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和台湾学者谈谈《红楼梦》 ——致《台湾新生报》副刊编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毕来 参加讨论

    我是个喜欢谈《红楼梦》的,也喜欢听别人谈《红楼梦》。在台湾,《红楼梦》的研究者不少,《红楼梦》和评论《红楼梦》的书也出了好些,这是很令人高兴的。前些日子,我看见《台湾新生报》副刊上有几篇张放先生写的《红楼梦人物评话》。其中有一篇谈“贾宝玉的内心世界”。这个题目很好。我仔细读了张放先生的文章,颇有些同感。我现在写这封信,讲讲我的看法,和张先生共同讨论。
     张放先生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丰富而伟大的遗产”,又说:《红楼梦》作者所创造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跃在千千万万中国民众的心里,而且具有撼摇心灵的巨大力量。”这是说得很对的。《红楼梦》的确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其伟大的小说。两百年以来,拥有广大的读者。有很多学者对这部书从各方面加以研究。最近以来,读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光说大陆上专门刊登有关《红楼梦》论文的杂志,北京现在就已经有两个。一个是《红楼梦学刊》,一个是《红楼梦研究集刊》。不久,上海还要出版一个《红学文丛》。在这些杂志上写文章的,几乎包括了《红楼梦》研究方面的主要作者。有从“五四”时期起就开始研究《红楼梦》的作者;有在新近才开始这方面研究的作者,其中有一些还是大学中的学生或研究生。现在,大概说来,研究正从三方面深入。一是阐述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研究作者的艺术方法。二是研究有关曹雪芹和高鹗的身世和思想,最近又发现一些看来可能是曹氏的遗著和遗物,对此,有些人正进行考证。三是核校各种版本,打算整理出一种更理想的本子来。此外,连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的问题,也有人提出来了。各人各有观点,互相争论,彼此纠正或补充的地方是很多的。前些日子,我在香港的报纸上看见有人说我们这里文学界有两个热门,一个是研究鲁迅,另一个就是研究《红楼梦》。依我看,在台湾在香港,研究《红楼梦》好象也是个热门呢!这部书是祖国各地的读者所爱好的,难怪成了“热门”。
     张放先生研究贾宝玉的内心世界,谈到贾宝玉的性格、思想与气质。他认为,研究《红楼梦》这些, “应当是首先评论的问题”。这一点与我的看法颇相近。我在《文学评论》上刊出过一篇《略论贾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在《漫说红楼》这本书里,我特辟一章专讲贾宝玉的性格,有八九万字光景。我就是认为真要懂得《红楼梦》,必须先把贾宝玉这个人物作正确而充分的分析研究。要懂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必须正确而充分地分析他所精心创造的这个贾宝玉。
     张先生在他这篇文章里着重地讲了贾宝玉出家问题。张先生说:“贾宝玉离家出走的思想,即是我国知识分子传统的隐士思想”。这一点说得对。我的看法基本上也如此。但有一点不同。张先生似乎把贾宝玉出家的思想看得彻底了些,以为贾宝玉此时已是“厌倦一切”,离家而去:“这是一场春梦的人生,欢乐与哀愁,一切皆成过去。”我却作了一点保留。依我看来,贾宝玉离家时.他那思想并不彻底,他脑子里的儒家的天恩祖德思想极其浓厚,临出家的时候,还中举、拜父亲等等,他那个俗缘,了而未了,是拖泥带水的。我在《红楼佛影》一书里曾专门讨论这一点,我认为当时的贾宝玉是“报亲恩以出家”。他出家的时候,脑子里的儒家的孝顺父母,光耀门楣等等思想还没有完全割断呢。我这一点看法,与张先生的看法可以互相补充,不知张先生以为如何。
     张先生文章中有一段,我以为说得很好。他论列我国文化思想史中的隐士思想种种类型和产生根源后,说是:“隐士思想造成了我国形成‘一盘散沙’的最大根源”。这一点,我过去却没有想过。张先生这么一说,我想了一下,觉得张先生说得有道理。
     贾宝玉不肯当官作宰,宁可过风月诗酒的生活。他这种生活和思想,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他不肯做贾雨村那样的官儿。贾雨村之流是一批残民以逞的贪官污吏。民众都痛恨他们。贾宝玉也讨厌这个贾雨村,不愿与他为伍。在这一点上,贾宝玉与民众有相通之处。坏的一面是,贾宝玉不过问政治。这就是张先生所说的隐士思想了。做隐士是不对的,不管原因如何,理由如何。我国知识分子有一个好传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认为“人溺己溺,”那是说:人民有掉在水里的,就好象自己掉在水里一样。自己认为有责任把天下的大事搞好,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国家有危难,自己挺身而出,这才对。象贾宝玉那样,平时不问政治,到了自己苦恼太多,就出家,一走了事,那不对。大家都这样,国家大事岂不是越来越不好了!当然,贾宝玉不过问国家大事,自然会有人来过问,而且会把国家大事搞好的。张先生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很严的,他责备这种隐士思想,认为是形成我国人民“一盘散沙”的最大根源。当然,是不是“最大”的根源,还可以研究。但是,张先生把“一盘散沙”的原因归之于知识分子的消极对世。我以为是有道理的。
     沙子,不管大小,它本身有硬度,有抵抗力,就怕“散”。一盘沙子,不管多少,一“散”,就没有力量。即使这些沙子粘成了两颗,一大一小,不合在一起,还是“散”。散,总是不好的。
     借此机会,我向张先生致意。我对他所写的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很感兴趣。我愿意把我关于《红楼梦》的著作寄请张先生指教,可惜现在还没有办法邮寄。
     一九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原载:《我读红楼梦》
    
    原载:《我读红楼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