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魏晋自由争鸣之风对哲学辩才的孵化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喜旺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在魏晋南北朝之所以会出现哲学人才辈出的局面,与当时的士人通过口与笔自由争鸣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自由争鸣中士人坚守自由、平等、唯理是从等规则,这使得他们在争鸣中具备了良好的心态,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到最大限度。另外自由争鸣之风流布天下与参与争鸣者教诲子弟博览群书,也是哲学人才得以成长的重要因索。
    关键词 争鸣:人才:孵化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所致,但某一方面的原因必定对这一现象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士人的自由争鸣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因。
     一、自由争鸣的途径
     在魏晋士人的学术争鸣中,口头清谈与文章争论是主要的途径与形式。据《晋书·挚虞传》记载:“东平太叔广,枢机清辨。广谈虞不能对,虞笔广不能答。”此处的“谈”即是口头清谈,“笔”即是写文章。由此可见,在魏晋士人的学术争鸣中,口头辩论与写文章争论是同时并存的两种形式。兹分述之:
     (一)口头清谈
     清谈一般来说须遵循一定的程式:通常是一方发论,一方请难,发论方再加答辩,往复论争可至若干个回合。这种清谈,可能有二人、三人进行,也可能有三人以上的更多谈者参加。试看以下的史籍所载:
     东晋的桓玄与殷仲堪经常终日相对而谈。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这是典型的立人清谈。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相得,彼此具畅。”荀粲和傅嘏在清谈时,裴徽为他们作沟通的工作,使荀傅二人在思想上得到了很好的了解。这是一种三人之间的对谈。
     《世说新语·文学》载:“殷中军为庚公长史,下都,王垂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既共清言,遂达三更。”这是一次在丞相王导的召集下多人的清谈。
     (二)著文论争
     对于当时的玄学家以打笔战的方式进行论辩,从史籍记载的玄学家的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到其印记。但对于玄学家之间写文章论辩,史籍所载往往语焉不详。从那些相当简略的记述中,我们很难准确地推测出当时人们著文论辩的动因是什么。不过,通过对史料的探幽索微,我们还是能够对当时的玄学家著文论争的动因作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当时玄学家的论辩中,一般来说,当出现如下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通过写文章与对手论争:
     一是在清谈中,有的人不善于“以口舌御人”,于是,在口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转而将自己的思想付诸笔端,与对手打笔战。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殷融每与(殷)浩谈,有时而屈。退而著论,融更居长。”由此可见,殷融在与殷浩口头对谈不利的情况下,曾以打笔战的方式在论辩中占了殷浩的上风。
     二是为了在清谈中能稳操胜券,在清谈之前将自己的论点撰写成文。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在清谈之前,王濛精心构思自己的理论并撰写成文,才去与名僧支道林对谈,结果还是大败而归。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