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该行动了!出版社必须要从数字读物中赚到钱——“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产业链变化”论坛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舒晋瑜 参加讨论
一系列的数字可以表明,顺应时代潮流的数字出版正高速发展:2010年,我国网民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到了31.8%,手机用户也已经突破了8亿,2010年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深入人心,不但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性指导意见,而且将建立9大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将成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
    然而,面对数字出版的时代浪潮,传统出版社到底占了多大份额?
     出版社挣不到钱
    实际上,绝大多数出版社并没有在数字出版当中掘到属于自己的金矿。现在所能实现的所谓数字出版的收入,只是向数字出版商,如方正、盛大、新浪等等收取一点点的版权授权费。即使是授权费,还要与作者分享。而真正的出版利润,出版社远远没能达到。
    在今天数字出版的格局当中,渠道商和技术商在赚取有限的出版利润和发行利润;所谓的数字出版商,也是技术商和服务商,并没有实现盈利,这一局面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处境尴尬。以与中移动合作为例,中移动收入是60%,出版商与作者共享20%,代理商20%。中国的数字出版格局,是否意味着传统出版社与数字出版的金矿绝缘?
    在上个月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产业链变化”论坛牵扯着众多出版人的眼光。
     中国与世界差了七八年
    2010年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启动,在出版过程当中只要制作一种原文件,就可以同时生产多种形态的书,主要是数字和非数字的可以同时出版。这种技术成果实现以后,数字出版就会成为出版的主题。这标志着我国出版界对数字出版从第一阶段进入到第二阶段。
    美国的数字出版专家将数字出版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数字出版和出版无关,只是在数字出版以后以纸制的形式去发;第二阶段,从出版开始,编辑、校对等对出版进行统一策划,其文本可以印成纸制的图书,同时也可以数字出版。
    因此有人说,中国现在的数字出版还处于起跑线,不是太成熟,我们跟国外的数字出版差距至少在七八年。国外从2003年开始转型,我们2010年才开始转型,这个转型是不是真的较短时间就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待观察,所以我们要厘清这个认识。
    原中宣部出版局研究员陈源蒸认为,随着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的启动,会对整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出版界来说,影响就更大、更全面。目前中国的数字出版存在尾大不掉和一轻一重两大问题。尾大不掉是指下游、中端比较热闹,却没能促进上游发展;一轻一重,是指文学、娱乐搞得比较红火,但是真正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发展有帮助的方面很差,形成一轻一重的不平衡状态。
     增值没有回到出版界
    数字出版为何无法盈利?背后原因是什么?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副社长刘明清分析说,第一,缺少如亚马逊那样的数字出版物商务平台,亚马逊既卖纸质书也卖电子书,同时还有配套的终端阅读器,其模式非常成功。当当、卓越、京东等均有类似的平台,图书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成熟,国有资本应尽快跟上图书电子商务的步伐,为将来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电子阅读器产业发展缓慢;第三,数字出版技术商商业模式单一,产业化也比较缓慢;第四,网络阅读环境欠佳,网络收费阅读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
    亚马逊是最典型的按需印刷,其库存是每个出版社的电子文档;谷歌在美国的很多大学里设印书机,在终端站就可以把书完整印出来,装订好给买者。而中国的出版社是每次都运一批书出去,年底销售不完再运回库房。库存积压是每个出版社的心头之患。
    数字出版要挑战什么?在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出版技术总监孙卫看来,首先存在观念的挑战。传统的出版到纸媒。这个纸媒其实是个饱和市场,出版的增值区放在哪儿?可以放在数字出版,也可以放在网媒(即互联网、移动网和广播电视网);其次存在行动的挑战,他发现,服务的增值没有回到出版界当中,出版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帮助出版经营。
    孙卫认为,要迎接数字出版的挑战,必须进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媒。出版物的总量、印张总量已经饱和,一定要面对计算机、移动通信终端、广播电视终端的多层次、多样展现模式,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直接面向用户、个人用户,构造社区服务模式,围绕作者、专家、读者的纽带服务模式。此外,还要解决由出版转成信息服务的转变。建立社区,围绕作者、专家、读者的主题信息服务模式,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工具服务、定制部分素材等,实现多种商业模式的聚合。
     该行动了!
    目前,传统出版商对数字出版的认识持续深入,我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90%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业务,多家机构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公司,开展了规模化、商业化运作,其中主要有商务的商易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的数字传媒公司,与技术提供商与运营商合作推动产业发展,还有多家出版社自行推出数字产品,比如科学出版社推出了自己的在线产品科学文库和离线产品科学e书房,外研社的基础英语教育实体数据库系统等等。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华强认为,近年来,纸介阅读趋势连续下降,网络阅读上升速度加快,大众的阅读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资源必须跟数字出版技术相结合。把单一的出版形式变成一种多媒体、立体的出版形式,全方位的出版物才能给出版社的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是核心,技术标准是手段,版权保护是保障,模式创新是根本,海量内容是基础。专业化地做好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社来讲需要很多转变,发展理念的转变、人才队伍的培养、采编模式的转变。”胡华强介绍,科学出版社为应对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成立专门的数字出版中心,制定了数字出版发展战略,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技信息服务商。目前,该社已完成近2万种的图书数字化加工和标引,对已有图书进行分类、筛查统计,为数字产品的设计做好基础性准备,并积极开展优质内容资源的整合与集聚工作。
     怎样下手?这是个问题……
    数字出版研讨不计其数,大家都认同数字出版的工作迫在眉睫,却无从下手。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毕研林认为,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工作应该以教育为本,将数字出版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开发了相关数字出版平台,开通文泉书局网站,目前上线的图书已经达到了3000余种,下一步,清华大学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上线。
    现在大学出版社一共114家,占我国出版社的20%左右,大部分出版社建社已有30多年。30年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几乎涵盖了高等教育所有学科和领域,但作为数字出版来讲,资源还很单一,不成规模。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推出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库教材,就能打造优势平台,树立品牌,并且能够避免内容雷同的资源浪费
    原载:《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23日 17 版)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02月23日1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