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赵逵夫先生关于《公莫舞》的研究文章,是对杨公骥先生相关论文的肯定和支持,也就一些关键疑难作了补充和商榷,多所创获,在研究上有长足的进展。姚小鸥先生的文章对赵文作了许多指责。本文从《公莫舞》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对姚文的主要指责再作具体的商榷。 关键词 《公莫舞》 学术批评 西汉歌舞剧《公莫舞》的研究一向缓慢,从杨公骥、赵逵夫的文章发表后才有了极大进展。《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姚小鸥《(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商榷》,对赵文多所严厉指责批评,掀起波澜。对姚文的指责既有具体学术见解正误高下需要讨论,更有学术批评的原则、态度等大端,应该坚持,本文试申述管见。 赵文开篇言:《公莫舞》“无从断句,也莫名其妙。因为是璞玉未理,它的价值也就很难估量。我曾对它花了很多时间,来排比字组,琢磨文意,探求体例。终于发现:它是一个代言体三场歌舞剧脚本。最近看到杨公骥先生的《西汉歌舞巾剧〈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刊《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l样),鄙见有的地方与杨先生不谋而合”。 姚文引用这段文字而首先所作的指责就是:“赵文所述,与《巾舞歌辞》的研究史实相去甚远”, 因而姚文特意陈述了研究历史,要使“《巾舞歌辞》研究历史的真象大白于天下”。所介绍的史实便是杨先生早在1950年于《光明日报》发表的《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而1986年的文章是“重申前说,并对前文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姚文言,在杨先生前文之后39年的赵文不应说“璞玉未理”的话而说了,就是“宣扬该文的‘研究成果’是独立取得的……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赵文的撰写是在阅读杨先生论文之后”。这些指责全然没有道理。 杨先生后一文包含了前一文的见解。杨先生后文也只字未提前文,而且说:“前些天,偶而兴发,想将乐府古辞中不可卒读的篇节校勘一遍,于是开始标点巾舞歌辞,费了半夜时间,总算整理出点眉目。”文尾又写:“一九五O年四月草毕于长春,一九八五年四月四日增订”,不是有意不提前文吗?因此,赵文与杨先生一致而未及杨先生前文,是尊重杨先生,姚文的指责岂不是反而彰显了杨先生欲隐之事? 赵文说“璞玉未理”是叙比歌舞辞著录之后到杨先生文章之前的基本情况。姚文介绍研究历史时即言:“由于声辞杂写,不可通读,关于其内容,自东晋以后,即无人晓解,遂使这一极为宝贵的文献,成为千古不解之谜。”这岂不正也是“璞玉未理”的意思吗?你现在仍然要说此意,赵文为什么就不能说呢?赵文说他多年的考虑与杨文一些见解不谋而合,予以肯定支持,有些与杨文不同而商讨,这合情合理,姚文却说不可能独立取得,不是不谋而合,即抄袭杨文而宣扬己功,这实在毫无道理。 要说《公莫舞》的研究历史,《南齐书·乐志》言它有二十解,并截取而标出首解与最后两解的起迄,这是句读研究第一功。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即大体上按二十解断开,并用小体字区分非正文部分。又校“莫”为“姥”,“洛”为“略”,“钱”为“遣”。又释“遣健步”、“推排”、“转轮”为汉人习语。又议舞辞为西汉作品。这是一大跃进,良好的开端。杨文全吸收了这些成果,只是另议可能是汉武帝末年的作品。杨文并未言吸收逯书的见解,人们也不苛求而有什么微词。姚文要全面讲历史,却对此二书只字不提,一律归在他和杨先生的“我们”名下。对人对己,两个标准。 …………………… 原载:《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