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资料,发现近几年来我国出版或翻译的城市学或城市管理学一类的书不少,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也渐成气候,但多半是局部性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更没有看到都市文化原理或概论一类的书。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与生活进程有关,也与知识、学术的积累有关。现在如果编“都市文化原理”一类的书可能是比较超前的行为,但我想早晚总会有人来尝试,因为客观上已有这样的需要。要编写这一类著作,当然需要占有相关的资讯和学术成果,特别是国外城市文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规划、城市文化的建设实践有一个通盘的了解。所以,我认为要了解中国城市化的战略构想,以城市文化研究理论为经,以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纬,来编写这类著作。 下面谈谈几个具体问题。 何谓“都市” 都市,大城市之谓也。大,并不仅仅指人口总量之大。有人提出以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空间、历史四方面作为评估都市的基本方面,我赞成,但需要具体化和量化。都市不仅是区域的行政中心,还应该是多个中心,如金融中心、某些行业的制造业中心,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特别要强调文化中心。纽约不是美国的首都,却是实实在在的文化中心,是美国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中心。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则是文化娱乐、出版、电影生产的中心,也是新思潮的发源地。现代的国际大都市,甚至可以成为世界的某个中心。早在马克思时代,巴黎就是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恩格斯曾经满怀激情地指出:“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世界的电击。”现在巴黎的综合影响力可能不如纽约,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浪漫之都。除了大量保存得很好的历史遗存外,它有364个中心,如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阅览中心、资料中心、信息中心等,有134所博物馆、170多家歌舞厅、350个电影院、141个剧场、64座市属公共图书馆,体育设施437座,公共绿地人均24平方米,城市雕塑更是难以计数。这是中国的古城北京、西安,或现代城市上海都无法比拟的。福柯说:“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陈在永恒天空下面的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大块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福柯看到的是农业文明中的中国城市,考虑到他死于1984年,对中国城市的变化可能毫无所知,但显然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都市的界定应该有个标准,有4个指数必须考虑,即恩格尔指数、基尼指数、人文发展指数和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指数,要有城市化质量标准的宏观判据。 关于城市形态 西方的城市形态可以概括为“古典城市”、“近代市民城市”和“后工业城市”,中国的城市形态虽然也可以用“古典城市”、“近代市民城市”来概括,但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后工业城市”。即使目前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也只能算是后工业城市的雏形,后现代的成分还比较稀薄,而多数的城市是前现代或现代的,或者二者的叠加。 有人把“都市文化类型”区分为“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国古典都市”、“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近代都市”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当代都市”。这个提法需要再推敲一下。因为首先,无论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也都有相应的“古典都市”和“近代都市”,所以不要把哪一种作为谁的专利;其次,第三种类型不要说成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因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早就实行市场经济了。可以修正为“以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当代都市”。对“后工业城市”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量化指标。后工业城市意味着“去工业化”,传统工业衰退,制造业转型;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重组,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意味着用文化和制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意味着信息社会的建立;意味着资金不断向城市集中,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不断扩展;意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 关于都市文化时空复合性和混杂性的研究 都市文化时空复合性的研究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城市文化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但历史并未割断,历史在城市建筑的空间上物态化和凝固化了,而且在非物质的精神文化方面仍在延续,如不同城市的市民性格、风俗习惯乃至方言俚语等。一般认为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后现代主义是空间性的,但除了像拉斯维加斯和深圳那样在沙漠或荒地上拔地而起的城市,绝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交叉复合的文化,体现了都市文化的混杂性。且不说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如西安、北京、罗马、巴黎、伦敦、京都,即使纽约也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复合,白种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混杂。 中国的许多城市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如秦汉、汉唐、明清)、不同民族的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混杂性。相对来说,上海比较单一一点,近百年来,基本上是一座西化了的城市,现在进一步在西化。在建筑方面,历史遗迹很少,标志性建筑是外滩近百年历史中万国博览会式的现代主义建筑和浦东陆家嘴近十几年来的后现代建筑。而像北京,就建筑而言,则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叠加。都市空间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理应在都市文化原理中得到突出的体现。 关于都市文化的分层研究和文化模式研究 都市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层次。对每个文化层面作为文本来细读,然后加以综合,为都市文化研究所必需,否则就流于空疏,如同人体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一般。诸如城市规划、建筑、雕塑、规章制度、教育、各种文化设施、信息传媒、报业出版、民间团体、互联网、艺术演出、艺术生产和文化消费、图像消费、物质消费、节庆活动、娱乐活动、日常生活、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乃至嘉年华、狂欢节、时尚流行、广场和街头艺人的演出都可纳入研究视野,而这些都无不与都市文化息息相关。现在人们对中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批评很多,对城市雕塑、城市风尚也有许多非议,说明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弊端。对城市病需要从学理上予以匡正。 不同文化的城市文明往往差异很大,具有不同城市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差异,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都是都市文化,就可以作为城市文化的不同样例来研究。社区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方面,需要有专节研究。中国过去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多半属于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的模式。但中国目前的城市却受到结构性变化的震荡,旧有的文化模式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已被解构和颠覆,而新的文化模式尚未成型与建立。凡此,需要我们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城市文化模式及其变异作出科学的研究。 方法论问题 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这很必要。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有所论述。把资本的概念引进城市研究也很必要。城市是权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最集中的场所,各种资本在城市的场域中交换博弈。我个人认为,城市也是身体资本相当活跃的场所。当然,还应该充分吸取当代文化研究等新兴学科或后学科的研究方法。既要避免传统的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也要克服把都市生活领域割裂开来的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重视都市文化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倡导有机主义和诸生活领域相互渗透的脉络主义的研究方法。 原载:《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