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黛、钗之关系 朱棣篡位迁都后,实行两京体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宝玉代表京师(北京),黛玉代表留都南京。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所谓“一如宝玉”,指林黛玉所代表的留都南京和京师(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脂砚道:“妙极!所谓一击两鸣法,宝玉身份可知。” “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迎春、探春、惜春”指北京朱明灭亡后的南明和明朝宗室。(见下文“金陵十二钗”)南明建立之时,“留都南京”既已不复存在。 “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指 京师(北京)与留都南京同时存在,运转良好。二玉“两小无猜”,到明朝末世时已十二三岁(指北京朱明传到第十二三个皇帝。见第二十二回“宝玉年龄”),情窦初开。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指清朝(后金)的兴起与壮大,薛宝钗即沈阳所代表之清朝。薛宝钗的出现,使林黛玉有了竞争对象,“二玉姻缘”(玉玉姻缘)受到了“二宝姻缘”(金玉良姻)的挑战。 “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二玉从“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到“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二玉姻缘”已不再是理所当然之事。 二、“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 1、晴雯 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双行夹批: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宝玉的大丫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晴雯为代表,茜雪、绮霰是对晴雯的补充,她们的名字当中都带有一个“雨”旁。其特点是“有才”,但易“寿夭”。这从她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晴雯之“晴”指“霁月”,但“难逢”;“雯”指“彩云”却“易散”。“茜(鲜明,鲜艳)雪”与“绮(美丽)霰(xiàn雪珠子)”也同样“难逢”而“易散”。这与林黛玉的才情命运一致,所以脂砚道:“晴有林风。”(见第八回“绛芸轩”)与宝钗的饱学博识不同,黛玉之才是一种天赋禀性,是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之才,脂砚道:“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第十七回“宝玉呈才藻”) 在《石头记》中,林黛玉是明朝之玉角,代表明朝。“晴有林风”,晴雯则指明朝大臣,这些大臣有能力,但大都不得善终。比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以及后来南明的抗清大臣史可法、张煌言、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等等,其代表人物为袁崇焕,晴雯的判词说的就是袁崇焕。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下贱”本指丫鬟等仆从,这里指明朝大臣,也就是皇帝的“丫鬟”。“心比天高”,指袁崇焕忠君爱国、以平辽为己任。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任兵部职方主事,其时广宁兵败,京师震动,朝野官员谈敌色变。在朝廷正商议如何扼守山海关时,袁崇焕单骑出关察看关内外形势,还朝后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参与复辽。崇祯元年(1628),崇祯帝再次起用袁崇焕,“咨以方略”,袁崇焕道:“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袁崇焕还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袁崇焕之言并非无的放矢,比如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大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但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反而遭到魏忠贤阉党的排挤,愤而乞休。这就是所谓“风流灵巧招人怨”,画中的“满纸乌云浊雾”,即指袁崇焕所处的这种环境。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清兵绕道蒙古,突破长城,直趋北京。袁崇焕率部驰援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两败皇太极,缓解了京师的燃眉之急。但当时京城阉党余孽兴风作浪,谣言四起,城中的兵民误认为后金兵是辽军引来的,皇太极也乘机施“反间计”,袁崇焕被崇祯帝下狱,于次年八月十六日惨遭磔刑。此即所谓“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脂砚道:“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雀金”即“却金”,“雀金裘”即“却金酋”,指袁崇焕曾两败后金汗,一为天启六年(1626)宁远大捷,大败努尔哈赤,不久努尔哈赤死去;一为天启七年(1627)宁锦大捷,大败皇太极。但袁崇焕最后惨死,只留得功勋供后人景仰。“多情公子”指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这里代指崇祯帝或明朝。 2、花袭人 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叹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甲戌双行夹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宝玉的大丫鬟的另一类以袭人为代表,麝月、檀云(包括后来的芳官)是袭人的补充,她们的名字当中都隐着一个“香”字。花袭人当然指花香袭人。麝月即“涂麝成月”,是一种把额头涂成黄色、有似于月亮的妆扮,南北朝时很流行;麝即麝香。“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事”)檀云即因焚香而形成的“霭(云气)”;檀即檀香。其特点是“有德”,这和薛宝钗一样,所以脂砚道:“袭乃钗副。”(见第八回“绛芸轩”) 在《石头记》中,薛宝钗是清朝用来镶补传国玺的“后金”,(详见第八回“金璎珞”)代表清朝。袭人等是宝玉的大丫鬟,也代表明朝大臣,不过这些大臣后来都投降了清朝(后金),这就是她们的名字当中都隐着“香”(降)的原因。之所以将这些降臣都归入“有德”一类,是因为他们都追随着李纨所代表的孔有德而降清,也与清太宗皇太极年号为“崇德”有关。宝钗代表清朝,所以说“袭乃钗副”。投降清朝的明朝大臣不胜枚举,其代表人物为洪承畴。 “一簇鲜花,一床破席”,点明此词写的是袭人。 洪承畴在明朝末年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天启七年(1627),升陕西督道参议。崇祯三年(1630),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崇祯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七年(1634),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崇祯九年(1636)俘杀闯王高迎祥。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仅余十八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 崇祯十三年(1640)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崇祯十四年(1641),为挽救辽东危局,洪承畴率领精锐驰援宁远,与清兵会战,洪承畴兵败退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降清。(详见第十二回“相思局”) 洪承畴为大明征战有年,劳苦功高,即所谓“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但最后却以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之尊投降清朝,就此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判词说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洪承畴曾手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有人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第三回介绍袭人时说:“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洪承畴也正如此,降清后成为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清顺治元年(1644),从多尔衮入京,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献计甚多,大多被采纳,加以推行。顺治二年(1645年)至南京任“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镇压江南抗清义军,屠杀拥明义士。顺治十年(1653年),又任“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扑灭联明抗清的大西军(张献忠余部)。但清朝统治者并没有给他以应有的奖赏,后来的乾隆帝还他将列入《清史·贰臣传》。 “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优伶”即蒋玉菡,指东北。此句表面上是指袭人将嫁给蒋玉菡,实际上指洪承畴将降清。(详解见第二十八回“茜香罗”、第三十四回“准姨娘”)“公子”即宝玉,代指明朝(崇祯帝)。 3、香菱 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甲夹批: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 代表南京朱明的甄英莲,被北京朱明之朱棣“拐”去后,又被北京朱明之吴三桂先卖给李自成,再卖给多尔衮。英莲后被宝钗改名为香菱,主要指南明。 “桂花”开在秋天,秋天当然“莲枯藕败”。“桂花”即夏金桂,代指吴三桂。“莲”即香菱(英莲),代指明朝,主要指南明。(详解见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和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根并荷花一茎香”,香菱来自于英莲,故谓“根并荷花”。“一茎香”指并蒂花,(见第六十二回“斗草”、第六十三回“占花名”)即并蒂莲。香菱实际上是莲花,只是被代表清朝的薛宝钗当作了菱花。莲花为主,菱花为次,指入关后的清朝根本不承认南明朝廷的合法性。 “平生遭际实堪伤”,表面上指英莲(香菱),实指明朝(包含南京朱明、北京朱明、南明)。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即桂,指夏金桂,实际上指吴三桂。夏金桂将香菱又改名为秋菱,预示香菱将“莲枯藕败”,即“酿成干血之症”。而吴三桂不仅将明朝卖给了多尔衮,还消灭了代表南明的永历朝廷,并缢杀了永历帝,明朝就此彻底灭亡。(见第七十九回“误嫁中山狼”) 三、“金陵十二钗正册” 1、林黛玉、薛宝钗 (1)判词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怜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两株枯木”,“林”也;“玉带”,倒着读,“黛玉”也;即林黛玉。“雪”,“薛”也;“金簪”,“宝钗”也;即薛宝钗。点明这首判词写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脂砚道:“此句薛。”点明写的是宝钗。“停机德”,《后汉书·列女传》:东汉乐羊子外出求学,中道而回,其妻停下织布机,并割断经线,以此劝喻其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脂砚道:“此句林。”点明写的是黛玉。“咏絮才”,《世说新语·言语》:晋人谢道韫有诗才,一天大雪,其叔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堂兄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叔赞赏不已。 宝钗代表清朝,黛玉代表明朝,所以宝玉的大丫鬟分两派,一派随宝钗而“有德”,一派随黛玉而“有才”。 “玉带林中挂”,这一句也嵌着林黛玉的名字。“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 “金簪雪里埋”,这一句则嵌着薛宝钗的名字。“金簪雪”倒读即“薛宝钗”。 这首判词为什么反复强调薛林的名字呢? “林黛玉”,“林”,“竹”也,斑竹;“黛玉”即“代玉”,即南明之“玉角”;“斑竹”和“玉”,林黛玉的双重身份。 “薛宝钗”,“薛”,既为“雪”亦为“血”,代指朱砂;“宝钗”即“金簪”,“金”即后金,亦清朝之“金角”;“朱砂”和“金”,薛宝钗的双重身份。 (2)“红楼梦”曲 在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存在着几种关系:“木石前盟”、“木石姻缘”、“金玉姻缘”、“玉玉姻缘”。 “木石前盟”是宝玉和林黛玉(含薛宝钗)之间的关系,指传国玺将水印之原料“绛珠草”制成水印,水印(绛珠仙子)则为传国玺奉献“血泪”。而“绛珠仙子”等于林黛玉(含薛宝钗),即等于水印(含朱砂),亦等于明朝(含女真族),指清朝(后金)兴起之前的明朝。 “木石姻缘”则是“三生石畔”之“木石前盟”的“今生”,在这种关系中,林黛玉等于斑竹,即竹茹加水;薛宝钗等于朱砂。那么宝玉是否还能将她们制成水印呢?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朱砂即“赤”,“赤”又指赤金,“金玉姻缘”便由此而生。 “金玉姻缘”是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指通灵宝玉和金璎珞所代表的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婚姻关系。实际上,宝玉及其通灵宝玉是北京朱明之玉玺,薛宝钗是清朝之“后金”,来自王莽篡汉时镶补在传国玺上的“新金”;清朝效仿王莽篡汉,也要将清朝之“后金”镶补在宝玉的缺角之上,即取朱明而代之。 “玉玉姻缘”是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林黛玉是南京朱明之“玉角”,在北京朱明灭亡后南明也要将其镶补在传国玺(宝玉)的缺角之上。 “木石前盟”和“木石姻缘”是指宝玉和林黛玉(含薛宝钗)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当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一种合作关系,即共同构成水印,再一起供奉宝玉。 “金玉姻缘”和“玉玉姻缘”则指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竞争关系,即竞争宝玉缺角的关系。由于宝玉只有一个缺角,所以这两种关系势不两立。最后清朝将东北这块玉角变为“后金”,又将“后金”镶补在中国(山海关内)之上。 林黛玉和薛宝钗既可互相合作,组成“绛珠草”并接受宝玉的灌溉,形成“木石姻缘”;又可同时竞争宝玉的缺角,形成“金玉姻缘”或“玉玉姻缘”。她们之间的故事,也由这两层关系构成,既“姐姐妹妹”地亲密相处,又怕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互相勾心斗角、争风吃醋。 ①薛宝钗之“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甲戌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此曲写的是“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以宝玉的口气,从薛宝钗的双重身份道出了薛宝钗的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都说我与薛宝钗是“金玉良姻”,但我只怀念我和林黛玉(含薛宝钗)之间的“木石前盟”。 “金玉良姻”指宝玉和清朝“金角”之间的关系;“木石前盟”指宝玉在三生石畔“兼美”薛林,即指清朝(后金)兴起之前的明朝。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我只能空对着宝钗之晶莹的朱砂,因为只有朱砂无法制作水印,所以我终归还是忘不了林黛玉那寂寞的斑竹。 “山中高士”,朱砂产自深山;“晶莹雪”,晶莹的朱砂,“雪”即“血”,也是薛宝钗之“薛”。“世外仙姝”,指因娥皇女英洒泪而得名的斑竹,即林黛玉之“林”;“寂寞林”,本为朱砂的薛宝钗却以“金角”的身份去为宝玉补缺了,剩下的斑竹林黛玉可不寂寞?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现在才相信人间往往会“美中不足”。 在“三生石畔”时,宝玉可以“兼美”薛林,即和林黛玉(含薛宝钗)构成“木石前盟”,指清朝兴起前的明朝,即明朝(含女真族)。但在人间(明末清初)宝玉只能二者取其一,“金玉姻缘”与“玉玉姻缘”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关系,指清朝与明朝势不两立。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齐眉举案”,指薛宝钗(清朝之“金角”)镶补宝玉之缺角,即“金玉姻缘”。 ②“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此曲写的是“玉玉姻缘”和“木石姻缘”,从林黛玉的双重身份,道出了林黛玉的结局。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是斑竹,一个是南京朱明之玉角(大明玉玺)。 “阆苑”,神仙住的地方。“仙葩”,仙花,这里指斑竹;“葩”,花也。(第一回脂砚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一句,改自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诗句:“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脂砚明确指出“一花一石”即“木石因果”,属于“顽石草木”,所以这里的“仙葩”代指“斑竹”。)“美玉无瑕”,黛玉是和阗美玉,与有瑕疵即缺了一角的“宝玉”相对。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如果说没有奇特的缘分,斑竹在今生又遇到了传国玺。 此句说的是斑竹,指林黛玉遇到宝玉,他们曾在“三生石畔”相遇,宝玉的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曾将林黛玉(含薛宝钗)的前身绛珠草,制作成水印,即绛珠仙子。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如果说有奇特的缘分,为什么“玉玉姻缘”终究成空了呢? 此句说的是“玉角”。林黛玉是南京朱明之玉角,曾镶嵌在宝玉的缺角上。林黛玉本来和宝玉“有奇缘”,但南明为什么就没能将其再次镶嵌在宝玉的缺角上呢?“虚化”,成空,化为泡影。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斑竹徒然叹息,“玉角”空劳宝玉牵挂。 “一个”是斑竹,因不能和薛宝钗组成绛珠草,也就无法和宝玉形成木石姻缘,所以只能“枉自嗟呀(惊叹;叹息。)”。“一个”是南京朱明之玉角,也无法镶嵌在宝玉的缺角上,所以只能“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木石姻缘”是“水中月”,“玉玉姻缘”是“镜中花”。 斑竹不能和薛宝钗共同构成水印后一起供奉宝玉,南京朱明之玉角也不能镶嵌在宝玉的缺角上,林黛玉的双重身份都落空了,指恢复到南京朱明的希望破灭了。在南京朱明时林黛玉之“玉”与宝玉构成朱明玉玺,林黛玉之斑竹则与宝钗之朱砂组成水印。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想斑竹中能有多少“泪”呢?哪经得起一年四季地流!我的斑竹啊,早晚得干枯了。“泪”指明朝的降清者,和薛宝钗之朱砂一起组成“血泪”,被宝玉(传国玺)不断蘸走,剩下的竹茹将彻底干枯,指明朝将“干枯”而亡。 2、贾元春 贾元春即孝庄,代指清朝。(详解见第十六回“凤藻宫”、第十七回“元妃省亲”)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老城)即大汗位,建元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皇太极改金为清。这就是贾元春“生在大年初一”(第二回)的来历。 《红楼梦》是“明末清初的历史”,没有关于清朝灭亡的记载,不过清朝入关后南明的下场,就是将来清朝的结局。此即《戚蓼生序》之所谓“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 (1)贾元春之“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甲夹批:显极。】 虎兔相逢大梦归。 “弓”即“宫”,“橼”即“元”,点明此判词写的是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南明总共存续了十八、十九年,即所谓“二十年来”。“是非”,即所谓“成则王侯败则贼”;“辨是非”,指南明与清朝争胜负、决雌雄。“辨”,通“辩”,争论是非真假。 “榴花开处照宫闱”,南明皇帝所到之处即皇宫。“榴花”,火红色,这里以“榴花”喻“朱”,指南明皇帝。“宫闱”,指宫廷。南明弘光帝即位于南京,隆武帝继位于福州,鲁王监国于绍兴,绍武帝登基于广州,南明皇帝及其宫廷就这样在不断地改变,而永历帝在即位于肇庆之后,随即踏上了逃亡之路,当然永历帝逃到哪里,哪里就是南明的宫廷。 “三春争及初春景”,南明比不上清朝。“三春”,指南明三帝,即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南明五帝王中,鲁王监国几乎与隆武帝同时,绍武帝则与永历帝同时,历史上以隆武帝和永历帝为正统。“争及”,怎及。“初春”即元春,代指清朝。 “虎兔相逢大梦归”,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南明亡。“虎兔相逢”,即古之所谓“虎兔相逢年”,虎年为寅年,兔年为卯年。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在“虎兔相逢年”,按照阴历寅年未完,按照阳历卯年已开始,故谓“寅卯年”。《巾箱秘术》诀言:“寅卯年时虎撵兔,家业难承离祖屋。”这里指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康熙元年(1662)是虎年即寅年,康熙二年(1663)是兔年即卯年,一年从“立春”开始,康熙二年(1663)的“立春”在康熙元年(1662)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日按照阴历算虎年还没结束,但按照阳历算卯年已经开始,所以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是“寅卯年”,即“虎兔相逢年”。 (2)“红楼梦”曲之“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夹批:悲险之至!】 “红楼梦”曲之“恨无常”,是对贾元春之判词中的“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的具体解释。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正高兴地当着皇帝,可恨死期已到。“荣华”,显贵。“无常”,人将死时勾魂的鬼,指人死。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指永历帝上吊而死。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关于永历帝之死有两种说法,一为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庭闻录》、《求野录》等);一为吴三桂命人“进帛”,永历帝自尽(《狩缅纪事》、《小腆纪年附考》、《清史稿·吴三桂传》等)。《红楼梦》对这两种死法都做了记载,贾元春判词前的画,暗示了永历帝的第一种死法:“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橼”即“元”,“弓”上挂着“元”,《广雅》:“元,君也。”意指皇帝被弓弦勒死。“元”本指元春,这里指永历帝,预示元春的结局将与永历帝一样。第二种死法即所谓“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意指上吊自尽。 “望家乡,路远山高。”永历帝“荡悠悠”于昆明,不管望的是北京还是南京,都“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此句见贾迎春之解。(贾迎春即永历帝。贾迎春的父母为贾赦和邢夫人,贾赦即皇太极,邢夫人即孝庄,二人在这里代指满蒙之清朝。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用明朝之亡预示清朝之亡,这也是改朝换代的历史规律。意思为:朱明已经灭亡,清朝呵,一定要早点“退步抽身”!不然下场将和朱明一样,其后代将是另一个永历帝。“须要”,一定要。) 3、贾探春 探春指南明隆武帝和郑成功。(详解见第五十二回“真真国”、第五十六回“兴利除弊”、第四十七回“冷郎君”、第六十六回“冷二郎入空门”)郑成功原名郑森,其父郑芝龙,其母为日本人。第六十三回“占花名”,探春抽得的是“杏花”,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日”指皇帝;“边”即“变”;“红杏”即“朱姓”;“日边红杏”即“皇帝改为朱姓”,“朱姓”是大明的国姓。隆武元年(1645),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郑森姓“朱”名“成功”,因此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倚云栽”喻大树,郑成功号“大木”。崇禎十七年(1644),鸿儒钱谦益号郑成功曰“大木”,寓“大木寄危厦”之意。“日边红杏倚云栽”一句,同时点出了郑成功的“国姓”及“大木”之号。“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指永历十二年(1658),郑成功受封为“延平王”。 (1)判词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甲戌双行夹批:感叹句,自寓。】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甲夹批:好句!】 前两句既可指隆武帝朱聿键,也可指郑成功。后两句表面上指探春“远嫁”,实指郑成功移师台湾。“清明”代指明清交替之际,故有所谓“两人放风筝”。清朝下江南以后,明朝臣民无不“心悬海外之云(指延平王郑成功),目断月中之树(指永历帝,称帝前为桂王)”。(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2)“红楼梦”曲之“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此曲是对判词后两句的进一步发挥。 4、史湘云 史湘云脱胎于元顺帝,是从传国玺上崩掉的蒙元金角,代指蒙元。(详解见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第六十二回“射覆”)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名迈来迪,生顺帝而崩(《元史·列传·后妃》)。延祐七年(1320)四月,生帝于北方。当泰定帝之崩,文宗既即位,以明宗嫡长,复遣使迎立之。天历二年(1329)正月,明宗即位于和宁之北,而立文宗为皇太子。及明宗崩,文宗复正大位。至顺元年(1330)四月,文宗徙顺帝于高丽,使居大青岛中,不与人接。阅一载,复诏天下,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非其己子,移于广西之静江(桂林)。至顺三年(1332)八月,文宗崩,文宗后不立己子,而命立明宗次子,是为宁宗。十一月,宁宗崩,文宗后又命立顺帝,乃命中书左丞迎帝于静江。至顺四年(1333)六月,顺帝即位于上都。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七月,大明兵至通州,顺帝开健德门(北京德胜门)北奔。八月,大明兵入京城,国亡。后一年,帝驻于应昌府,又一年,四月,帝因痢疾殂于应昌,寿五十一,在位三十六年。五月,大明兵袭应昌府,皇孙及后妃并宝玉皆被获,皇太子从十数骑遁。大明皇帝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而封其皇孙为崇礼侯。(《元史·本纪·顺帝》) (1)史湘云之“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点出此曲写的是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元顺帝贵为元明宗长子,但生而丧母,九岁丧父,先被流放朝鲜,后又被流放桂林。“违”,不见面,离别,这里指死去。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指元顺帝最后被赶回大漠。“展眼”,比喻极短的时间。“吊”,凭吊,伤怀往事。“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湘江水逝楚云飞”中还隐含着“湘云”二字。 (2)“红楼梦”曲之“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甲戌侧批: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甲戌眉批: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与“襁褓之间父母违”同。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与“富贵又何为”同。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指元顺帝从来就没想过能当皇帝。 元顺帝母亲早亡,父亲被害,自己遭流放,能即帝位纯属意外。而文宗后之所以不立己子而立顺帝,是因为文宗后迷信当皇帝会早死,所以让顺帝先当,等顺帝早死后再传给己子。文宗后在立顺帝时说:“万岁之后,其传位于燕帖古思(文宗子),若武宗、仁宗故事。”(《元史·本纪·顺帝》)“儿女私情”,指登基做皇帝。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就好像雨后的月光一样照耀着宫殿,指元顺帝苦尽甘来,即皇帝位。“霁月”,雨止天放晴时的明月。“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若能安稳地做个太平皇帝,应可抵消元顺帝儿时的苦难。“准折”,抵消,抵折。“厮配得才貌仙郎”,指登基做皇帝。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指元顺帝终究还是被赶回了大漠,没能“博得个地久天长”。这一句也嵌着“湘云”二字。“高唐”,战国时楚国台观名,在云梦泽中,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幸之而去。 明兴元亡之后,元主退回漠北地区,习称北元。明末清初,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号称全蒙古的大汗,但其时蒙古四分五裂,蒙古族各部各自为政,互相倾轧,战乱不断,所以林丹汗充其量只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后金兴起之初,努尔哈赤的策略是满(女真)蒙联合,共同抗明,所以对漠南蒙古是征抚并用。皇太极即位后,三次向西用兵,其主要目标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察哈尔各部纷纷投降后金。于是在第三十七回做客贾府时,史湘云便被薛宝钗约至蘅芜苑居住。而第四十九回贾母将史湘云接到大观园长住时,“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表明北元已完全臣服于清朝(后金)。此即所谓:“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5、妙玉 妙玉即南宋宋恭帝,又是从传国玺上崩掉的宋朝之玉角,代指宋朝。(详解见第十七回“妙玉”、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宋恭帝赵显(1271—1323年),藏学家王尧《南宋少帝赵(曰丝)遗事考辨》:“瀛国公事迹概述如下:咸淳七年(1271)九月乙丑,生于临安。度宗第二子,母全氏。九年(1273)十一月,封嘉国公。十年(1274)七月癸未,即皇帝位,明年改元德佑。时年四岁,太后全氏临朝听政。至元十三年(1276),降,五月,至大都,封瀛国公。十九年(1282)十二月,迁上都。二十五年(1288)十二月,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长期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曾任总持。更名合尊法宝,习藏语文,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至治三年(1323),被赐死于河西,元末即传诗文贾祸,藏族史学家皆认为冤屈而死。” 关于宋恭帝“诗文贾祸”,明初释无愠《山庵杂录》:“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从宋恭帝的获罪之诗可以看出其满腔的故国之思。宋恭帝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译作传世,在其所译《因明正理論》末页留有一藏文短跋:“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在具吉祥萨斯迦大寺,取汉文本与蕃字本二者善为对勘,修订并正确翻译之,汉文本名为《入正理》,而晚近蕃地诸人名之为正理门论云。”宋恭帝在此处自称“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虽已出家,仍以“大汉王”自居。而“合尊”(合尊法宝、合尊大师)在藏语本义中,指天神家族的出家人,即皇家僧。 (1)妙玉之“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欲洁何曾洁”,宋恭帝虽然为避祸遁入空门,但并不能因此减少蒙元的猜忌。而宋恭帝仍然自称“大汉王”,其获罪之“梅花诗”也充满了故国之思,此即所谓“云空未必空”。“洁”,元代民间戏称和尚为“洁郎”,省称“洁”;代指佛门。“空”,指佛门。这里的“洁”、“空”意指皈依释教,无俗世杂念,特指无帝王之念。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可怜宋恭帝,最终还是死于世俗之疑忌。“金玉”,指传国玺之“金角”和“玉角”。“金玉质”,指属于皇权级别。“淖(nào)”,烂泥,泥沼。“终陷淖泥中”和“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指遁入空门的宋恭帝仍遭蒙元疑忌,并被赐死于河西。 (2)“红楼梦”曲之“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甲戌侧批:妙卿实当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甲戌侧批:绝妙!曲文填词中不能多见。】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甲夹批:至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气质美如兰”,指宋恭帝的皇帝身份。“才华阜比仙”,宋恭帝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竟成一代佛学翻译大师。脂砚道:“妙卿实当得起。”“阜”,丰富。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指宋恭帝以帝王之尊被迫出家。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指宋恭帝降元。“腥膻”,旧指入侵的游牧民族。 “视绮罗俗厌”,指宋恭帝出家。“绮罗”,指繁华的生活。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指宋恭帝虽然出家,但其皇帝身份仍遭疑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宋恭帝出家三十五年,被赐死时,五十三岁。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指宋恭帝被赐死于河西。宋恭帝最后还是死于世俗之猜忌,即“风尘肮脏”。“违心愿”,指宋恭帝“冤屈而死”。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就好像镶补传国玺的玉角掉进了污泥之中,而“有病”之宝玉也不必感叹与“妙玉”(南宋之玉角)无缘了。“何须”,何必,何用。“王孙公子”,指“有病”之宝玉,即缺了一角的传国玺。 6、贾迎春 迎春指南明永历帝。永历帝朱由榔(1623—1662)是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清顺治三年(1646)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为人懦弱寡断,贪生怕死,遇事毫无主见,称帝后从未能自主,自称“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不可胜数”。前期受制于拥立大臣和军阀,后期依附于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最后还在缅甸亡命三年,清康熙元年(1662)被吴三桂擒回,缢杀于昆明。 迎春是永历帝的翻版,为人懦弱,“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第六十五回)“是个有气的死人”,(第五十七回)一切听天由命,(第三十七回“菱洲限韵”)“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第七十三回)后嫁给孙绍祖(即吴三桂,见第七十九回“误嫁中山狼”),“荡悠悠”而亡。 (1)判词 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甲夹批:好句!】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在贾元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恨无常”中,永历帝的结局已明,在此便开骂吴三桂。 “子系”即“孙”字的繁体,指孙绍祖,即吴三桂。“绍祖”即“扫帚”,指带来灾祸的扫帚星。“中山狼”是忘恩负义的代名词。永历帝曾给入缅相逼的吴三桂一封信:“将军本朝之勋臣……烈皇帝(崇祯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将军犹是中华之人,犹是世禄之裔也……不知新王何亲何厚于将军,孤客(指永历帝)何仇何怨于将军?彼则尽忠竭力,此则除草绝根……万祀而下,史书记载,且谓将军为何如人也……” “金闺花柳质”指永历帝。 “一载赴黄粱”,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吴三桂俘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缢杀于昆明。 (2)“红楼梦”曲之“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甲戌双行夹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这是对判词的重复,但更尽兴。“荡悠悠”,即指吴三桂“进帛”、永历帝自尽。 7、贾惜春 惜春指清朝入关后的明朝宗室,《红楼梦》中的妙玉(宋恭帝)就是惜春的结局,而将二人串联起来的是另一个出家的“美人”——智能儿(见第十五回)。第七回惜春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1)判词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甲夹批:好句!】 “三春”指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帝。“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看出南明坚持不了多久,于是换上僧尼的服装出家。“绣户侯门女”即指明朝王孙,其代表人物有八大山人等。(八大山人是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亡后落发为僧,成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2)“红楼梦”曲之“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甲夹批:末句、开句、收句。】 似这般荣辱生死,出家也许可以躲过。但也未必尽然,宋恭帝就是一列,即“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妙玉。 8、王熙凤 《红楼梦》既是“朱明之梦”,又是“清朝之梦”,作者用朱明的末世,预示清朝的末世。凤姐的“判词”和“红楼曲”之“聪明累”就体现了这一点。 (1)王熙凤之“判词”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雌凤”,点明此判词写的是凤姐。 “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由“凤”字的繁体字分拆而来。凤姐即孝庄,孝庄本为皇太极之妃,顺治时一步登天做了皇太后,康熙时又成了太皇太后,尊贵之极,正是清朝之“凤”。“末世”,指明朝末世。 “都知爱慕此生才”,书中的王熙凤大事小事一把抓,是治家的行家里手。而孝庄以妇人之身,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实属不易。 “一从二令三人木”,“一从”,指孝庄顺从皇太极。孝庄本为皇太极之妃,科尔沁蒙古族将其姑侄三人一并嫁给皇太极,就是为了表示臣服。“二令”,指孝庄教导顺治和康熙二帝。“三人木”,脂砚道:“拆字法。”“人木”即“休”。“三休”,孝庄亡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而孝庄是清朝的代表,清朝也不可能“万世不易”,早晚得灭亡。 “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是“史书”,但清朝还没有灭亡,无法用史笔,于是用“明史”代替,明朝灭亡时的惨况,清朝也会经历。 “金陵”,南京也。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这里建立大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朱明宗室和文武大臣纷纷南逃,福王朱由崧又在南京建立了南明。这就是所谓“哭向金陵”。南明包括弘光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绍武政权及永历朝廷,前后共历18年。南明小朝廷不仅没能恢复大明江山,反而被清朝秋风扫落叶般地逐个消灭。这就是所谓“事更哀”。明朝正如“红楼梦曲”之“飞鸟各投林”所说:“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红楼梦”曲之“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甲夹批:见得到。】 “红楼梦”曲之“聪明累”,是对崇祯帝的绝好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崇祯帝在位期间,“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但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并以身殉。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崇祯帝十八岁登基,在位十七年,亡时三十五岁。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自经于煤山之海棠树下。脂砚道:“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崇祯帝自缢后的明朝正如是也。 凤姐之“判词”及“聪明累”,先对孝庄的身世做了个介绍,然后用朱明的末世来预示清朝的末世,而崇祯和孝庄分别是明末清初时两朝的代表人物。 9、巧姐 凤姐与贾琏之女叫“巧姐儿”,有时又叫“大姐儿”,而且这两个名字还同时出现过,(见第二十九回“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这让人产生凤姐究竟有几个女儿的疑问。其实这无关紧要,作者只是为了告诉读者“巧姐儿”是“二丫头”。凤姐与贾琏代表清朝,巧姐则代表清朝后裔,其结局就是贾府的另一个“二丫头”——迎春,而她们之间的桥梁则是在荒村纺绩的美人“二丫头”。(见第十五回“二丫头”) (1)判词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甲戌双行夹批: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 过来人那得不哭!】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在整部《红楼梦》中,在荒村纺绩的美人只有第十五回的“二丫头”,而“二丫头”即迎春,亦即永历帝。此“推背图”预示败亡之后的清朝。(详见第十五回) 此判词通过凤姐曾接济刘姥姥之事,(见第六回“刘姥姥”)点出此词写的是凤姐之女巧姐,并暗示巧姐将来会得到刘氏的帮助。(参见刘姥姥两进荣国府)凤姐代表清朝,其女巧姐的结局,将与迎春所代表的南明永历帝相同。 永历帝曾以明朝皇帝之尊,凭借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与缅甸的关系,于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闰正月亡命缅甸,屈辱地寄人篱下达三年之久。 (2)“红楼梦”曲之“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狠舅”,指凤姐之兄王仁(“忘仁”,见第十四回、第四十九回),代指清廷。“奸兄”指贾兰,即吴三桂。顺治十七年(1660),在平西王吴三桂的请求下,清廷决定出兵缅甸,迫使其交出永历帝,次年十二月,吴三桂大兵压境,获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缢杀永历帝于昆明。 代表永历帝的迎春的下场,就是将来清帝的结局,即所谓“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10、李纨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甲戌双行夹批:真心实语。】 “桃李春风结子完”,这一句中嵌着“李纨”之名,即“李”字和“完”字。李纨指率部降清的明朝将领,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 “到头谁似一盆兰。”“兰”指贾兰,即吴三桂。在这些降清者中,吴三桂最牛,被清朝第一个封为异姓亲王。 康熙元年(1662),清廷晋封吴三桂为亲王,以表彰其擒杀永历帝之功。终清之世,异姓受封为王的只有五人,先有“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合称“三顺王”,后改封号,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清军入关时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再进封为亲王。后大西军孙可望降清后,封为“义王”。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冰水好”,“冰”,“滨”也,靠近(水边);“好”,“女子”也。“冰水好”,“滨水女子”也,乃“河东狮吼”之“河东女子”也。那么“冰水好空相妒”,即“河东狮吼”也。 “河东狮吼”,典出苏轼之诗。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贬居湖北黄州,时有一友叫陈季常,称龙丘居士,性狂傲,好饮,喜歌妓,“每逢客至,必以歌妓宴客”。其妻柳氏,妒嫉之极,平常管束陈甚严。古时妇女地位低下,有客至,须回避。但每当陈季常与客人至酒酣耳热之时,其妻必在邻房用木杖狂敲墙壁,大呼小叫,将客逐走。苏轼有感于此,作《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一首,取笑陈季常,其中有四句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地名,在今山西,柳姓是河东望族,杜甫有“河东女儿身姓柳”之句,所以苏轼用“河东”暗喻陈妻柳氏。又因佛教经典中有“狮子吼则百兽伏”之句,而陈季常又好谈佛,所以苏轼用“狮子吼”喻陈妻之威。从此“河东狮吼”便成了“悍妇妒妻”的代名词,而“惧内”则被称为“季常癖”。陈季常夫妇之名,也随“河东狮吼”一词,流传至今。 “滨水女子”即杜甫的“河东女儿”,也就是苏轼的“河东”,借指陈季常之妻柳氏。河东即山西,正是靠近黄河之水的地方。那么所谓“冰水好空相妒”,即“河东狮吼”是也。 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之流的降将当中,吴三桂最牛,但也就和“河东狮吼”之“悍妇妒妻”一样,“枉与他人作笑谈”。 (2)“红楼梦”曲之“晚韶华” 镜里恩情,【甲戌夹批:起得妙!】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晚韶华”是对李纨“判词”更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如果知道李纨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之流,那么“晚韶华”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毋庸赘言。 孔有德后为李定国所杀,耿仲明之孙被康熙千刀万剐,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这正是:“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11、秦可卿 秦可卿即崇祯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经于煤山寿皇亭海棠树下。(详解见第十回“论病细穷源”、第十三回“死封龙禁尉”) (1)秦可卿之“判词” 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悬梁自缢”,指崇祯帝自经于煤山之寿皇亭,点明此判词写的是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脂砚道:“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见第八回“秦业”)“孽”即“业”。业,佛教语,古印度语称为竭摩,中文译为“业”。佛教称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为业,包括善恶两面,一般专指恶业。人因欲而造业,有业则有果报,称为业因、业果或业报。从业因到业果,中间还有所谓的业力,指业因必须由业力与外缘配合才能形成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它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佛教基础》) “情因孽而生”即“情因业而生”,那么所谓“情”即业力也,指业因本身形成的力量。 “情天情海幻情身”,由大的业因自然幻化出来的主体。指明朝之末世由明朝以前的一切行为自然形成。“天”、“海”,言其大。 “情既相逢必主淫”,业因由业力与外缘配合,产生业果“淫”。明朝以前的所作所为(业因),与现在的形势相配合,定会产生“淫”之业果。“淫”,乱杂,邪乱。指明朝嘉靖、万历、天启诸帝不理朝政,导致朝廷“纲纪废弛”、“邪党滋蔓”,乃至“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明史·本纪第二十一》) “漫言不肖皆荣出”,别说兴兵作乱的都出自清朝。“漫言”,莫言,别说。“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这里指女真族(蒙古族)等起兵反明。“荣”即荣国府,指清朝。 “造衅开端实在宁”,祸乱的根源其实在明朝。“造衅”,制造事端。“开端”,事情的起头。“宁”即宁国府,指明朝。 (2)“红楼梦”曲之“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甲戌侧批:六朝妙句。】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甲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画梁春尽落香尘。”指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寿皇亭。“春尽”,春末。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拒谏自贤,刚愎自用,就是亡国的根源。在《红楼梦》中,所谓“风情”、“美貌”往往指人物的才能。“擅风情”、“秉月貌”则指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根本”,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明朝虽然亡于崇祯帝之手,但“箕裘颓堕”于嘉靖帝,“家事消亡”于万历帝,即所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是在为明朝总结失败的原因,明朝之亡实亡于明朝本身。“箕裘颓堕”,“箕裘(jī qi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良冶、良弓,指善于冶金、造弓的人。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往往继承父兄之业。后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颓堕”,颓败崩溃。“箕裘颓堕”即家业不振。“敬”即贾敬,指嘉靖帝。(详解见第十回、第十三回) “宿孽总因情。”“恶业”总因业力(形成果报)。意指明朝以前的所作所为(业因),终归得依靠业力与现在的形势相配合,(才能导出崇祯帝自杀即明朝灭亡的业果)。“宿孽”,前世的罪孽,旧有的罪孽,即佛教之“恶业”。“总”,终归,毕竟。“因”,依靠,凭借。 《明史·流贼传》:“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纷乱貌)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kǔn将军)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huī 毁坏)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jiàn zhēn 接连来到),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léi 瘦弱)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mào 心绪紊乱)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明史·流贼传》对崇祯帝之亡国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可以作为“红楼梦曲”之“好事终”的注解。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