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菊花诗格律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社良 参加讨论

    我国古代诗歌从格律是否严整角度观察可以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字数句数多少不同。近体诗的字句比较规整,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即使是排律也必须是偶数句。每句要么是五个字,要么是七个字,谓五言或七言;古体诗则字数和句数常不固定。第二方面是押韵。近体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并且是隔句押韵,即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隔句押韵,也可句句押韵。第三方面是对仗。近体诗对仗要求严格,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之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对仗;古体诗没有这一要求。第四方面是平仄。近体诗有固定的句式,且平仄要求严格。该平声的地方要用平声字,该仄声的地方要用仄声字,一般不能乱用;古体诗没有固定的格式,平仄的使用比较随意。
    菊花诗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共有十二首。按照上述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四点区别分析,十二首菊花诗都属于近体诗,且皆为七言律诗。近体诗按“起”和“收”分类,可分为四类: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菊花诗中平起平收式有五首:怡红公子的《种菊》,枕霞旧友的《供菊》、《菊影》,蘅芜君的《画菊》和蕉下客的《残菊》。仄起平收式有七首:蘅芜君的《忆菊》,怡红公子的《访菊》,枕霞旧友的《对菊》,潇湘妃子的《咏菊》、《问菊》和《菊梦》,蕉下客的《簪菊》。没有平起仄收式和仄起仄收式。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菊花诗十二首全是首句入韵。
    一、  押韵
    近体诗用韵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律诗、绝句或排律都要求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初唐时人们写诗用韵依据的是《切韵》一系的韵书,《切韵》有二百零六韵。因为这类韵书分韵太细,给诗人写诗选字带来不便,因此唐高宗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奏准临韵可以通押。南宋时平水人刘渊根据同用原则索性把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平水韵,一般也叫做“诗韵”。它是宋代以后人们写诗用韵的依据。菊花诗用韵依据的就是平水韵。菊花诗十二首用了平水韵中的七个韵,其中蘅芜君的《忆菊》、潇湘妃子的《问菊》和蕉下客的《残菊》用的是上平声“四支”韵;怡红公子的《访菊》和枕霞旧友的《供菊》用的是下平声“十一尤”韵;怡红公子的《种菊》用的是上平声“十灰”韵;枕霞旧友的《对菊》和潇湘妃子的《咏菊》用的是下平声“十二侵”韵;蘅芜君的《画菊》和蕉下客的《簪菊》用的是下平声“七阳”韵;枕霞旧友的《菊影》用的是上平声“一东”韵;潇湘妃子的《菊梦》用的是下平声“八庚”韵。在这七个韵中,有六个韵是属于宽韵,分别是“支”、“尤”、“灰”、“阳”、“庚”和“东”韵。一个窄韵,即“侵”韵。菊花诗在用韵方面还是非常讲究的,韵脚字都是同一个韵中的字,基本上没有出韵的情况。即使是窄韵也没有出韵的现象。只有枕霞旧友的《菊影》,首句用了一个衬韵。衬韵也叫借韵,是指首句入韵的格律诗中,首句尾字不用本韵字,而用相邻韵的现象。《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这首诗押的是上平声“一东”韵,韵脚字“中”、“珑”、“空”、“胧”都是“东”韵字。然而首句尾字“重”却是上平声“二冬”韵字。“一东”和“二冬”是相邻的韵,在近体诗中,首句用临韵的现象是允许的,不算出律。从诗律理论上看,近体诗用衬韵是格律诗偶句韵式的一种变异。在首句上采用邻韵,两韵的差别不大,能够实现韵声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配合,取得声韵和谐的效应,增强本韵的音响旋律。
    二、对仗
    律诗的四联中,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这是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菊花诗十二首,有二十四处对仗。在这二十四处对仗中,有些对仗还是比较工整的,属于工对。“工对”又叫“严对”,要求出句和对句的字数相同、句式相同,相对应的词必须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等。除了这些要求之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相对应的词必须是同一小类。比如名词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天文类的,日、月、风、雨等;时令类的,年、节、朝、夕等;地理类的,山、水、江、河等;宫室类的,楼、台、门、户等;器物类的,刀、剑、杯、盘等;衣饰类的,衣、冠、巾、带等;饮食类的,茶、酒、餐、饭等;文具类的,笔、墨、纸、砚等;文学类的,诗、赋、书、画等;草木类的,草、木、杏、桃等;鸟兽虫鱼类的,麟、凤、龟、龙等;形体类的,身、心、手、足等;人事类的,道、德、才、情等;人伦类的,父、子、兄、弟等。同小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红楼梦》菊花诗中有些对仗比较工整。如《种菊》颔联:“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昨夜”对“今朝”,两个词不仅同是名词,而且同属于时令类名词;“不期”对“犹喜”,“不”和“犹”都是副词。“期”和“喜”都属于心理类动词;“经雨活”对“带霜开”,二者都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中心词“活”和“开”都是表示植物存活或生发类动词。“经雨”和“带霜”都是动宾短语,“雨”和“霜”又都属于天文类名词。又如《画菊》颔联:“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聚叶”对“攒花”,二者都是动宾结构,“聚”和“攒”都含聚敛义,“叶”和“花”都是草木类名词;“泼成”对“染出”,二者都是动补结构,“泼”和“染”都是指作画的技法;“千点墨”对“几痕霜”,二者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心词“墨”和“霜”组成颜色对,修饰词“千点”和“几痕”组成数字对。当然,菊花诗十二首中也有不太工整的对仗。如蘅芜君《忆菊》的颈联:“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首先,“念念”与“寥寥”相对。“念念”是动词“念”的重叠形式,动词的重叠一般是单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重复进行,“念念”是思念行为的反复进行,重叠后词性没变,仍然是动词词性。对句中的“寥寥”是形容词“寥”的重叠形式,单音词“寥”有“空虚、冷落”义。重叠使用后意思几乎没有变化,词性也没变化,仍然是形容词。从词性上说,“念念”与“寥寥”构不成对仗。其次,“心随”与“坐听”相对。从词性上看,它们都是动词词性。但从词的内部结构来看,二者却有不同,“心随”是主谓结构,而“坐听”是偏正结构。从词性上看,虽然也能形成对仗,但从结构上看这种对仗不能算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再如,怡红公子《访菊》的颈联:“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这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前四个字对仗也欠工整。首先“蜡屐”和“冷吟”对仗不是很工整。“蜡屐”是怕水浸湿而打过蜡的木屐。“冷吟”即秋吟,冷秋吟诗。“蜡屐”是名词性偏正结构,“冷吟”是动词性偏正结构,名词和动词应该构不成对仗。其次,“远来”和“不尽”也不能形成很工的对仗。“远来”是个动词性偏正短语,如果补充完整应该是“从远处来”,修饰中心词“来”的应该是个介宾短语;“不尽”在句中应该理解为“不停止”,也是个动词性偏正短语,修饰中心词“尽”的“不”是一个副词。“远来”和“不尽”从整体上看虽然能形成对仗,但修饰词“远”与“不”对仗似有不工。
    三、平仄
    《红楼梦》菊花诗十二首全是首句入韵式。平起式有五首,仄起式有七首。因此菊花诗十二首其实可以分为两类:平起平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平收式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根据这两种基本格式我们对十二首菊花诗的平仄进行分析。
    在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平仄的概念。“平”即平声;“仄”即不平,指不平的声调。古汉语的四个声调是“平、上、去、入”,其中“平”是平声,“上、去、入”三声是仄声。宋代以后,声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入声字派入其它三声之中。于是就形成了现代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因此,普通话中,平声是指阴平和阳平;仄声是指上声和去声。我们用普通话四声分析菊花诗十二首,找出不合平仄的字,然后分析不合平仄的原因。
    用普通话四声分析菊花诗,不合平仄的字共有90个。分别是《忆菊》中的“蓼、白、听”;《种菊》中的“秋、篱、昨、不、活、犹、冷、秋、泉、惜、好、绝”;《供菊》中的“酌、隔、人、也”;《画菊》中的“出、淡、神、脱、掇”;《簪菊》中的“瓶、休、公、彭、泽、冷、香、不、拍”;《菊梦》中的“篱、一、非、蝶、陶、醒、幽、衰、无”;《访菊》中的“闲、酒、何、屐、远、得、冷、不、休”;《对菊》中的“别、一、篱、清、膝、更、看、惟、相”;《咏菊》中的“无、昏、绕、欹、石、自、片、谁、一、陶、千”;《问菊》中的“一、蛩”;《菊影》中的“叠、三、窗、隔、留、霜、珍、暗”;《残菊》中的“露、霜、过、泊、全、半、明、暂、分”。
    用普通话四声分析格律诗,造成平仄不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一、三、五不论”,二是古代的入声字,三是拗救。所谓“一、三、五不论”,是指在七言格律诗中,每句诗中的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字的平仄有时可以不论。在菊花诗90个不合平仄的字中,属于不论的字共有62个,占大多数。分别是《忆菊》中的“蓼”;《种菊》中的“秋、篱、不、犹、冷、秋、泉、好”;《供菊》中的“人、也”;《画菊》中的“淡、神”;《簪菊》中的“瓶、休、公、彭、冷、香”;《菊梦》中的“篱、非、陶、醒、幽、衰、无”;《访菊》中的“闲、酒、何、远、冷、休”;《对菊》中的“篱、清、更、看、惟、相”;《咏菊》中的“无、昏、绕、欹、自、片、谁、一、陶、千”;《问菊》中的“蛩”;《菊影》中的“三、窗、留、霜、珍、暗”;《残菊》中的“露、霜、全、半、明、暂、分”。古代入声字派入三声的时候,有的派入了平声。这些字在普通话中读平声,其实是古代的入声字,还应该是仄声。这种情况不算违背近体诗平仄格律,而是合律的。诗中入声字的使用更能看出《红楼梦》的作者对古音的谙熟。
    菊花诗90个不合平仄的字中这样的字共有26个。分别是《忆菊》中的“白”;《种菊》中的“昨、活、惜、绝”;《供菊》中的“酌、隔”;《画菊》中的“出、脱、掇”;《簪菊》中的“泽、不、拍”;《菊梦》中的“一、蝶”;《访菊》中的“屐、得、不”;《对菊》中的“别、一、膝”;《咏菊》中的“石”;《问菊》中的“一”;《菊影》中的“叠、隔”;《残菊》中的“泊”。所谓拗救,就是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的位置,把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来补救。经过分析,菊花诗十二首中,没有一处拗救。[1](P161-168)菊花诗90个不合平仄的字中还有两个字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况。分别是《忆菊》中的“听”和《残菊》中的“过”。“听”是《忆菊》颈联对句的第四个字。这首诗颈联对句的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个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却用了一个平声字“听”,似乎是拗了。“过”是《残菊》首联对句中的第四个字。这首诗首联对句的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个字本该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一个仄声字“过”,似乎也是拗了。这两个看似拗了的字其实并没有拗,它们在平水韵中都有平仄两读。“听”既可以读平声,又可以读去声。下平声“九青”:“听,聆也,径韵同”;去声“二十五径”:“听,聆也,青韵同”。“过”既可以读去声,又可以读平声。去声“二十一个”:“过,经过,歌韵同”。下平声“五歌”:“过,经过,个韵同”。[2](P1664-1672)
    综上所述,菊花诗十二首在用韵方面非常严谨,大多处对仗还是比较工整的,平仄的使用也比较讲究。尽管个别对仗有些欠工,总的来说,《红楼梦》菊花诗十二首在格律方面还是比较严整的。
    参考文献
    [1]易国杰.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原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原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