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青年作家在《人民文学》举办的首届论坛上就文学最高目标是道德伦理还是艺朮质量问题提出针锋相对观点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近日提出:当今社会的混杂妨碍了写作的清晰度,青年作家、评论家在考虑现实问题时,自身坚定的东西少,困惑的东西多,而价值底线的模糊更造成道德自醒十分困难。这一观点引起许多评论家、作家的强烈共鸣,并由此在近日举办的首届《人民文学》青年作家论坛上对文学精神、伦理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针锋相对的观点。 这次论坛在河南古城许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参加了此次活动。论坛的目的在于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可能性,主题围绕三方面展开,即中国文学的现实品格及精神空间,各体文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艺朮可能性,作家的知识、伦理以及文化角色。 评论家何向阳认为,文学不仅提供阅读,还包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文学精神也不仅是技朮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心灵内涵。她认为生命受到冲击的个体体验最接近文学的精神,而当代文学的复杂形态和格局都是对作家、评论家的挑战,文学响应的侧重不是技朮问题,而是意志问题,这取决于文学者个人的内心体验和价值判断。评论家李建军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文学要以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的传统文学精神为尺度,强调精神熏陶和升华的作用,伟大的文学均为弱者、苦难者而作,而当代创作中普遍存在心灵冷漠、精神贫乏的现象,脱离了最广泛普通的社会基本层面。所以必须重新思考为谁写作、为何写作、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样一些文学的基本原则问题。诗人藏棣则对当代诗歌形成危机的论断提出质疑,他认为把文学的最高目标定为道德是狭隘的,文学不等于道德,趣味也不等于尺度,诗歌的美学表现有着十分广泛的理由,因此对形式技巧必须高度重视、不可抛弃。当代作者所欠缺的,只是尚未找到自我的真正品格。评论家吴俊在强调文学的形式感和技朮因素的同时,阐述了自己对文学伦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他认为,文学伦理不是片面单向的,它同时蕴涵两种意义。一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作家的道德伦理,也就是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怀,另一种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文学自身特征,是指合乎文学逻辑的形式与技巧的追求,而这两种存在并不矛盾,都是作家对文学负责的精神。 在会上发言的作家、评论家还有李(水耳)、李元胜、王跃文、张者、叶舟、杨邪、陆离、祝勇、施战军等。 据《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韩作荣介绍,这样的论坛今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将邀集全国青年作家就共同关心的文学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原载:《文汇报》2002年10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