    小说已历经了五、六个世纪,而《红楼梦》开了新生面。与其它小说比如《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外史》、《金瓶梅》相比,《红楼梦》以北方话为基础,但又不囿
    于地方性;它虽然囊括"百人百声口",却又不偏狭于职业性、行业性。它的语言以全民
    性著称。就语言色彩而论,《水浒》突出的是豪杰语言;《西游记》突出是神魔语言,
    《金瓶梅》突出的是市井语言;《儒林外史》突出的是儒林语言,《红楼梦》主要描述
    贵族之家的日常生活,然而它的语言色彩却无比丰富,几乎包括了一切社会阶层诸色人
    的共同语和特殊用语,它把粗豪、浓烈、滑稽、神幻、恣肆、猥琐、老辣、幽默囊括无
    遗。没有哪一种语言格调能拘限它。
     在《红楼梦》中,纯粹的口语在人物对话中随处可见,叙述语言中也大量使用。如
    第二十三回:"凤姐见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势的";第二回:"封肃喜得屁滚尿流,巴不得奉
    承"等等。再看平浅通俗的文言体。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贾宝玉、众
    清客之间的对话,即属此类。然而,清客掉文是帮衬凑趣,贾政掉文是显示风雅;宝玉
    掉文才真切地表现了其教养、才能。再如尤二姐,作为贾府的穷亲戚,她的语言也渐向
    文雅靠拢,然而,难免半文半白。她对贾琏说:"我虽标致,却无品行,看来还是不标致
    的好。""如今既做夫妻,我终身靠你,岂敢瞒藏一字。"这段对话是一种接近口语又稍带
    文言成份的白话体。其中"标致"、"品行"、"岂敢"等文言词运用恰到好处。
     元明清戏曲。元明清戏曲对红楼梦词汇有着直接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西厢记》
    。首先,西厢记的主题对《红楼梦》影响很大,《红楼梦》的许多情节更是脱胎于《西
    厢记》。再看语言。《西厢记》的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
    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孟光接了梁鸿案","斜签着坐"等等。另外,《红楼
    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许多富于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第二十
    三回黛玉骂宝玉的话:"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蜡枪头",这出自《西厢记
    》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你原来是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又
    如《红楼梦》六十二回:邢岫烟对贾宝玉说:"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
    女、男不男。"脱自《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中惠明的一段唱词。以上两例,前者只是词序
    作了变动,而整句俗语完全相同。后者王实甫认为不是俗语,曹雪芹使用时则在前面加
    了冠词,点明其俗语的性质。这一切均表明曹雪芹创造性地继承了《西厢记》中的语言
    成分。
     《红楼梦》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渡阶段重要的标志性著作。从方言考察的
    角度看《红楼梦》是第一部以北京话写成的长篇小说,其体式以北方官话为基础,兼收
    江南地区的南京方言和吴语方言,为研究十八世纪中国"通语"的形成规律;为研究中国
    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普通话提供了语言史料。从词义学的一般规律看,《红楼梦》成功
    地使用了近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又创造性地挖掘词汇的深层义,它表明:新词汇或新义
    项的产生,往往是经由个人--作家创作或提炼加工出来,然后再在社会上逐渐经受考验
    ,得到公认后方有资格进入全社会的语言。从词典学的意义看,《红楼梦》词汇是通行
    于中国社会的民族共同语词汇,至今仍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以规定词汇的范围、收录标
    准语汇为目的现代汉语词典亦收录了许多"红楼梦词汇",这是因为《红楼梦》的语言提
    供了现代汉语的典范。综上所述,对"红楼梦语言"进行研究,从整体上观照这部文学巨
    著的语言背景,探讨其语言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原载:《明清小说外围论》
    
    原载:《明清小说外围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