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一、“通灵宝玉”来自传国玺 “通灵宝玉”是一块很奇特的玉,第二回介绍贾府时说:“……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 宝玉出生时就口衔“通灵宝玉”,脂砚道:“青埂顽石已得下落。”表明“通灵宝玉”来自僧人用“青埂顽石”幻化而来并“镌上数字”的“宝物”。 《石头记》的故事,就从“青埂顽石”开始。 第一回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女娲氏在大荒山无稽崖练成的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总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脂砚道:“合周天之数。”所谓“高十二丈”指一年十二个月,“方二十四丈”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而一年实际上平均约有365.2425天,所以娲皇氏剩下未用的这一块,相当于小数点后的约1/4天。对于这少算的约1/4天,中外历法均采用置闰的方法来补足。也就是说这少算的约1/4天会经常被用来补“天”,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补天”。所以《石头记》开篇实际上为我们讲了两个关于“补天”的故事,一个为“女娲练石补天”,一个为历法上的“置闰补天”。历法上少算的约1/4天可以通过置闰来“补天”,那么相当于这少算的约1/4天的被娲皇氏单单弃下的“青埂顽石”,是否也会被用来“补天”呢?这就牵扯出了中国封建皇权这个“天”的象征——传国玺。 我们先了解一下传国玺。 先秦时代,玺和印是一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这才有了玺印之分。“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於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属。”(《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传国玺即秦玺,一说由陕西蓝田玉制成,一说由和氏壁磨琢而成。关于和氏壁,《韩非子·和氏》道: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了和氏璧,命令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就是传国玺。(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李斯》)后汉高祖刘邦得到了秦玺,号之为“汉传国玺”。(汉代班固《汉书·元后传》)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是皇帝的信物、封建皇权的象征。后来历代皇帝,都用它来证明自己“皇权神授”、地位正统,得到它就表示“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南迁后的东晋朝廷起初没有传国玺,“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萧子显《南齐书》)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当皇帝的人们为得到传国玺,两千年来一直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玺的历史。 第一回原文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 “那僧”“大展幻术”的过程,与传国玺的来历如出一辙。我们来将历史记载与《石头记》原文对照着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即“青埂顽石”。 “和氏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玺”:“可佩可拿”的“宝物”,“再镌上数字”。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补天石,和氏璞也;“宝物”,和氏璧也;“镌上数字”的“宝物”,传国玺也。既然“通灵宝玉”来自“镌上数字”的“宝物”,那么,“通灵宝玉”来自传国玺。 二、“宝玉”来自“金镶玉”之传国玺 大家都知道,《石头记》中的宝玉来自“赤瑕宫神瑛侍者”。对“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瑕”字,“甲戌眉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脂批”中的“玉小赤也”,来源于《说文》:“瑕,玉小赤也。”《说文·瑕·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瑕。”意思为:玉上的红色的小斑点。“又玉有病也”,指玉有瑕疵,“病”即瑕疵。《礼·聘义》:“瑕不揜(掩)瑜”,郑玄注曰:“瑕,玉之病也。” 这句批语的意思为:“按‘瑕’字本注”,“瑕”指玉上的红色的小斑点,即玉有瑕疵。 脂砚斋为什么要特意对“瑕”字的本义进行一番解释呢?我们来看原文及其“脂批”。第一回原文 赤瑕宫【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神瑛侍者【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我们分开解读: (1)“赤瑕宫【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 脂砚道:“点‘红’字‘玉’字二。”“赤”为红色;但“瑕”一为“玉小赤”,一为“玉有病”,上面已“按‘瑕’字本注”作了解释,“瑕”并不是玉。那么“玉”在何处呢? (2)“神瑛侍者【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脂砚道:“单点‘玉’字二。”“瑛”,美玉,此一“玉”也,但还有一个“玉”呢? 按照批语,上下两处都缺少一个“玉”,究竟哪里还有一个“玉”呢?其实脂砚斋对“赤瑕宫”之批语,已经点出了这个“玉”。“赤瑕宫”只有三个字,既然不是前两个字,那么只有第三个字“宫”。“宫”,“珙”也,古代玉器,《玉篇》:“珙,大璧也。”此乃二“玉”也。脂砚斋写这几个批语的目的,就为了这一个字,一个与“宫”字谐音的“珙”字。 显然,“单点‘玉’字二”这句批语,并非针对“神瑛侍者”这四个字,而是针对“赤瑕宫神瑛侍者”这整个名称。所谓“点‘红’字‘玉’字二”,乃指“赤瑕宫”中的“赤”和“宫”;“单点‘玉’字二”,乃指“赤瑕宫神瑛侍者”中的“宫”和“瑛”。 那么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就得重新解读。我们先解读“赤瑕宫神瑛”这几个字。“赤瑕宫神瑛”,“赤”,不仅指红色,还指“赤金”,即金子,(《现代汉语词典》)比如成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脂砚斋还特别指出是“小赤”,即小小的一块金子。“瑕宫”,“瑕珙”也,即“有瑕疵的玉”。那么“赤瑕宫神瑛”即“赤瑕珙(之)神瑛”,意思为:由一块小小的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神玉。 果何“玉”哉,如斯之怪也!究其实,这就是传国玺。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派人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随投玺于地,传国玺被崩缺一角,(《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后王莽以金镶之。至东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裴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三国演义》则演绎为:“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 “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即指王莽篡汉后用金子镶补传国玺。而以黄金镶补后的传国玺,正所谓“赤瑕宫神瑛”也,即“一小块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神玉”,此乃“金镶玉”之传国玺也。这里的“瑕”已转而指传国玺缺了一角,亦“瑕疵”也。 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侍者”呢?“侍”,“是”也。分开解读:“赤瑕宫神瑛侍”,“金镶玉之神玉是也”;“赤瑕宫神瑛侍者”,“‘金镶玉之神玉是也’者”之意。所以宝玉来自用金子镶补了一角的传国玺,即“金镶玉”之传国玺。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脂砚斋所作的“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脂砚斋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个“瑕”字,并说“以此命名恰极”呢?所谓“玉小赤”,“赤”即赤金,“小赤”即“小金”,指小小的一块金子,“玉小赤”即“玉”和“一小块金子”;而所谓“玉有病”则指此“玉”有“瑕疵”,即缺了一角。那么所谓“玉小赤”亦“金镶玉”之传国玺也。这和“赤瑕宫神瑛侍者”一样,介绍的是同一块玉,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 “以此命名,恰极!”恰极的是“玉小赤,玉有病”。脂砚斋只“按‘瑕’字本注”了一下,居然注出了一个“金镶玉”之传国玺。 作者和脂砚斋同时用同样隐晦的手法,同时讲述着同样的故事,即关于传国玺的故事。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即金镶玉之传国玺。宝玉就来自这个金镶玉之传国玺。 《石头记》作者和脂砚斋为了说明宝玉来自金镶玉之传国玺,用了“赤瑕宫神瑛侍者”和“玉小赤”这两种说法来作为佐证;而为了说明传国玺在《石头记》中的存在,作者又用“通灵宝玉”和宝玉的来历这两件事情来佐证,这也许是为了防止有人以“孤证不立”为借口,拒绝接受这枚传国玺之故吧,大有先见之明。 三、“衔玉”之宝玉即传国玺 1、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 我们先来解开宝玉的生日之谜。 《石头记》第二十九回中有张道士的一段话:“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遮天大王”即“将天遮住之大王”,那么“遮天大王”自己也就成了“天”,指封建皇权,而传国玺是皇权的象征,所以“遮天大王”即传国玺。那么“四月二十六日”就是传国玺的“圣诞”吗? 让我们继续传国玺的故事。《三国演义》道:“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 传国玺诞生于“秦二十六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其实应为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虽然秦始皇在这一年统一中国,称之为秦始皇元年也无不可,但历史学家一直沿用原来的纪元,直到秦王嬴政三十七年秦始皇死去为止。 而原文中的所谓“四月二十六日”,“四月”,“史曰”也;“四月二十六日”,“史曰二十六耳”也。这正与传国玺的制作年份相符,即与遮天大王的“圣诞”完全一致。脂砚斋反复强调:“大有考证!”确实如此。 张道士之所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是指《石头记》第二十七回,书中交代:“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在《石头记》早期版本中,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本是一个章回,所以在庚辰本第十七回的回首脂砚道:“此回宜分二回方妥。”如果将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当作一个章回,那么第二十七回实际上是第二十六回,而作者将传国玺的生日“史曰‘二十六耳’”,写在了《石头记》的第二十六回,这能是巧合吗?显然不是,此乃作者有意为之也。(详解见第十七回) 《红楼梦》在第二十七回(实为第二十六回)交代了传国玺的“诞辰”,而薛蟠与冯紫英分别在第二十六回(实为第二十五回)和第二十八回(实为第二十七回)两次宴请了宝玉,这又说明什么呢?“四月二十六日”,不仅是传国玺的“诞辰”,还是宝玉的生日。也就是说,宝玉也诞生于“秦二十六年”。那么宝玉亦来自传国玺。所以张道士“做遮天大王的圣诞”,才要“请哥儿来逛逛”。 书中还写道,宝玉去赴冯紫英之宴时,“带着焙茗、锄药、双瑞、双寿四个小厮”。“双瑞、双寿”这两个小厮,在《石头记》中只出现过这么一次。为什么呢?显然是在暗示贾宝玉及其前身的生日。“瑞”和“寿”用于生日恰如其分;而“双”字也不会是随意而写,其寓意十分明显。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宝玉来自“金镶玉”之传国玺;这里我们又证明宝玉来自传国玺,那么“金镶玉”之传国玺和传国玺的相同部分是什么呢?乃崩掉一角的传国玺也。也就是说,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武则天因“玺”与“死”谐音,改传国玺为传国宝。《旧唐书·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记载:“天后恶玺字,改为宝。”《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初,太宗刻受命玄玺……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所以“宝”即“玺”。那么宝玉,“玺”之“玉”也,即传国玺的“玉”的部分,也就是“有病”之传国玺。(而宝钗,“玺”之“金”也,即传国玺的“金”的部分。见第八回“金璎珞”) 2、通灵宝玉即从传国玺上崩掉的“汉玉” 传国玺从秦朝完整地传到西汉,西汉末王莽篡政,传国玺崩缺一角,后王莽“以黄金镶之”。而今世的宝玉是“有病”之传国玺,即缺了一角的传国玺。那么,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即“西汉之玉”,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来看《石头记》原文 ……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 我们知道,宝玉所“衔”之玉就是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来自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并“镌上数字”的“宝物”,即传国玺,那么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玺吗?非也。 宝玉是缺了角的传国玺,而宝玉又“衔”着通灵宝玉,如果通灵宝玉是传国玺,那么缺了角的传国玺“衔”着传国玺吗?显然不对,通灵宝玉显然是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的今生。 所谓“通灵宝玉”,“同另宝玉”也,与“另外的宝玉”相同。“宝玉”是缺了一角的传国玺,那么“另外的宝玉”是什么呢?乃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也。 没错,通灵宝玉就是“汉玉”的今生。也就是说,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并“镌上数字”的“宝物”,并非传国玺,而是王莽篡汉时从传国玺上崩下来的“汉玉”,即如今之通灵宝玉。作者对“那僧”幻化“青埂顽石”为“宝物”的情节设计,只是为了特意演示传国玺的来历,即从“顽石”到和氏璧再到传国玺的过程。通灵宝玉颜色之“五彩”,即来自补天之五彩石。 那么所谓宝玉的缺角,就是他的“嘴”!通灵宝玉就是宝玉缺角处的“玉角”。而所谓“宝玉衔玉而生”,乃指有病之传国玺“宝玉”及其玉角“通灵宝玉”一起诞生了。 四、结论 “青埂顽石”被一僧一道幻化成通灵宝玉,入世历劫,被携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这个“绝世情痴”即“有病”之传国玺宝玉,通灵宝玉和宝玉一起投胎转世到了“贾家”。劫终之后,通灵宝玉又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还原为青埂顽石。不过与入世前有了不同之处,即“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通灵宝玉入世后就和宝玉一起构成了传国玺,所谓“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即传国玺所经历的故事,可以称之为“传国玺传”。空空道人将“传国玺传”“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这就是《石头记》,乃“传国玺传”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